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97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科技合約教戰手冊》是由美國頂尖律訓專家David Tollen撰寫,匯集其數十年來為矽谷科技人士進行的培訓精華。作者將IT合約清楚劃分為四大類型:用戶端部署軟體(On-premise)、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IT專業服務和IP轉讓,並詳細指導讀者如何撰寫工作說明書(SOW)、服務水準協議(SLA),同時探討如何修改最常引起爭議的條款,包括保密與資料保護、保證、補償與責任限制等,並從供應商和客戶的不同風險角度提供談判策略。 中文版特別提供中英對照條文,不僅方便實務工作者在國際商務場合中直接應用,對於想要了解軟體相關法律議題的讀者來說,也是一本結構完整、最適合入門的參考讀物。 【目錄】 推薦序 王偉霖 1 推薦序 黃絜 5 推薦序 周逸濱 7 譯序 9 簡目 13 細目 15 關於作者 23 導論 1 本書主題:IT合約種類 3 合約與本書的架構 5 使用本書的訣竅 6 一點行業用語(尤其是關於雲端服務) 8 簽約前應謹記在心的三件事 10 第I章 核心條款 15 A.終端使用者授權簡易版,用戶端部署軟體 15 B.軟體授權經銷合約簡易版 21 C.一般軟體授權 27 D.訂閱雲端服務 43 E.提供專業服務 50 F.移轉IP 所有權:轉讓與職務著作 60 G.付款方式 77 第II章 一般條款 91 A.規格 91 B.服務水準協議(SLA) 98 C.維護工作,包括更新與升級 111 D.文件編制 114 E.時程、合作與前提 117 F.交付成果:驗收合格與智財權 122 G.經銷或轉售最低義務 130 H.保密條款 133 I.營運持續,包括災難復原 146 J.資料管理、隱私與安全 149 K.保證 189 L.補償義務 218 M.責任限制 257 N.違約金 276 O.稽核軟體使用與收費狀況 280 P.技術託管 285 Q.外包事項介入權 305 R.財務穩定性 313 S.使用商標 316 T.關於意見反應的權利 319 U.競業禁止與員工挖角禁止 325 V.期間與終止 333 W.過渡期協助義務 346 X.爭議解決機制,包括調解與仲裁 350 Y.轉讓、控制權變更與分割 359 Z.其他 371 第III章 制式條款 373 A.介紹與前言 373 B.定義 375 C.獨立承包商 376 D.適用法律與管轄法院 377 E.通知 379 F.政府權利的限制 380 G.技術出口 384 H.不可抗力 386 I.條款可分離性 388 J.不代表棄權 389 K.破產權利 390 L.附件內容衝突 391 M.複本簽署 394 N.文意解釋 395 O.禁制令 396 P.網路制式語言 398 Q.完整合意 399 R.修訂 401 附錄 附錄1 談智慧財產權 409 附錄2 談開源軟體授權 415 附錄3 談「點擊同意」、「閱覽同意」以及其他「非書面」合約 431 附錄4 談網路政策 435 微型詞彙表 451 索引(按字母排列) 453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海德格把柏拉圖視為西方形上學的創始人,因為柏拉圖的哲學影響已延伸到當代的哲學發展。 歐洲哲學傳統最簡明的普遍特徵,就是它是由一系列對柏拉圖的註腳組成。 ──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懷德海 這句話總結了柏拉圖在西方哲學史上無可撼動的地位。海德格之所以要再重新詮釋柏拉圖哲學,包括這本《智者》,正是對形上學思想,運用詮釋學方法進行返本溯源的根本工作。 隨著德文版《海德格全集》出版,全世界對海德格翻譯和研究已呈蓬勃之勢,目前至少已有英、法、義、日四種的全集版翻譯;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也已經啟動。 