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792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大政府這個概念在公共行政有重要的意義,是許多理論發展的依據,也有理論對其進行批判與反思,1933年開啟的新政便是大政府發展的代表。 然而,新政的部份內容與結果,與美國建國制憲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其違犯三權分立與制衡關係、有限政府理念、聯邦主義精神與個人自由保障原則等,甚至1935年遭到聯邦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法案條文違憲的情形。新政的推行是因應大蕭條產生的問題,但是美國人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接受大政府的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便有人倡導需要強大與積極政府的需要,希望能處理工業化與商業化造成的問題,新政時期成為大政府的高峰。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書以「從夢魘到新政的大政府之路」為題,對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政治與行政理論探討,希望引領讀者能夠了解當時的公共行政思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從托克維爾夢魘論美國行政分權走向行政集權的脈絡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與危機意識 一、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 二、托克維爾的矛盾與背反思維與民主危機意識 第三節 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以及美國初期的樣態 一、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 二、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憲政體制與政治實踐等因素 第四節 《美國的民主》中行政分權的對象與制衡方式 一、行政分權的對象 二、行政分權的制衡方式 第五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初生 一、行政集權與走向獨斷專權 二、地方集權與州際緊張關係 三、弱勢聯邦與權力平衡問題 四、政治生活的市儈化與庸俗化 五、行政效率與品質堪慮 第六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成形 一、聯邦-州爭議與南北戰爭 二、分贓政治 三、功績制與行政國 四、管制權、大政府與權力爭議 五、強大聯邦政府與府際關係 六、軍工複合體的發展 七、資通訊科技進步與網路社會的發展 第七節 結論 第三章 美國從形式民主、國家民主到進步民主論賀柏.克羅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克羅利的學思歷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 美國早期民主:應許之地、形式法律民主及其惡化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及早期民主走向形式法律主義 二、先驅民主:傑佛遜與漢瀰爾頓的爭論及遺緒 三、積極擴展的民主 四、奴隸制度加劇矛盾與林肯的堅定態度 五、十九世紀末的變化與美國民主的挑戰 第四節 美國國家民主:發展新國家主義 一、特有的美國民主改革之路 二、新國家主義對民主的助益 三、經濟管理與管制 四、州政府改革 五、公民教育發展 第五節 美國進步民主:建構人民主權與優質的民主政治 一、對保守主義及形式法律主義的批判 二、公民素養及教育 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四、人民主權與民主參與 五、新的政府關係與角色 六、工業民主與社會教育 第六節 克羅利的政治思想洞見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與正義國度 二、形式法律民主的問題 三、洞察社會變遷與發展趨勢 四、對立、消融與超越的發展觀點 五、反思自由的意義與社會文明發展 六、民主為實踐公民參與、人民主權、社會教育及社會實現的途徑 七、發展直接民主、社群論、公民德性與民主審議 八、國家工具論、專業與積極行政人員 第七節 結論 第四章 美國現代民主政治、局內人專家、行政作用與知識發展 第一節 美國新自由主義與懷疑論者李普曼 第二節 李普曼對民主政治的詮釋 一、公共輿論作為民主要素之分析 二、公共(眾)性是幻影 第三節 杜威的回應 一、杜威的學思簡介 二、杜威對公共(眾)性的探討 三、專家與官僚的重要性 第四節 美國的行政發展、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一、簡述美國行政學發展 二、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第五節 管制與給付作用下的政府與行政知識型態 一、消極管制∕消極給付 二、積極管制∕消極給付 三、積極管制∕積極給付 四、消極管制∕積極給付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大蕭條、新政與大政府發展 第一節 大蕭條來臨與胡佛政府的應對作法 一、大蕭條的興起 二、胡佛總統對大蕭條的認知 三、胡佛政府的五個階段處置 四、胡佛政府應對大蕭條的特點 第二節 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作為 一、小羅斯福總統的出身與經歷 二、第一階段新政 三、第二階段新政 第三節 新政的成效、批判、示範性與啟發 一、新政措施的類型、成效與批評 二、新政作為大政府民主國發展示範 三、新政的經濟與政治啟發 第六章 