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研究:聲學分析與聲調標記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由古根漢(Philip Davis Guggenheim)執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演,上映於2006年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臺灣譯為《不願面對的真相》,大陸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尤其關注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議題。有趣的是,不論臺灣或大陸對於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恰巧充分反應本書所要探究的主題,即漢語聲調調值標記。
在漢語聲調調值標記議題上,資訊科技尚未發達之前,發音人的「口說」及調查人的「耳聽、手記」是聲調調值的主要描寫方法。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分析工具的快速發展,利用「聲學分析」來描寫聲調調值逐步開展,並與「傳統調查」的描寫結果相互比較與驗證。本書以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為研究標的,並擴及至臺灣其他客家話及廣東梅縣客家話。研究發現,「傳統調查」中低調類聲調,在「聲學分析」中卻顯示為高調類。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本書所涉及之客家話,也見於眾多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乃至其他聲調語言。這種「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不一致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學界「不願面對的真相」,但卻更是一個學界「難以忽視的真相」。
喬姆斯基對於語言研究提出三個「充分」要求:充分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本書充分觀察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依據觀察結果,並加入其他客家話及其他漢語方言,達成針對問題的充分描寫。本書最後也從發音生理限制、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差異、聲調產製與感知的不對稱性、聲調對立與排擠、中古漢語平聲調的語音特徵等面向出發,針對低平調在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上調值描寫的不對稱提出解釋。本書希望能夠作為引玉之磚,將研究結果拋出,一方面就教於語言學及語音學專家學者,二方面希望能夠引起學科整合的關注,讓「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描寫結果能夠更為貼近。
【目錄】
自序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聲調
第二節 聲調語言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節 聲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三節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四節 研究議題
第三章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聲學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第四節 聲調調值調整建議與驗證
第五節 入聲合併議題啟發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客家話低平調聲學分析結果之闡釋
第一節 六個地區客家話低平調的聲學分析
第二節 綜合討論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所有發音人各個聲調所有樣本的平均調長(毫秒)
附錄二 所有發音人之各個取樣點基頻數值表
附錄三 所有發音人各聲調各取樣點的平均基頻數值(M)
附錄四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T值
附錄五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LZ值
附錄六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ST值
看更多
立即查看
愛現小學趣味發明史2:從小麥到麵包的發明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培養科學素養的知識讀本系列★
趣味發明史✚科學圖解✚圖文並茂
發明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不便利!
漢堡、三明治、可頌、肉包,想到這些美味的食物就流口水!
你知道這些麵包,經過了好幾千年歷史才發明出來嗎?
原來除了日常生活用品之外,食物裡也有很多發明的故事!
一起跟著本書學習關於全世界的麵食文化,
輕鬆提升閱讀力,從小培養科學素養精神!
小麥的果實那麼小、那麼硬,
究竟要怎麼變成香甜鬆軟的麵包?
愛現小學校長準備了最先進的VR眼鏡,
帶大家穿越時空,見證歷史上第一個麵包。
原來原始人就已經發現小麥的祕密,
麵包也曾經是獻給神明的寶貴祭品?
從又薄又硬,到變化多端的口感,
學到越多知識,越想開一家麵包店啊!
【學習主旨】
1.認識重要的麵食文化
2.學習麵包製作步驟
3.了解發酵的科學原理
【本書資訊】
◎書籍資訊:有注音,適合8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多元文化、飲食教育、閱讀素養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科學、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科技
本書特色
1.大字體有注音,輕鬆閱讀無負擔。
2.豐富照片清楚呈現,加深記憶。
3.科學圖解,簡單易懂。
【目錄】
前言 前進!VR虛擬世界探險
第一站 麵包是怎麼誕生的?
有麵包之前,先發現小麥
牙齒咬不動小麥,靠石頭來幫忙!
人類開始種植小麥
古埃及人意外讓麵包「發酵」了
【科學識別秀】大自然中的酵母菌
【科學識別秀】為什麼麵團發酵會膨脹?
