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電視是時代的窗口,也是社會脈動的映照。在網際網路尚未崛起前,電視一直是家庭的中心,也一直分享著不同社會的情感。電視,同時也是拓展視野、豐富心靈的媒介,它不僅僅是娛樂工具,也是集體記憶的載體,對個人、對社會都影響深遠。由於傳播科技帶來網路化、數位化與行動化的變革,它更使得電視在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政府的監管下,還需不斷地變革去迎接險峻的挑戰。 本書集結了著者近十年來已出版的台灣電視研究主題的論文。從台灣電視50年開始,回顧電視發展的社會意涵,提出「電視不逝,只是轉型」的觀察;並從研究數位化的主題,探討如何應用策展的理念,活化影音資料庫的契機。在台灣電視60年之際,著者從科技與社會變遷觀點,研究台灣電視新聞、電視節目的發展,以及NCC成立之後對電視內容的監理。 這本專書以台灣電視數十年的發展過程為背景,從社會、科技與監管角度切入,以文獻探討與內容分析方法,深究台灣電視的時代意義,提供宏觀的研究視野與豐富資料,是研究台灣電視的學術參考之一。 【目錄】 第一章 電視研究與系列著作 壹、電視研究的多元途徑 一、電視制度與政策研究(television institutions and policy studies) 二、電視內容與意識形態研究(television content and ideology studies) 三、電視閱聽人研究(television audience studies) 四、電視科技與社會變遷研究(television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 studies) 五、電視製作與文化生產研究(television production and cultural production studies) 貳、本書章節安排與研究取向 第二章 電視不逝,只是轉形-從科技觀點再論電視與社會的互動 壹、電視不老 貳、電視在台灣社會的發展-科技與政治、經濟及公民的角力 一、黨國壟斷、政治掛帥的廣播(broadcasting)大眾時期 二、解禁開放、經濟占領的窄播(narrowcasting)分眾時期 三、數位匯流、民眾參與的微播(microcasting)小眾時期 參、台灣社會與電視科技的使用-現代性的實踐與想像 肆、閱聽眾與電視使用-參與式文化興起 伍、結論-電視科技的必要性?第三章 數位化後電視影音資料庫之研究 壹、影音內容大量需求的時代 貳、電視台影音資料庫建置與應用 參、影音資料庫的活化與再利用 肆、應用策展(curation)作法活化電視台影音資料庫 伍、日本NHK與英國BBC活化影音資料庫案例 陸、結論第四章 24小時電視新聞頻道的發展與挑戰 壹、前言 貳、啟航-大眾傳播的電視新聞風平浪靜三台時期 參、揚帆-解禁後的分眾化電視新聞潮起潮落的多頻道時代 肆、出海-24小時電視新聞成為主流波濤洶湧惡化媒體生態 伍、海嘯-數位匯流排山倒海網路時代的電視新聞 陸、乘風破浪-電視新聞面對的挑戰與未來發展第五章 傳播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 壹、前言 一、電視是科技產物也是文化形式 二、從科技能供性觀察台灣電視節目60年 貳、錄影機與彩色電視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 一、錄影設備改善節目製作流程 二、彩色電視技術提升節目製作品質 參、有線電纜與衛星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的影響 一、有線電纜與衛星傳輸的科技能供性 二、有線與衛星科技衝擊電視節目的數量與製作品質 肆、數位化科技驅動電視節目製作轉型 一、數位化轉型帶來節目產製的全面挑戰 二、數位化加劇電視節目製作的困境 伍、數位匯流OTT衝擊電視節目收視與製作 一、匯流產物OTT的科技能供性 二、OTT改變收視習慣跨平台合製提升節目品質 陸、後電視時代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未來第六章 從NCC內容核處案例探討政府管制強度的演變與挑戰 壹、前言 一、電視內容「管」或「不管」都是難題 二、電視內容管制的學理基礎 貳、電視內容管制的研究範圍與內涵 一、電視內容管制機關的變遷 二、電視內容管制的相關規範 三、電視內容管制的規範類型 參、2006年至2023年電視內容核處案例分析 一、核處總案件與裁罰金額分析 二、核處案件中「警告vs.罰鍰」以及「一般頻道vs.