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負此生【隨書附贈天堂筆記本】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對禮儀師來說,死亡或許是重複的,
但對生者而言,每一次的哀傷都是新的,
世界上從沒有一場死亡能夠完全相同。」
★讓你正視死亡,將來能與至親摯愛,好好道歉、道謝、道愛、道別的一本書★
★【隨書附贈天堂筆記本】做好人生終點前的五大準備,
規劃你的美好告別!(14.8*21cm/32P)★
你永遠不知道,這會不會是最後一次?
人生就是一段單程旅行,現在發生的一切,有天都會過去,
再喜歡的關係,有天都會消失,我們只能把握每一分每一秒。
各式各樣的告別式、各式各樣的遺憾,交織而成殯葬的重量。
這是最後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他們要向最愛的人道別。
停不下來的淚水,道盡了無法重來的悲傷。
▌如果死亡是人生必經之路,為何我們害怕談論它?
接觸殯葬20多年的小冬瓜,看過各種死亡,與懊悔。
他說能不能,不要把愛、感謝和對不起,留在這時才說出口?
「學習面對死亡,是為了能夠好好活著。」小冬瓜說。
▌22個真實的殯葬現場,上演著不只22種人生──
‧19歲癌末的她,與死神頑抗了幾年,她說請把告別式安排在生日那天,於是一場別開生面的「生前告別式」展開……
‧當活著已沒辦法「安樂」時,死亡究竟能不能當成「安樂」的解方?
‧臥床40年的罕病兒,看著照顧他的父親持刀,問著可否結束他生命時,緩緩點了頭……
‧無論怎樣被冷眼,他依然每天在同性伴侶的靈堂外,無聲流淚陪伴。有時死亡揭開的,是難以承受的祕密……
▌最終,見過一場又一場的死亡的小冬瓜,終於找到和自己和解的答案……
【本書編輯‧動容告白】
「第一次,我在辦公室讀稿讀到完全無法控制眼淚。一篇篇真實故事,觸動了心底最脆弱的部分,讓我思考死亡與生命的意義,並試著做準備。」──W編
【搶先閱讀‧感淚回饋】
● 看完這些故事,我想起了過世的外婆......
● 如果當下就知道可以這樣做就好了。
● 原來就算不做這些事,至親也能好好離開。
透過小冬瓜的見證經驗,讓哀傷和苦痛得以理解和宣洩,並接納你未曾徹底釋懷的遺憾。
每一則故事背後都可能連結到我們自身回憶,思索死亡帶來的不只是哀傷,還有更積極地「活著」,無論對愛的人還是對自己,此生都不要留下遺憾。
【封面想說──】
日昇月落、潮起潮退,是大自然的節奏。
人的生死亦然,生命來臨,隨著時間而逝,是上天的規律。
故主視覺使用象徵生命之末的夕陽,從白日慢慢沉入海中,
生時,可以活出暖陽般燦爛;逝時,也可沉靜如一片廣闊的海。
國內推薦
「生命是因為有死亡才有意義。」──《靈界的譯者》作者 劉柏君
「小冬瓜的人值得信任,小冬瓜的書更值得推薦。」──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謝松善(阿善師)
感動推薦
又仁|全方位創作藝人
大師兄|知名作家
岑永康|資深媒體人
呂捷|歷史補教名師、節目主持人
林立青|知名作家
唐從聖|全方位藝人
黑幼龍|中文卡內基訓練創辦人
黃豪平|影視多棲藝人
楊月娥|資深媒體人
楊君宜|台北市聯合醫院社會工作室主任
趙可式|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名譽教授・臺灣安寧療護推手
劉柏君|《靈界的譯者》作者
謝松善(阿善師)|前台北市政府警察局刑事鑑識中心主任
(依姓名筆劃排列)
【目錄】
【前言】尋找自己的人生答案
CH1 單程旅行:好好道別,生死兩相安
▌單程旅行社
殯葬重要到連命都不顧?
