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李明仲營造法式(共八冊,彩印線裝函套) (1版)
作者: 李誡著
版次: 1
ISBN: 9789570854671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20/02
頁數: 1234
定價: 12000
售價: 10800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封神演義 (3版)

封神演義 (3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封神演義 系列名:中國經典 ISBN13:9789571193502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明)許仲琳 原著;(明)李雲翔 續著 裝訂/頁數:平裝/864頁 規格:23cm*17cm*4cm (高/寬/厚) 版次:3 出版日:2017/09/28 中國圖書分類:話本小說及章回 內容簡介   小說製造了無數耳熟能詳的神鬼人物,如輔佐武王的姜太公、蓮花化身的哪吒三太子,神通廣大的楊戩等等,許多神佛仙魔變幻莫測的法術激盪出一場場激烈的爭戰;故事以道教信仰為主,又蘊含神話與民間傳說等材料,是近三百年來影響中國民間信仰甚鉅的長篇神魔小說。   《封神演義》又名《封神榜》或《商周列國全傳》,以武王伐纣的歷史背景作為全書的架構,故事的開始敘述著紂王是一位英名的君主,不幸受到三個妖怪變成的美女媚惑,從此不理會朝政、迷戀女色,並且聽信妖怪殺害忠臣、荼毒人民;就在局勢一發不可收拾的時候,周武王得到姜子牙輔佐一面進行著封神的任務,最終得以推翻商紂。 目錄 第一回 紂王女媧宮進香 第二回 賞州侯蘇護反商 第三回 姬昌解圍進妲己 第四回 恩州驛狐狸死妲己 第五回 雲中子進劍除妖 第六回 紂王無道造炮烙 第七回 費仲計廢姜皇后 第八回 方弼方相反朝歌 第九回 商容九間殿死節 第十回 姬伯燕山收雷震 第十一回 羑里城囚西伯侯 第十二回 陳塘關哪吒出世 第十三回 太乙真人收石磯 第十四回 哪吒現蓮花化身 第十五回 崑崙山子牙下山 第十六回 子牙火燒琵琶精 第十七回 蘇坦己置造蠆盆 第十八回 子牙諫主隱磻溪 第十九回 伯邑考進貢贖罪 第二十回 散宜生私通費尤 第二十一回 文王誇官逃五關 第二十二 回西伯侯文王吐子 第二十三回 文王夜夢飛熊兆 第二十四回 渭水文王聘子牙 第二十五回 蘇坦己請妖赴宴 第二十六回 坦己設計害比干 第二十七回 太師回兵陳十策 第二十八回 西伯兵伐崇侯虎 第二十九回 斬侯虎文王託孤 第三十回 周紀激反武成王 第三十一回 聞太師驅兵追襲 第三十二回 黃天化潼關會父 第三十三回 黃飛虎泗水大戰 第三十四回 飛虎歸周見子牙 第三十五回 晁田兵探西岐事 第三十六回 張桂芳奉詔西征 第三十七回 姜子牙一上崑崙 第三十八回 四聖西岐會子牙 第三十九回 姜子牙冰凍岐山 第四十回 四天王遇丙靈公 第四十一回 聞太師兵伐西岐 第四十二回 黃花山收鄧辛張陶 第四十三回 聞大師西岐大戰 第四十四回 子牙魂遊崑崙山 第四十五回 燃燈議破十絕陣 第四十六回 廣成子破金光陣 第四十七回 公明輔佐聞太師 第四十八回 陸壓獻計射公明 第四十九回 武王失陷紅沙陣 第五十回 三姑計擺天河陣 第五十一回 子牙劫營破聞仲 第五十二回 絕龍嶺聞仲歸天 第五十三回 鄧九公奉敕西征 第五十四回 土行孫立功顯耀 第五十五回 土行孫歸服西岐 第五十六回 子牙設計收九公 第五十七回 冀州侯蘇護伐西岐 第五十八回 子牙西岐逢呂岳 第五十九回 殷洪下山收四將 第六十回 馬元下山助段洪 第六十一回 太極圖殷洪絕命 第六十二回 張山李錦伐西岐 第六十三回 申公豹說反殷郊 第六十四回 羅宣火焚西岐城 第六十五回 殷郊岐山受犁鋤 第六十六回 洪錦西岐城大戰 第六十七回 姜子牙金臺拜將 第六十八回 首陽山夷齊阻兵 第六十九回 孔宣兵阻金雞嶺 第七十回 準提道人收孔宣 第七十一回 姜子牙三路分兵 第七十二回 廣成子三謁碧遊宮 第七十三回 青龍關飛虎折兵 第七十四回 哼哈二將顯神通 第七十五回 土行孫盜騎陷身 第七十六回 鄭倫捉將取汜水關 第七十七回 老子一氣化三清 第七十八回 三教會破誅仙陣 第七十九回 穿雲關四將被擒 第八十回 楊任大破瘟癀陣 第八十一回 子牙潼關遇痘神 第八十二回 三教大會萬仙陣 第八十三回 三大士收伏獅象﹖ 第八十四 回子牙兵取臨潼關 第八十五回 鄧芮二侯歸周主 第八十六回 澠池縣五岳歸天 第八十七回 土行孫夫妻陣亡 第八十八回 武王白魚跳龍舟 第八十九回 紂王敲骨剖孕婦 第九十回 子牙捉神荼鬱壘 第九十一回 蟠龍嶺燒鄔文化 第九十二回 楊戩哪吒收七怪 第九十三回 金吒智取游魂關 第九十四回 文煥怒斬殷破敗 第九十五回 子牙暴紂王十罪 第九十六回 子牙發柬擒妲己 第九十七回 摘星樓紂王自焚 第九十八回 周武王鹿臺散財 第九十九回 姜子牙歸國封神 第一百回 周天子分封列國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
城與鄉-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文集

城與鄉-中華民國都市計劃學會文集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00 售價: 270 現省: 30元
立即查看
大學與地方協力之社會實踐: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挑戰與創新 (1版)

