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黃仁宇:我之所以成為歷史學家,是因為自己顛沛流離,一切源於中國的動盪不安。 我開始接觸(歷史學)這一行業和技藝,是因為動盪不安的生活造成心靈苦惱。 為了尋求問題的解答,我才發現世上所有的事件全都緊密相連。 今日的中文閱讀世界,如果要提出一位從學者、企業家等各界名流,到白領、學生等普通讀者均讚譽有加的歷史學家,黃仁宇無疑是最無爭議的人選之一。本書收錄黃仁宇未曾結集出版的單篇專文,曾散見於英國、美國、德國、香港、臺灣等地報刊雜誌,是窺視黃仁宇大歷史觀的最佳途徑。 黃仁宇先生的著作已經出版十餘本,但仍然有一些論文散落各處,未曾收入現已出版的著作中,對於喜愛黃仁宇先生及其作品的讀者來說,這不能不是一個遺憾。有鑑於此,在黃仁宇哲嗣黃培樂先生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多方途徑搜集整理黃仁宇先生集外文字,編成一冊,以補充現有版本的不足,同時也作為黃仁宇先生一百週年誕辰的特別紀念版。書名題為:《黃仁宇的大歷史觀》也正是要再次彰顯黃仁宇先生強調長時間與慢結構的大歷史觀點。 黃仁宇先生的讀者都知道,他最擅長的就是以具體的例子說明大歷史的道理。他常提到「歷史的長期合理性」這一觀念,意思是說,我們看歷史最大的通病就是以個人的道德立場講解歷史。道德不僅是一種抽象籠統的觀念,也是一種無可妥協不能分割的因素,如果它一提出,則涇渭分明,好人與壞人蓋棺論定,故事就此結束。然而天地既不因堯舜而存,也不因桀紂而亡,一個國家與社會之所以會與時代脫節,並非任何人的過失,我們要看的是,各時期的土地政策、財政管理、軍備情形、社會狀態、法律制度等。我們要考慮的是,能夠列入因果關係的,以在長期歷史上的合理性為主,對其他的細微末節,不過分重視,甚至每個歷史人物的賢愚得失,都要認為是次要的。 本書共收論文十篇,其中〈倪元璐:新儒家官僚的「現實主義」〉、〈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軍費〉、〈明代的財政管理〉、〈中國社會的特質〉等四篇原為英文論文,由陳時龍先生譯為中文。透過這十篇過去沒有機會閱讀的文章,讀者當能更加體會上述的黃仁宇先生的歷史觀點。 【目錄】 出版說明 中國社會的特質:一個技術層面的詮釋 早期的統一與中央集權 農業社會的官僚政治管理 科學技術和貨幣經濟的低水平發展 社會後果 歐洲的過去和中國的未來 從唐宋帝國到明清帝國 倪元璐:新儒家官僚的「現實主義」 十六世紀明代中國的軍費 明代的財政管理 傳統理財思想與措施的影響 戶部及戶部尚書 國家稅收的主要來源 一五九○年前的財政管理 一五九○年後的財政管理 結論 什麼是資本主義? 當代論述資本主義的學派 資本主義的精神 布勞岱對中國經濟史的解釋 官僚體系的障礙 不能在數目字上管理 法律與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的範圍 資本主義的時空剖析 資本主義的條件 蔣介石 蔣介石的歷史地位:為陶希聖先生九十壽辰作 站在歷史的前端 我們的問題,我們的思考 中國與日本現代化的分野 臺灣的機會與困境 中國歷史的規律、節奏 黃仁宇著作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