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5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主旨在探求史家陳寅恪學術思想發展的淵源和軌跡,以期通過史實的考掘,以及陳寅恪論學思維和學術發展之間的關聯,重新呈現陳寅恪過去長期為人所忽視的一些側面,補充和增強對陳寅恪的理解和認識。不但具有新史料,兼有新觀點和新視野。 陳寅恪嘗言「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非僅事關學術發展,也是個人出處進退的考驗。若論其思想源流,及其辯證思維發展,本書作者追溯陳寅恪的求學歷程和相關論述,推論應可上接希臘古典辯證思維。這是陳寅恪論學的核心價值和立身大節之所在,但於其思想源流卻為前賢論陳寅恪者所未及。 「中體西用」自近代以來迭見時賢引用,爭議甚大;作者爬梳陳寅恪處理傳統體用論的過程,證明陳寅恪固為「中體西用」論者;但通過〈論韓愈〉一文,發現陳寅恪正面論述韓愈心性思想的突破係來自佛家,拈出「天竺為體,華夏為用」,等同肯定「西體中用」的作用。不論就陳寅恪個人或時代背景言,皆可謂石破天驚之論。 陳寅恪好為「對對子」,但不知陳寅恪曾以「對對子」入題遭遇連番挑戰,作者挖掘出當年北平世界日報所刊一連串的讀者論戰,以及陳寅恪親為答辯的史料,重新審視當年陳寅恪所以辯證地提出中文文法之建立,當從比較歷史語言學入手的論斷;但惜誤解者多,或視此為談趣。作者窺其用心,許為「假西學以崇中學」,亦可謂用心深,寓意遠。 思尋上述的疑問,既無現成令人滿意的答案,自有必要通過爬梳其學術論證的路徑,以期能推求其思維運作之所以然。黃萱(1910-2001)引陳寅恪的說法:「詩若不是有兩個意思,便不是好詩。」而有:「他的詩自然是有兩個意思的,所以難於通解。我相信將來必然會有史家用他的『以詩證史』的方法,把他全部的詩,拿來與近代史相印證。」本書則是企圖拿陳寅恪的學術論著以為其思維運作的印證。可以相信陳寅恪於其學術論證的路徑和運用,非僅有其自信,且胸中另有丘壑,但期後人能為其「發皇心曲」。然則本書所注重者,不在為其古典和今典之間求其達詁,而在試探陳寅恪的「心法」,即其思維的運作,探究其「辯證法」和「體用論」的表述和論證。將看似不相干,把得之西學傳統的「辯證法」和歷史語言學,以及得自傳統中學的「體用論」依序論述,且輔以少年認同的心理,探尋陳寅恪的學思發展。 本書期待能就此於陳寅恪有一新的觀點,得一新的認識和視野;於史料的運用亦力求與陳寅恪的原意相符。本陳寅恪的「假設」和「辯證法」以及「體用論」所言,得一「相反相成」之妙,從而形成一內在聯繫。本書亦期待藉此得一比較接近「陳氏心法」,即從陳寅恪的思維概念及其運作且見諸實踐的結論。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 系列名:大家講堂 ISBN13:9789577639189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陳寅恪 裝訂/頁數:平裝/216頁 規格:21cm*14.8cm*1.2cm (高/寬/厚) 版次:1 出版日:2020/06/28 中國圖書分類:通制;政書 內容簡介 理解隋唐制度淵源流變的名著 本書是歷史學家陳寅恪撰寫於1940年,全書從敘論、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附論等八章,諸方分析構成隋唐制度的歷史因素及流變,上溯漢魏南北朝、推綱挈領地說明中古歷史衍化變遷的脈絡。是研究中國中古史的必讀之作。 顧頡剛認為「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亦以陳寅恪先生的貢獻為最大,他撰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一冊,《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二書對於唐代政治的來源及其演變均有獨到的見解,為近年史學上的兩本巨著。」 