大學與地方協力之社會實踐: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挑戰與創新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探討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 闡述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透過大學社會責任(USR)進駐協力,以及實踐兼顧社會價值與商業獲利能力,找出社會企業存在的獨特性,達到永續經營。 - 本書採用敘述研究的方式,從雙連梨社會企業共同創辦人視角出發,並納入在地社區、企業執行成員、大學學生等多個不同視角,解析社會企業的發展過程。探索雙連梨社會企業如何從一個小型計畫一路成長為穩定且獨立的社會企業,並且進一步將社會企業影響力從雙連社區逐步拓展至卓蘭鎮。 書中彙整雙連梨社會企業的發展歷程,闡述社會企業中社會性與商業性並重的核心價值,說明社會企業的創意與獨特性。內容夾敘夾議,描繪雙連梨社會企業創辦過程的每一項決策與反思,帶領讀者共同體會社會企業創業的甘苦,提供經營社會企業與社會實踐者借鏡。 【目錄】 第零章 前言 一、背景與特殊性 二、利害關係人的關鍵角色與變化 三、社會企業的反思 第壹章 從卓蘭看偏鄉 一、起源與背景 二、一間小學如果在地方上消失了,會有什麼影響? 第貳章 雙連梨社會企業 一、籌措創業資金與人才 二、為公司長久營運做準備 三、雙連梨社會企業的成長史 四、投入青年培力工作站 五、社會企業的位置和角色 第參章 USR進入社區 一、盤點問題:社區產業環境不佳 二、盤點問題:區域性組織功能不彰 三、盤點問題:人力、社會及教育資源不均與匱乏 四、以永續為概念提出策略解方 五、根據策略擬定具體做法 六、把社區變教室,帶學生走出校園舒適圈 七、讓USR透過社會企業來實踐 八、落實在地化,不再以西方菁英教育為尊 第肆章 校園外的課堂 一、服務學習課程:商管社會責任實踐 二、三創課程:管理實境解題 三、以社會企業延續課程成果 四、PBL問題導向學習法 第伍章 跨校串聯 一、中興大學農藝系:導入科學農業 二、鼓勵學生跨系修課,發展農業智慧化 三、東海大學食科系:為次級水果找出路 四、透過USR計畫,讓學術專業進入農民體系 五、逢甲大學社會系:組織訪調工作隊進入社區 六、田野調查,蒐集第一手現場資料 七、中原大學企管系:扮演協調整合的角色 第陸章 在地對接 一、雙連國小:課程設計接軌地方與國際 二、發展特色課程,創造偏鄉小校的競爭力 三、內灣國小:從實踐創新課程出發 四、善用資源奠定基礎,從學校延伸到社區 五、卓蘭高中:培養用英文介紹地方的能力 六、社區串聯,以在地居民為核心

原價: 350 售價: 315 現省: 35元
立即查看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 (1版)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儒家是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主流,康德則建立了西方哲學第一個自律倫理學系統,兩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內涵,深遠地影響了東、西方社會,至今力猶未逮。中國傳統文化以實踐哲學為主,不長理論,西方哲學則以理論見長,實踐哲學欠缺獨立的地位,尤其是道德哲學,直到康德提出「自律」的原則,建立自律倫理學,才扭轉了情勢。康德對西方倫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而與儒家思想間形成本質上的關聯。康德從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張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道德不離人倫日用。東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地交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以論自律道德為主要論述的切入點,嘗試闡明康德的「自律」觀念並探討儒家孟子的自律倫理學,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儒家的義利之辯。本書自初版以來,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在學界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辯。「儒家與康德」這兩項跨文化的主題迄今依然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值得繼續開發。 新版除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又收錄作者兩篇論文:〈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面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文字,以便於讀者的閱讀與引用。 目次 原 增訂版序言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一、前言╱二、康德的「自律」概念╱三、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四、「自律」概念之開展╱五、在什麼意義下儒家倫理學是自律的?