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林摶秋全集: 雜文.訪談卷 (1版)
作者: 林摶秋作
版次: 1
ISBN: 9786267193440
出版社: 書林
出版日期: 2023/11
頁數: 368
#人文與社會科學
定價: 599
售價: 509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三 雜文.訪談卷】 深入劇作家的獨特旅程!從青年時期縱橫台、日兩地劇壇的熱血青春, 到壯年興建電影片廠攝製臺語片的凌雲壯志,兼及畜牧、礦業的精彩人生。   全集第三卷精心彙編了林摶秋在劇本創作以外罕見的雜文、序言與筆記;並整理收錄六篇晚年林摶秋接受訪談的口述歷史。從各大公私典藏機構與個人手中蒐集而來的30多小時珍貴影音記錄,經仔細篩選與專家學者的共同校注,展現了一段跨越台灣與日本、經歷戰爭與政權更迭的非凡人生。從青年時期的影劇啟蒙,到晚年對劇壇與影壇的精彩回顧,再到開採煤礦、造林和畜牧的實業經歷,每一篇訪談都是一次深入劇作家心靈與時代脈動的旅程。加上與張文環、呂赫若、張深切等文化界巨擘的深刻往來,以及跟同時代政治、經濟人物的交誼,不僅讓人窺見了劇作家的內心世界,也映照出一段段動盪時代的文化風貌。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出版序 ︱ 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 ──林摶秋及其影視戲劇文學 林巾力 出版序 ︱ 臺灣電影史上的一頁傳奇 李智仁 推薦序 ︱ 補上臺灣文化史的失落環節 吳密察 推薦序 ︱ 賀「臺灣首位劇作家」全集出版 陳萬益 主編序 ︱ 迎向新的歷史機遇 石婉舜 凡例 導讀 ︱ 玉峯精神: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而寫的劇作家林摶秋 石婉舜 【雜文】 臺灣演劇の作今—桃園双葉會のことなど/晚近的臺灣戲劇—桃園雙葉會二三事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步む牛—“厚生演劇”演出者のうと/緩行的牛—「厚生演劇」導演手記 林博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鳳儀亭(貂蟬)》序言 林博秋 作 《鳳儀亭(貂蟬)》作者自撰 林博秋 作 私自身の為の台灣史/為我自己所寫的臺灣史 林摶秋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訪談】 東京劇場憶往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臺灣新劇日月長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回首我的電影路 林摶秋 口述 石婉舜 訪問 林摶秋氏へのインタビュー/林摶秋先生訪談錄 林摶秋 口述 佐藤忠男 訪問 鄭天恩 譯 「文學就是苦悶」—林摶秋談張文環 林摶秋 口述 黃明川 訪問 家業與志業—奔走在礦坑與片廠之間 林摶秋 口述 井迎瑞 訪問 附錄 ︱ 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 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索引

為您推薦

Politics and Uncertainty Theory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1版)

Politics and Uncertainty Theory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1版)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Uncertainty is an ever-present and ineradicable aspect of politics, affecting all important issues of governance and policy. Rather than treating the uncertainty of politics as a mystery, this book provides an original and direct treatment of political uncertainty as a scientifically-knowable phenomenon. The author shows how probability and mathematical modeling can play a central role in understanding a range of complex and fundamental issues in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原價: 790 售價: 237 現省: 553元
立即查看
林摶秋全集: 文獻卷 (1版)

