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王陽明的心學:一生伏首拜陽明 (3版)
作者: 廖春紅作
版次: 3
ISBN: 9789863923800
出版社: 海鷹
出版日期: 2021/06
頁數: 288
定價: 350
售價: 277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世界最尊敬的100位日本人」禪僧枡野俊明 ★繼《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後,最新暢銷力作★ ★「禪與簡單生活系列」銷售突破400,000本★     人生沒有那麼難, 只需要好好喫茶吃飯散步。 心靜了、身定了, 日日是好日。   每天總有擔心不完的生活瑣事,在意到不行的人際煩惱和身心壓力。 不懂得放過自己的現代人,早已忘了如何屏息面對社會、從容以待自己。 其實,所有的歸零重置都從「心態」開始。 「身心一如」是阻隔外在干擾,讓自我平靜的第一步。   遇到好事,不貪心;遇到壞事,不抱怨。 勤於作務,學習用平常心過平常生活。   沒有帶不走的壓力、放不了手的執念。 給忙碌的自己一個機會,反多看幾遍,即能成為能量滿滿的心靈維他命。   從心態、早晨、白天、夜晚、假日和年度,專注自我不動搖。 一天一則養身又養心的提示,找回活力和能量。  【剛剛好的心態】身心舒暢的19個習慣 ◎凡事剛剛好,就是最好:過多都是毒 ◎不過分勉強:別讓好事變壞事 ◎多多笑,好好活:笑是最天然的保健品   【剛剛好的早晨】開啟美好一天的19個習慣 ◎早起一分鐘就好:你的一天會不一樣! ◎喝一杯溫開水:避免內臟受寒 ◎感謝這一口飯:食物是大自然的恩惠   【剛剛好的白天】工作和人生順遂的22個習慣 ◎享受工作:把「不想」變成「想」 ◎上午用腦,下午用身體:工作有各自適合的時段 ◎遇到瓶頸就仰望天空:單純卻有效的振作方法   【剛剛好的夜晚】深度休息的14個習慣 ◎盡快回家:準時下班 ◎別在晚上做決定:全部留到隔天早上 ◎「夜坐」的好處:與另一個自己對話   【剛剛好的假日】人生充實度翻倍的14個習慣 ◎不要關在家裡:在家耍廢會更累 ◎打赤腳過一天:出門時穿夾腳拖或木屐 ◎打造小庭園:「樹下石上」的隨緣境界   【剛剛好的一年】為人生帶來好運的10個習慣 ◎過度保養不健康:夏天不穿太少,冬天不穿太多 ◎歡喜捨去:和香油錢一起拋去執著心 ◎享用時令食物:養身又養心 【目錄】 前言 凡事適度不過度 1章 剛剛好的心態——身心舒暢的19個習慣 01身體舒服了,心就舒服了——身心一如 02注意言行舉止——讓人生好轉的「身口意」法則 03做一個規律的人——為懶散的自己安排日課 04用平常心做好該做的事——回歸規律生活 05培養良好日常習慣——身體習慣了,就不痛苦了 06仔細感受每天的身體狀況——天天都不一樣 07適度而止——每個過度都是危害 08不走極端——事事秉持中道精神 09說聲早安,一天都有好心情——打招呼,改變人生 10不過分勉強——別讓好事變壞事 11適合你的,才是最好的——小心落入半吊子心態 12生活裡的坐禪儀式——身心平衡的最佳習慣 13調身、調息、調心——調攝於三事 14「一掃除二信心」——每天掃一點,清淨效果無限大 15過好每一天——比壽命長短更重要 16 默默行走——愈沉浸,愈平靜 17待人接物要「和顏愛語」——笑臉迎人、體貼對人 18多多笑,好好活——笑是最天然的保健品 19淨化空氣——通風換氣最重要   2章 剛剛好的早晨——開啟完美一天的19個習慣 20晨間習慣決定人生——如何度過早晨的黃金時段 21早起一分鐘就好——30分鐘的餘裕,你的一天會不一樣! 22果斷起身——接著,迅速開窗 23沐浴晨光——吸飽幸福荷爾蒙 24感謝今天可以健康醒來——培養幸福體質的方法 25晨間打掃五分鐘——振奮情緒 26晨坐十分鐘——儲備一天的心靈營養 27挑戰誦經——腹式呼吸有益健康 28為自己打氣——幫自己大聲喊「加油!」 29喝一杯溫開水——避免內臟受寒 30伸展全身,促進血液循環——讓僵硬的身體恢復柔軟 31早餐前活動身體——讓早餐更美味的祕訣 32早餐吃得好、吃得巧——注意營養均衡 33細嚼慢嚥——讓大腦重開機 34感謝這一口飯——進食前重要的心態 35一早不要滑手機——毀掉一天的壞習慣 36記住「喫茶喫飯」——專注一件事的純粹 37深呼吸,好好走路——晨間散步好處多 38大聲說:「今天會是美好的一天!」