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98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作者:廖世璋 出版社:五南 出版日期:2017/03/00 ISBN: 9789571189642 內容簡介 「博物館並無法脫離社會而單獨存在,博物館本身並無意義,是社會賦予了它的意義,因此,社會變遷而博物館範型也會跟著變動。」無論是各類型的博物館:歷史是社會事件的縮影、藝術是社會中美的展現、科學是社會形構的原理,都與社會息息相關產生互動關係。 本專書是藉由社會文化理論對於博物館進行考察研究,提出一個反思及批判性的觀點,以更深入的剖析台灣地區的博物館現象,像是:(1)政治現象:各地方許多博物館是被政治的邏輯所生產出來,而變成蚊子館;(2)經濟現象:古蹟是以空間保存來記錄歷史,但是在再利用時卻經常出現與當時指定為古蹟時,所保存的歷史文化價值無關的經營方式,尤其是後現代社會中復古符號表層消費的風格餐廳;(3)空間現象:博物館與地方居民生活脫節,甚至發生矛盾、衝突的情形;(4)時間現象:博物館的展品從各地去脈絡化蒐集至同一個展區空間,又再現及脈絡化等。 從台灣及全世界各地共計數十個博物館,在現場進行的田野調查案例中,指出博物館一直是一個意義與價值的再現場域,博物館本身再現了社會知識範型;博物館內的物件本身並沒有價值與意義,是詮釋工作再現了物件的生命,因此,博物館呈現的真實性是再現的真實性。 本專書同時指出博物館過去經常是外來文化的產物,憂心對於地方本土文化的衝擊,進而翻轉並提出許多地方重要的宮廟,應該視為台灣本土化的博物館範型,最後,並提出一個「博物館社會運動」的路線。 本專書從古典社會學引用到近期文化研究理論,希望透過社會文化理論開啟博物館研究的另一個視野。 目錄 黃光男校長序 王嵩山院長序 張譽騰館長序 謝誌 目錄 圖表目錄 摘要與導讀 第一章 社會生成的博物館 第一節 博物館、個人與社會 第二節 博物館文化及文化公民身分 第三節 博物館的文化治理與文化公民權 第四節 博物館作為知識殿堂、知識教育與治療 第五節 再定義博物館工作相關名詞 第二章 博物館的社會不平等 第一節 博物館的階級不平等 第二節 博物館宗教化 第三節 博物館內的社會性別與身體 第四節 博物館的空間不平等 第三章 博物館經濟的異化 第一節 博物館經濟的資本積累 第二節 博物館消費文化與消費的社會功能 第四章 博物館的權力政治 第一節 博物館權力地位來源 第二節 博物館的權力運作與技術 第三節 臺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與福利國家政策 第四節 博物館政治、參與式預算與辯護式制度 第五章 博物館的文本、再現與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一節 博物館文本 第二節 博物館的再現性 第三節 博物館的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六章 博物館的後現代文化消費 第一節 博物館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第二節 博物館的符號消費分析 第三節 博物館的戲劇消費分析 第七章 博物館展現消費的技術工具 第一節 「觀看」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二節 「真實性」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三節 「認同」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八章 範型歷程及移轉: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第一節 博物館各範型發展歷程、範型特徵及其移轉 第二節 臺灣本土博物館的後殖民意識與轉型 第三節 未來:邁向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參考文獻 案例照片出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書】 書名:當代台灣的日本研究:社會科學領域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林文程 李世暉 郭育仁 出版社:翰蘆 出版日期:2016/05/31 ISBN:9789865860936 【書籍特色】 *當代台灣的日本研究是指,以台灣的觀點,透過社會科學的研究途徑,對現代日本的政治、外交、經濟與社會現象,進行學術的探討與分析。在上述的概念範疇下,本書總論日本政治與外交、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等三個面向,透過十二篇文章的論述,以台灣的角度勾勒出當代日本研究的初步圖像。 *在總論的第一章部分,除了描繪出台灣日本研究的整體現況之外,也點出目前發展所面臨的課題。特別指出,在社會科學領域中,台灣的日本研究仍有很大的努力空間。第二章部分,則是透過理論與實證分析,剖析當代日本政治的發展歷程。日本政治與外交部分,收羅了六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憲法第九條的爭議、日本對東協的外交政策、戰後日本的安保政策、日越關係與ODA政策、日本的飛彈防衛決策體系,以及日本的國防外交政策。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部分,則是收羅了四篇文章。分別探討日本航空產業的發展策略、日本社會福祉法制、日本社會內處遇議題、日本的世界遺產參與政策。 【大綱】 第一部分‧總論 第一章 日本研究在台灣─社會科學領域的現況與挑戰/李世暉 壹、前言 貳、日本知識體系的台灣建構 參、台灣日本研究學術機構之探析 肆、台灣的日本社會科學研究 伍、當代台灣日本研究的課題 陸、結論 第二章 兩黨政治的神話─從政黨形態觀察日本的自民黨與民主黨/鄭子真 壹、理論探討和分析架構 貳、1955年體制起自民黨的政黨發展 參、挑戰兩黨政治的民主黨 肆、兩黨政治的神話:自民黨的反擊與新中間選民的增加 伍、結語 第二部分‧日本政治與外交 第三章 從戰後「憲法九條論爭」看日本當代民族主義的內涵/林彥瑜 壹、前言 貳、「憲法九條」與「日本當代民族主義」的關係 參、結論:「憲法九條」所象徵的日本民族主義內涵變化軌跡 第四章 後冷戰時期日本對東協國家外交政策之研究/陳沛瑜 壹、層次分析與日本外交政策 貳、各層次因素在日本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影響:非傳統安全面向 參、各層次因素在日本對東協外交政策之影響:經貿面向 肆、結論 第五章 二戰後日本安全保障觀念及政策之變遷/武卓奇 壹、前言 096 貳、佔領統治與日美同盟的形成 參、從一國和平主義到積極和平主義 肆、周邊情勢發展與安保法制 伍、結論與展望 第六章 從戰略援助角度分析日越關係與ODA政策/周芷羽 壹、前言 貳、日本ODA政策研究探討 參、日本與越南政經關係 肆、戰後日本對越南的ODA政策實踐 