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柏拉圖對話錄》 海德格認為柏拉圖有意寫一部關於三個人物(詭辯家、政治家、哲學家)的三部曲,但事實上只寫出《智者》(又譯《詭辯家》)、《政治家》兩部對話,探究的基本概念是:是和不是、真和假象、認識和意見、陳述和概念、價值和無價值。《智者》本身透過自己的對話完成描述哲學家、呈現哲學家的鏡像。而柏拉圖實際完成的三部曲是《智者》、《泰阿泰德》、《政治家》,討論了柏拉圖哲學的三個主題,即知識論(《泰阿泰德》)、本體論(《智者》)、政治(《政治家》)。 本書共四篇、81章。四篇包括預備思考、引導部分、過渡、主要部分。另有附錄 全書為1160頁的宏偉巨著,對於初接觸海德格哲學的讀者可能帶來雙重考驗: 一是海德格的思想艱深,不易通透理解,但透過本書詳細閱讀,應可浸泡一次深知識的閱讀饗宴。 一是中文、希臘文兩種不同語言間的轉譯,忠實還原、比對了柏拉圖原典及海格爾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書後另附有四個附錄,包括專有名詞索引、德語—漢語術語索引、希臘語—漢語術語索引、拉丁語—漢語術語索引。從幾個最重要的術語反查內文解說,可以較快速掌握觀念內容,再閱讀完整篇章的論述,就更有益於掌握海格爾思想的發展途徑。 【目錄】 目 次 出版緣起 中文版前言 悼念保羅.納托爾普 預備思考 一、對闡釋柏拉圖對話進行雙重準備的必要性 二、從亞里士多德出發對柏拉圖︽智者︾的定位 三、對ἀλήϑεια︻真︼的首次刻劃 第一章 對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之方式︵ἐπιστήμη︻知識︼、τέχνη︻技藝︼、φρόνησις︻明智︼、σοφία︻智慧︼、νοῦς︻智性直觀︼︶的初步概覽︵︽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二—六章︶ 四、對於柏拉圖的是之研究來說,在亞里士多德那裡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含義 五、對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五種方式的最初劃分︵︽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二章︶ 六、對ἐπιστήμη︻知識︼的本質規定︵︽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三章︶ 七、對τέχνη︻技藝︼的分析︵︽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四章︶ 八、對φρόνησις︻明智︼的分析︵︽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五章︶ 九、對σοφία︻智慧︼的分析︵︽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六—七章︶ 第二章 在希臘人的自然的此是之範圍內σοφία︻智慧︼的起源︵αἴσϑησις︻感覺︼、ἐμπειρία︻經驗︼、τέχνη︻技藝︼、ἐπιστήμη︻知識︼、σοφία︻智慧︼︶︵︽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一—二章︶ 十、對研究的引導性刻劃。它的主導線索:此是自身的說出—自己。它的路徑:εἰδέναι︻求知︼的五個階段。它的目標:作為μάλιστα ἀληϑεύειν︻最為去蔽︼的σοφία︻智慧︼ 十一、εἰδέναι︻求知︼的最初三個階段:αἴσϑησις︻感覺︼—ἐμπειρία︻經驗︼—τέχνη︻技藝︼︵︽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一章︶ 十二、附記:ϰαϑόλου︻普遍︼和ϰαϑ’ ἕϰαστον︻特殊︼。哲學的道路︵尤其是:︽形而上學︾第五卷第二十六章;︽論題篇︾第六卷第四章;︽物理學︾第一卷第一章︶ 十三、繼續:τέχνη︻技藝︼和ἐπιστήμη︻知識︼︵︽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一章︶。位於τέχνη︻技藝︼中的那種朝向﹁自主﹂的ἐπιστήμη︻知識︼之傾向。