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756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建築結構體之施工與監工 作者:蔡守智 出版社:詹氏 出版日期:2000/02/01 條碼:9789577050045 目錄 第一章 總綱 名詞解釋 籌備工作 工作人員之選派與職掌 工作人員之配備 小包之選擇與簽約 工程進度表 工程日報表與天候表 工地須準備之度量衡工具 施工計劃 施工計劃之意義 準備工作 施工計劃要點 施工計劃之目的 假設工程與施工計劃之製作 工程材料與施工點驗 工程材料 供給材料與舊料之拆除 材料試驗 影響工程強度,美觀與安全之因素 工程施工中之點驗 工程之協商與釋義 施工中工程之協商 施工中疑問之解釋 其他事務與工程安全 一般安全措施 防火措施 工地危險發生原因 工程清理 拍照 模型之製造 工地招牌 監工員之工地管理原則 第二章 假設工程之與施工機械設備 一般說明 假設工程之定義 法令上對假設工程之規定 準備工程 基地調查 地質調查 圍牆之構築 工程障礙物之處理 工房之塔建 地下管道之處理 水準基點、龍門板、打墨線與大樣 水準基點 龍門板 打墨線 現寸大樣 施工架工程-鷹架工程 一般說明 施工架種類 坡道工作台 材料搬運路 施工機械 一般說明 運搬動力 施工機械 假設與設備工程 工程上各種設備工程 工程上之防凍措施 施工危險之防止 防塵設備 工地之安全管理 養護工作 假設工程之拆除 假計工程之材料 第三章 挖土工程與基礎工程 安全設施 安全設施之規劃原則 安全設施之施工方法 挖土工程 挖土與安全設施之規劃 挖土法之種類 挖土工程施工步驟 挖土工程之邊坡坡度 機械挖掘 排水工程 潛式挖土法 基礎工程之種類與施工方法 一般說明 基腳 版基礎 樁基礎 墩基礎 特殊基礎 回填整地與廢土處理 回填與夯實 整地 廢土處理 地下室施工損壞鄰屋之原因與預防 第四章 基樁工程 材料規格 樁之搬運與放置 試樁之施打 打樁計劃 打樁設備 基樁之施打 基礎之載重試驗 鋼樁 選樁要點 樁錘之選擇 鋼樁之接樁 鋼樁之替樁 樁頭處理 其他 套管場鑄式混凝土樁 定義 套管場鑄式混凝土樁 材料規格 配筋 澆置混凝土 樁錘 內外鋼管 樁之施打 預鑄預力離心機製混凝土基樁 材料規格 樁之施打 其他 場鑄式注漿基樁-預壘注漿基樁 適用規格 材料規格 預壘注漿 鑽鑄製樁施工步驟 預壘注漿基樁之優劣點 反循環鑽掘式基樁 反循環鑽掘式基樁之優點 反循環鑽掘式基樁之缺點 反循環鑽掘機之樁造 材料規格 反循環樁施工步驟 木樁 一般說明 材料規格 木樁施工步驟 樁錘與樁長 每日打樁數 砂樁 砂樁之簡介 砂樁之直徑與間隔 砂樁之施工法 砂樁之特點 特殊基本穩定法 一般說明 生石灰樁-DJM工法 CCP工法 人工冰凍工法 H型基樁 第五章 鋼筋混凝土 鋼筋混凝土工程專用名詞 通則 施工規劃及補充圖說 機械設備 使用預拌混凝土應注意事項 鋼筋混凝土材料 材料規格 材料之儲存 混凝土之調配 混凝土強度 水灰比 混凝土調配設計 混凝土試驗 一般說明 試驗設備 取樣 坍度試驗 強度試驗 抽心試驗 衝錘試驗 載重試驗 試驗不合格時之處理 混凝土澆置施工步驟 準備工作 澆置混凝土 澆置混凝土之搗實 混凝土之接續 養護 模板 模板與脫模劑 支撐工程 模板設計要點 模板加工 模板組合步驟 模板拆除 鋼筋工程 一般說明 準備工作 鋼筋加工 鋼筋清潔 鋼筋組合 鋼筋焊接 混凝土種類 清水混凝土 耐寒混凝土 輕質混凝土 重質混凝土 預壘混凝土 混凝土之龜裂與預防 噴凝土 一般說明 施工步驟 施工應注意事項 中空樓板 第六章 預力混凝土 一般說明 預力混凝土施工步驟 準備工作 預力混凝土之鑄造 第七章 預鑄混凝土 一般說明 預鑄混凝土之施工步驟 預鑄混凝土製造方法 預鑄混凝土設計要點 預鑄混凝土工廠 預鑄混凝土模板 預鑄混凝土之澆置 預鑄構件之貯存方法 預鑄構件之運輸 預鑄構件之吊裝 第八章 鋼構造 一般說明 鋼構造材料 常用名詞 結構鋼之分類 