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哲學是否真的與社會脫節? 哲學真的無用嗎? 在臺灣,「哲學有什麼用?」是很常見的一個質疑,很多人覺得哲學太玄、太抽象,學了也不知道有什麼用。若「有用」是指「實用」,能夠直接帶來實質利益,如利於找工作或升職加薪,那哲學確實是「無用」。 然而,哲學的無用恰好可以幫助我們思考,一般人所追求的有用、實用,是否就是人生的唯一? 從實用的角度來看,哲學真的「無用」,但也因為有這樣的「無用」,才能與社會產生真正好的關聯,對文化、歷史、倫理、政治的問題提出深刻的洞察與反思。 社會主流的實用觀念已經綁架我們的生活,甚至掏空我們的心靈,為了迎合特定的主流價值,我們逐漸失去獨立思考與反思的能力……偶爾,我們需要讓生活進入「無用」的狀態,才能更加看清楚這個世界,才能對社會、他人產生真正的關懷。 本書以清晰、深入淺出方式,引導讀者進入思想之門,探討社會問題。 【目錄】 ★網路與媒體 真相已無關緊要?——對「後真相」的哲學反思 《莊子》與網路生活——面對網路的嗆聲文化,該如何自處? ★文化與歷史 學文言文有用嗎?——從文化的視角反思 「五四」對我們這一代人有什麼特殊意義?——談《學衡》與新文化運動留給臺灣的文化省思 ★倫理與社會 在死生遭逢的醫病現場,哲學可以帶來怎樣的思考?——談醫學倫理 道德如何分裂了我們的社會?——好人總是自以為是 從人類的屠殺到動物的屠殺——省思現代性文明的「大屠殺」 ★政治哲思 如何面對二十一世紀全球貧富差距的問題?——《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帶來的啟發 兩極化的社會對立——省思美國大學校園的政治衝突與暴力抗議 面對價值衝突,有可能化解嗎?——談審議民主 在臺灣的民主社會裡,「 公民儒學」 可以提供怎樣的哲學思考?——多元、衝突與故事地位 ★面向他者 暴力如何發生在他者身上?——《莊子》的批判與反思 人類的存在狀態如何被扭曲?——談霍耐特對「物化」他者的批判 德希達的「解構哲學」會如何關懷全球難民、移民問題?——談解構式的正義 殺人犯與聖人只有一線之隔?——《我們與惡的距離》所引發的哲學與心理學之思考 ★後 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