新聞頻道」的比例 三、核處案件類型的分析 肆、由核處案例探究政府對電視內容管制強度的演變 一、管制強度演變-高度管制期、低度管制期、重點管制期 二、管制對象由財經類與綜合性頻道轉移到新聞頻道 三、從「違反法律強制或禁止規定」到「製播新聞違反事實查證原則」 伍、數位匯流下電視內容管制的挑戰 一、電視內容管制、去管制與再管制,亟需與時俱進的法規 二、電視內容管制面臨的挑戰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1962年10月10日,台灣第一家電視台首次開播。然,在六十年後的現今,電視台卻面臨轉型與改變。台灣匯流研究學會邀請12位研究者,共同為電視寫下他們的紀錄、觀察與反思。 本書分為「播出六十年」、「節目產製」、「轉型與競爭」三部份,第一部份從電視的定義談起,爬梳電視的歷史,解析產權的政經結構以及節目的自製率規制;第二部份,分別探討公眾節目、綜藝節目、八點檔、電視歌仔戲的興衰,分析節目、觀眾、政策之間的關係;第三部份,則探究傳播科技的衝擊下,台灣電視節目的商業模式與策略,IP的產銷流變及其影響,期盼能尋得一條台灣電視節目的出路與未來。 本書透過電視節目歷史、節目產製、節目創新等面向,重新審視這六十年間,台灣電視節目隨著經濟、科技發展與社會變遷所展現的多元面貌。 目錄 編者序: 電視節目60年的發展與創新/彭 芸、柯舜智 第一篇‧播出六十年 台灣電視發展60年:從傳統到創新/彭 芸 008 壹、前言 008 貳、電視是什麼? 010 參、台灣電視發展60年:無線、有線、典範轉移 014 肆、小結 031 台灣電視產權政經結構分析: 從文化事業到媒體產業的電視服務/陳炳宏 040 壹、電視媒體市場:發展與變遷 041 貳、電視媒體產權類型 042 參、電視媒體產權結構 045 肆、電視產業集團化與產權集中化 052 伍、結語 057 本國電視節目自製率規制演進之在地性分析/何吉森 064 壹、前言 064 貳、台灣電視節目製播與來源規制之演進 068 參、本國節目自製率與「在地性」實踐 076 肆、從主要國家本國節目自製率規制論提升「台灣製作」之具體策略 080 伍、結語 084 從方言節目到族群頻道: 台灣電視節目的語言政策與內容產製流變/陳春富 088 壹、語言、國家認同與族群關係 088 貳、台灣電視節目的語言政策與法令規範 090 參、語言政策變遷下的節目內容產製 101 肆、結語:從方言到國家語言一再思考語言、電視與閱聽眾的關係 108 第二篇‧節目產製 一條與產業共榮共生之路: 公共電視節目委製/孫 青、王如蘭 116 壹、前言 116 貳、公視委製內容與公共價值的連結 118 參、新銳導演的搖籃:〈人生劇展〉、〈學生劇展〉、〈新創電影〉 120 肆、由獨資走向合資合製:連續劇、時代劇、迷你劇集 123 伍、向下紮根產業鏈:戲劇孵育計畫 128 陸、族群電視台的母語保存與多元價值 130 柒、結語 135 幾度連續劇,電視知我心: 「八點檔」是怎麼煉成的?/魏 玓 140 壹、台灣電視連續劇的誕生與「連續」的概念 141 貳、早期電視連續劇播出與觀眾反應 145 參、從黃金時段連續劇到「八點檔」 148 肆、八點檔的內容與品質 153 伍、八點檔競爭的結果與意義 156 「綜藝王國」的美麗與哀愁: 台灣綜藝節目60年的興衰更迭/蔡 珮 162 壹、前言 162 貳、台灣綜藝節目定義與型態之更迭 164 參、電視綜藝節目60年:「綜藝王國」為何風光不再? 175 肆、綜藝節目人才荒:全球市場競爭下的人才出走與人才培育 182 伍、台灣綜藝節目進軍海外市場的挑戰 185 戲曲在電視中的六十年奇遇: 試探京劇、歌仔戲與布袋戲的呈現/王亞維 194 壹、前言 194 貳、電視與京劇:家臣與「電視化」的矛盾 196 參、電視與歌仔戲:茁壯、連續劇化與衰退 204 肆、電視與布袋戲:史艷文風暴、人偶博弈與轉型 209 伍、結語 215 第三篇‧轉型與競爭 傳播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柯舜智220 壹、前言 220 貳、錄影機與彩色電視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影響 222 參、有線電纜與衛星科技對台灣電視節目的影響 228 肆、數位化科技驅動電視節目製作轉型 232 伍、數位匯流OTT衝擊電視節目收視與製作 235 陸、後電視時代台灣電視節目製作的未來 239 科技、資本與市場交互下台灣電視內容IP產銷之流變/林富美 250 壹、前言 250 貳、三台獨大時內容IP產銷分析 254 參、有線、無線電視市場開放下台灣電視內容IP產銷困境 259 肆、數位平台發展下台灣電視內容IP新運營模式 264 伍、結語 270 台灣電視的未來?: 電視、電信和原生OTT的商業模式與競合策略/黃靜蓉、許嫚修、賴佳潁 276 壹、前言 276 貳、商業模式 279 參、競合策略 282 肆、電視、電信和原生OTT比較 285 伍、台灣電視的未來 298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