ἐπιστήμη︻知識︼的進一步發展 十四、σοφία︻智慧︼︵︽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二章︶。σοφία︻智慧︼的四個本質要素︵πάντα︻全部︼、χαλεπώτατα︻最困難的東西︼、ἀϰριβέστατα︻最嚴格的東西︼、αὑτῆς ἕνεϰεν︻為了自身︼︶。把前三個本質要素說明著地引回到μάλιστα ϰαϑόλου︻最普遍的東西︼ 十五、附記:根據亞里士多德對數學之本質的一般定位 十六、繼續:σοφία︻智慧︼︵︽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二章,第一部分︶。σοφία︻智慧︼的第四個本質要素: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自主性︵ἑαυτῆς ἕνεϰεν︻為了自身︼。μὴ πρὸς χρῆσιν︻不是為了用處︼︶ 十七、總結: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諸方式作為進行自我定位的此是的諸變式 第三章 作為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兩種最高方式,φρόνησις︻明智︼或σοφία︻智慧︼的優先性問題︵︽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二章,第二部分;︽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七—十章,第十卷第六—七章︶ 十八、σοφία︻智慧︼的神性和作為人之可能性的σοφία︻智慧︼之疑問︵︽形而上學︾第一卷第二章,第二部分︶。σοφία︻智慧︼作為寓居於ἀεί︻始終︼中的恆常是。作為各種ἀναγϰαῖα︻必然的東西︼和ἄλλως ἔχοντα︻具有別的樣子的東西︼之﹁奴僕﹂︵δούλη︻奴僕︼︶的人的此是。著眼於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σοφία︻智慧︼之優先性 十九、φρόνησις︻明智︼作為人的真正可能性,以及對φρόνησις︻明智︼作為﹁σοφία︻智慧︼﹂的拒絕︵︽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七章,第二部分︶。φρόνησις︻明智︼之嚴肅。ἀϰρότατον ἀγαϑὸν ἀνϑρώπινον︻人的至善︼作為φρόνησις︻明智︼的對象。ἄριστον ἐν τῷ ϰόσμῳ︻宇宙中最好的東西︼作為σοφία︻智慧︼的對象。預先規定是態學上的優越性作為σοφία︻智慧︼之優先性的標準 二十、關於φρόνησις︻明智︼的更為徹底的見解︵︽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八—九章︶ 二一、對進一步任務的闡述:φρόνησις︻明智︼和σοφία︻智慧︼同ἀρχαί︻諸本源︼的關係。σοφία︻智慧︼:νοῦς ϰαὶ ἐπιστήμη︻智性直觀和知識︼。對作為φρόνησις︻明智︼之實施方法的βουλεύεσϑαι︻考慮︼加以澄清這一任務 二二、εὐβουλία︻深思熟慮︼作為φρόνησις︻明智︼之實施方法︵︽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十章︶ 二三、φρόνησις︻明智︼和νοῦς︻智性直觀︼︵︽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十二章︶ 二四、對φρόνησις︻明智︼之優先性或者σοφία︻智慧︼有助於σοφία︻智慧︼這一問題的剖判︵︽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六卷第十三章︶ 二五、由著眼於εὐδαιμονία︻幸福︼而來的σοφία︻智慧︼之優先性︵︽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十卷第六—七章︶ 二六、λόγος︻邏各斯︼的範圍和邊界 過渡1 從ΑΛΗΘΕΥΕΙΝ︻去蔽︼出發對主題域的確定 二七、到目前為止所完成了的東西,以及進一步的任務。