中國人吃米食,也愛吃麵食
第二站 麵包不只是填飽肚子
麵包加啤酒,是古埃及人的一日工資
古希臘人讓吃麵包成為享受
羅馬帝國將麵包傳到歐洲
富人的白麵包與窮人的黑麵包
【科學識別秀】認識麥子家族
用硬麵包代替食物盤子
麵包是神聖的食物
饅頭,最早是用來祭祀
第三站 發明輕鬆做麵包的省力工具
為了吃麵包,古埃及人磨壞了牙齒!
古希臘女僕為了磨麵粉,筋疲力盡
【科學識別秀】石磨的發明歷程
古羅馬建築師發明水車磨坊
【科學識別秀】用大自然的力量磨麵粉
發明揉麵機,取代手工揉麵團
【科學識別秀】為什麼需要「揉麵團」?
【動手探索趣】找出麵筋!
從石窯到電烤箱,美味麵包出爐
商業酵母的發明,大幅縮短麵包製程
【動手探索趣】用葡萄乾培養天然酵母菌
第四站 世界麵包之旅
奧地利牛角麵包與法國可頌
【科學識別秀】可頌酥脆的祕密
法國人天天吃的法國麵包
微酸的德國黑麥麵包
英國下午茶,少不了司康
【科學識別秀】發粉的發明,造就蓬鬆口感
方便快速的美國餐飲風
墨西哥的死者麵包
日本天皇也愛吃的紅豆麵包
創新驚艷國際的臺式麵包
第五站 麵包發明多,想吃麵包好方便!
大量生產的麵包工廠
不會變硬發霉的神奇麵包
【科學識別秀】讓麵包更美味的天然添加物
【動手探索趣】搖一搖,動手做奶油
不受歡迎的黑麵包,成為健康新選擇
恢復麵包美味的烤麵包機
【科學識別秀】麵包變乾變硬的原因
家用製麵包機的發明
成果發表 愛現麵包屋開張
看更多
立即查看
科學發明王. 36: 降噪的發明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用耳機聽音樂的時候,你聽得到旁邊的人講話嗎?
高級耳機都會強調降噪功能,原理是什麼呢?
每個人對聲音的喜好差異很大,一起來學習聲音的科學吧!
真的可以用悅耳的聲音
掩蓋嘈雜的聲音嗎?
韓國B隊和義大利隊再次交手,
李溫流發揮創意,提出全新的發明概念。
義大利隊卻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互相誤會…
令人困擾的噪音,統統用發明品消滅吧!
藉由如陀螺儀、無線充電器、降噪耳機等先進的3C產品,
學習有關水平控制、磁場、線圈,與噪音中和等科學理論!
【學習主旨】
1.學習噪音中和原理
2.認識各種隔音材料
3.了解發明品的新科技
【書籍資訊】
◎書籍資訊:無注音,適合8歲以上閱讀
◎教育議題分類:科技教育、資訊教育、安全教育
◎學習領域分類:自然科學、健康與體育、綜合活動
【目錄】
第一回 傳聞的真相
【學習重點】 摩斯密碼、吸音材料
科學發明教室1 瞭解隔音效果
第二回 用聲音掩蓋聲音?
【學習重點】 白噪音、噪音中和
科學發明教室2 噪音中和與發明
第三回 特別的發表舞台
【學習重點】 拐杖、魔咒
科學發明教室3 節拍器
第四回 看得見的聲音
【學習重點】 保持水平、彈力、克拉尼圖形
科學發明教室4 製作球類自動分類箱
第五回 降噪的方法
【學習重點】 樓板噪音、腦波
科學發明教室5 快阻止李奧!
