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國家、民族的界限竟是如此模糊、飄忽,超乎想像的善變! 中央吞噬地方,還是地方反噬中央? 帝國擴張帶來的也許並非壯大國家的福音,而是對自身定義的挑戰。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 《「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目錄】 序章 「日本人」界限的變動 「日本」與「殖民地」,以及「歐美」 「包容」與「排除」 「政治語言」與「無法表達的事物」 用語說明第一章 琉球處分──納入「日本人」 對「國內人類」的統合與排除 外國人顧問的提議 作為「日本人」的琉球人 圍繞歷史的爭端第二章 沖繩教育與「日本人」化──同化教育的內涵 維持舊慣與養成忠誠心 「文明化」與「日本化」 改造歷史觀第三章 「帝國北門」的人們──愛努教育與特別保護法 從國境紛爭到成為「日本人」 「日本人居住的土地」 傳教士的威脅 「漸化」理論 設立《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 第四章 領有台灣──同化教育的矛盾與衝突 台灣統治的紛亂 外國人顧問的同化反對論 是「殖民地」或「非殖民地」? 國防重視論與對歐美的意識 「日本人」化教育的開始 捲土重來的非同化論 「漸進」的折衷型態 第五章 總督府王國的誕生──台灣的「六三法問題」 實際上的立法權 「台灣自治王國」構想 作為折衷案的「不是法律的法律」 議會方面的反對 「日本人」的意義 後藤新平的台灣王國化 依據不明的獨裁統治 第六章 身為韓國人的日本人──日韓合併下的「新日本人」戶籍問題 承襲的折衷型態 「漸進主義」的教育 國籍上的排除與包容 同化言說的完成 II 第七章 差別即平等──殖民政策與種族主義 法國同化主義與啟蒙思想 勒龐與同化主義批判的興起 「生物學的原則」 「自治」和「隔離」 「自主」的兩難 兩種差別之間 第八章 「民權」與「一視同仁」──殖民者與通婚問題 高唱「一視同仁」 「殖民者民權」的出現 通婚與「日本人」 第九章 花紅柳綠──日系移民的朝鮮統治論 言論界錯綜複雜的統治批判 民主主義者的文明性同化主義 大亞細亞主義者的文化多元主義 自由主義者的分離主義 「民族問題」的狹路 第十章 內地延長主義──原敬與台灣 作為文明化的「日本人」 編入「日本」的模型 總督府的抵抗與「漸進」 受挫的統治改革 第十一章 統治改革的挫折──朝鮮參政問題 總督府主導的統治改革 自治或者參政權 「總督府自治」的出現 III 第十二章 沖繩民族主義的創生──伊波普猷的沖繩學 對沖繩而言的同化 重層的少數族群 作為屏障的同祖論 沖繩民族主義與「同祖」 排除與同化的連鎖 身為啟蒙知識份子 受挫的沖繩民族主義 第十三章「異身同體」的夢想──設置台灣自治議會請願運動 作為獲得權利的「同化」 對於多樣性的期盼 對殖民政策學的置換概念 基督教徒與大亞洲主義者 多元的日本、多元的台灣 「違憲」的界限 分裂的請願運動 第十四章 「生於朝鮮的日本人」──唯一的朝鮮人眾議院議員•朴春琴 作為「日本人」的權利 居住內地朝鮮人的參政權 通往「我們的國家」的崎嶇之路 「一視同仁」的高牆 虛像的「日本人」第十五章 東方主義的折射──柳宗悅與沖繩語言論爭 東方主義視野下的「民藝」 沖繩的強烈反彈 「西洋人」視角的方言擁護者 對「日本人」的強調 沖繩同化的最終階段第十六章 皇民化與「日本人」──總體戰與「民族」 否定「朝鮮」 民族概念的相對化 平等與現代化的期待第十七章 最後的改革──戰敗前的參政權 界限動搖的三要因 移籍問題的浮現 無法跨越的臨界點 名為「日本人」的牢獄 IV 第十八章 國界線上的島嶼──沖繩作為「外國」 身為「少數民族」的沖繩人 「琉球總督府」的誕生 排除在「美國人」之外 身為「日本人」卻又不是「日本人」的存在 第十九章 從獨立論到復歸論──戰敗後的沖繩歸屬論爭 沖繩獨立論與美國觀 由保守派主導的復歸運動 急遽浮上的歸屬問題 搖擺中的復歸論 第二十章 「祖國日本」的意涵──1950年代的復歸運動 作為人權代名詞的「日本人」 以親美反共為號召的復歸運動 日本民族主義的語彙 第二十一章 革新民族主義的思想──受學者的「日本人」論點影響的沖繩觀 作為「亞洲殖民地」的日本 「健全民族主義」的極限 單一民族史觀的興起 從「殖民地支配」到「民族統一」 作為民族統一的琉球處分 成為批判用語的「琉球獨立論」 第二十二章 1960年的方言牌──戰後沖繩教育的復歸運動 作為復興活動一環的復歸 方言牌的復活 對「日之丸」、〈君之代〉的獎勵 憧憬與拒絕的共存 「祖國是日本嗎?」 政治上的變動與轉換 第二十三章 反復歸──1972年的復歸與反復歸論 琉球獨立論的譜系 復歸的現實化 對「面具」的嫌惡 與獨立論的距離 「否」的思想結論 後進帝國主義的特徵 國民國家的包容 官方民族主義 「脫亞」與「興亞」 分類外的曖昧 被支配者的反應 有色的帝國後記 圖片出處 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