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生醫材料(第二版) + 作者: 劉士榮編著 + 年份: 2022 年2 版 + ISBN: 9786269602117 + 書號: LS0115 + 規格: 平裝/單色 + 頁數: 424 + 出版商: 滄海 本書以簡潔、清晰與由淺入深的寫作風格,完整地介紹各種生醫材料之基礎、工作原理及其應用。由於生醫材料橫跨材料科學、生物與生理及臨床醫學等,為不使讀者感到生醫材料是一門困難的學科,本書完全從初學者的角度撰寫,裨益讀者更專注於生醫材料的學習。 本書介紹包括高分子、金屬及陶瓷等各種不同的生醫材料,除了介紹材料發展史之外,亦詳細解說材料之基本結構及其他相關特性,包括生醫相容性、材料毒性、細胞黏附性、組織癒合性、機械強度、藥物控制釋放、組織工程等,希望本書能啟發讀者對生醫材料之興趣,共同加入「生醫材料」之領域。 目錄 Chapter1 生醫材料發展史 (A History of Biomaterials) Chapter 2 基礎材料科學 (An Introduction to Material Science) Chapter 3 傷口癒合 (Wound Healing) Chapter 4 高分子 (Polymers) Chapter 5 矽膠 (Silicone Biomaterials) Chapter 6 水膠 (Hydrogels) Chapter 7 智慧型高分子 (Smart Polymers) Chapter 8 可降解高分子 (Biodegradable Polymers) Chapter 9 天然高分子 (Natural Polymers) Chapter 10 生醫紡織品 (Bio-textile) Chapter 11 生醫金屬材料 (Metals) Chapter 12 生醫陶瓷與玻璃 (Ceramics, Glass, and Glass-Ceramics) Chapter 13 熱分解碳 (Pyrolitic Carbon) Chapter 14 表面改質 (Surface Modification) Chapter 15 黏膠與封阻劑 (Adhesives and Sealants) Chapter 16 人工血液 (Artificial Red Blood Cell Substitutes) Chapter 17 藥物釋放系統 (Drug Delivery System)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從醫學院跨入研究型大學, 細數陽明大學的歷史, 猶如臺灣高等教育面對各類挑戰的縮影 走進陽明校區深處的榕園,繁盛榕蔭下,豎立著一座1994年自金門軍艦運送來臺的花崗岩石碑,碑上「國立陽明大學」鐫刻字跡,成為見證陽明由醫學院改名為大學的里程碑。這一年,也是《大學法》修訂頒布的同年,教育部由管理者轉為監督者,宣告大學自主管理的開始。帶著嶄新之名,陽明大學駛向了一條新航道。 本書以1994年陽明醫學院改名大學為開端,至陽明交通大學成立以前,探討近三十年間瞬息萬變的高教與生技政策,如何影響各階段的校務歷程變化。自《大學法》修訂頒布後,教育政策轉為強調大學自主精神,陽明不僅面臨原有的經費、員額、校地不足等困境,更因接踵而來的校務基金制度,必須得面對自籌比例提高的挑戰,同時還需應對各種校務自主整頓與規劃。在新舊困境夾擊下,陽明陸續透過引進資金、教學資源,逐步建立完善行政與財務制度。 從行政院提出「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到2002年「兩兆雙星」計畫誕生,臺灣的生技產業逐漸被推上高峰。陽明於1990年代與榮民總醫院合作,展開人類基因體計畫,基因體學研究大放異彩,並配合國家生技政策導向,趁勢參與大型生醫園區計畫,並以此優勢定位,取得教育部學術卓越計畫經費挹注,成功轉型為研究型大學。 本書回顧陽明從醫學院蛻變為全方位研究型大學的過程,隨著政策的起伏跌宕而波動,使得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校史,更是做為臺灣高教與生技政策的見證。 本書特色 1. 記錄1994年改名「陽明大學」到2021年與交通大學合校為「陽明交通大學」的發展歷程,同時收錄珍貴的全彩歷史照片。 2. 以學校為主體,透過人物、主題與事件,呈現大學校史的特色與定位。 3. 以「大歷史」格局切入,引導讀者在當時臺灣生技產業與高等教育政策的大環境下,透視陽明的過往今來。 4. 收錄1994年至2020年間的大事記,於大歷史格局外,補足更細緻的高教面貌。 【目錄】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蔡甫昌教授出了一本新書《生醫研究倫理》,要我幫他寫個序。蔡教授是國內研究倫理學少數的專家,也是完成生命倫理學博士學位的先驅。2001年我就任臺大醫院醫研部主任開始即常常就教於他,特別在完善及精進臺大醫院研究倫理委員會的治理架構及審查上,最後一路通過FERCAP和AAHRPP多次認證,蔡教授的協助很多。乃至於後來臺大醫院的臨床倫理委員會和臺灣大學的研究倫理委員會,都有他的參與和努力。我從院長退休後,在許多衛福部或教育部的委員會,只要和倫理相關的會議上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和引人深思的思辯。 近年來許多倫理問題及討論愈來愈重要,但是如何面對、思辯及解決,需要長期的參與及實證才能得到完善的解決,因此系列性完整的專書是非常重要的。蔡教授這本書剛好補足這種需求。《生醫研究倫理》的14章節完整的提供目前研究倫理從理論到實務上可能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案。對象包括了不同國度和文化差異,議題更是由國家、學校、醫學中心到研究參與者和民眾,而且是符合現況及未來挑戰。希望大家都會和我一樣喜歡及善用這本書,有機會也能好好深思並重視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