鉚釘 高強度螺栓 焊條 鋼構造施工步驟 鋼構造之作業流程 設計圖說 工廠加工施工說明書 工廠之選擇 鋼構造使用機械設備 人員之選擇與組織 製繪施工圖 材料之訂購與試驗 製繪現寸圖、樣板與定規 模型 鋼材之矯正 接連板 落樣 切割 加工 組合 接合 表面加工 預組與成品檢查 組合記號 鋼構體之運送 工地組合 附錄一 噪音管制標準 附錄二 營造安全衛生設施標準 附錄三 SMW工法-土壤強化連續壁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施工圖學─建築與結構施工圖的繪製原理與應用 作者:許玉明 出版社:詹氏 出版日期:2020/01/01 條碼:9789577055934 內容簡介 本書內容分為四篇,第一篇「施工圖原理」,主要介紹施工圖的重要觀念與原理,目的是為施工圖的繪製建立基礎。 第二篇「建築施工圖」,主要介紹建築施工圖中各種圖面的繪製原理與方法。於各章中亦詳述各種圖面錯誤的查核與修正方法,這部分對於建築師事務所繪圖工程師與營造廠工地主任具有參閱價值。 第三篇「結構施工圖」,主要介紹結構施工圖的繪製原理與方法,並整理出鋼筋加工時應注意的細節與要求,除可供學生理解鋼筋工程原理,還可供鋼筋工程施工人員與工地主任之參考。同時,對於結構技師事務所施工圖繪圖工程師的施工圖作業而言,亦有不少的幫助。 第四篇「結論」,主要在分析說明施工圖的結構性問題,以利施工圖改良的推行,並提出我國施工圖繪製水平的短、中、長期改善的策略與建議,以因應加入WTO後營建工程環境改變之需。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施工圖學原理 第一章 導論 施工圖的意義 建築工程與施工圖 施工圖的功能 良好施工圖的條件 第二章 施工圖的基本原理 建築師業務中的施工圖 施工圖中所要表達的內容性 施工圖的表達原理 構件位置的說明原理 構件形狀的說明原理 構件材料的說明原理 結語 第三章 現行施工圖的內容 建築施工圖內容概要 結構施工圖內容概要 設備施工圖內容概要 第二篇 建築施工圖 第四章 建築施工圖的基本觀念 建築施工圖的圖面數量 建築施工圖的繪製原則 查核技術的原理 第五章 建築封面圖、目錄圖與一般事項規定說明的繪製 封面圖的意義 目錄圖的意義與繪製 一般事項規定說明圖的繪製 第六童 建築平面圖的繪製 通則 建築平面圖圖面的繪製方法 建築平面圖的尺寸標示 建築平面圖的材料標示 圖名與圖名號的標示 建築平面圖範例 平面圖的查核作業 第七章 建築立面圖的繪製 通則 建築立面圖的繪製 建築立面圖的尺寸標示 立面圖中的材料標示 立面圖的圖名與符號標示 立面圖範例 立面圖的查核 第八章 外牆剖面詳圖的繪製 通則 外牆剖面詳圖的圖面繪製 外牆剖面詳圖的材料標示 外牆構造注意事項 外牆剖面詳圖範例 外牆剖面詳圖的查核 第九章 樓梯剖面詳圖的繪製 通則 樓梯剖面詳圖的圖面繪製 樓梯剖面詳圖的位置標示 樓梯剖面詳圖的材料標示 樓梯構造注意事項 樓梯剖面詳圖的範例 樓梯剖面詳圖的查核 第十章 門窗詳圖的繪製 通則 鋁門窗詳圖的繪製 金屬門窗詳圖繪製 木門窗的繪製 構造注意事項 門窗詳圖的查核 其他事項 第十一章 粉刷表的繪製 粉刷表的意義與功能 粉刷表範例 粉刷表的查核 第十二章 常見細部大樣詳圖的繪製 屋頂防水隔熱收頭大樣詳圖的繪製 伸縮縫大樣詳圖的繪製 施工縫大樣詳圖的繪製 水溝陰井大樣詳圖的繪製 水箱爬梯與人孔蓋大樣詳圖的繪製 樓梯與扶手欄杆大樣詳圖的繪製 天窗大樣詳圖的繪製 第十三章 圖面指引系統的建立 圖面索引目錄的指引 方位性的指引 圖名與圖名號的指引 構架符號式的指引 第三篇 結構施工圖 第十四章 結構施工圖概說 結構施工圖的意義 現行結構施工圖的圖面構成 與建築施工圖的統合策略 結構施工圖的查核概念 第十五章 結構封面圖、目錄圖的繪製 封面圖的繪製 結構施工圖的目錄圖 一般規定事項之說明 第十六章 基礎結構平面圖的繪製 通則 基礎結構平面圖的意義 基礎結構平面圖的圖面繪製 圖面的標示方法 基礎結構平面圖範例 