伍、日本協助越南完善國內制度成立之援助政策探討 陸、結論:從戰略援助角度分析日本對越南之援助成果 第七章 日本與南韓在加入美國彈道飛彈防禦體系決策上差異之比較─以威脅可信度視角分析/徐圓媛 壹、前言 貳、以威脅可信度來解釋日本與南韓參與彈道飛彈防禦體系政策差異之解釋 參、結論 第八章 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下日本國防外交突破與未來發展/魏丞宣 壹、前言 貳、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的沿革成立與影響 參、防衛裝備移轉三原則下軍事外交與轉變 肆、武器禁令解禁後日本的優勢與隱憂 伍、結論 第三部分‧日本經濟與社會文化 第九章 跟隨與自主─日本區域型飛機MRJ的發展策略/林本長 壹、前言 貳、文獻回顧 參、日本戰後航空產業的發展策略 肆、2003年自主發展從零組件製造邁向MRJ整機研製 伍、結論 第十章 論促進社會參與之日本社會福祉法制─以「日常生活自立支援事業」為例/王鼎棫 壹、前言 貳、日本社會福祉制度之鳥瞰 參、日常生活自立支援事業之具體運作 肆、代結論-日本經驗之簡要反思 第十一章 日本社會內處遇的考察與省思/羅浩瑋 壹、社會內處遇的形成 貳、社會內處遇的考察 參、一個可能的視角 肆、結論 第十二章 日本的文化和平國家之路─以參與世界遺產建制為例/蘇詩媛 壹、前言 貳、《世界遺產公約》的發展 參、日本世界遺產政策方針的發展進程 肆、結語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緊扣理論文本的古典社會學理論專著,內容全面且深具脈絡,可作為理解各家理論觀點與思想傳承脈絡之指引★ 本書以簡潔明瞭的文字,有系統地統整作者長年授課經驗及社會學理論研究所得,精練為二十個講次,內容力求深入淺出。有別於慣行的古典三大家論述,本書以女性社會學家沃斯通克拉芙特起頭,再談「社會學」開山學者孔德,而後依各家出生年代先後,循序討論馬克思、恩格斯、斯賓賽、巴烈圖、杜尼斯、涂爾幹、齊美爾、韋伯等社會學家的理論觀點,細細爬梳各家思想與社會學傳承的脈絡。 本書更試圖運用「四本」(文本、版本、譯本、所本)來追尋「脈絡」,提出一條研究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新路徑,即強調古典社會學理論閱讀時要注重脈絡和文本的關係,期望引導讀者注重思想的外緣脈絡,也注重思想發展的內在邏輯或理論,能夠理解這些理論觀點生成的時代背景,並能反思自身所處的社會及其問題。 【目錄】 第一講 開宗明義談基本問題 一、什麼是「古典(的)」「社會學(的)」「理論」 二、社會學理論的三種教法 三、古典社會學理論的涵蓋人物與範圍 四、每個理論家的四個部分 五、四本主義說 六、社會學理論與社會現象 七、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講 社會脈絡與思想脈絡 一、社會脈絡 二、思想脈絡 三、Q & A反思回顧 延伸閱讀 第三講 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一、生平脈絡 二、提倡女性教育與女性權利 三、親職 四、社會行動 五、理想教育與職業 六、愛情 七、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沃斯通克拉芙特(Mary Wollstonecraft, 4/27/1759-9/10/1797)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沃斯通克拉芙特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沃斯通克拉芙特的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四講 孔德(Auguste Comte) 一、生平大事 二、社會學之父 三、實證主義 四、實證科學與實證方法 五、人性論與社會秩序 六、社會靜學與孔德性別觀 七、社會動學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孔德(Auguste Comte, 1/19/1798-9/5/185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孔德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孔德的著作脈絡 附錄四:孔德的懷舊傳記 附錄五:孔德神學及玄學發展六階段 參考文獻 第五講 馬克思(Karl Marx) 一、思想脈絡 二、生平脈絡 三、馬恩生平脈絡比較 四、淺談費爾巴哈的重要論點 五、馬克思的主要概念——宗教 六、異化 七、馬克思對孔德的看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Karl Marx, 5/5/1818-3/14/1883)和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11/29/1820-8/5/1895)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馬克思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馬克思的重要著作目錄 附錄四: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兩文的比較 參考文獻 第六講 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合著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三大淵源發展脈絡圖 二、《神聖家族,或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駁布魯諾.鮑威爾及其伙伴》 三、《德意志意識形態:對費爾巴哈、布.鮑威爾和施蒂爾納所代表的現代德國哲學以及各式各樣先知所代表的德國社會主義的批判》 四、馬恩的歷史唯物論或唯物史觀 五、《共產黨宣言》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著作脈絡 附錄二:馬克思和恩格斯各版歷史唯物論比較 附錄三:馬恩對於歷史唯物論的貢獻兩人歷年說法的整理 參考文獻 第七講 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 一、政治經濟學 二、階級研究 三、家庭與性別 四、異化 五、共產主義 六、歷史唯物論 七、自然辯證法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恩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八講 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一、生平脈絡 二、著作脈絡 三、斯賓賽的社會學理論主要概念 四、對中國的影響 