已經完成了的東西:對通達方法︵=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的贏得。任務:從柏拉圖那兒的ἀληϑεύειν︻去蔽︼出發︵=διαλέγεσϑαι︻對話︼︶對主題的確定。對主題的首次顯示:對是之概念的革命;不—是者︵=ψεῦδος︻假的東西︼︶之是 二八、對柏拉圖辯證法的首先刻劃 二九、補充:就希臘是之研究的基礎來看,在柏拉圖︽智者︾中的革新 三十、在亞里士多德那兒的哲學—辯證法—智者術︵︽形而上學︾第四卷第一—二章︶ 三一、對智者術的最初刻劃。繼續 三二、繼續:在亞里士多德那兒的第一哲學之觀念 主要部分 柏拉圖的是之研究 對︽智者︾的闡釋 引言 三三、前面的準備之意義:贏得了在實事上理解一篇特別的希臘對話的基礎。 它的不足 三四、重演:對智者術的首次刻劃。把智者術同辯證法和哲學加以劃界。對εὖ λέγειν︻好好說︼的估價:非—實事性—實事性 三五、︽智者︾的結構和劃分 引論 對話的準備︵︽智者︾216a-219a︶ 三六、對話之主題和方法的首次提示。引見來自愛利亞的ξένος︻客人︼。巴門尼德的基本論題。ϑεὸς ἐλεγϰτιϰός︻進行盤問的神︼?哲學的神性。對話的主題:哲學家。方法:διαϰρίνειν τὸ γένος︻區分屬︼。διαϰρίνειν︻區分︼之基礎:最切近的顯示—自己︵φάντασμα︻假象︼︶,以及大眾的意見:φιλόσοφοι︻哲學家︼=πολιτιϰόι︻政治家︼—σοφισταί︻智者︼—μανιϰόι︻瘋子︼ 三七、對主題的詳細闡述。對一種一般的問題提法之主題對象的闡明:對事情︵τί︻什麼︼︶、事情之規定︵γένος︻屬︼︶、事情之名稱︵ὄνομα︻名稱︼︶的區分。λόγος︻邏各斯︼作為這三重區分的統一場地。任務:將這一區分運用到三個對象上:σοφιστής︻智者︼—πολιτιϰός︻政治家︼—φιλόσοφος︻哲學家︼ 三八、對方法的詳細闡述 三九、當代關於哲學的問題。同柏拉圖相比的額外困難。基督教和文藝復興的影響。實事研究之觀念的蔓生。﹁先知性的哲學﹂和﹁科學性的哲學﹂︵卡爾.雅斯貝爾斯︶。實事性之自由 四十、向事情的過渡:示範性的對象之選取。兩重標準:1.簡單、2.類比和是之結構的豐富。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作為示範性的對象 第一編 尋找智者的實際生存之λόγος︻邏各斯︼︵︽智者︾219a-237b︶ 第一章 關於定義之方法的一個例子。對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的定義︵219a-221c︶ 四一、示範性的對象︵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之有效程度及其處理方法。︽智者︾:不是一篇﹁純粹的方法對話﹂ 四二、τέχνη︻技藝︼作為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的基本規定以及它的兩個εἶδη︻種︼︵ποιητιϰή︻創制術︼,ϰτητιϰή︻獲取術︼︶ 四三、τέχνη ϰτητιϰή︻能夠進行獲取的技藝︼之規定 四四、對方法的一般刻劃。二分法和劃分作為δηλοῦν︻揭示︼的方式。柏拉圖的二分法在亞里士多德ἄτομον εἶδος︻不可分的種︼那兒的迴響。二分法和劃分作為在柏拉圖那兒對是者和是的處理方法 第二章 關於智者的諸定義。定義一—五︵221c-226a︶ 四五、引言。定義智者的困難。ζήτημα πρῶτον︻首先加以尋找的東西︼之不確定。定義之意義:對在已經取得的視域中的智者之各種最切近形象︵φαντάσματα︻諸形象︼︶的確保。其實沒有任何定義,而是各種描述。對諸定義的劃分 四六、關於智者的第一個定義:獵手︵221c-223b︶。ζήτημα πρῶτον︻首先加以尋找的東西︼:τέχνη︻技藝︼。智者同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的起源史之共同路徑:τέχνη︻技藝︼—ϰτῆσις︻獲取︼—χειρωτιϰή︻強取術︼—ϑηρευτιϰή︻獵取術︼。