基礎結構平面圖的查核 第十七章 結構平面圖的繪製 通則 各層結構平面的意義 結構平面圖的圖面繪製 結構平面圖的標示 各層結構平面圖範例 構造注意事項 各層結構平面圖的查核 第十八章 基礎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基礎配筋詳圖的圖面繪製 基礎尺寸與材料的標示 基礎構造注意事項 基礎配筋詳圖的範例 基礎配筋詳圖的查核 第十九章 柱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柱配筋詳圖的繪製 柱結構注意事項 柱配筋詳圖的範例 柱配筋詳圖的查核 第二十章 梁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梁配筋詳圖的繪製 梁配筋詳圖的標示 梁配筋注意事項與規定 梁配筋詳圖範例 梁配筋詳圖的查核 第二十一章 版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版配筋詳圖的繪製 版配筋詳圖的標示 版配筋注意事項與規定 版配筋詳圖的範例 版配筋詳圖的查核 第二十二章 樓梯版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梯版配筋詳圖的繪製 梯版配筋詳圖的標示 梯版配筋詳圖範例 梯版配筋注意事項 梯版配筋詳圖的查核 第二十三章 牆配筋詳圖的繪製 通則 牆配筋詳圖的圖面繪製與範例 牆配筋注意事項 牆配筋圖面的查核 第四篇 結論:施工圖的探討 第二十四章 施工圖繪技性問題的分析 建築平面圖中常見的缺失 立面圖的問題與改善 外牆剖面詳圖的問題 樓梯剖面詳圖常見缺失 門窗詳圖常見問題 粉刷表常見缺失 結語 第二十五章 施工圖觀念性問題的探討 現行施工圖的概況 常見的觀念性問題分析 問題的改善與建議 結論 附錄 附錄A 中國國家標準CNS建築製圖(摘錄) 附錄B 公共工程委員會製圖手冊(摘錄) 附錄C 建築師公會建築繪圖準則(摘錄) 附錄D 施工圖的範例圖集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與解說(ACI 318-14) 作者: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 出版社:科技圖書 出版日期:2016/04/00 ISBN:9789868401273 內容簡介 《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Structural Concrete)》(簡稱「本規範」)針對混凝土建築結構物及可適用之非建築結構物,提供材料、設計及細節上之最低要求。本規範闡明包括場鑄、預鑄、純混凝土、非預力、預力和合成建造物之結構系統、構材和接頭,其中項目涵蓋:強度、使用性和耐久性之設計與施工;載重組合、載重因數和強度折減因數;結構分析方法;撓度限值;混凝土之機械和黏結式錨栓;鋼筋伸展和續接;施工圖說資料;現場檢查與試驗;評估既有結構強度之方法。本規範亦參考《混凝土薄殼建築規範 (Building Code Requirements for Concrete Thin Shells)》(ACI 318.2)。 本規範使用者會發現 ACI 318-14已大幅改編,並將前版本重新規格化。本次重組之主要目標為在個別專門章節中,提供結構系統或個別構材之所有設計及細部需求,並符合一般設計與施工之過程及順序下安排章節。構材設計共用之資訊及流程,則位於公用章節。 而解說中討論了一些318委員會在發展「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 (ACI 318-14)」條文過程之考量,以下簡稱「規範」或「2014年規範」。對規範使用者可能較不熟悉之新條文或更新條文,也加強了該條文的解釋。此外,也針對前版規範之某些項目提出評論,使本解說獨立於前版。特定條文之評論也依照規範的相應章節號碼進行。