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道德之絕對性╱三、存心倫理學╱四、形式主義倫理學╱五、道德之普遍性╱六、人格之尊嚴╱七、道德之自律╱八、意志之自由╱九、孟子與康德的倫理學之基本差異╱十、結語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哲學架構是否適於詮釋孟子的思想?╱三、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四、孟子的「心」是否本於天而為他律?╱五、朱子是否比陸象山、王陽明更理解孟子?╱六、在什麼意義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論」?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一、前言╱二、康德早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三、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四、意志與意念之區分╱五、道德情感與道德主體╱六、實踐情感之理性化╱七、後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之難題╱八、朱子對「四端」的詮釋╱九、朱子心性論的基本架構╱十、朱子論心、性關係╱十一、結論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孟子的「義利之辨」與功利主義╱二、義利之辨不等於公利與私利之分╱三、康德論「道德之善」與幸福╱四、康德視「幸福」原則為實質原則╱五、康德的「幸福」概念╱六、康德視道德情感為經驗原則╱七、人有義務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幸福╱八、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涵義╱九、義利之辨先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一、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思想史背景╱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式意涵╱三、康德論道德學中的「理論」與「實踐」╱四、藉康德的理論詮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五、「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三說的邏輯關聯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一、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二、康德論「道德宗教」╱三、從先秦儒學的轉折看儒家的宗教性╱四、從康德的宗教觀所引發之批評看儒家的宗教性 餘論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著作╱二、西文著作 人名索引 一、中文人名╱二、西文人名 概念索引 序(節錄) 如果不算譯作,《儒家與康德》是筆者於1986年從德國返國任教後的第一部著作。此書出版於1990年,迄今已逾27個年頭了。此後,「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依然是筆者的研究重點,並為此陸續發表了不少著作。其中,以專書形式發表的有《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與《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二書,均可視為《儒家與康德》一書的續篇。此外,在筆者的下列著作中亦可見到與此相關的篇章: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增訂版。 Konfuzianischer Humanismus. Transkulturelle Kontexte.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3.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Edited by David Jon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7. 因此,如果說:「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貫穿著筆者多年來的哲學研究,亦不算誇張。 在這段期間內,筆者除了在臺灣的大學授課之外,近年來經常應邀到中國大陸的大學(如廣州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講學,難免會涉及「儒家與康德」的主題。不少學生都希望參閱此書。因此,幾年前聯經出版公司就希望筆者修訂並擴充此書的內容。但因筆者的研究工作繁重,加上健康出了問題,此事便耽擱下來。 