第六回 李奧的過去
【學習重點】 陀螺儀感測器、無線充電
科學發明教室6 環境噪音與樓板噪音
看更多
立即查看
哈佛媽媽的聰明3C教養法:3C如何影響0~25歲成長荷爾蒙?六週聰明科技習慣養成計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王意中、陳志恆、彭菊仙、魏瑋志(澤爸)、羅怡君等多位親子專家,一致推薦!★
最新研究指出,短影音宛如毒品,會讓孩子成癮,
甚至變成「抖音腦」,無法克制分心和衝動!
孩子常常上網滑手機,大腦會發生什麼事?
該如何幫助身為「數位時代原住民」的孩子,
找回專注力+思考力+創造力?
25歲以前是大腦發展的黃金時期,
但現在女孩男孩沉迷短影音、社群媒體和線上遊戲,
已全體進入不思考、不學習、不負責的「弱智化狀態」!
該如何挽救孩子的大腦發育?
5大成長荷爾蒙又如何影響身心發育?
腦神經科學家帶你了解5大成長荷爾蒙,
搭配6週聰明科技習慣養成計畫,
用深呼吸練習、定期有氧運動等實際方法,
讓孩子改善手機成癮傾向,
強化孩子的思考力+創造力!
/ 數位時代,孩子面臨什麼危機? /
◆多巴胺:社群媒體按讚、收讚→渴望多巴胺→手機成癮。
◆皮質醇:熬夜線上打怪→皮質醇過多→焦慮、憂鬱、身體發育受阻。
◆腦內啡:一心多用→阻斷腦內啡→損害認知記憶力、身心出現病痛。
◆催產素:少與真人互動→缺乏催產素→感到孤獨、不安,變得易怒又自我中心。
◆血清素:少運動→阻礙血清素→損害創造力與自信心。
/ 6週實踐計畫,讓孩子養成生活好習慣 /
Week 1 取得共識:用「動機評估工作表」和孩子一起思考3C的利弊。
Week 2 建立動力:運用動機量尺,協助孩子找到動力。
Week 3 設定目標:根據S.M.A.R.T.原則,和孩子一起定下目標。
Week 4 持續行動:用「海豚關鍵步驟」引導孩子跨越瓶頸。
Week 5 處理復發:用簡單的紙筆繪圖,陪伴孩子面對3C的誘惑。
Week 6 迎接蛻變:獎勵孩子的努力,並用正向話語強化轉變。
/ 依年齡層分段,詳實的3C使用時間建議 /
‧2歲以下>>>強烈建議,絕對不接觸3C
‧2-5歲>>>每天不超過1小時,父母在旁陪伴,避免孩子和3C獨處
‧6-25歲>>>大腦發育黃金期,每天使用3C後,建議進行一小時的強烈運動
/ 聰明3C教養,腦神經科學撐腰 /
全美家庭教育類第一名暢銷書《哈佛媽媽的海豚教養法》作者席米‧康,
是哈佛培訓的精神科醫師與腦神經科學家。
她有三個正值學齡期的孩子,深知科技時代父母的兩難與煎熬。
二十年來,她專攻3C對孩童心智的影響、青少年成癮症等主題。
本書特色
‧由「腦神經科學家」執筆的數位時代育兒法,用實際科學方法對抗孩子手機成癮。
‧認識影響孩子成長發育的「5大荷爾蒙」。
‧認識現代兒童身為數位時代原住民,所面臨到的成長危機。
‧詳實好操作的「6週聰明科技習慣養成計畫」,讓孩子在不知不覺養成健康生活好習慣。
國內推薦
王意中|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陳志恆|諮商心理師、博客來選書《脫癮而出不迷網》作者
彭菊仙|親子作家
魏瑋志(澤爸)|親職教育講師
羅怡君|親職溝通作家、講師
誠摯推薦!!