——帶著這樣的信心走出家門   3章 剛剛好的白天——工作和人生順遂的22個習慣 39享受工作——把「不想」變成「想」 40重要的工作早上做——大腦的黃金時段 41麻煩的工作早上做——拖延,只會讓問題更棘手 42專注、專注、再專注——半吊子的心態,只會更累 43午餐禁止狼吞虎嚥——忙碌用餐也能維持健康 44十分鐘的午覺——重振身心的驚人習慣 45上午用腦,下午用身體——工作有各自適合的時段 46維持桌面整潔——工作告一段落就立刻整理 47電腦桌面也要維持清爽——桌面整潔更顯專業 48久坐是萬病之源——進入專注模式時更要注意 49調校日常姿勢——端正骨盆、挺直脊椎、打開胸腔 50「一息半步」的步調——工作一小時休息五分鐘 51聰明休息——關鍵是「欲速則休息」 52消除眼睛疲勞——現代人的眼睛都過勞 53遇到瓶頸就仰望天空——單純卻有效的振作方法 54工作不要塞太滿——爆量就糟了 55工作不堆積——被逼急之前先解決掉 56不生氣——先做深呼吸,爭取緩衝 57非思量——避開麻煩的禪學智慧 58相信「總會有辦法」——一掃內心陰霾的咒語 59桌面淨空後再下班——為今天畫下句點的儀式感 60欣賞夕陽——在白天結束前,抬頭仰望天空吧   4章 剛剛好的夜晚——深度休息的14個習慣 61盡快回家——準時下班 62為明天預做準備——明天的成功取決前一晚的努力 63夜晚靜靜地過——晚上九點後結束活動 64悠閒泡澡——二十分鐘熱水澡,放鬆又減壓 65經營家人關係——有些事面對面就能彼此理解 66習慣不吃飽,七分飽最好——飲食適度不過量 67別在晚上做決定——全部留到隔天早上 68不為明日煩憂——不安與擔憂都是妄想 69九點以後不碰手機——離手機愈遠愈好 70賞月——洗滌心靈 71仰望星空——緩和壓力和緊張 72用感謝結束今天——書寫感謝日記 73「夜坐」的好處——與另一個自己對話 74培養睡前儀式——禪式生活的精髓   5章 剛剛好的假日——人生充實度翻倍的14個習慣 75假日更要早睡——最多賴床一小時 76不要關在家裡——在家耍廢會更累 77愈忙碌愈要休息——擺脫休假的罪惡感 78一動念就去做——提升休假充實度的關鍵 79養成運動習慣——「持續」才是目標 80小心「情緒老化」——感受比肉體更早老化 81沉浸在興趣裡——比懶散休息更有效的重振精神法 82點燃探究心——你可以活得更積極 83打赤腳過一天——出門時穿夾腳拖或木屐 84奔向大自然——放下手機,走出戶外吧! 85體驗假日農夫——來種花卉蔬果吧! 86打造小庭園——「樹下石上」的隨緣境界 87雨天就享受閱讀——奉行晴耕雨讀 88到寺院一遊——體驗坐禪和抄經   6章 剛剛好的一年——為人生帶來好運的10個習慣 89重視家庭活動——家是心靈安定的基礎 90歡喜捨去——拂去內心陰霾的好方法 91學習節氣飲食——隨季節調整飲食 92享用時令食物——養身又養心 93為生活增添季節色彩——夏季的涼意,冬季的暖意 94調整自然節律——季節活動是調整身心的補品 95過度保養不健康——夏天不穿太少,冬天不穿太多 96換季掃除整頓心——舒心的小角落,沉澱心靈 97日常中的不日常——萬物皆在不斷變化 98去掃墓——讓內心嘈雜消散

原價: 420 售價: 378 現省: 42元
立即查看
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全新封面版) (2版)

醫藥幽靈:大藥廠如何干預醫療知識的生產、傳播與消費(全新封面版)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深入探訪製藥產業,反思醫藥體系的幕後難題── ・為了讓藥物看起來更有效,藥廠會替換研究指標、挑選受試族群,更改臨床試驗的設計? ・標準化的試驗與治療過程,能讓藥物被有效監管,卻犧牲了個體的醫療差異? ・行銷=打好關係+大量廣告?辦論壇、出資研究,讓整體醫療數據對藥廠更有利? 為了探討製藥產業如何對臨床研究產生影響,哲學暨社會學者希斯蒙都(Sergio Sismondo)從政治經濟學觀點切入,匿名訪談藥廠研究員、從業人員及醫師,親身參與藥廠會議、爬梳法律文件,追索並揭露醫藥產業鏈的可議之處──藥廠贊助醫學研究、控制臨床試驗以建立科學證據,並透過操作期刊等知識媒介,結合意見領袖(KOL)、病友團體的影響力,推動有利藥廠的醫學觀點和治療方針。 此外希斯蒙都也提出「裝配行銷」的概念,揭示藥廠如何透過環環相扣的行銷策略,彷彿幕後幽靈般,拼裝出一個共同維護藥廠利益的醫療市場:不僅推銷藥品,藥廠更創造需求、形塑疾病。 本書的核心質問在於:當藥廠不僅是藥物的生產者,更是醫學知識的塑造者時,其中的權力運作將如何影響我們對疾病、藥物及治療方式的認知?全書深入解析醫藥體系前沿的運作,希望喚起病患、醫師與社會的警覺,促成資訊透明化及法規的制定,突破利益導向的產業鏈盲點。 【目錄】

原價: 480 售價: 408 現省: 72元
立即查看
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 (1版)

求真無私:吳妍華的大學之道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從科學家到教育家, 見證臺灣生科成長, 推動高等教育銳變。 「我自認心無大志,凡事只要努力不懈,順其自然,便心安理得。我個人非常喜歡『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的座右銘;然而在因緣際會之下,意外從研究走向學術行政之路,人生變得越來越複雜,考慮的層面及問題更益發多元。我很慶幸這一生有非常多的機緣,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為臺灣兩所頂尖大學(陽明大學及交通大學)打拚效勞。」