本解說並不打算提出有關規範發展過程之完整歷史背景,亦不想提出委員會在制定規範過程,針對學術研究和調查數據之詳細簡歷。然而,提供某些研究數據之參考文獻,給那些想要更深入了解背景資料者。顧名思義,「結構混凝土建築規範」就是要作為一個合法建築規範的一部分,因此必須與那些提供詳細的規定、推薦實務的做法、完整的設計流程、設計輔助工具之文件,在形式和內容上有所不同。 本規範和解說不能取代健全的工程知識、經驗和判斷。建築規範只規定為了公眾健康和安全,必要之最低要求,而本規範即基於這個原則。對於任何結構,所有者或有照設計專業人員可能需要比本規範為保護公共安全所訂必要之最低要求,更高的材料和施工品質,然而,比本規範更低標準是不被允許的。解說將注意力導引至提出建議去執行本規範條款及內容之文獻,但這些文獻和解說不是規範的一部分。本規範不具法律地位,除非它被具有管轄權的政府機構有系統地用於建築設計及施工。當本規範未被採用,即使它不具法律地位,但仍可將它視為優良施工的參考。本規範提供了一個方法,讓合法任命的建築官員或其指定的代表,可藉以建立設計和施工的最低驗收標準。本規範和解說不用於解決業主、工程師、建築師、承包商或者其代理商、分包商、材料供應商或試驗機構之間的紛爭。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1.1 ACI 318之範圍 001 1.2 通則 001 1.3 目的 002 1.4 適用性 002 1.5 解釋 004 1.6 建管官員 004 1.7 證照設計專業人員 005 1.8 施工文件與設計紀錄 005 1.9 試驗與檢驗 005 1.10 特殊設計系統、施工或替代施工材料之核可 005 第二章 符號與名詞定義 2.1 範圍 007 2.2 符號 007 2.3 名詞定義 026 第三章 引用標準 3.1 範圍 045 3.2 引用標準 045 第四章 結構系統要求 4.1 範圍 051 4.2 材料 051 4.3 設計載重 051 4.4 結構系統與載重傳力路徑 051 4.5 結構分析 053 4.6 強度 054 4.7 使用性 055 4.8 耐久性 055 4.9 永續性 055 4.10 結構整體性 055 4.11 防火 056 4.12 特定施工類型之要求 056 4.13 施工及檢驗 057 4.14 既有結構物之強度評估 058 第五章 載重 5.1 範圍 059 5.2 通則 059 5.3 載重因數及其組合 060 第六章 結構分析 6.1 範圍 065 6.2 通則 065 6.3 分析模型假設 069 6.4 活載重之分布 070 6.5 非預力連續梁及單向版之簡易分析方法 071 6.6 一階分析 072 6.7 彈性二階分析 080 6.8 非彈性二階分析 081 6.9 有限元素分析可接受度 082 第七章 單向版 7.1 範圍 083 7.2 通則 083 7.3 設計限制 083 7.4 需求強度 085 7.5 設計強度 085 7.6 鋼筋限制 086 7.7 鋼筋細部配置 088 第八章 雙向版 8.1 範圍 093 8.2 通則 093 8.3 設計限制 094 8.4 需求強度 096 8.5 設計強度 101 8.6 鋼筋限制 102 8.7 鋼筋細部配置 105 8.8 非預力雙向格柵版系統 114 8.9 昇版構造 115 8.10 直接設計法 115 8.11 相當構架法 121 第九章 梁 9.1 範圍 125 9.2 通則 125 9.3 設計限制 126 9.4 需求強度 127 9.5 設計強度 130 9.6 鋼筋限制 132 9.7 鋼筋細則 135 9.8 非預力單向格柵小梁系統 144 9.9 深梁 145 第十章 柱 10.1 範圍 147 10.2 通則 147 10.3 設計限制 147 10.4 需求強度 148 10.5 設計強度 149 10.6 鋼筋限制 150 10.7 鋼筋細則 151 第十一章 牆 11.1 範圍 157 11.2 通則 157 11.3 