新政的行政研究途徑分析 第一節 新政運行的法治途徑分析 一、新政面對老法院 二、新政相關案件審視 三、聯邦最高法院重組計畫 四、新政的法治發展與影響 第二節 新政運行的政治途徑分析 一、人民代表性 二、國會政治 三、行政的回應性與立法能力 第三節 新政運行的管理途徑分析 一、新政與行政改革發展 二、小羅斯福總統的改革方向 三、組織工程學與行政管理 四、新政、新行政與管理作為新途徑 第四節 新政時期行政發展的影響與啟發 一、權利與權力關係的改變 二、管制與給付作用的發展 三、行政管理研究的遺緒與討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外文資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廿世紀中國政治史論集 系列名:政治類 ISBN13:9789860615852 出版社:翰蘆圖書 作者:栗國成 裝訂/頁數:平裝/528頁 規格:23cm*17cm*2.4cm (高/寬/厚) 重量:800克 版次:1 出版日:2021/03/15 中國圖書分類:中華人民共和國政治 內容簡介 廿世紀,不論在中國內部,或在全世界,都是一個劇烈動盪與不安的世紀。就中國內部來說,中華民國的建立,國、共關係的發展,其後成了歷史的主流。而抗戰勝利前後,影響中國政局最重要的強權,無過於美、蘇兩國。 作者本此信念,先後撰成〈清末章太炎與革命、維新兩派的關係〉,〈美國與一九四四年的國共關係〉,〈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一九四六年~至四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一九四六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一九五八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毛澤東「江西時期」的主張、作為與1949年中共取得中國大陸政權的關係〉等論文,在學術期刊發表者居多,但亦有未曾在任何刊物發表者。 本書所列論文,參閱引用《蔣中正總統檔案》文件、美國國務院《外交關係文件》、中共官方出版品及文件之處甚多,均屬第一手史料,允為本書特色,尙希讀者留意;亦祈方家先進,不吝賜教。 目錄 呂序/呂芳上 自序/栗國成 第一篇 清末章太炎與革命、維新兩派的關係 壹、前言 貳、庚子事變前,章太炎與維新派的關係 參、庚子事變後,章太炎與革命、保皇兩黨的關係 肆、章太炎與孫中山關係的破裂 伍、結語 第二篇 中共「江西時期」與客家的關係(1929-1934) 壹、前言 貳、1929-1934年中共在贛南、閩西的活動概況 參、贛南、閩西客家縣份與中共「江西時期」的關係 肆、結語:由毛澤東江西「反圍剿」經驗,看贛南、閩西客家人與中共崛起的關係 第三篇 美國與1944年的國共關係 壹、前言 貳、1944年戰時國共第三次商談始末 參、「太平洋學會(Institute of Pacific Relation)」對戰時中美關係的影響 肆、華萊士(Henry A. Wallace)訪華對一九四四年國共關係的影響 伍、赫爾利(Patrick J. Hurley)來華與史迪威(Joseph W. Stilwell)之去職 陸、赫爾利來華與戰時國共第四次商談 柒、結語 第四篇 戰後初期的國共關係(1945年8-12月) 壹、前言 貳、「重慶會談」始末(1945/8.28-10.10) 參、國共華北地區之爭奪 肆、蘇軍據東北與國共在東北地區之爭奪 伍、結語 第五篇 1946年1-4月國共關於以「國民政府民主化」為中心之權力爭執 壹、前言 貳、馬歇爾調處國共關係與政治協商會議有關國民政府「民主化」問題之折衝(1946年1-3月) 參、1946年5月「國民大會」之延期召集 肆、結語 第六篇 1946年國民大會由延會到開會期間的國共爭執 壹、前言 貳、1946年5月國民大會延期召集之由來 參、1946年6月6日東北停戰令頒佈前後的國共爭執 肆、「非正式五人小組會議」之擬議與挫敗 伍、張家口停戰問題與國民大會之召集 陸、結語 第七篇 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談判(1945/10-1946/4) 壹、前言─抗戰勝利前張嘉璈之略歷及其戰後在中蘇「國民政府接收東北」談判上所顯示之角色 貳、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一階段談判(1945年10/13-11/15) 參、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二階段談判(1945年12/5至1946年2/1) 肆、張嘉璈與戰後初期中蘇關於「國民政府接收東北」之第三階段談判(1946年2/4-4/30) 伍、結語 第八篇 毛澤東「江西時期」的主張、作為與1949年中共取得中國大陸政權的關係 壹、前言 貳、毛澤東「江西時期」主張、作為的主要內容 參、毛澤東「江西經驗」的文字化與理論化 肆、毛澤東「江西經驗」與「遵義會議」、「西安事變」的關係 伍、戰後毛澤東「江西經驗」的複製與應用-以1945-1947年國共華北、華東地區若干戰役為例 陸、1948-1949年國、共間「遼西」「徐蚌」會戰與毛澤東「江西經驗」的關係 柒、結語 第九篇 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及1965年〈美軍在華地位協定〉之簽訂 壹、1957年台北「劉自然事件」發生的根源 貳、1957年台北「劉自然案」始末 參、「劉案」宣判後所引發的台北群眾反美動亂 肆、台北動亂後我政府之處置與美國的反應 伍、台北朝野及中共事後的若干反應 陸、〈美軍在華地位協定〉談判與簽訂經過 柒、結語 第十篇 1958年「台海危機」期間台、美、中之反應與互動 壹、前言:1958年「台海危機」發生的原因與美國對局勢的評估 貳、1958年「台海危機」發生後第一階段(8/23-9/4)美國的反應與台、美之互動 參、1958年「台海危機」第二階段(9/5-9/15)台、美、中之互動 肆、1958年「台海危機」第三階段(9/16-10/6)台、美、中之互動 伍、1958年「台海危機」第四階段(10/7-10/23)台、美、中之互動 陸、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