直到前年六月,美國維思里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安靖如(Stephen C. Angle)來信告訴我:他在他的「比較哲學」的課程中讓一位華裔學生余景聰(Maxwell S. Fong)評論我這本書,並寫成一篇評論文章。安靖如教授將這篇文章收入他所編的電子書 Comparative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State of the Art。我看了余景聰的評論之後,覺得很難簡單回應。因為《儒家與康德》出版之後,在中文學術界引起了一些討論與批評。針對這些討論與批評,筆者在其後發表的著作中陸續有所回應與補充。但余景聰的評論並未考慮這些著作。這凸顯西方漢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除了少數的例外,上一代的西方漢學家幾乎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只是在西方文獻(特別是英文文獻)裡打轉。這種心態實在很奇怪。因為筆者研究德國哲學時,不會不參考德文的二手資料,為什麼研究中國哲學的西方學者就可以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呢?安靖如教授讓他的學生評論《儒家與康德》,表示他已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開始改變態度,並願意與中文世界對話。這是值得肯定的。 前年十一月筆者應武漢大學國學院之邀,去年十月應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擔任講座教授。為了讓研習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學生都能受益,筆者在兩校都以「儒家與康德」作為講座的主題。由於這些機緣,筆者深深感受到增訂此書的迫切需要。最近筆者特別騰出時間,對此書作了全面的修訂。此書的主體部分原先包含五篇論文,增訂版增加兩篇尚未收入筆者其他著作的論文,即〈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與〈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筆者的修訂主要著重於體例的統一、小標題的擬訂、措辭的修飾與引用資料的更新,在內容方面基本上保持不變。筆者在修訂本書的過程中得到王又仕先生的協助,在此謹致謝忱。 正如上文所述,要完整了解筆者關於「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的觀點,還得參閱筆者上述的其他著作。此書已有金基柱與李基薰的韓文譯本(首爾:Yemoonseowon,2012年),希望增訂版之出版可進一步促進中外哲學界的交流與對話。 導論(節錄) 在西方如此多哲學家當中,特別挑出德國哲學家康德與儒家相比較,這決不是出於一時的興會,亦非出於個人的偏好。對西方哲學稍有了解的人大體都知道:康德在西方哲學中有其獨特的貢獻與地位,因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在知識論中造成一種思考方式的根本轉向,類乎哥白尼在天文學中的貢獻,故這種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場革命使康德以後的西方知識論不能不正視知識的「主體性」問題。但康德在這方面的貢獻與傳統儒家思想並無直接的相切點,因為知識論並非傳統儒家思想的重點。不但是傳統儒家,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均以實踐哲學為其勝場,而在理論哲學方面則極為虛歉。這點與西方哲學正好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固然不能說:傳統的西方哲學家不重視實踐哲學;但是在康德以前,西方的實踐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多半是理論哲學之延伸,其本身無獨立的地位。過去的西方哲學家在建立其哲學系統時,並不以道德哲學為其基礎或核心。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雖然將其主要著作名為「倫理學」,但這基本上是一部形上學著作。直到康德建立「道德底形上學」(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提出「自律」(Autonomie)的原則,這種情形才有了根本的扭轉。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及《實踐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二書中對過去西方的倫理學系統作了全面性的批判,一概歸之於「他律」(Heteronomie)的原則;可見他也意識到自己在倫理學方面造成了一場革命,美國學者西爾柏(John R. Silber, 1926-2012)獨具慧眼地稱之為「倫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正由於他在倫理學思考中造成的這種革命,康德哲學與儒家思想才有接榫之處。 這種「倫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實具有多方面的涵義,這些涵義可以顯示康德哲學與儒家思想間的本質關聯。首先,筆者要指出:康德是西方哲學史中第一個建立「道德底形上學」的哲學家。