國際推薦
「新的研究顯示,3C的使用和大腦的改變有關,其中又以孩童和青少年特別容易受影響。自殺、缺乏動力、陷入社會孤立等問題,宛如流行病一般在青少年和年輕族群之間肆虐,令人心驚。本書一針見血,同時也帶給我們希望,並提供直白的實用指引,幫助我們保護我們最重要的資產:下一代的大腦。」——丹尼爾.萊維汀博士(Daniel Levitin, Ph.D.),紐約時報暢銷書Successful Aging作者
「如果你是家長,疑惑要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對3C,這本見解深刻的指南將以科學立論為基礎,探討3C讓我們欲罷不能的複雜手法,以及大腦對此會作何反應。康博士將運用這些知識,提供實用的建議,使人能把3C轉為有益的用途,進而改善你孩子的發展與福祉,以及對你來說最重要的一件事――你和家人之間的關係。」——醫學博士丹尼爾.席格(Daniel J. Siegel, M.D.),紐約時報暢銷書《教孩子跟情緒做朋友》(The Whole-Brain Child)合著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醫學院臨床教授,第七感研究中心(Mindsight Institute)執行董事
「隨著我們更加明白,新科技對孩童的健康與福祉影響重大,如何教導孩子以負責任的方式使用這些工具,對家長來說變得空前重要,而康博士正好為這個迫切的需求提供了實用的藍圖。」——卡爾.紐波特,紐約時報暢銷書《深度數位大掃除》(Digital Minimalism)作者
「康博士沒有把新科技偶像化或妖魔化,而是為家長和老師提供了一本奠基於科學的指南,運用滿滿的實用建議和發自內心的智慧,引導孩子在生活中正向、妥善地使用新科技。」——醫學博士嘉柏.麥特(Gabor Maté),全美第一名暢銷書《癮,駛往地獄的列車,該如何跳下?》(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作者
「對於如何讓孩子接觸科技產品,當父母試著做出明智決定時,這會是他們需要的一本書。康博士運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讓我們深入理解科技產品對大腦發育的影響,以及如何使用社交媒體、網路和遊戲才能趨吉避凶。」——斯圖亞特.沈克爾博士(Stuart Shanker),《孩子不是壞,只是壓力大》(Self-Reg)作者,美利德中心(the MEHRIT Centre)創辦人
「[康博士]提供了實用的策略,讓父母和孩童的照顧者可用來增強好科技的益處。」——《環球郵報》
【目錄】
引言
3C對孩子到底是好是壞?
第1章.3C如何影響孩子的大腦?
第2章.小小習慣,蘊含驚人威力
第3章.3C巨頭不說的祕密――多巴胺
第4章.3C誘發「生存模式」的代價――皮質醇
第5章.為人療傷止痛的慰藉――腦內啡
第6章.別讓3C阻斷「愛的荷爾蒙」――催產素
第7章.激發創造力的泉源――血清素
第8章.六週養成健康的3C使用法
第9章.人類進化的下一篇章
看更多
立即查看
跨越185: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記憶書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原住民族懂得利用族群間的矛盾,保護生活領域?
➢跟日本人相比,漢人為何那麼喜歡向原住民購買東西?
➢被原住民養大的客家人,後來竟成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動者?
➢客家先民在怕什麼?他們用石獅公擋住了什麼?