林摶秋全集: 文獻卷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四 文獻卷】 跨海尋訪蒐集,收錄林摶秋舞台與電影經歷相關的文獻65篇, 特別收入雞籠生、王古勳、山田宏一筆下罕見的林摶秋印象。   文獻卷主要輯錄林摶秋活躍文化界時期,臺灣和日本的報刊刊載與他的演劇和電影活動相關的文獻,如活動消息、報導,劇團夥伴的專文、作品演/映後的評論以及戰後回憶、史述等等,按雙葉會、紅磨坊新宿座、厚生演劇研究會、人劇座、玉峰影業成立時間的先後排序。書末「特別收錄」五篇珍貴文獻,分別是漫畫家陳炳煌(雞籠生)側寫林摶秋養豬事業的〈嘉宋〉,王古勳回顧山水亭父執輩風采的〈山水亭:大稻埕的梁山泊——憶王井泉先生〉,莊永明對《閹雞》劇本出土的說明〈《閹雞》的另一頁重要史料〉,筆者與《電影欣賞》合作策劃解嚴後第一場林摶秋座談會「臺灣電影史的一脈清流」的座談紀錄,以及三澤真美惠精心企劃的「和山田宏一一起看林摶秋電影」訪談。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出版序 ︱ 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 ──林摶秋及其影視戲劇文學 林巾力 出版序 ︱ 臺灣電影史上的一頁傳奇 李智仁 推薦序 ︱ 補上臺灣文化史的失落環節 吳密察 推薦序 ︱ 賀「臺灣首位劇作家」全集出版 陳萬益 主編序 ︱ 迎向新的歷史機遇 石婉舜 凡例 導讀 ︱ 玉峯精神: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 而寫的劇作家林摶秋 石婉舜 雙葉會 「消息、報導」輯錄(原文)/「消息、報導」輯錄(譯文) 不著撰人 杉森藍、李韻 譯 『阿里山』(双葉會の公演)/《阿里山》(雙葉會的公演) 呂赫若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醫德』編集者付記/《醫德》編者按語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羅漢堂雜記/羅漢堂雜記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醫者は醫者でも/縱為醫師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臺灣の演劇/臺灣的演劇 松居桃樓 作 蔡易達 譯 紅磨坊新宿座 小柳の快演—ムーラン評/小柳的精彩演出—評紅磨坊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臺灣本島人初の劇作家—ムーランで處女作『奧山社』發表/臺灣本島人最初的劇作家—於「紅磨坊」發表處女作《深山部落》 不著撰人 蔡易達 譯 ムーランルージュで作品發表 若き劇作家林博秋君/在紅磨坊發表作品的年輕劇作家林博秋君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無題〕/〔無題〕 不著撰人 李韻 譯 厚生演劇研究會 「消息、報導」輯錄一:公演前(原文)/「消息、報導」輯錄 一:公演前(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黃資絜、蔡易達 譯 「消息、報導」輯錄二:公演中(原文)/「消息、報導」輯錄 二:公演中(譯文) 不著撰人 李韻、蔡易達 譯 牛の涎—情熱を濕れる松明のくに/牛涎—如潮濕火炬般燃燒熱情 簡國賢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稽古場の雜音/排練場的雜音 厚生演劇研究會 作 蔡易達 譯 一粒の麥は死なず—「民烽」から「厚生」への思出/一粒麥子不死—從「民烽」到「厚生」的回憶 王井泉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代表者言葉/代表人的話 王井泉 作 陳偉智 譯 稽古場日誌──九月の聲近づく/排練場日誌——九月將近 曾文博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燃え上る情熱──「厚生演劇」の公演を觀る/燃燒的熱情──「厚生演劇」公演觀後感 王昶雄 作 鳳氣至純平、許倍榕 譯 厚生演劇『閹雞』を觀る/厚生演劇《閹雞》觀後感 中村生 作 蔡易達 譯 臺灣に於ける新演劇運動の黎明—厚生演劇數々の新記錄/臺灣新演劇運動的黎明—厚生演劇種種的新記錄 瀧田貞治 作 蔡易達 譯 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細目評/演劇對談──厚生劇團公演瑣評 瀧田貞治 作 吳豪人 譯 臺灣演劇の一つの記錄/臺灣演劇之一紀錄 張文環 作 彭萱 譯 我的音樂回想 呂泉生 作 王老先生(井泉兄)與我 呂泉生 作 難忘當年事 張文環 作 雑誌『台湾文学』の誕生/雜誌《臺灣文學》的誕生 張文環 作 陳千武 譯 張文環「『台湾文学』の誕生」後記(一部拔粋)/張文環〈《臺灣 文學》的誕生〉後記(節錄) 池田敏雄 作 陳明台 譯 回憶《閹雞》演出往事 林至潔 作 人劇座 光復後的臺灣劇運—多數劇團雖努力惜未成功(節錄) 不著撰人 臺灣演劇之過去與現在(節錄) 王白淵 作 玉峯影業 張文環から林摶秋へ──『嘆烟花』に対する意見/張文環致林摶秋──《嘆烟花》讀後意見 張文環 作 李韻 譯 記湖山製片廠—山明水秀孕育影壇新芽 規模龐大將稱雄於遠東 白克 作 玉峯影業公司巡禮 石萬里 作 湖山片廠參觀記 振興本省影劇的大企業 哈公 作 《鳳儀亭》序言 張文環 作 開演之詞 邱木 作 寫在臺語話劇《貂蟬》演出之前 白克 作 看臺語話劇《貂蟬》 白濤 作 評《阿三哥出馬》 白克 作 特別收錄 「嘉宋」──龍潭佳種我獨尊 將來到處有兒孫 雞籠生 作 山水亭:大稻埕的梁山泊──憶王井泉先生 王古勲 作 《閹雞》的另一頁重要史料 莊永明 作 臺語電影史上的一脈清流──林博秋其人其事座談會記錄 主持人: 李泳泉 主講人:鍾喬、石婉舜、吳密察、 張昌彥、黃玉珊 和山田宏──起看林摶秋電影 三澤真美惠 訪談、撰文 李韻 譯 附錄 ︱ 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 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索引