根據康德的構想,道德底形上學其實就是「純粹道德學,其中並無人類學(無經驗條件)作為基礎」。康德建立道德底形上學,並非要提出一套獨特的倫理學系統,以與其他的倫理學系統相競爭,而是要說明道德的本質。道德的本質不是任何哲學家所能規定的,而是已經隱含在一般人的道德意識中。但一般人並不能以反省的方式說明其實際秉持的道德法則;借匈牙利裔英國哲學家波藍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的用語來說,一般人對道德法則的意識只是一種「隱默之知」(tacit knowing)。康德將這種存在於一般人的意識中的道德法則稱為「純粹實踐理性底事實」(簡稱「理性底事實」)。道德底形上學旨在藉哲學性反省抉發「理性底事實」之內涵,以確定道德的本質。因此,康德的倫理學係以「通常的人類理性」(gemeine Menschenvernunft)為出發點。故他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針對提泰爾(Gottlob August Tittel, 1739-1816)的批評寫道: 一位想對本書有所責難的評論家說:在本書中並未提出一項新的道德原則,而僅提出一項新的程式;當他這麼說的時候,他比他自己可能想要說的還更中肯。但是,有誰真的想為一切道德引進一項新的原理,並且彷彿首度發現道德,就好像在他以前,整個世界對於義務為何物一無所知或者全都弄錯了? 同樣的,儒家講仁義道德,總不離人倫日用之間,決不抽象地、懸空地說。借用王船山的話來說,儒者必須「即事以窮理」。儒家的聖人制禮作樂,亦本乎人心。聖人不過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一般人的道德意識正如孟子所說的,「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聖賢不過是能自覺到此「道」之本乎人心而貞定之,且將之落實於生活世界中。這種特色表現在思想方式上,即是偏重具體性解悟。孔、孟在與弟子或時人對談時,多隨事指點之,此即具體性解悟之表現。孔子答弟子問仁,常針對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答案。今人對西方思想略知皮毛者,往往視之為「仁」的定義,而不知唯有在抽象性解悟中始有定義可言。定義而可變換內容,焉得為定義?又如孔子修《春秋》,寄道於史,依事顯理,亦是具體性解悟之表現。在具體性解悟中所顯的事理即宋明儒所謂的「實事實理」,亦即康德所謂的「理性底事實」。 內文選摘(節錄) 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 「儒學是否為宗教?」這個問題一直是中外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此一問題之出現,可遠溯至明末清初來華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之內部爭論。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基於傳教的策略,試圖將儒學與耶教信仰加以融合;而為了彌合兩者間的距離,他特別強調儒學不是宗教,使儒學不致與耶教教義產生直接的衝突。但利瑪竇的繼任者卻修改他的策略,而引發了教會內部及教廷與清廷之間的「禮儀之爭」。清朝中葉以後,中西文化開始廣泛接觸,「宗教」(religion)一詞亦隨之輸入漢字文化圈,再度引發關於「儒學是否為宗教?」的爭論。根據日本學者鈴木範久的研究,最初以漢語的「宗教」二字來翻譯religion一詞的是日本人,見於1868年美國公使向日本明治政府提交的抗議函之日譯本中;此一用法其後逐漸流行日本,並且為中國的知識界所採納。 民初以來,由於受到啟蒙思想及其所隱含的科學主義之影響,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將「宗教」與「迷信」相提並論,甚至等同起來。在這種背景之下,學者多半不願將儒學視為一種宗教,而強調它是一種人文主義傳統。唯一的例外或許是試圖立「孔教」為國教的康有為及其追隨者(如陳煥章)。但有趣的是,連康有為最重要的弟子梁啟超都反對將儒學視為宗教,遑論立為國教。1902年初,他在《新民叢報》發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一文,在文中論述「儒學非宗教」之義。他在文中說: 西人所謂宗教者,專指迷信宗仰而言,其權力範圍,乃在軀殼界之外,以魂靈為根據,以禮拜為儀式,以脫離塵世為目的,以涅盤天國為究竟,以來世禍福為法門。諸教雖有精粗大小之不同,而其概則一也。故奉其教者,莫要於起信,莫急於伏魔。起信者,禁人之懷疑,窒人思想自由也;伏魔者,持門戶以排外也。故宗教者,非使人進步之具也。 在當時中國的知識界,梁啟超對於「宗教」的這種看法相當具有代表性。故無論是同情儒家的蔡元培、章太炎,還是主張「打倒孔家店」的陳獨秀,都否定儒學是宗教,而且也堅決反對將「孔教」定為國教。例如,蔡元培曾提出了有名的「以美育代宗教」之主張。其主要論點如下:人類精神的作用主要包含知識、意志、感情三者,最初均由宗教包辦。然隨著社會文化之進步,知識作用逐漸脫離宗教,而讓位於科學。繼而近代學者應用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來研究道德倫理,使意志作用亦脫離宗教而獨立。於是,與宗教關係最密切者僅剩下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但美育附麗於宗教,常受宗教之累,而失其陶養之作用,反以刺激情感、禁錮思想為事,故美育宜由宗教獨立出來。 