▌ROCK人生
西裝就是我的盔甲
▌殯葬的重量
我是第一次往生/只要負責哭就好/我有時間,也沒時間/說好的交響樂呢?/沒有完美的葬禮,但有圓滿的葬禮
▌有話可以現在說
請把告別式安排在我生日那天/生前告別式VS生日派對/儀式VS遺憾/一切都還來得及/死亡是現在進行式
▌最後一程,伴你以歌
人生主題曲/聽的不是歌曲,是回憶/因送別而連結
▌單程行李箱
原來我什麼都不懂/善終的五種需求/單程行李
▌他還不能死
急救到底是什麼?/簽出天人永隔的距離/我是背叛媽媽的罪人
▌如果能不痛,誰想死?
安樂死不是想死就能死/安寧緩和療護/拉近與善終的距離
▌我可以把你殺死嗎?
長照悲歌/病人自主權利法/創造醫病和諧的雙贏環境/要如何簽署?/多留一點時間給你,是我的溫柔
▌留住我的愛
完成她最後的心願/遺愛人間,也遺愛親人
▌在死亡面前,每個人都是孤獨的
同居孤獨死/每個人嚥氣時都是孤獨的/決定世界的模樣/你的麻煩未必是我的麻煩
CH2 傳統禮俗的愛與礙:傳統與創新不對立,兼容並蓄
▌不能說的祕密
都是你把我兒子害死的/難以承受的祕密/這真的是他想看見的嗎?/棺材裝死不裝老
▌生一個捧斗的
無家可歸的女兒/明明是辦葬禮,卻留下無法磨滅的創傷/儀式應該用來服務人,不是人去服務儀式
▌媽媽誰來拜?
媽怕燒,怎麼可以火化?/我們真的這麼不孝嗎?/沒有對錯,只有立場
▌你憑什麼拿這麼多!
是誰偷了爸爸的骨灰罈?/連兒子都當不好/意外的天啟/財產變遺產是運氣
▌死亡沒有標準答案
飯可以亂吃,話不能亂講/媽媽去哪裡了?/人為什麼會死?/告別式變全武行/只要相信自己會去哪,就會去哪
CH3 陪伴與聆聽:生者的傷痛與愛,一輩子
▌被留下的我該怎麼辦?
透明的母親/唯一的請求/生者的傷痛,是一輩子的
▌我管他去死!
靠小蜜蜂搶案子/無名屍的聯合奠祭/被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
▌沒問題,我處理
飛機掉下來了/先救活人才重要/巨變中的人性光輝/為爸爸活,那我呢?
▌你離開之後
我不知道自己是誰/歸零後,父親來入夢/拾回破碎的自己
▌寫封信給在天堂的你
我為什麼要當個乖小孩?/白天潑汽油,晚上逛夜市/你賺的錢我不稀罕/欠父親一句對不起/原來我只在乎自己/人不是在追求完美,而是完整
▌以終為始
身在殯葬業,卻對生死一無所知/我們的葬禮出了什麼問題?/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葬禮當然是辦給活人看的/人生沒有白走的路
【後記】落子無悔,享受名為「人生」的單程旅行
看更多
立即查看
【簡介】

洪詠善(國家教育研究院課程及教學研究中心副研究員):隨著書中的時間細流,走進過去的生活與文化空間,喚起每個人心中難忘的小學時光,串起世代間共同的童年記憶與情感。親子共讀的好書,衷心推薦。
最具人文知識的遊戲書
用孩子最愛的「找找看」
培養觀察力、開啟親子對話
原來爸爸媽媽、阿公阿嬤放學後的這些玩具如此精彩
以前的童年也是如此多采多姿
最適合三代共讀的繪本
「噹噹噹……」放學鐘聲響起,小學生一哄而散,小愷走出校門口,被一隻黑貓吸引,竟跌入了奇幻時空,回到1950年代的臺灣。
放學後,大家都在玩些什麼呢?快隨著小愷的腳步,一起來找找各年代的玩具吧!
《放學後》是一本遊戲書,讓讀者運用觀察力,找出不同年代的玩具,完成不同的任務,既有趣又富知識性,更具話題性,串起孩子和大人之間的橋樑,認識隨著臺灣經濟成長、生活與教育型態改變,不同時代小學生放學後的活動。原來,爸爸媽媽以前的童年,也是如此多采多姿!

