定價: | ||||
售價: | 58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特色 在「國家戰略體系」架構中,「國家戰略」與「國防戰略」這兩個耳熟能詳的名詞是密不可分,但兩者並非是完全相同的概念,其運用也各有不同定義。不過在概念上,國家戰略包含著國防戰略,兩者在戰略層次上有著從屬關係,也就是所謂國家戰略指導國防戰略的原則。嚴格來說,國防戰略乃是國家戰略的核心關鍵支柱,若刻意將國防戰略抽離國家戰略,將會讓國家戰略或國家安全的論述顯得空洞,因為只有在能夠以國防實力捍衛國家主權與國家利益的情況下,談國家安全的建構才有意義。面對中國軍事力量快速擴張、美中戰略競爭白熱化,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等,本書選擇14個重要國家的國防戰略進行深入研究,包括:英國、美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德國、日本、印度、澳洲、南韓、北韓、新加坡與中華民國(臺灣)等,並從客觀的角度分析這些國家行為者在近期國際安全環境巨變下的國防戰略發展,以作為國際關係、國家安全與軍事戰略等研究的參考。 目錄 導論(黃恩浩) 第一章 國防戰略在國家戰略體系中的定位(蘇紫雲) 第二章 英國的國防戰略:越級挑戰?(李俊毅) 第三章 美國的國防戰略:兼論拜登政府的國防戰略(陳亮智) 第四章 法國的國防戰略:追求與時俱進的獨立自主(洪瑞閔) 第五章 俄羅斯的國防戰略:從和解到對抗(汪哲仁) 第六章 中國的國防戰略:習近平時代下的演變(龔祥生/梁書瑗) 第七章 德國的國防戰略:嘗試以非軍事途徑強化安全(許智翔) 第八章 日本的國防戰略:呼應美日安保機制演進(林彥宏) 第九章 印度的國防戰略:理想與現實的更迭(章榮明) 第十章 澳洲的國防戰略:「前進防衛」的建構(黃恩浩/洪銘德) 第十一章 南韓的國防戰略:追求國防軍事自主(翟文中) 第十二章 北韓的國防戰略:金氏政權的柱石(吳自立/林志豪) 第十三章 新加坡的國防戰略:邁向「第四代武力」(江炘杓) 第十四章 中華民國的國防戰略:以小博大的挑戰(鍾志東)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邊鎮糧餉是明代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邊防與財政危機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有人說「明代亡於邊防」,本書的結論基本上支持這個說法。本書所研究的時段,是嘉靖10年(1531)到萬曆30年(1602)這段期間。為什麼選1531-1602年間來研究?因為正好有5項系統性的邊鎮糧餉史料,可用來呈現九邊13鎮的軍馬錢糧數額,說明這70多年間,邊鎮糧餉的結構與變動趨勢。 (1)潘潢〈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嘉靖29年,1550),內有嘉靖10年與28年的九邊軍馬錢糧數。(2)魏煥《皇明九邊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後的九邊軍馬糧餉數。(3)《萬曆會計錄》(萬曆10年,1582),卷17-29記載萬曆10年前後13邊鎮的軍馬錢糧。(4)〈楊司農奏疏〉(萬曆22年,1594),記載萬曆21年13邊鎮的軍馬錢糧。(5)茅元儀《武備志》(天啟元年,1621),卷204-8記載萬曆30年前後的13邊鎮軍馬糧餉。這5項史料提供6個時點的數據:嘉靖10、18、28年、萬曆10、21、30年。雖然是單年的數據,但已能呈現結構性的特徵與變動的趨勢。 以《萬曆會計錄》(1582)卷17-29為例,13邊鎮官軍與糧餉的編制,在萬曆初期(1570年代)有官軍人數近70萬,軍費高達8百多萬兩。這8百多萬兩,是萬曆6年太倉(國庫)撥給各邊鎮年例銀總額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倉銀庫收入的2.25倍。邊鎮糧餉對國家財政的耗竭,並不亞於錢穆所指出的3大項:內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間的軍事局勢來說,大約可分成2個階段。(1)明代中後葉北方俺答之大患,始於嘉靖10年(1531),息於萬曆10年(1582,俺答死,張居正逝)。(2) 1582之後的20年間,漢蒙雙方大致維持著均衡的局面。萬曆30年(1602)之後,北患就逐漸轉向遼東地區。 全書14章分3篇。首篇2章,綜述全書的主旨與結構、歲入歲出與邊防經費的比例。次篇10章,解說與邊糧相關的9項議題、綜合比較1531-1602年間的各項統計數據。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應付經費的限制、省思邊糧問題對明朝的關鍵性。書末的10項附錄,呈現4項統計資料、6項與邊鎮相關的背景解說。 這項研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在審查嘉靖初期至萬曆後期的邊鎮糧餉情事,系統地陳列13邊鎮糧餉的諸項相關數字、解說歷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報告糧餉的限制與對策,最後提出總結與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