目錄 一 敘論 二 禮儀(附:都城建築) 三 職官 四 刑律 五 音樂 六 兵制 七 財政 八 附論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作者簡歷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民法組) .執業律師 .高點民法講師 書籍介紹 本套書為財產法(Ⅰ)、(Ⅱ)冊,適合已具基礎的考生用來打擊各個考點,理解法條重點,並適當舉例供考生理解法條、概念或爭點應用於哪些具體情境,且本書特別強調法條背後的規範意義,因為考場上的題目千變萬化,唯有理解每個法規範背後的目的、意旨,並融會貫通,方能有效提升考生在考場上冷靜面臨完全陌生考題事實並提出正確解決方案的能力。 除研讀本書之外,另建議搭配作者所著之《民法物權爭點解讀》、《民法物權解題書》一起研讀,可加強考生之爭點意識,藉由考題說明引導考生融會貫通,掌握高分關鍵上榜! 【目錄】 第二編 債 法 第十二章 侵權行為 第一節 概說 第二節 過失侵權行為 第三節 背俗侵權行為 第四節 違法侵權行為 第五節 特殊侵權行為 第六節 侵權行為之效力 第十三章 買賣契約 第一節 買賣契約之意義 第二節 對出賣人之效力 第三節 對買受人之效力 第十四章 贈與契約 第一節 贈與契約之意義 第二節 贈與人之權利義務 第三節 贈與契約之消滅 第四節 特殊贈與契約 第五節 贈與契約撤銷權之可繼承性 第十五章 租賃契約 第一節 租賃契約之意義 第二節 租賃契約之期限 第三節 出租人之交付及保持合用義務 第四節 出租人之瑕疵擔保責任 第五節 租賃契約之危險負擔 第六節 承租人之租賃權 第七節 承租人之支付租金義務 第八節 承租人之保管義務 第九節 租賃契約之變更 第十節 租賃契約之擔保 第十一節 租賃契約之消滅 第十六章 承攬契約 第一節 承攬契約之意義 第二節 承攬人之完成及交付工作義務 第三節 承攬人之瑕疵擔保責任 第四節 承攬人之債務不履行責任 第五節 定作人權利之期間 第六節 定作人之報酬支付義務 第七節 定作人之協力義務 第八節 承攬危險負擔 第九節 承攬抵押權 第十節 承攬契約之消滅 第十七章 委任契約 第一節 委任契約之意義 第二節 委任契約之成立 第三節 對受任人之效力 第四節 對委任人之效力 第五節 委任契約之消滅 第六節 借名登記契約 第十八章 保證契約 第一節 保證契釣之意義 第二節 保證契約之效力 第三節 保證契約之消滅 第四節 特殊保證契約 第三編 物權法 第一章 物權基本原則 第一節 物權法定主義 第二節 一物一權主義 第三節 物權之效力 第四節 公示原則 第五節 公信原則 第二章 不動產物權變動 第一節 依法律行為變動不動產物權 第二節 非依法律行為變動不動產物權 第三章 動產物權變動 第一節 依法律行為變動動產物權 第二節 非依法律行為變動動產物權 第四章 所有權 第一節 物上請求權 第二節 相鄰關係 第五章 共有 第一節 共有與應有部分之內涵 第二節 共有之內部關係 第三節 共有之外部關係 第四節 共有物之分割 第五節 公同共有 第六節 準共有 第六章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 第一節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之構造 第二節 專有部分之要件 第三節 建築物區分所有權之處分一體性 第四節 共有部分之專用 第七章 地上權 第一節 地上權之意義 第二節 地上權之期間 第三節 地上權之效力 第四節 地上權之處分 第五節 地上權之消滅 第六節 特殊地上權 第八章 抵押權 第一節 抵押權之特性 第二節 被擔保債權之範圍 第三節 抵押客體 第四節 設定抵押權後之法律關係 第五節 抵押權之實行 第六節 共同擔保 第七節 抵押權之消滅 第八節 最高限額抵押權 第九章 質權 第一節 動產質權 第二節 權利質權 第十章 讓與擔保 第一節 讓與擔保之意義 第二節 讓與擔保之法律構造 第三節 讓與擔保之登記問題 第四節 讓與擔保之內部關係 第五節 讓與擔保之實行 第六節 讓與擔保之消滅 第十一章 占有 第一節 占有之意義與種類 第二節 占有之效力 第三節 占有回復關係 第四節 占有之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