設計限制 158 11.4 需求強度 158 11.5 設計強度 159 11.6 鋼筋限制 162 11.7 配筋細部 163 11.8 面外長細牆分析替代方法 165 第十二章 橫膈版 12.1 範圍 167 12.2 通則 167 12.3 設計限制 169 12.4 需求強度 169 12.5 設計強度 172 12.6 鋼筋規定 178 12.7 鋼筋細則 178 第十三章 基礎 13.1 範圍 181 13.2 通則 182 13.3 淺基礎 185 13.4 深基礎 186 第十四章 純混凝土 14.1 範圍 189 14.2 通則 190 ...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上編》 ◆ 緒論 ◆ 建築物的載重 ◆ 基本應力 ◆ 結構材料性質 《中編》 ◆ 纜索及拱系統 ◆ 桁架系統 ◆ 梁柱及構架系統 ◆ 格子梁及板系統 ◆ 膜及薄殼系統 ◆ 高層結構系統 《下編》 ◆ 結構安全評估 ◆ 隔震消能系統 ◆ 結構修復補強 【目錄】 【上編】結構材料及載重應力 第一章 緒論 1-1 結構系統目的 1-2 結構系統要求 1.2.1 基本要求 1.2.2 耐震設計要求 1.2.3 耐風設計要求 1-3 結構設計方法 1.3.1 彈性設計與塑性設計 1.3.2 鋼筋混凝土結構物 1.3.3 鋼骨結構物 1-4 結構分析設計程序 1-5 結構系統分類 1.5.1 使用材料不同之分類 1.5.2 力量傳遞不同之分類 1.5.3 高層結構系統之分類 1.5.4 構築方式不同之分類 第二章 建築物的載重 2-1 載重分類 2-2 靜載重 2.2.1 材料重量 2.2.2 屋面重量 2.2.3 天花板重量 2.2.4 地板面重量 2.2.5 牆壁重量 2-3 活載重 2.3.1 最低活載重 2.3.2 斜屋頂之活載重 2.3.3 其他活載重 2.3.4 活載重之折減 2-4 風力載重 2.4.1 風力特性 2.4.2 風力階級 2.4.3 風力計算 2.4.4 風力之相關規定 2-5 地震力 2.5.1 地震的起因 2.5.2 地震波與地震紀錄 2.5.3 地震規模與地震階級 2.5.4 臺灣的地震活動 2.5.5 建築物對地震的反應 2.5.6 地震力計算 2.5.7 地震力之相關規定 2-6 其他載重 2.6.1 土壓力與水壓力載重 2.6.2 基礎不均勻沈陷載重 2.6.3 溫度載重 2.6.4 動力載重與共振載重 2.6.5 火載重 第三章 基本應力 3-1 基本應力 3.1.1 張應力 3.1.2 壓應力 3.1.3 撓曲應力 3.1.4 剪應力 3.1.5 扭應力 3.1.6 溫度應力 3-2 應力的作用 3.2.1 直接應力與撓曲應力 3.2.2 二次應力 3.2.3 主應力線 3-3 應力破壞行為 3.3.1 張應力破壞 3.3.2 壓應力破壞 3.3.3 撓曲應力破壞 3.3.4 剪應力破壞 3.3.5 扭應力破壞 3.3.6 其他常見的地震破壞現象 第四章 結構材料性質 4-1 材料基本性質 4.1.1 材料基本行為 4.1.2 應變硬化與應變軟化 4.1.3 安全係數 4.1.4 載重速率與強度 4.1.5 脆裂及疲乏 4.1.6 殘留應力 4.1.7 包辛吉效應 4.1.8 等向性材料與非等向性材料 4.1.9 乾縮與潛變 4.1.10 鬆弛 4-2 材料的韌性 4.2.1 延展比與韌度 4.2.2 韌性表示法 4.2.3 恢復力環之性質 4.2.4 韌性的意義 4-3 構架的韌性行為 4.3.1 塑性鉸 4.3.2 塑性流變 4.3.3 崩塌機構 4.3.4 梁柱的韌性 4.3.5 鋼筋比與韌性 4.3.6 韌性與耐震行為 【中編】結構系統及高層建築 第五章 纜索及拱系統 5-1 纜索系統 5.1.1 纜索行為 5.1.2 纜索應力分析 5.1.3 纜所不穩定原因及安定方法 5.1.4 纜索系統之應用空間 5-2 拱系統 5.2.1 拱行為 5.2.2 拱之分類 5.2.3 拱應力分析 5.2.4 