甚至連當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與馮友蘭都不將儒學視為一種宗教。舉例而言,熊十力從人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宗教,並且指出: 人類思想由渾而之畫。宗教在上世,只是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底渾合物,後來這些學術發達,各自獨立,宗教完全沒有領域了。如今還有一部分人保存著他底形式,只是迷信神與靈魂,和原人底心理一般,這也無足怪。 這種看法與蔡元培的上述觀點極為類似。熊十力更基於中國文化的立場而強調:「中國哲學亦可以《莊子》書中『自本自根』四字概括。因此,中國人用不著宗教。宗教是依他,是向外追求。」此外,梁漱溟在其《中國文化要義》一書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中強調:周公、孔子之後,中國文化便「幾乎沒有宗教底人生」,因為「周孔教化非宗教」;儒家雖非宗教,但具有與宗教類似的功能,即「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設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故是「以道德代宗教」。 對於宗教的這種忌諱態度到了當代新儒家的第二代,才由於時代背景的改變而有根本的轉變。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之後,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及徐復觀流寓到臺、港及海外,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花果飄零」之痛。對他們而言,中國大陸之易幟並不僅是政權的轉移,而是顧炎武所謂的「亡天下」,這使他們發心對中國文化進行徹底的反省。在反省的過程中,他們不免要面對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誤解或成見。這種成見之一是認為:中國人只重視現實的倫理道德,而缺乏宗教性的超越感情;中國的倫理道德思想只涉及規範外在行為的條文,而忽略精神活動的內在依據。筆者在〈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一文中曾指出:這種成見可以追溯到黑格爾。1958年元月,他們四人共同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篇〈宣言〉共包括十二節,其中第五節〈中國文化中之倫理道德與宗教精神〉便特別針對這種成見加以澄清。他們雖然承認:中國文化中並無西方那種制度化的宗教與獨立的宗教文化傳統;但這並非意謂:中國民族只重現實的倫理道德,缺乏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在他們看來,這反而可以證明「中國民族之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及宗教精神,因與其所重之倫理道德,同來原於一本之文化,而與其倫理道德之精神,遂合一而不可分」。這段話主要是針對儒家傳統而說,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與宗教精神之一體性。由於這篇〈宣言〉實際上是由唐君毅先生執筆起草,故這段話正好呼應了唐先生在其《心物與人生》一書中所言:「宗教亦是人文世界之一領域。宗教之為文化,是整個人生或整個人格與宇宙真宰或真如,發生關係之一種文化,亦即是天人之際之一種文化。」換言之,在儒家傳統中,宗教與文化(人文)相即而不可分,即文化即宗教。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文主義,這也是一種具有宗教面向的人文主義,它可以通向宗教。這種特色也正是美國學者芬加瑞(Herbert Fingarette)所謂的「即世俗而神聖」(the secular as sacred)。 牟宗三先生即根據此義將儒家視為「人文教」,意謂人文主義與宗教之合一。他撰有〈人文主義與宗教〉一文,闡述此義。他在文中將「人文教」亦稱為「道德宗教」,並且解釋說: 凡道德宗教足以為一民族立國之本,必有其兩面:一,足以為日常生活軌道,(所謂道揆法守)。二,足以提撕精神,啟發靈感,此即足以維創造文化之文化生命。 根據這兩項條件,他接著說明:以儒家為代表的「人文教」在何種意義下可以被視為一種「宗教」。他說: 人文教之所以為教,落下來為日常生活之軌道,提上去肯定一超越而普遍之道德精神實體。此實體通過祭天祭祖祭聖賢而成為一有宗教意義之「神性之實」,「價值之源」。基督教中之上帝,因耶穌一項而成為一崇拜之對象,故與人文世界為隔;而人文教中之實體,則因天、祖、聖賢三項所成之整個系統而成為一有宗教意義之崇敬對象,故與人文世界不隔:此其所以為人文教也,如何不可成一高級圓滿之宗教?唯此所謂宗教不是西方傳統中所意謂之宗教(Religion)而已。 【目錄】 原增訂版序言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一、前言/二、康德的「自律」概念/三、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四、「自律」概念之開展/五、在什麼意義下儒家倫理學是自律的?