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Kant's Conception of Moral Character 1999 <CP> 0-226-55134-2
作者: G.F.MUNZEL
ISBN: 9780226551340
出版社: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書籍開數、尺寸: 22.9x15.5x2.3
頁數: 400
定價: 949
售價: 949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此書為本公司代理,目前已售完,有需要可以向line客服詢問進口動向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通靈者之夢(二版) (2版)

通靈者之夢(二版)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通靈者之夢》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聽到瑞典通靈者史威登堡底神秘事蹟之後的即興之作。康德在此書中故意將形上學家與通靈者相提並論。在康德底全部著作中,此書底風格是獨一無二的,其筆調亦莊亦諧,類乎遊戲之作。但在其諷刺性的筆調背後,時寓有極為嚴肅的意義。此書一方面批判傳統的形上學,而重新規定形上學底任務與界限,並且為之尋找新的基礎;另一方面則試圖為之是、信仰、迷信三者劃定界線。它包含康德日後形成的批判哲學底基本構想。就康德哲學底發展而言,此書代表他由非批判的觀點發展至批判觀點的一個轉捩點;而就整個西方近代哲學底發展而言,它亦可被視為十八世紀以來的啟蒙運動之產物。 康德(Immanuel Kant) 1724年生於東普魯士科尼希貝爾格(Konigsberg),1804年逝世於該城。他於1740年就讀於科尼希貝爾格大學,1746年至1755年迫於生計而終止學業,擔任家庭教師。1755年他在科尼希貝爾格大學完成學業後,留校任教,直到1797年因年老力衰,才終止授課。在哲學方面,他繼承啟蒙哲學之傳統,綜合歐陸理性論與英國經驗論,形成其批判哲學,開啟從菲希特到黑格爾的德國理念論;就其原創力及影響力而言,誠為近代西方哲學家第一人。其主要著作有《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道德底形上學》、《單在理性界限內的宗教》、《未來形上學之序論》等。 譯者簡介 李明輝 原籍臺灣屏東,1953年出生於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及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班)畢業。其後獲得「德國學術交流服務處」(DAAD)獎學金,赴德國波昂大學進修,於1986年獲得該校哲學博士。曾擔任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客座副教授、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廣州)中山大學長江學者講座教授,目前為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合聘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合聘教授。曾編輯《李春生著作集》(五冊)、《徐復觀雜文補編》(六冊)。主要著作有《儒家與康德》、《儒學與現代意識》、《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康德倫理學發展中的道德情感問題》(德文)、《儒家思想在現代中國》(德文)、《孟子重探》、《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儒家人文主義:跨文化的脈絡》(德文)、《儒學:其根源與全球意義》(英文),譯作有H. M. Baumgartner的《康德「純粹理性批判」導讀》、康德的《通靈者之夢》、《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康德歷史哲學論文集》、《未來形上學之序論》及《道德底形上學》。

原價: 180 售價: 162 現省: 18元
立即查看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二 (2版)

實踐理性批判:康德三大批判之二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結構與《純粹理性批判》的結構大體相同,但細節安排、劃分卻迥異,甚至相反。本書任務並不是批判「純粹實踐理性」,而是立足於無人可以懷疑的「純粹實踐理性」去批判理性的「全部實踐能力」;即不是像《純粹理性批判》那樣考察人的各種知識「如何可能」的先天條件,而是從人的純粹理性現實具有的實踐能力出發並以之作為標準,批判和評價一般的(不純粹的)理性在實踐活動中的種種表現,從中確認純粹理性的先天普遍規律,這就是道德律。道德律使人認識到人在實踐中事實上是自由的,並反過來確定了人的自由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這樣一來,自由就由於存在著道德律這一事實而不再僅僅是《純粹理性批判》中所設想的那種可能的「先驗自由」,而成為具有客觀實在性的「實踐的自由」即「自由意志」了。

原價: 420 售價: 378 現省: 42元
立即查看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二版) (2版)

一切能作為學問而出現的未來形上學之序論(二版)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60 售價: 324 現省: 36元
立即查看
判斷力批判 (2版)

判斷力批判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判斷力批判》是康德哲學三大批判的最後一部。 ●《判斷力批判》探討人心靈的情感作用,解釋了人類文化的審美現象。 ●全書結構採取二分法的方式,「判斷力的批判」二分為「審美判斷力的批判」與「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 《判斷力批判》的主旨在於消弭康德哲學前兩部批判所出現的二元分裂,建立一個統一的哲學整體。《純粹理性批判》與《實踐理性批判》,康德哲學這兩部作品之間的分裂招致許多批評。《判斷力批判》的目的在建構連結兩者的可能性。其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die formale Zweckmäßigkeit der Natur)。在康德前兩部批判裡,自然原本是沒有目的可言的;有目的可言的是自由概念的領域。但是在《判斷力批判》裡,藉由自然的形式合目的性,康德連結了自然概念與自由概念的領域。這個合目的性並不屬於自然,而是屬於人的認識能力當中的「判斷力」(Urteilskraft)。康德稱它是判斷力的「先驗原則」。當我們的判斷力把它的這個先驗原則加在自然之上時,我們就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這種來自於判斷力先驗原則的愉快情感也是我們在審美或鑑賞時所出現的愉悅感,因此,判斷力同時也是人的審美的能力。 【目錄】 導讀 科學院版編者導言 前言 導論 第一篇 審美判斷力的批判 第一卷 審美判斷力的分析論 第一章 美者的分析論 第二章 崇高者的分析論 第二卷 審美判斷力的辯證論 第二篇 目的論判斷力的批判 第一卷 目的論判斷力的分析論 第二卷 目的論判斷力的辯證論 附錄 目的論判斷力的方法論 後記 康德年表 索引

原價: 550 售價: 468 現省: 82元
立即查看
純粹理性批判(上) (2版)

純粹理性批判(上)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康德哲學以三大批判而著稱。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1781、1787)被暱稱為《第一批判》,與之後的《第二批判》(1788)──也就是《實踐理性批判》,及《第三批判》──《判斷力批判》(1790),合稱為康德的三大批判。 ●本書《純粹理性批判》已成為近代哲學的經典,於1781年出版之後,1787年又再版。 ●被批判的對象是所謂的「純粹理性」,也就是批判完全不涉及經驗,單純透過理論原則認識對象的理性。 ●本書篇章結構分成「要素論」與「方法論」兩大部分論述。 【目錄】 導 讀 科學院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一版編者導言 科學院版《純粹理性批判》第二版編者導言 題 詞 獻 詞 第一版前言 第二版前言 導論 第一部 先驗要素論 第一部分 先驗感性論 第一章 論空間 第二章 論時間 第二部分 先驗邏輯論 導言 先驗邏輯的理念 第一編 先驗分析論 第一卷 概念分析論 第一篇 論發現一切純粹知性概念的導線 第一章 論知性的一般邏輯應用 第二章 第三章 第二篇 論純粹知性概念的演繹 第一章 第二章 純粹知性概念的先驗演繹 第二卷 原理分析論 導論 論一般而言的先驗判斷力 第一篇 論純粹知性概念的圖型法 第二篇 純粹知性的一切原理的體系 第一章 論一切分析判斷的至上原理 第二章 論一切綜合判斷的至上原理 第三章 純粹知性一切綜合原理的系統介紹 第三篇 所有一般對象區分為現象和本體的根據 附錄 論反思概念的歧義 第二編 先驗辯證論 導言 第一卷 論純粹理性的概念 第一章 論一般的理念 第二章 論先驗理念 第三章 先驗理念的體系

原價: 490 售價: 417 現省: 73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