原價: 599 售價: 509 現省: 90元
立即查看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6 (1版)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6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二 電影劇本卷6】 劇作家現存17部電影劇本,本卷完整收錄日文、台文與華文版本。 戲劇情節深入深山、近海及底層社會取材,讓今人得窺政治高壓年代的庶民情感與生活樣態。 《騙子》 綽號「鹿角」的陳天來出獄後,計劃重啟詐騙活動。他帶著喪父的小姪女阿花,偶然遇到舊識「軍師」和「罔古」,於是決定與早年的搭檔王麟再度合作。他們在車站成功詐騙了一名旅客,隨後計劃針對「白馬車」酒吧的女老闆設下圈套。鹿角假扮成日本華僑,成功贏得了她的情感和信任,並騙取了十萬鉅款。看到叔叔的劣行,心生愧疚的阿花主動向女老闆揭露真相並道歉,這促使鹿角決定自首。投案前他來到「白馬車」……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騙子 《騙子》稿 本 ︱ 日文 《騙子》稿 本 ︱ 臺/華文 《騙子》稿 本 ︱ 華文翻譯 陳龍廷 附錄 ︱ 解 題 劇情提要

原價: 599 售價: 509 現省: 90元
立即查看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1 (1版)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1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二 電影劇本卷1】   劇作家現存17部電影劇本,本卷完整收錄日文、台文與華文版本。   戲劇情節深入深山、近海及底層社會取材,讓今人得窺政治高壓年代的庶民情感與生活樣態。   《嘆烟花》上集(張文環原作、林摶秋編劇)   春琴正值花樣年華,與父親、繼母一家三口過日子。不幸父親大病又遇不景氣,春琴便與繼母到福記茶行撿茶維持家計。好色的茶行老闆李有德對春琴垂涎萬分,阿九嫂居中撮合卻受春琴耳光,自此懷恨,設局摧殘了春琴的純真。傷心尋短的春琴,終於在好友阿蘭的協助下逐漸恢復。到百貨行當店員後,結識同事陳維新,兩人互相愛慕。此時阿九嫂卻揭露讓她感到不堪的過往⋯⋯   《嘆烟花》下集(張文環原作、林摶秋編劇)   純潔身心迭受糟蹋與輕賤,春琴心如死灰,為持家計改名阿香鑽入煙花界,成為風靡臺北的紅牌藝旦。遭仇恨吞噬的心靈欲報復李有德,計誘李有德獨子仁和迷戀自己,為她盜領茶行鉅款。維新回心轉意,盼與春琴再續前緣而不得。為挽回春琴,他不惜一切日日上藝旦間,終至鑄下大錯⋯⋯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出版序 ︱ 臺灣文學史上的瑰寶 ──林摶秋及其影視戲劇文學 林巾力 出版序 ︱ 臺灣電影史上的一頁傳奇 李智仁 推薦序 ︱ 補上臺灣文化史的失落環節 吳密察 推薦序 ︱ 賀「臺灣首位劇作家」全集出版 陳萬益 主編序 ︱ 迎向新的歷史機遇 石婉舜 凡例 導讀 ︱ 玉峯精神:為臺灣土地與庶民大眾 而寫的劇作家林摶秋 石婉舜 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嘆烟花 (張文環 原作、林摶秋 編劇) 《嘆烟花》稿 本 ︱ 日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臺/華文 《嘆烟花》(上集)拍攝本 ︱ 華文 《嘆烟花》(下集)拍攝本 ︱ 華文 附錄 ︱ 解 題 劇情提要