著眼於ϑηρευτιϰή︻獵取術︼之什麼的區分:人。實際行為之標準。λόγος︻邏各斯︼作為智者之工具。修辭學作為視域。ἀρετή︻德性︼。δοξοπαιδευτιϰή︻宣稱能進行教育的︼ 四七、智者之定義二—四。商人︵223b-224e︶ 四八、智者之定義五。爭吵者︵224e-226a︶。依循ἀσπαλιευτής︻垂釣者︼之定義中的各種視域而來的定位:ϰτητιϰή︻獲取術︼—χειρωτιϰή︻強取術︼—ἀγωνιστιϰή︻競技術︼。借助於各種λόγοι︻邏各斯︼而來的競賽。λόγος︻邏各斯︼作為智者之諸定義中的基本現象;概括。ἀντιλογιϰή︻辯論術︼,ἐριστιϰή︻論戰術︼。 閒談者︵忒俄弗拉斯托斯︽品質︾第三章︶ 四九、向下一任務的過渡:通過澄清柏拉圖對於修辭學的立場來定位其對於λόγος︻邏各斯︼的立場 第三章 附記 定位柏拉圖對λόγος︻邏各斯︼的態度柏拉圖對修辭學的態度對︽斐德羅︾的闡釋 五十、引導性說明 五一、對︽斐德羅︾的一般刻劃 五二、同︽智者︾相連繫回想起闡釋︽斐德羅︾之意義。贏得對在希臘人那兒作為科學性的哲學之領地的λόγος︻邏各斯︼的一種定位。—向︽斐德羅︾第二部分之闡釋的過渡 五三、對作為人的此是之積極可能性的修辭學的奠基︵︽斐德羅︾,第二部分,259e-274a︶ 五四、柏拉圖對λόγος︻邏各斯︼的懷疑︵︽斐德羅︾,第二部分,274b-279c︶ 五五、過渡:︽斐德羅︾和︽智者︾中的辯證法 第四章 智者的諸定義。定義六和定義七︵226a-236c︶ 五六、智者之定義六。盤問者︵226a-231c︶ 五七、對前面六個定義的總結。統一的基本結構:智者作為ἀντιλογιϰός︻辯論者︼︵231d-232e︶ 五八、智者之定義七。假技藝家︵232b-236c︶ 第二編 是態學上的討論不—是者之是︵︽智者︾236e-264b︶ 導論︵236e-237a︶ 五九、對是態學的整個問題的闡述 六十、哲學同傳統的關係 第一章 在不是者這一概念中的困難︵237a-242b︶ 六一、對巴門尼德命題的檢查。μὴ ὄν︻不是者︼的不可說 六二、εἴδωλον︻圖像︼概念中的諸困難 第二章 在是者概念中的諸困難。對古代和同時代關於ὄν︻是︼之學說的討論︵242b-250e︶ 導論 六三、任務之解決的出發點:對古代和同時代關於ὄν︻是︼之學說的討論 I. 對古代ὄν︻是︼之學說的討論︵242c-245c︶ 六四、對第一次是態學的嘗試的一般刻劃︵242c-243c︶。關於ὄν︻是︼的論題之綱要。μῦϑον διηγεῖσϑαι︻講故事︼。對柏拉圖之推進的先行標畫:提升到是態學的範圍中 六五、對ὄν︻是︼之多樣性這一論題的討論。︵243d-244b︶。對εἶναι︻是︼的揭開作為未完成的任務。對當前﹁是態學的﹂嘗試的批判:對是之意義這一問題的遺忘。基於此是的一種詮釋學對該問題的擬定 六六、對ὄν︻是︼之統一性這一論題的討論︵244b-245a︶ II. 對同時代ὄν︻是︼之學說的討論γιγαντομαχία περὶ τῆς οὐσίας︻諸神與巨人之間關於所是的戰爭︼︵246a-250e︶ 六七、對同時代ὄν︻是︼之學說的一般刻劃︵246a-246e︶。論題1.οὐσία︻所是︼= σῶμα︻有形物︼。論題2.οὐσία︻所是︼= εἶδος︻埃多斯︼。γιγαντομαχία περὶ τῆς οὐσίας︻諸神與巨人之間關於所是的戰爭︼之真正任務:揭示與進行引導的是之意義相應的是者。是 = 在場。是者之照面性質:1.σῶμα︻有形物︼:αἴσϑησις︻感覺︼,2.εἶδος︻埃多斯︼:νοεῖν︻看︼、λόγος︻邏各斯︼ 六八、論題討論:οὐσία︻所是︼= σῶμα︻有形物︼︵246e-248a︶ 六九、論題討論:οὐσία︻所是︼= εἶδος︻埃多斯︼︵248a-249b︶ III. 對ὄν︻是︼之諸論題的總結的討論︵249b-251a︶ 七十、著眼於認識現象對ὄν︻是︼之諸論題的總結。