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見證台灣現代詩劃下百年里程碑的巨著《台灣現代詩史》描繪當代漢語詩重鎮──台灣,從1920年至2018年的歷史腳印與詩作軌跡。貫串鄭慧如強力的文本內視、生動的在場意識、翔實的材料爬梳、深刻的理論辯詰。 在敘事上,《台灣現代詩史》一切的討論皆以詩文本為主,以接近全面的細讀、比較為基礎,指向以詩作為最主要的考量,安排詩人之評價及定位。倚重詩作文本之外,鄭慧如搜索塵封的史料及檔案,兼顧現有資料與研究成果,從而構造歷史系統,或推翻長期僵固的流行觀點。 本書劃分五個時期來描述台灣現代詩的發展歷程:1920-1949為啟蒙期,探討詩人楊熾昌、賴和等;1950-1969為經典形成期,探討詩人洛夫、余光中、楊牧、羅門等;1970-1979以戰後嬰兒潮為主體的新興詩社崛起,世代議題在新興詩社的集體意識運作下被提出,探討詩人梅新、岩上等;1980-1999為專業化、正式學院化的時期,探討詩人簡政珍、陳義芝、李進文等;進入21世紀之後的2000-2018則為台灣現代詩史的觀察期,1970年代以後出生的詩人漸成主力,探討詩人鯨向海、李長青、葉青等。 【目錄】 撰寫說明第一章 啟蒙期:一九二○─一九四九 一、前言 (一)釋義:新詩、現代詩、當代詩 (二)一九二○─一九四九年間,台灣現代詩的體制化與接受史概述 (三)台灣現代詩的文學血緣 (四)台灣最早的分行白話作品 (五)一九二○─一九四九年間的台灣現代詩團體 (六)關於分期 二、言文論題與民眾意識的興起:新舊文學論戰、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話文運動) (一)新舊文學論戰 (二)鄉土文學論戰(台灣話文運動) 三、寫實主義與現代美學的交鋒:《風車》與鹽分地帶詩人群的詩觀對話及互動 四、一九二○─一九四九的主要詩人:楊熾昌 五、一九二○─一九四九的其他詩人:賴和、楊華、張我軍、王白淵、楊守愚、楊雲萍、吳新榮、郭水潭、林精鏐、莊培初 六、結語 附表1:一九七九─二○一八年間,首次出版於台灣、部分關於啟蒙期白話詩的主要書籍 附表2:陳芳明之左翼史觀中,一八九五─一九四五年間的重大事件及意義第二章 經典之形成:一九五○─一九六九 一、前言 (一)「前行代」、「跨越語言的一代」 (二)「超現實」手法 (三)「兩個根球」的滋長期 (四)新詩週刊、藍星詩社、現代詩社、創世紀詩社、笠詩社 (五)現代主義論戰 二、現代意識的奠基 三、抒情的變革 四、晦澀詩風與超現實書寫 五、一九五○─一九六九的焦點詩人:洛夫、余光中、羅門、楊牧 (一)台灣現代詩史最重要的詩人:洛夫 (二)一九五○─一九六九的其他焦點詩人:余光中、羅門、楊牧 六、一九五○─一九六九的主要詩人:覃子豪、紀弦、周夢蝶、陳千武、蓉子、林亨泰、方思、向明、大荒、商禽、張默、瘂弦、辛鬱、方旗、鄭愁予、白萩、葉維廉、李魁賢、林泠、朵思、林煥彰、方莘、張健、敻虹 七、結語第三章 現代主義到現實主義的轉折:一九七○─一九七九 一、前言 (一)世代議題 (二)顏元叔與新批評閱讀法 (三)關唐論戰 (四)回歸浪潮下的民族與鄉土 二、長篇敘事詩風潮 三、新興詩社、詩刊,與典範更替 四、嚴謹批評的起步 五、一九七○─一九七九的主要詩人:梅新、岩上、張香華、羅青、鄭炯明、楊澤、羅智成 六、結語 附表1:歷屆時報文學獎敘事詩與新詩獲獎名單(製表:呂依庭) 附表2:歷屆國軍文藝獎詩歌類獲獎名單(製表:呂依庭)第四章 解嚴到世紀末的繁花盛景:一九八○─一九九九 一、前言 二、形式與題材的開拓 (一)風起雲湧的題材:政治、都市、性別、情欲、原住民議題等 (二)方言書寫 (三)網路、多媒體與跨文本的實驗 (四)後現代書寫 三、詩的學院化 (一)詩教的拓展與詩運的推廣 (二)詩選大幅成長 (三)詩論與詩評的發展 (四)學院詩人 (五)詩社與詩刊 四、一九八○─一九九九的焦點詩人:簡政珍、陳義芝、李進文 五、一九八○─一九九九的主要詩人:非馬、羅英、席慕蓉、汪啟疆、李敏勇、江自得、蘇白宇、蘇紹連、馮青、杜十三、白靈、利玉芳、零雨、陳育虹、渡也、詹澈、陳黎、向陽、夏宇、林彧、侯吉諒、孫維民、陳克華、林燿德、羅任玲、鴻鴻、羅葉、許悔之、顏艾琳、紀小樣、唐捐、陳大為、丁威仁 六、學院詩人:杜國清、陳慧樺、張錯、古添洪、尹玲、蕭蕭、李有成、陳鴻森、翁文嫻、焦桐、林建隆、蔡振念、周慶華、孟樊、江文瑜、洪淑苓、楊小濱、方群、須文蔚 七、結語第五章 翻轉中的世界:二○○○─二○一八 一、前言 二、詩學的豐收 (一)詩史相關 (二)性別論述 (三)感官論述 (四)詩美學 三、數位語境 四、文學獎現象 五、二○○○─二○一八主要的新興詩人:凌性傑、李長青、鯨向海、孫梓評、林婉瑜、楊佳嫻、葉青、羅毓嘉 六、結語 附表1:二○○○─二○一八,台灣的文學獎現代詩類之概況(製表:呂依庭) 附表2:歷屆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類獲獎名單(製表:呂依庭)人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