三種拱之力學行為 5.2.5 拱抵抗水平推力方法 5.2.6 拱系統之應用空間 第六章 桁架系統 6-1 桁架行為 6.1.1 桁架基本構成 6.1.2 桁架應力分析 6.1.3 桁架種類 6-2 桁架接合 6.2.1 節點接合 6.2.2 支承處接合 6-3 桁架系統之應用空間 6.3.1 平面桁架系統 6.3.2 曲面桁架系統 6.3.3 空間桁架系統 第七章 梁柱及構架系統 7-1 梁柱及構架行為 7.1.1 梁柱及構架之基本構成 7.1.2 梁之力學行為 7.1.3 柱之力學行為 7-2 梁系統 7.2.1 懸臂梁 7.2.2 簡支梁 7.2.3 固定梁 7.2.4 外伸梁 7.2.5 連續梁 7-3 構架系統 7.3.1 連梁柱構架 7.3.2 簡單剛構架 7.3.3 多層及多間構架 7.3.4 超構架 第八章 格子梁及板系統 8-1 格子梁系統 8.1.1 載重傳遞方式 8.1.2 格子梁之力學行為 8.1.3 格子梁設計原則 8.1.4 格子梁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8-2 平板系統 8.2.1 平板基本構成 8.2.2 平板之力學行為 8.2.3 鋼筋混凝土板之應力與配筋 8.2.4 平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8-3 摺板系統 8.3.1 摺板基本構成 8.3.2 摺板之力學行為 8.3.3 摺板系統之種類與應用 第九章 膜及薄殼系統 9-1 膜系統 9.1.1 膜基本構成 9.1.2 膜之力學行為 9.1.3 膜系統之種類及應用 9-2 薄殼系統 9.2.1 薄殼之行為 9.2.2 薄殼之基本形態 9.2.3 圓筒殼 9.2.4 圓頂殼 9.2.5 雙曲拋物面殼 第十章 高層結構系統 10-1 載重傳遞 10.1.1 垂直載重傳遞 10.1.2 水平載重傳遞 10-2 剪力牆 10.2.1 剪力牆型式 10.2.2 剪力牆配置 10.2.3 鋼筋混凝土剪力牆 10.2.4 鋼骨斜撐 10-3 高層結構立面型式 10.3.1 剪力牆立面設計 10.3.2 地面層設計 10-4 高層結構系統之種類 10.4.1 高層建築之結構型式 10.4.2 承重牆系統 10.4.3 箱匣式系統 10.4.4 無梁板系統 10.4.5 核心式系統 10.4.6 錯列桁架系統 10.4.7 梁柱剛構架系統 10.4.8 剪力牆剛構架系統 10.4.9 核心共用系統 10.4.10 管式結構系統 10.4.11 高層結構系統之比較 10-5 超高層建築 10.5.1 超高層建築之發展 10.5.2 全世界超高層建築 【下編】耐震能力及結構補強 第十一章 結構安全評估 11-1 結構破壞 11.1.1 地震災害 11.1.2 結構倒塌原因 11.1.3 維冠金龍大樓倒塌原因 11-2 震災後緊急安全評估 11.2.1 危險建築物緊急通報 11.2.2 危險建築物緊急評估 11-3 結構快篩 11.3.1 快篩項目 11.3.2 結構快篩量化 11-4 耐震能力評估 11.4.1 耐震能力初步評估 11.4.2 耐震能力詳細評估 第十二章 隔震消能系統 12-1 結構設計觀念之演變 12-2 制振裝置 12.2.1 主動控制 12.2.2 被動控制 12-3 隔震消能系統之相關規定 第十三章 結構修復補強 13-1 修復補強 13.1.1 修復補強之意義 13.1.2 補強實施程序 13-2 修復補強材料及型式 13.2.1 修復補強材料 13.2.2 修復補強型式 13-3 修復補強工法 13.3.1 鋼筋混凝土結構 13.3.2 鋼骨結構物 13.3.3 隔減震系統補強工法 13-4 既有建築物之結構評估與補強 13.4.1 評估程序及設計目標 13.4.2 耐震能力評估與耐震補強之規定 附錄A 圖目錄 附錄B 表目錄 附錄C 參考書目及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