原價: 599 售價: 509 現省: 90元
立即查看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2 (1版)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2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二 電影劇本卷2】 劇作家現存17部電影劇本,本卷完整收錄日文、台文與華文版本。 戲劇情節深入深山、近海及底層社會取材,讓今人得窺政治高壓年代的庶民情感與生活樣態。 《田厝》 南部大地主朝寶舍繼承了祖先留下的龐大田產,卻沈迷於鴉片無法自拔。一天,前妻的養子聰智闖入家中,持刀威脅年輕後妻阿嬌要求資金支持。在這危機時刻,忠實的僕人阿惷英勇地挺身而出,保護阿嬌而自己卻受了傷。朝寶舍夫婦為了表達對阿惷的感激,不僅贈予他山邊的土地和一座新居,還將勤勉寡言的女傭桂花嫁給他。十七年河東河西,兩個家庭在命運交錯中做出的選擇帶來難料的後果…… 《桃花扇》 原本在北部活躍的藝海歌劇團此時票房不佳,加上台柱花旦冬桂與團主的兒子武漢私奔,留下悲傷的丈夫文雄和一把桃花扇。為了渡過難關,劇團開始南下巡演。然而,情緒受創的文雄病倒,團主阿海也狀態如風中殘燭,劇團陷入更大的困境。另一方面,武漢目睹冬桂與富商曖昧,嫉妒心生,戲台上上演武松殺嫂的劇情,而現實中的恩怨情仇也再難隱藏於幕後……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田厝(未完稿) 《田厝》稿 本 ︱ 日文 《田厝》稿 本 ︱ 華文翻譯 黃資絜 桃花扇 《後 台》稿 本 ︱ 日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臺/華文 《桃花扇》拍攝本 ︱ 華文翻譯 施如芳 附錄 ︱ 解 題 劇情提要

原價: 599 售價: 509 現省: 90元
立即查看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3 (1版)