系列簡介
初期出版的三本書,以「兒童的文化生活史」為主軸,推出《上學去》、《放學後》、《放假了》共一套3冊,時間軸從1950年到現在,呈現這些年來生長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孩子的日常生活情景。同時,也展現歷史與文化軌跡的改變、日常生活樣貌的更替、過去與現今學校生活的不同、每個時代孩子所熱衷的童玩遊戲、日常生活的飲食等,運用強而有力的圖像和故事,向當代的孩童介紹,不同時代的臺灣孩子不同的生活樣貌。

立即查看
中國、蘇聯與美國的戰後韓半島政策(1941-1945)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朝鮮半島的分裂,追溯至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所提出的兩種策略: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或是劃分三八線。其兩種對韓半島的戰略,不僅牽動著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俄的態度,更是與歐亞戰場的局勢、美國於東北亞安全與軍事戰略觀點、美國原子彈實驗密切相關。究竟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是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第二節 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第二章 美國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一節 中國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
第二節 美國同意戰後朝鮮獨立但拒絕承認臨時政府
第三節 中國戰後的朝鮮半島政策:排除蘇聯
第四節 美國對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五節 美、英、中、蘇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達成協議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在武力解放朝鮮問題上考慮蘇聯因素-軍事合作
第一節 美國積極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第二節 蘇聯承諾參加對日作戰及美、英、蘇討論參戰條件
第三節 雅爾達秘密協定的簽訂:美蘇就戰後遠東問題合作的產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美國對朝鮮半島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一節 雅爾達會議前美國國務院對朝鮮問題的基本構想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後美國的國務院和軍方對朝鮮占領方案的爭論
第三節 杜魯門總統決定將朝鮮半島列為蘇聯的軍事作戰區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及其對既定朝鮮半島政策的影響
第一節 朝鮮被視為「東方的波蘭」-美蘇在戰後波蘭問題處理上的分歧
第二節 中蘇條約談判-蘇聯對大連的軍事管制要求與美國的反應
第三節 美、英、蘇對前義大利殖民地問題的爭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美國提出劃定三八線-為履行國際託管朝鮮的機制
第一節 美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二節 日本投降可能性的出現和美國對朝鮮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三節 三八線提出的過程及其目的
第四節 史達林接受三八線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大事年表
附錄二 楊雲竹向宋子文的報告(1942年4月1日)
附錄三 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討論朝鮮問題(1942年4月6日)
附錄四 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致宋子文函:承認朝鮮獨立選擇適當時機先他國承認之(1942年12月15日)
附錄五 拉鐵摩爾致蔣介石電(1942年12月28日)
附錄六 杜魯門關於大連和朝鮮半島的緊急占領命令(1945年8月11日)
附錄七 史達林發給杜魯門的回信(1945年8月16日)
立即查看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 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 立足於永遠的在野黨左外野這個位置,大概是棒球場上最邊緣的位置,既沒有中外野的遼闊範圍,也沒有右外野雷射肩直傳三壘的奪目。但無妨,非主流就是《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本意,而左•外•野這三個字,更是陳子軒對於「運動社會學」這個學門的期許: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以及永遠立足在「野」黨的位置來思考。
運動場上的美好,是我們熱愛它的原因,但運動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具體而微的體現。近年來,台灣對於運動員處境的論辯、國族意涵的鬆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在在使這個領域越趨豐富與值得關注。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評論觸及國族、性別、文化、媒體、教育、體育政策等面向,涵蓋的運動項目以及體育名人不勝枚舉。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體壇大小事,陳子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學科觀點帶入運動評論中,既平易近人又充滿知識性。讀者可藉由陳子軒提供的多元視角,批判性地省思體壇世界包羅萬象的議題,以及運動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目錄】
推薦序 曾文誠
左外野宣言運動與國族
1. 鄉關何處?──《KANO》與集體記憶
2. 「政府要牌、選手要賞」──台灣運動發展沒告訴你的真相
3. 為什麼「為國爭光」只是復古浪漫的懷舊想像?
4. 從未結束的懷慕──台灣棒球文化的日本鄉愁
5. 港中足賽──死守香港逼和中國!真實世界的無奈救贖
6. 看球視同作戰──當運動資本與國家機器結合
7. 錯把「徵召」當尚方寶劍,誰來組最強國家隊一樣無解
8. 中國當然不會參加世大運團體賽
9. 世大運的夢幻列車,十二天後將把台灣運動載往何方?
