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476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我們有權反抗、使用暴力、顛覆法律。 這,是在法律之外的另一種「法」。《反民主》作者又一震驚世人的煽動之作!最狂的哲學書! 政府怎樣對你,執法者怎樣對你,你就有理由怎麼對待他們? 這是一本危險的書。 傑森•布倫南說:「政府代理人並未享有特殊豁免權,如果他們做了壞事,我們有第四種選擇:反抗他們。」且他們的「道德特權並沒有比一般人更多」。他以清晰的邏輯挑戰大眾認知,為我們辨明:在某些危急時刻,人人都能夠,也都該反抗、抵禦過度延伸的制度與國家暴力。 人們普遍認為,政府、政府代理人和政治人物擁有某種魔法防護罩,人們有義務遵從他們頒布的規則,即便那是殘暴且不道德的。人們普遍也認為,無論原因為何,使用暴力就是有罪,即便不使用暴力反制將帶來慘重後果。 但我們難道沒有反抗的權利嗎? 暴力真的就是錯的、不能作為反抗的手段嗎? 你以為,在自由民主的國家,人民只能以非暴力的方式反抗嗎? 不,傑森•布倫南告訴我們,反抗、暴力、顛覆的確可能成為最終解決方法,且在道德上絕對站得住腳。當你看到警察毆打手無寸鐵的老百姓,你可以襲擊警察;發現政治人物為私利做事,你可以砸毀其辦公室;發現政府危害國民時,所有人都有權利朝總統府扔汽油彈。 《暴民法》告訴我們,反抗並非受禁止事項,暴力則是合理手段。任何擁有政治權力的人,就連政府自身,為惡時的罪孽也與平民無異,人人得而誅之。 我們在何種境況下有權成為「暴民」? 在哪種情況下有權顛覆法律,遵循法律之外的「暴民法」? 反抗與否總有衡量的基準,傑森•布倫南以鋒利的哲學之刃,為我們切開人們最懼於談論、情感上迴避的危險議題。 【目錄】 導讀一 不管您是誰或誰的誰,落實零時差的正義是一種道德義務? 葉浩 導讀二 讀《暴民法》的三種方法 朱家安 引言 第一章 第四種選擇:反抗 第二章 防衛倫理學 第三章 政府權威性論證 第四章 其他支持特殊豁免論的通用論證 第五章 勇敢說不 第六章 為了搞破壞而刻意撒謊 第七章 法官的正義 第八章 一定要反抗嗎? 結論 誌謝 注釋 參考文獻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中文翻譯書】 書名:為何投票:學校與社區如何形塑我們的公民生活 原文書名:Why We Vote: How Schools and Communities Shape Our Civic Life 作者:David E. Campbell 翻譯:蔣馥朵 出版社:國家教育研究院 出版日期:2016/12/10 ISBN:9789860508420 內容簡介 大衛‧坎貝爾在本書中探討了為什麼某些社區中的人更常去投票,或是參與其他公民活動、政治活動。雖然所屬社區形塑了我們的公民參與和政治參與,但在培養公民規範效力上,學校這種社區格外重要。坎貝爾主張公民義務在某種程度上源起於個人的青春期經歷,並說明高中時期的公民規範如何在畢業十五年後影響個人的公民參與。坎貝爾認為,若能努力在美國高中內部提升普遍公民責任感,可以在未來得到參與面向的回饋,社區情況長期而言也能因此獲得改善。 目錄 致謝 i 第一章 序言:獨自去投票 麥迪遜與托克維爾:雙重動機 崔西與托克維爾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現在的居住地 你過去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居住地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行為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居住地 第一篇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現在的居住地 第二章 測試麥迪遜與托克維爾的論點:公共參與的雙重動機理論 向「理性抉擇」借鏡 雙重動機 地點的重要性 選情競爭度 社區異質性 政治異質性 那又如何? 結論 第三章 雙重動機理論的進一步影響 人們為什麼說他們那麼做 人們的實際行為 志願服務 公民參與 政治參與 重點回顧 常見主題的變化 因果機制的線索 結論 第四章 社會網絡 脈絡效應 微視測試 將網絡與脈絡連結 結論 第二篇 你過去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居住地 第五章 社會環境與青少年的公共參與 所以,你從哪裡來? 政治社會化與社會環境 社會資本 將雙重動機理論應用於青少年 誰要自願? 秩序 意見表達 政治效能與寬容 結論 下一步 第三篇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行為 第六章 青少年公共參與和成人公共參與之間的關聯 青春期的深遠影響 監測未來 檢視資料 服務學習 第四篇 你現在的行為取決於你過去的居住地 第七章 青少年的社會環境與成年人的公共參與:公民動機模型 青少年的社區 學校與公民教育 年輕人與家長之社會化研究 政治異質性對公民規範的影響 預期中的參與 展望與回顧 公民 vs. 政治 睡眠者效應 總結研究發現 回顧崔西事件 下一步 附錄:其他規範 第八章 結論:對理論與政策的影響 政治多樣性 投票率 誰關心「誰來投票」? 改善投票率 後續影響 學校可以做什麼 答案不在於同質性 認真看待公民課 由藥物濫用研究的社會規範取徑中學習 投資策略 附錄A 資料來源 附錄B 用於表2.1與圖2.4的1996年「全國選舉研究」問卷題目 附錄C 文中討論之模型的完整結果 註釋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