林摶秋全集: 電影劇本卷3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日本「帝都」首位臺灣劇作家,擎起殖民地新劇運動火炬 傾身家之力投入臺語電影事業,以電影養護提升臺灣文化 國立臺灣文學館、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書林出版 共同出版 玉峯精神,重現人間   【林摶秋全集|卷二 電影劇本卷3】   劇作家現存17部電影劇本,本卷完整收錄日文、台文與華文版本。   戲劇情節深入深山、近海及底層社會取材,讓今人得窺政治高壓年代的庶民情感與生活樣態。   《阿三哥出馬》   阿三哥買了愛國獎券後為他帶來好運,先是夢見閻王對他殷勤款待,他也在夢中表白對芳鄰麗英的愛慕,接著隔天還中了大獎,原本對他嫌棄冷淡的債主鄰居,開始變得分外親近,還鼓勵支持他參選議員。阿三哥騎馬拜票唱司公調競選,面對的究竟是命運的逆轉,還是僅僅黃粱一夢?   《一粒母心萬點情》   麗雲單身帶著孩子愛松艱苦生活,一日偶遇老同學秋微。秋微出身豪門,與守義的婚姻看似完美,卻有膝下無子的遺憾。當愛松住院,麗雲因病倒在街上被秋微帶回照顧,卻意外發現秋微的丈夫是她的舊愛。心懷警戒的麗雲選擇悄然離去,但最終與守義在酒店外重逢並情難自禁,導致意外懷孕。親情、友情、愛情錯綜複雜,三角關係該從何理清?   《山貓與海狗》   清郎與清志兩兄弟來到南方澳漁村,在王財的船「發財號」上成為鏢魚手。兩人居住在麗紅母親經營的餐廳樓上,麗紅與清志情愫暗生,然而清志對她並非誠心。王財為留住他們,提出讓其女兒玉翠嫁給捕魚最多的兄弟。清志貪戀玉翠之美,而清郎則不滿以人作為交易的條件。在太平洋的暴浪中,兩兄弟為了各自的愛情和信仰展開激烈的鬥爭……   《林摶秋全集》五卷十二冊   卷一 舞臺劇劇本卷   卷二 電影劇本卷1~8   卷三 雜文.訪談卷   卷四 文獻卷   卷五 圖像卷   ※各卷編排說明※   卷一、三、四、五卷首均附導讀,卷末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卷一與卷二另附各冊劇本之〈解題〉與〈劇情提要〉。   卷二《電影劇本卷1》附〈導讀〉與〈電影劇本卷 全卷目次〉。   卷二《電影劇本卷8》附〈林摶秋生平暨創作年表〉與〈林摶秋劇作演映紀錄一覽〉。 重磅推薦   李泳泉 資深紀錄片工作者、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學系退休講師   吳密察 前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歷史學者   李智仁 國家電影及視聽文化中心執行長   李道明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電影與新媒體學院名譽教授    呂興昌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退休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林鶴宜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教授兼藝文中心主任   紀蔚然 劇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戲劇學者   陳昌明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名譽教授   陳芳明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張昌彥 資深影評人、電影學者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鍾明德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名譽教授   蘇碩斌 國科會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發展處處長   (按姓氏筆畫排序) 跨世代編劇薪傳推薦   王友輝、吳明倫、施如芳、許正平、陳龍廷、劉宇均、簡莉穎   (感謝以上編劇參與全集劇本翻譯)   (按姓氏筆畫排序)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摶秋(1920—1998)   臺灣桃園人。劇作家、舞臺曁電影導演、實業家。明治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大學時代加入校園演劇社團,同時結合桃園地方青年組織「雙葉會」鑽研演劇。1942年大學畢業前後,先進入東寶電影公司參與電影攝製工作,後加入以「新喜劇運動」聞名於日本演劇史的紅磨坊(ムーラン.ルージュ)新宿座文藝部,為東京劇壇首位臺灣出身的劇作家。1943年返臺後,擔任臺灣演劇協會的演劇指導員,同時與王井泉、張文環等人成立「厚生演劇研究會」,編導推出《閹雞》、《高砂館》等劇,締造「臺灣新劇運動的黎明」。戰後1946年成立「人劇座」劇團,公演後不久即因政治局勢動盪而離開藝文界,返鄉務礦。1957年成立玉峯影業公司,興建湖山製片廠,規模獨步全臺。玉峯電影攝製嚴謹,採非營利方式作育電影人才,更屬臺灣電影史上僅見。1965年攝製完成電影《六個嫌疑犯》後未做上映,轉移重心往製造業發展,自此不再涉足文化事業。1998年因心臟衰竭病逝於臺北。   林摶秋在1940—1960年代投入演劇與電影事業之際,持續創作劇本不輟,晚年亦重返案頭第三度改編《閹雞》。一生創作的劇本主要採日文與臺文書寫,今存舞臺劇劇本6部以及電影劇本17部,悉數收於《林摶秋全集》。 編者簡介 主編:石婉舜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日文編輯:中野正昭   日本明治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演劇學專攻博士後期課程   日本淑德大學人文學部教授 黃馨儀   日本一橋大學言語社會研究科博士   靜宜大學日本語文學系助理教授 杉森藍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博士   實踐大學應用日文學系助理教授 臺文校注審定:陳豐惠   李江却台語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台文通訊 BONG 報》發行人兼總編輯 目錄 阿三哥出馬 (林摶秋、賴耀培 作)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臺/華文 《阿三哥出馬》拍攝本 ︱ 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 (林摶秋、陳舟 作)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臺/華文 《一粒母心萬點情》拍攝本 ︱ 華文翻譯 簡莉穎 山貓與海狗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臺/華文 《山貓與海狗》拍攝本 ︱ 華文翻譯 許正平 附錄 ︱ 解 題 劇情提要

原價: 599 售價: 509 現省: 90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