10. 英超也有U12冠軍?──未了的威廉波特情結
11. 神話五十年──誠實面對歷史,毋忘紅葉少棒
12. 「六八」五十──台灣體育的時空膠囊何時解封?運動與媒體
13. 挖洞給選手跳的12強復仇者聯盟,透露了什麼訊息?
14. 有線、無線還在吵?──OTT已經快把門給拆了!
15. 《輝煌年代》踢出一記馬來西亞族群融合的致勝球
16. 開幕式也要看黃金時段?──被媒體宰制的奧林匹克精神
17. 體育記者vs. 鄉民──從謝淑薇退賽談起
18. 熱血《點五步》──香港棒球電影?有冇搞錯?
19. 請頒給傅達仁一座終身成就獎
20. 運動媒體還是夢想中的工作嗎?
21. 不在螢幕裡的最重要──全球化下的馬賽克媒體運動轉播權
22. 被遺忘的早慶戰──台灣史上第一場棒球電視轉播
23. 職棒25年,奇幻怪誕的中職轉播權大戲
24. 世界盃轉播大戰──愛爾達、年代在吵什麼?
25. 這真是「頂級」的12強賽事嗎?
26. 電視中(差點)被消失的里約奧運
27. WBC轉播劇場再起──有線系統壟斷,阻斷了大媒體潮
28. MOD大戰後的運動轉播何去何從?
29. 台灣運動媒體的新篇章?──沒有有線電視的世界盃運動見真情
30. 愛╱恨小熊的百年孤寂與終結(瑞格利球場的百年孤寂)
31. 不過就是一場球賽,它有可能療癒真實的傷痛嗎?
32. 誰說你再也不能回家?
33. 回不去的陳峰民與台灣棒球的世代正義
34. 初戀的後勁──王建民,台灣依舊期盼著你
35. 我的陳金鋒時代
36. 歷史的繼承者們──青春與老年之戰
37. 國慶之夜,台北田徑場見證台灣足球的新頁運動與都市
38. 如果你是台北天龍隊的球迷
39. 大巨蛋的屁股怎麼擦?
40. 該拿蚊子館換大型賽會的餅乾屑嗎?
41. 台日運動聯盟狂想曲?──從沖繩組第五隊談起
42.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一──柏林、奧林匹亞運動場與歷史印記
43.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二──紅燈區裡的左派足球夢
44.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三──多特蒙德的後工業足球夢
45. 沙漠裡的冰球夢──職業運動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場豪賭運動與教育
46. 運動只是升學的手段?──從少棒轉學爭議談起
47.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
48. 三月瘋HBL──反了的籃球產業,被消耗的青春與熱血
49. 競技還教育,學生或運動員──大學運動搶人大戰何時方休?
50. 如果姆巴佩也獲博士學位──運動員拿金牌換學位,成就還是將就?運動與全球化
51. 世界盃足球能讓台灣有國際觀嗎?
52. 勃發中的綠洲──美國足球與運動國族主義
53. 棒球的以色列──國族神主牌下的棒球馬戲團
54. 歐洲豪門不願面對的真相──當中國足球贏得奧斯卡之後
55. 板球與棒球的前世今生
56. 洋教練念經,台灣足球需面對的課題
57. 史上最近,但離台灣依舊遙遠的冬季奧運
58. 趨勢還是曇花一現?──談跨國資本與運動結盟運動與性別
59. 像女孩那樣丟球──全面制霸威廉波特的少女
60. 安能辨我是雄雌?──談運動場上的性別歧視
61. 啦啦隊風雲,揭露運動產業發展的殘酷真相
62. 猛男與宅男的世界盃──男性氣概是什麼?
63. 「給我女籃轉播」!該怎麼給?
64. 睜開雙眼才能看見多元──當運動場上不再非男即女
65. 冬奧女子花式滑冰的愛恨情仇
66. 陽剛的運動,陰性的媒體──運動媒體的性別分工
67. 美網風波──小威,妳不能只是再Just do it了運動與文化
68. 台灣球團學不會的「尊重」,洋基隊長基特的退休告訴你
69. 誰還有那美國時間看球賽?
70. 除了廉價的熱血,黑豹旗還剩下什麼?
71. 吵什麼「草」?──一面草皮的運動文化意涵
72. 魔球咒語──「大數據」真能人定勝天?
73. 拳擊走入歷史的迴光返照?