κίνησις︻運動︼和στάσις︻靜止︼之是作為認識之是的條件 七一、論題討論:κίνησις︻運動︼和στάσις︻靜止︼= ὄν︻是︼ 第三章 通過κοινωνία τῶν γενῶν︻諸屬的結合︼對困難的積極解決︵251a-264c︶ 七二、在λόγος︻邏各斯︼中多的統一性︵κοινωνία︻結合︼︶這一問題︵251a-251c︶ 七三、附記:麥加拉學派和安提司特涅斯的﹁邏輯學﹂︵根據亞里士多德︶ 七四、對在是者之範圍內的κοινωνία︻結合︼之各種基本可能性的討論︵251d-252e︶ 七五、對是者之有條件的κοινωνία︻結合︼的進一步澄清︵253a-253b︶ 七六、辯證法之理念︵253b-254b︶ 七七、辯證法的基本思考︵254b-257a︶。關於μέγιστα γένη︻最大的屬︼的辯證法 七八、在概念上澄清ἕτερον︻異︼之結構。對μὴ ὄν︻不是︼概念的規定︵257b-259d︶ 七九、從辯證法的基本思考向對λόγος︻邏各斯︼的分析的過渡︵259e-261c︶。辯證法的基本考察之含義這一問題 八十、對λόγος︻邏各斯︼的分析︵261c-263d︶ 八一、對δόξα︻意見︼和φαντασία︻想象︼的分析︵263d-264d︶。通過指出δόξα︻意見︼和φαντασία︻想象︼同ψεῦδος︻假東西︼的可結合性把τέχνη σοφιστική︻智者的技藝︼澄清為τέχνη δοξαστική︻貌似的技藝︼和τέχνη φανταστική︻想象的技藝︼。—διάνοια︻思想︼、δόξα︻意見︼、φαντασία︻想象︼作為λέγειν︻說︼的方式;它們同ἕτερον︻異︼︵即μὴ ὄν︻不是者︼或ψεῦδος︻假東西︼︶的可結合性 附錄 補充 基於海德格的手稿︵對講座的筆記、增補和札記︶ 對引論部分的補充 對主要部分的補充 基於莫澤爾的筆記 編者後記 附錄一 專有名詞索引 附錄二 德語—漢語術語索引 附錄三 希臘語—漢語術語對照 附錄四 拉丁語—漢語術語索引 譯後記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知名插畫家「鉛筆馬丁」,以深情的文字與圖畫穿梭古今,娓娓勾勒深藏於內心,那個遺世樸真的美麗故鄉! 頭城是漢人在蘭陽平原第一個建立的開墾據點,亦是臺灣東部開發的起始點,因此又稱「頭圍」,當時是噶瑪蘭地區人口及商業之最,因其地處鎖鑰,是清代平原重鎮。位於頭圍的烏石港曾經帆檣林立、商賈雲集,掌握了蘭陽經濟命脈,是清代臺灣東部唯一正口,東北角最重要的貿易商港。背倚雪山、面向大海、位於宜蘭最北端的頭城,是開發蘭陽及現代宜蘭人的源起之地,也是鉛筆馬丁心中最熟悉和依賴的美麗故鄉。鄉愁未必都是愁,意念本身卻是美。 馬丁在《繪夢烏石:山海、平原與族群的交會之境,頭圍歷史寫生》中,透過蘸滿濃韻情思的筆觸,以及細緻生動、美不勝收的鉛筆素描,爬梳史料、揮灑想像。從原住民族的傳統領域、歐洲殖民勢力的入侵、漢人的移民與拓墾,一直到近代以來的環境變遷,馬丁帶著感性、浪漫和眷戀情愫,自在穿梭於山海之間,壯遊於時空的領地,並以未曾見識或想像的視覺經驗和角度,訴說、反思頭城這個美麗的所在,千百年來的歷史變化與文化意義。 【目錄】 自序 美麗的所在 楔子 共生 美麗所在╱龜蛇福地╱宛若桃源╱雨的平原╱歷史探隙╱隨季風與洋流而來╱伊甸初闢╱躁動╱交會前刻 交會 海隅╱悠然時光╱平原的心跳╱初探╱驚現╱尋桃源╱翻越╱蘭城鎖鑰╱北之關╱山海靈魄╱初入平原 啟業 平原堡壘╱防禦╱庇‧蔭╱虔敬╱夢樣年代╱開蘭啟業╱石港春帆╱眷懷港岸╱繁華若夢╱行郊碼頭╱依岸╱春帆暮色╱海寇╱寇犯石港╱甜美山泉灌溉的土地 安土 春帆夢境╱夢見石港╱石港夜色╱頭圍秋夜╱倚岸望帆╱桑田前影╱歸土於斯╱行板而訪╱河與海之間╱消失的村落╱擱淺╱帆影╱被遺忘的「鳳萊市仔」╱河道邊的果菜市集╱天地人鬼間╱英靈同歸╱暗夜晶亮的角落╱看搶孤╱曾經桑田 後語 心中的桃花源‧還在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頭人與上師,是父權社會中的兩種權威型態。 父權社會創造出權威集中的地方頭人與家族領導者, 卻也產生排擠效應,萌生大眾巨大的心靈失落感。 靈性導師的出現,成功化解父權社會的內在緊張性。 神奇效果繼續擴大,終至開花結果, 創造出東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另類權威與另類經濟奇蹟…… 《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探討漢人社會中民眾宗教權威形式背後的內涵,與動態性的變遷模式,試圖以更為整體性的方式,扣緊漢人社會與文化脈絡,來說明當代社會漢人民間信仰和新興宗教團體的相對社會位置與社會實踐潛能。 