──吳妍華〈自序〉 吳校長是臺灣有史以來最傑出的女性學術領袖,領導學術機構、教育青年學者、從事卓越研究,對臺灣學術發展貢獻極巨。這本書將她一生的寶貴經歷、卓越成果,清晰簡明地寫下來,是極為珍貴的歷史性書籍。 ──錢煦(中研院院士) 傳記中,詳實地記述了吳妍華的學術歷程以及她擔任兩所國立大學校長,為陽明大學與交通大學篳路藍縷及開創新猷的精彩回顧,筆力之下高潮迭起,觀來興味無限。 ──吳成文(國家衛生研究院創院院長) 我一路看她從一位研究病毒的傑出女科學家,到投入高等教育、培養人才,並促成兩所國立大學的合併,這一史無前例的成就背後可以看見她的理念、洞見、堅持的毅力。 ──翁啟惠(中研院前院長) 吳校長很「真」,這不單單是說她個性真摯,她處事更是認真,這些特質在她就任交大校長最是展露無遺。 ──曾志朗(教育部前部長) 吳校長之人格特質:光明磊落、不畏強勢,且行事果決、劍及履及、擇善無私,有古俠士之風。 ──張懋中(交通大學前校長) 吳校長的高瞻遠矚,讓交大逐步從台灣電子工業的搖籃,轉型為生醫研究的重鎮,為學校帶來了嶄新的發展契機。 ──鄧啟福(交通大學前校長) 這本書帶領我們重溫陽明、交大、宜蘭附醫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了解那段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歷史。這不僅是吳妍華的回憶錄,更是台灣生醫發展與高等教育的回憶錄。 ──林奇宏(陽明交通大學校長) 她是我最尊崇的學者及校長,對每一件事情都秉持著非常認眞、有理想的態度堅持己念、一絲不苟的精神做事。 ──徐明達(陽明大學前副校長兼生化所教授) 吳妍華校長為人正直,做事中道,公正無私,只考慮學校利益,不會有灰色地帶,做事有明確的法則可遵循,因此往往能事半功倍。 ──林一平(陽明交通大學終身講座教授) 她始終堅信教育的力量是改變未來的關鍵,這分信念,也必將激勵我們不斷追求卓越,為更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陳震寰(陽明交通大學前醫學院院長) 【目錄】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1版)

流動的界域:從在地、跨域到多物種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480 售價: 408 現省: 72元
立即查看
臺灣文學的來世 (1版)

臺灣文學的來世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延續「傳承」的思索與實踐 一起看見臺灣文學來世的動人風景   文學的來世指向未來,是一種複數的想像,不同的方法學有助於拓展新的論述空間。期盼本書能居於承上啟下的位置,邀請大家啟動討論的契機,及觀察與關心臺灣文學來世的起點。   全書共十三章,區分為三輯,分別從文本內緣與外緣分析,全面性勾勒臺灣1980 世代作家的各種創新形式、美學、主題、創作環境、跨媒介改編、政治關切與自身認同。輯一「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詹閔旭主編)從作品內緣角度出發,探討此一世代文學作品所揭示的嶄新主題、人物、場景與美學形式。輯二「媒介與文學環境」(謝欣芩主編)從跨媒介角度出發,探勘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電影、遊戲等媒介背後蘊含的意義與議題。輯三「新主體與身分認同」(王鈺婷、陳芷凡主編)從作者與作品裡的人物認同的角度出發,闢拓當代認同政治、寫作主體與位置(positionality)的新變貌。無論是形式美學、跨媒介敘事或寫作主體的演繹,本書結合文本內外緣的考察,探問並創生臺灣文學的多重未來性。   本書研究文本   ●《新寶島》,黃崇凱著。   ●《文藝春秋》,黃崇凱著。   ●《臺北城裡妖魔跋扈》,新日嵯峨子著。   ●《帝國大學赤雨騷亂》,新日嵯峨子著。   ●《金魅殺人魔術》,新日嵯峨子著。   ●《花開時節》,楊双子著。   ●《花開少女華麗島》,楊双子著。   ●《臺灣漫遊錄》,楊双子著。   ●《綺譚花物語》,楊双子著。   ●《花甲男孩》,楊富閔著。   ●《準台北人》,陳又津著。   ●《藍莓夜的告白》,連明偉著。   ●《不測之人》,陳育萱著。   ●《泥地漬虹》,陳怡如著。   ●《馴羊記》,徐振輔著。   ●《天橋上的魔術師》,吳明益著。   ●《作家身影系列I、II》,春暉影業出品。   ●《他們在島嶼寫作》,目宿媒體出品。   ●《日曜日式散步者》,黃亞歷導演,目宿媒體發行。   ●《小封神》,許丙丁著。   ●《許丙丁作品集》,臺南市立文化中心出版。   ●《小封神藏寶圖》城市文學解謎遊戲,臺文館承辦、北地異工作室執行。   ●《帶著你的雜質發亮》,馬尼尼為著。   ●《我不是生來當母親的》,馬尼尼為著。   ●《餘地》,顧玉玲著。   ●《山地話/珊蒂化》,馬翊航著。   ●104年~109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學獎得獎作品集》,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   ●《殖民地之旅》,佐藤春夫著。   ●《殖民地之旅》,瀟湘神著。   ●《橫斷記》,高俊宏著。 本書特色   1. 從臺灣解嚴後的新世代文學創作切入,再現千禧世代作家如何理解存在於世界以及之於世界的關係,並揭示他們在新千禧年代的文化景象中,自我書寫的重要與可能性。   2. 從歷史書寫、妖怪書寫、空間書寫、自然導向書寫等文類勾勒千禧世代作家文學作品裡出現的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   3. 從電視劇、紀錄片、遊戲與跨界出版,探討不同媒介的改編、轉譯、創作與傳播過程,聚焦媒介與文學環境的發展等外緣因素,如何激發跨媒介創作與共生,並揭示四種展演臺灣文學來世的策略。 聯合推薦   陳萬益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張誦聖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李瑞騰 國立中央大學人文藝術中心主任、出版中心總編輯   陳國球 國立清華大學玉山榮譽講座教授   范銘如 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特聘教授   林巾力 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   赤松美和子 日本大妻女子大學比較文化學部教授   明田川聰士 日本獨協大學國際教養學院副教授   Irmy Schweiger 瑞典斯德哥爾摩大學亞洲與中東學系教授   Gwennaël Ga¬ric 關首奇,法國里昂第三大學中國文學語言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真摯推薦   《臺灣文學的來世》以「文學來世」為核心概念,其貢獻不僅在於各作者論文的精闢分析,更在於四位主編企圖回應新世紀臺灣文學的挑戰所展現的擔當與格局。身為資深臺灣文學研究者,我了解研究其實也意在參與文學來世的創造:有人閱讀,有人傳播,作品因而被記得。──邱貴芬(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終身特聘教授)   《臺灣文學的來世》討論千禧世代作家的創作,這個正在崛起的作家群,展現了和前行世代不同的感性與風格;全書十三篇論文的撰述者則是「臺灣文學」進入大學體制後令人矚目的專業學者。從創作到研究,臺灣文學在新主題、新美學、新形式和新興文化結構中繁榮昌盛,生生不息,既是傳承,又有創新。這部既有嶄新視野和宏觀理論的專書,是當今創作者與研究者的經典性讀物。 ──陳萬益(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榮譽退休教授)   這部論文集所呈現的,是臺灣近一、二十年來經數位革命、新自由主義翻騰過的新世紀文學地景。大體以千禧世代作家為主力的文學創作,不只在題材上越出前輩肯認的位階壑域,在信念上也反映出不同的美學及倫理典範。撰著論文的青壯學者多出身於解嚴後始茁生的臺灣文學研究體制,認同本土,諳習當代理論,不論是平實描繪新崛起的地標,或潛心構築詮釋當下的概念框架,均展露出優越的專業素養。本書的出現在文學史上的里程碑意義是無庸置疑的。──張誦聖(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比較文學研究所教授) 作者介紹 編者簡介 陳芷凡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清華大學原住民資源中心諮詢委員、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世界南島暨原住民族中心」執行委員。曾任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專班主任、北京中國社科院民族文學所訪問學人、山海文化雜誌社編輯。研究領域為族裔文學與文化、臺灣原住民族文獻、十九世紀西人來臺踏查研究。著有《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專刊》、《成為原住民:文學、知識與世界想像》;共同主編The Anthology of Taiwan Indigenous Literature:1951-2014 、《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文論選》。 詹閔旭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曾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長(2018-2020)、臺灣人文學社秘書長(2015-2016)、美國UCLA大學亞洲語言與文化系傅爾布萊特訪問學人(2012-2013)、北京大學中文系訪問學人(2010),另曾獲科技部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新秀學者研究計畫」。