74. 小林尊,如今安在哉?
75. 棒球最後的浪漫──裁判消失的那一天
76. 「麥斯帽屢」──野球之前的台灣棒球
77. 誰的翻譯?誰的權力?──從小牛更名獨行俠談起
78. 球場上的亂鬥史──觸身球的「合法暴力」,值得嗎?
79. 美國、古巴,棒球外交的弦外之音
80. 不追求金牌的運動想像──打造以運動員為本的環境
81. 還運動於人民!球迷的草根力量只是第一小步而已
82. 運動員的罪與罰──中職該不該讓捍力克上場?黑白以外的那片灰
83. 運動員,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運動與種族
84. 不參政運動員的政治影響力
85. 林書豪之怒──黑白之外
86. 國歌聲中的分化──川普與球員對槓,打什麼主意?
87. 為什麼「比小眼睛」是種族歧視?後記──台灣與運動間的那條線
立即查看
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唯有推行自由主義所蘊含的典章制度與思想文化,才能使中國走向長治久安的道路
百姓才能真正生活在一個合理、合乎人道、可以舒展性靈的,人間秩序中
林毓生特別關心自由主義在近現代中國,過去失敗的歷史原因檢討,以及未來發展的可能與如何發展,並探討左右兩派意識形態對大陸與台灣社會的影響。
自1979年完成對於「中國意識的危機」之系統分析並出版專著以後,多年來一直致力尋找解決「中國意識的危機」的切入點。
這個「切入點」,林毓生稱之為:作為導向理念的「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關於它的思考,以及建立此一理念所需做的奠基工作,即呈現於《中國激進思潮的起源與後果》一書中。
全書分六部分及附錄,收文33篇,充分展現林毓生於深思中完成「中國意識的危機」與「中國傳統的創造性轉化」系統分析之成果。
【目錄】
一
從公民社會、市民社會與「現代的民間社會」看中國大陸和台灣的發展
「創造性轉化」的再思與再認
二
二十世紀中國的反傳統思潮、中式馬列主義與毛澤東的烏托邦主義
史華慈思想史學的意義
魯迅個人主義的性質與涵義──兼論「國民性」問題
「問題與主義」論辯的歷史意義
「五四思想」強勢意識形態化的原因與後果──對於五四時期思想啟蒙運動的再認識──為紀念「五四」七十週年而作
殷海光先生闡釋民主的歷史意義與中國民主理論發展的前景
東歐巨變在世界思想史上的意義
從「大傳統」與「小傳統」的關係談文化變遷的不同模式
三
自由、民主與人的尊嚴──兼論責任倫理
一位知識貴族的隕落──敬悼海耶克先生
自由不是解放──海耶克的自由哲學
關於海耶克、胡適與「思想先行」──與胡平的通信
四
關於《中國意識的危機》──答孫隆基
〈科學實證論述歷史的辯證〉閱後
質疑三問──與李澤厚商榷
五
1950年代台灣的政治環境與殷海光先生對我的影響
平心靜氣論胡適──對於他所堅持的自由主義的立場以及他所謂「民主政治是幼稚園的政治」、「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與「全盤西化」的評析
胡適與殷海光性格的比較與評析
六
略論道德與思想意圖的謬誤
為什麼在中國實行民主是如此艱難?──以台灣薄弱的社會力量為例
自由主義者的悲觀──略論1989北京學運與中國民主前途
「六四」天安門悲劇的涵義──林毓生教授訪談錄
共產文化下的文字障
敬悼民主運動先驅者傅正先生
王作榮先生〈誰來轉移社會風氣──政府官員、知識分子無可逃避的責任〉書後──兼論「民間社會」如何成長
評丁學良〈改革十年對中國大陸民主化的影響〉
試圖貫通於熱烈與冷靜之間──略述我的治學緣起
附錄
附錄一 五四運動及其當前的意義史華慈╱著;錢永祥╱譯
附錄二 真空、烏托邦與民族主義──試論中國反傳統主義的「林毓生分析範式」╱蘇曉康
附錄三 關於「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和文化的內在困境」對話錄╱梁燕城、林毓生
附錄四 從陳水扁當選看台灣民主發展的過去與未來──再論作為政治家條件的「責任倫理」╱詹光華、林毓生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