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道德之絕對性/三、存心倫理學/四、形式主義倫理學/五、道德之普遍性/六、人格之尊嚴/七、道德之自律/八、意志之自由/九、孟子與康德的倫理學之基本差異/十、結語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哲學架構是否適於詮釋孟子的思想?/三、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四、孟子的「心」是否本於天而為他律?/五、朱子是否比陸象山、王陽明更理解孟子?/六、在什麼意義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論」?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一、前言/二、康德早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三、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四、意志與意念之區分/五、道德情感與道德主體/六、實踐情感之理性化/七、後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之難題/八、朱子對「四端」的詮釋/九、朱子心性論的基本架構/十、朱子論心、性關係/十一、結論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孟子的「義利之辨」與功利主義/二、義利之辨不等於公利與私利之分/三、康德論「道德之善」與幸福/四、康德視「幸福」原則為實質原則/五、康德的「幸福」概念/六、康德視道德情感為經驗原則/七、人有義務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幸福/八、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涵義/九、義利之辨先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一、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思想史背景/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式意涵/三、康德論道德學中的「理論」與「實踐」/四、藉康德的理論詮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五、「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三說的邏輯關聯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一、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二、康德論「道德宗教」/三、從先秦儒學的轉折看儒家的宗教性/四、從康德的宗教觀所引發之批評看儒家的宗教性
餘論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著作/二、西文著作 人名索引 一、中文人名/二、西文人名 概念索引

原價: 420 售價: 378 現省: 42元
立即查看
通靈者之夢(二版) (2版)

通靈者之夢(二版)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通靈者之夢》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聽到瑞典通靈者史威登堡底神秘事蹟之後的即興之作。康德在此書中故意將形上學家與通靈者相提並論。在康德底全部著作中,此書底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其筆調亦莊亦諧,類乎遊戲之作。但在其諷刺性的筆調背後,時寓有極為嚴肅的意義。此書一方面批判傳統的形上學,而重新規定形上學底任務與界限,並且為之尋找新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試圖為之是、信仰、迷信三者劃定界線。它包含康德日後形成的批判哲學底基本構想。就康德哲學底發展而言,此書代表他由非批判的觀點發展至批判觀點的一個轉捩點;而就整個西方近代哲學底發展而言,它亦可被視為十八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之產物。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簡介 李明輝 原籍臺灣屏東,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曾編輯《李春生著作集》(五冊)、《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孟子重探》、《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儒家人文主義:跨文化的脈絡》(德文)、《儒學:其根源與全球意義》(英文),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及《道德底形上學》。

原價: 180 售價: 162 現省: 18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