研究興趣為臺灣現當代文學、移民與種族研究、東南亞華語語系文學。 謝欣芩   美國奧勒岡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曾任教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美國衛斯理安大學東亞研究學院,曾擔任臺灣文學學會秘書主任、德國杜賓根大學歐洲當代臺灣研究中心訪問學者,目前為Cambria Sinophone Translation Series編輯委員。研究領域為當代臺灣文學、紀錄片、移民、女性研究,關注跨國移動與當代臺灣文化生產的關係,研究獲得「科技部年輕學者養成計畫(愛因斯坦培植計畫)」補助。 王鈺婷   國立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博士,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曾任國立清華大學臺灣研究教師在職進修碩士學位班主任,研究領域為臺灣戰後女性文學、散文研究、臺港文藝交流。著有《女聲合唱──戰後臺灣女性作家群的崛起》(2012)、《身體、性別、政治與歷史》(2008);主編《性別島讀:臺灣性別文學的跨世紀革命暗語》(2021);並編選《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郭良蕙》(2018)、《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艾雯》(2013)等書。 作者簡介(以姓氏筆畫排序) 王鈺婷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王萬睿   中正大學臺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 呂 樾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生 李淑君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副教授 紀大偉   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馬翊航   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助理教授 張俐璇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陳國偉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陳芷凡   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湯舒雯   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亞洲研究學系博士候選人 蔡玫姿   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 詹閔旭   中興大學臺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謝欣芩   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目錄 代序:作品因而被記得/邱貴芬 推薦語 導論 輯一 新興主題與美學形式 第一章 「轉型(期)正義美學」:臺灣千禧世代的時空錯位歷史書寫/湯舒雯 第二章 妖怪身體如何作為歷史記憶的裝置: 從「言語道斷之死」系列及其衍生作談起/陳國偉 第三章 千禧世代作家的南方書寫/詹閔旭 第四章 從公共行動到自我追尋:千禧世代自然導向文學史芻議/呂樾 輯二 媒介與文學環境 第五章 文學的來世,或膠卷的再生:論《天橋上的魔術師》的互媒性/王萬睿 第六章 影像啟動文學的來世:當代臺灣文學紀錄片的三種路徑/謝欣芩 第七章 拾藏的紋理,轉譯的路徑:從章回小說《小封神》到闖關遊戲「藏寶圖」/張俐璇 第八章 漂移、賤斥與不滿:在臺馬來西亞華裔女作家馬尼尼為的小眾創作/蔡玫姿 輯三 新主體與身分認同 第九章 零餘地與間隙者:《餘地》的多重史觀與敘述/李淑君 第十章 家庭、性別與族群的三重奏:以馬翊航《山地話/珊蒂化》為例/王鈺婷 第十一章 少女投胎─楊双子百合小說的女性主義現象學閱讀/紀大偉 第十二章 成為原住民(文學):原住民族文學獎場域中的同志議題與非寫實風格/陳芷凡 第十三章 路線問題:《殖民地之旅》、《新寶島》、《橫斷記》的位移、體感與文學方案/馬翊航 參考書目 作者簡介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