五、對日本的影響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斯賓賽(Herbert Spencer, 4/27/1820-12/8/190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斯賓賽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斯賓賽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九講 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一、生平脈絡 二、邏輯行動和非邏輯行動 三、原作與翻譯問題 四、統治精英與非統治精英及相關理論 五、對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批評 六、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巴烈圖(Vilfredo Pareto, 7/15/1848-8/19/1923)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巴烈圖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巴烈圖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講 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學獨特的看法 三、共同體與社會體 四、人類意志與社會行動 五、親密關係分類與分工 六、三種共同體(共同體發展的三種類型)和三種衍生的關係 七、社會體與資本主義 八、兩性觀 九、輿論 十、社會學分類 十一、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杜尼斯(Ferdinand Toennies, 7/26/1855-4/9/1936)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杜尼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杜尼斯的主要著作脈絡 附錄四:杜尼斯的共同體〔社區〕(Gemeinschaft)與社會體〔社會〕(Gesellschaft)的譯名與區分 參考文獻 第十一講 涂爾幹(Émile Durkheim)(一)《社會分工論:高級社會組織的研究》 一、生平脈絡 二、《社會分工論》的封面引文與標題問題 三、《社會分工論》的全書架構 四、《社會分工論》的問題意識與實證方法 五、《社會分工論》的種類與功能界定 六、有機連帶與機械連帶以及其他相關連帶 七、兩性與分工問題 八、社會分工與職業團體 九、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涂爾幹(Emile Durkheim, 4/15/1858-11/15/1917)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涂爾幹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涂爾幹的主要著作目錄 參考文獻 第十二講 涂爾幹(二)《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一、《社會學方法的規則》書寫動機與主張 二、社會事實 三、社會事實的觀察規則 四、常態與病態的相對規則 五、社會類型的構成規則 六、社會事實要如何解釋 七、社會學證明的展示規則 八、社會學方法論的特質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三講 涂爾幹(三)《自殺論:社會學的研究》 一、研究的是「社會自殺率」不是「自殺」 二、自殺的三層次分類 三、利己型自殺 四、利他型自殺 五、脫序型自殺 六、宿命型自殺 七、自殺與兩性關係 八、道德與脫序 九、職業團體與自殺 十、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四講 涂爾幹(四)《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澳大利亞的圖騰系統》 一、基本形式的定義 二、宗教的定義 三、社會學與宗教 四、社會與個人及自然 五、《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的影響 六、道德的三要素 七、社會學的分科 八、社會學家與社會看法 九、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五講 齊美爾(Georg Simmel) 一、生平與著作脈絡介紹 二、思想特色 三、社會學的預設與社會互動觀 四、社會類型 五、文化觀 六、愛情觀 七、社會學觀 八、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齊美爾(Georg Simmel, 3/1/1858-9/26/1918)的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齊美爾的思想傳承 附錄三:齊美爾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六講 韋伯(Max Weber)(一)《宗教社會學》與《新教倫理》 一、生平脈絡 二、宗教社會學 三、《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四、Q & A反思回顧 附錄一:韋伯(Max Weber, 4/21/1864-6/14/1920)生平與著作 附錄二:韋伯的思想脈絡 附錄三:韋伯的主要著作脈絡 參考文獻 第十七講 韋伯(二)《世界宗教之經濟倫理》 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言〉 二、〈儒教(與道教)〉 三、〈間論〉(Zwischenbetrachtung) 四、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八講 韋伯(三)《經濟與社會》 一、《經濟與社會》版本問題 二、《經濟與社會》書名與內容問題 三、社會定義與社會行動 四、宰制或支配 五、方法論 六、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十九講 韋伯(四)兩篇「志業」演講 一、〈學術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和譯本問題 二、〈學術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三、〈政治當作一種志業〉版本問題 四、〈政治當作一種志業〉主要概念 五、Q & A反思回顧 參考文獻 第二十講 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