本書以臺灣南部高屏地區的一八五縣道沿線為背景,深入探討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的記憶書寫與文化交融。書中從學術視角出發,結合田野調查,穿梭於不同族群的記憶與文化實踐之間,以族群互動為主軸,呈現地理、歷史、文化與社會的交錯故事,在多元視角中揭示兩個族群在空間、經濟、社會及文化領域中的複雜互動,試圖重現一條文化、歷史與人群交織的動態軌跡。
研究族群書寫中的「再現」與「逆寫」
重新解構歷史與文化主體性
挖掘被忽略的集體記憶
● 地理空間與歷史交錯:一八五縣道不僅是地理的邊界,更是文化的連接點。書中以一八五為軸線,追溯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這片土地上共同塑造歷史與文化空間。
● 族群記憶的動態書寫:透過地方志、歷史檔案與族群口述故事,呈現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在現代化進程中保留與重構自身的文化記憶。
● 文化與社會的對話與衝突:案例研究包括內埔的「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六龜的跨族群交易網絡、以及排灣族跨族群收養等,展現多樣的社會實踐,從細微處揭示族群交融的複雜性。
● 宗教信仰與物質文化:書中深入探討地方信仰如石獅崇拜的象徵意義,如何在跨族群的脈絡中反映權力與身分的協商。
● 族群互動的當代意義:不僅局限於歷史的回顧,書中亦思考在現代化與全球化的壓力下,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如何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價值,並探討其未來的發展可能性。
全書透過多學科的視角與深入的田野研究,打破過往將原住民族與客家族群孤立研究的傳統框架,強調不同族群間的對話與協商。從文化、經濟到社會關係的多層次分析,本書不僅是高屏地區的族群研究,也是臺灣多元文化共存的縮影。
本書特色
● 學術與社會實踐並行:以學術方法分析歷史文本與地方志,探討當代社會中的族群意識與互動模式。
● 地域文化深耕:聚焦臺灣高屏地區,展現地理與族群關係的特殊性。
● 多元聲音對話:透過歷史檔案、口述訪談與田野調查,還原多元族群的真實聲音。
● 歷史與現代的多面共譜:作者群從人類學、歷史學與地理學等視角,帶領讀者重新審視臺灣族群關係的複雜性與未來的可能性。
● 深刻書寫:這本書是對臺灣族群記憶與文化互動的深刻書寫,結合多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臺灣南部的文化多樣性與族群動態。
● 展現臺灣多元:本書引導讀者深入了解臺灣社會的複雜性,並激發對族群文化更多的尊重與關注。
【目錄】
導論──穿越與交會:高屏沿山原客族群書寫/羅烈師
南北差異
界限與跨界
再現與逆寫
從逆寫到互為主體
屏東內埔沿山的聚落與族群:以「三層式族群空間體制」為討論/王和安
摘要
一、前言
二、十八世紀三層制的族群分布
三、十九世紀上半葉邊區的社會秩序
四、沿山地帶的熟番與生番
五、馬卡道族的自我認同與當代「三層制」
六、結論
日治時期原閩客的社會文化互動:以六龜稇源商店為例/劉正元
一、前言
二、日治時期的產業性移民
三、多族群的互動經驗
四、昭和三年《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留下的線索
五、六龜地區的北客移民
六、六龜北客移民研究回顧
七、六龜稇源商店的經營與漢番交易
八、結論
客做原家:屏東縣排灣族收養客家子弟生命敘事/郭東雄
摘要
一、前言
二、一九四五年的藍衫與石板
三、算命仙
四、排灣族的家
五、身體游移:沉浸在排灣文化
六、生命的轉折
七、大武原鄉期待:投身教育志業
八、大武山下的和風
莎卡蘭溪與石獅子/洪馨蘭
摘要
一、前言:物的閱讀者──「追尋石獅公」的意義
二、莎卡蘭溪「水打」大路關隘寮與古大路關庄
三、東方之「患」?大路關開基石獅之物質性
四、大路關石獅公傳說的當代性、客家性與原民性
五、思考與小結:風仍在吹,莎卡蘭溪最終還回了石獅子
高屏地區提及原住民族的公開文字資料蒐集介紹與分析/陳龍田
摘要
一、前言
二、研究標的選擇緣由與限制
三、當代台灣公眾文字資料生產的相關規範
四、原住民族地區部落遷村歷史的相關研究
五、碑文內容樣態以及初步比較
六、高屏地區相較於北台灣沿山較具獨特性的主題文字資料
七、災害、遷村、與族群多重主題的文字資料小結
八、結論
高雄屏東原客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羅烈師
摘要
一、前言
二、客庄鄉鎮志之原住民族書寫
三、歷史主體性與原民鄉志
結論:反覘與逆寫
看更多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