漢人父權社會體制與超自然象徵系統間有著動態性的調控關係,宗教活動創造出了具有正當化父權身分意義的象徵資源,和產生出能安定化父權體系的靈性資源。進入當代社會,兩種宗教資源成為具有累積性和可交換性的資本。象徵資本的累積,仍以地方社區為累積和擴散中心,但有了新的文化資產的形式,行動者也有了更大的主動性來動員資本。而在當代主流世俗性體制不帶宗教色彩之後,宏觀層次出現了「現代國家政治經濟體系──入世救贖靈性體系」的二元性結構體,宗教層面相應有著重視個人性救贖和與世俗層面相容的特徵。當代浮出的「宗教性」的焦點,逐漸成為一種跨越宗教界線,並對資本主義世俗體制有針對性卻也是適應性的精神屬性。傳統的靈性資源,鑲嵌到這個宏觀結構中,頻繁靈性資本的累積與交換已是其新的樣貌。《民眾宗教中的權威鑲嵌:場域變遷下的象徵資本與靈性資本》正是以理論討論與個案研究,描繪出以上的歷史變遷與時代圖像。 【目錄】 自序 導論 一、本書書名的說明 二、民間權威的社會學分析 三、父系社會中的救贖模式:象徵權威與靈性權威間的分野與發韌 四、象徵資本 五、靈性的浮現與當代社會中的靈性資本 六、「宗教─巫術─世俗─靈性」的「結構體鍊」︰分析上的連動性 七、本書各章的主要內容 Part I 漢人民眾宗教型構與權威型態:理論重訪與典範移轉 第一章 中國宗教研究典範的繼承、轉移與競爭:實踐理論的展開 一、楊慶堃與中國宗教研究的轉向 二、楊慶堃的創意與誤置 三、功能論影響下的社會整體觀 四、基本章化範疇的討論與結構主義觀點的出現 五、同一性與多樣性的爭論 六、「民眾宗教」概念的銜接與轉折︰由結構功能到文化系統中的能動者 七、實踐理論的展開 八、本章結語 第二章 由象徵功能到象徵資本動員︰台南保安村的宗教場域變遷 一、前言 二、《神.鬼.祖先》一書背後的理論觀點︰象徵功能論 三、保安村中的行動者︰1960年代 四、當代保安村中的行動者 五、定義象徵資本 六、由象徵功能論到象徵資本動員論 七、結語 第三章 村際脈絡中的權力場域與象徵資本︰台南西港保安村的頭人領導型態變遷 一、前言 二、象徵資本概念的應用 三、保安村農村菁英領導型態的變遷 四、分析與討論 五、結語 第四章 父系社會中的靈性權威的發韌︰系統內的救贖與超系統的救贖 一、前言 二、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父子與父女 三、歷史演變中的神話敘事︰母子與母女 四、父系權威與父系繼嗣群的性質 五、系統再生產、主體性與神話敘事 六、結語 Part II 民眾宗教意識中靈性權威的當代擴張 第五章 台灣新興宗教中所反映的民眾宗教意識及其靈性觀 一、前言 二、「宗教性」(religiosity)的變遷 三、宗教與社會的關係︰觀察新興宗教發展的重要角度 四、新興宗教研究背後的主要理論關懷 五、台灣新興宗教發展的時空背景 六、當代台灣新興宗教場域 七、幾個台灣新興教團的舉例說明 八、結語 第六章 成為高付出需求機構︰日月明功中的成長追尋與情感依附 一、前言 二、高付出需求機構 三、日月明功概況 四、日月明功的發展階段 五、日月明功學員背後的社會心理基礎 六、討論與結論 第七章 鑲嵌在既有宗教傳統裡的靈性追尋︰新興宗教團體中的「老修行」與「新原理探索者」 一、前言 二、資料 三、信徒為什麼參加新興宗教 四、應用「主導性框架」的概念於新興宗教團體的動員歷程中 五、華人宗教「主導性框架」中的一個例子︰千禧年主義 六、參與清海的兩群人 七、清海教團信徒中兩群人不同的宗教生涯發展路徑 八、兩群人在末世論認知模式上的差異︰量化的與質化的檢查 九、兩群人不同的「框架實踐」路徑 十、摘要與結論 結論 一、本書主旨與摘要 二、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民間信仰與象徵資本 三、場域變遷與資本生產︰由靈性資源到靈性資本 四、靈性資本的創造、累積與兌換 五、場域變遷與靈性資本 六、建構歷程中的「入世救贖靈性體系」 七、本書限制以及未來研究的展望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主題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