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40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 1.1 節 政大操場的故事 第 1.2 節 木柵、深坑的「白馬將軍」 第 1.3 節 英國的人頭稅 第 1.4 節 研究之目的 第 1.5 節 本書之架構 第二章 荷蘭時期 第 2.1 節 荷治 15 年財政才獨立 第 2.2 節 租稅制度 第 2.3 節 租稅制度新說 第 2.4 節 第一大稅:人頭稅 第 2.5 節 第二大稅:番社交易稅 第 2.6 節 第三大稅:稻作稅 第 2.7 節 漁業稅、烏魚稅 第 2.8 節 荷蘭時期租稅制度總結 第 2.9 節 郭懷一抗稅事件 第 2.10 節 普特曼斯 第三章 鄭氏時期 第 3.1 節 租稅制度 第 3.2 節 鄭氏時期的贌社 第 3.3 節 台灣史上最重的稅負 第 3.4 節 明鄭晚期稅收統計 第 3.5 節 鄭成功、陳永華之評價 第 3.6 節 租稅人物 季麒光 第四章 清國時期 第 4.1 節 租稅制度 第 4.2 節 荷鄭清三朝租稅比較 第 4.3 節 長官索賄 萬生反 第 4.4 節 劉銘傳清賦 第 4.5 節 劉璈 第五章 日治時期的財政收入 第 5.1 節 日治財政概況 第 5.2 節 日治總督府之歲入 第 5.3 節 日治總督府之租稅收入 第 5.4 節 日治總督府之官營事業收入 第 5.5 節 財政獨立與影響 第 5.6 節 直接稅的比重 第六章 日治時期的財政支出 第 6.1 節 台灣縱貫鐵路 第 6.2 節 日月潭水力發電廠 第 6.3 節 八田與一、嘉南大圳 第 6.4 節 臨海道路(蘇花公路) 第七章 日治時期的分配面 第 7.1 節 建設成果的分享 第 7.2 節 施乾、清水照子 第 7.3 節 莊朱玉女 10 元阿嬤 第 7.4 節 林迦捐醫 窮病免錢 第 7.5 節 日治時期租稅負擔 第 7.6 節 日治時期人物 第八章 國民政府初期 第 8.1 節 惡性通膨、美援 第 8.2 節 終戰初期之所得稅 第 8.3 節 1956 單一式所得稅 第 8.4 節 十九點財經改革方案 第 8.5 節 1968 所得稅之賦稅改革 第 8.6 節 賦改人物 第 8.7 節 1980 年之前的支出面 第 8.8 節 八七水災重建 第 8.9 節 十大建設 第九章 國府 1980 年之後 第 9.1 節 十信弊案 第 9.2 節 加值型營業稅 第 9.3 節 獎投條例與促產條例 第 9.4 節 投資不足 超額儲蓄嚴重 第 9.5 節 六年國建 第 9.6 節 兩稅合一 第 9.7 節 九二一災後重建 第 9.8 節 財政人物 廖學廣 第十章 2000 年政黨輪替後 第 10.1 節 ETC 重回二次甄審 第 10.2 節 汙水下水道 第 10.3 節 最低稅負制 vs 遺產稅率調降 第 10.4 節 全球金融風暴的財政 第 10.5 節 其他的租稅改革 第 10.6 節 2010 年之前的收支餘絀 第 10.7 節 為財政赤字印鈔票? 第十一章 原住民地權流失與租稅 第 11.1 節 大肚王國之興衰 第 11.2 節 簡介「熟番」地權流失 第 11.3 節 細數「熟番」土地流失 第 11.4 節 「岸裡社」地權流失 第 11.5 節 清國後期的理番政策 第十二章 結語 第 12.1 節 財政支出和政府的角色 第 12.2 節 稅收結構變化規則可循 第 12.3 節 租稅不公平起革命 第 12.4 節 財政永續 自序 1. 不再是秋收冬藏。我在政大附近曾看到一位年輕爸爸,認真地教著小朋友,「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我很想要趨前告訴他,不是這樣了。小朋友測驗卷,「看到黃橙橙飽滿的稻穗,就知道是豐收的季節了。這是描述那一個季節?」他的標準答案是「秋季」。事實上,台灣一年二穫,應該是夏季及初冬才對! 2. 梅花不是「越冷越開花」。小時候,曾慷慨激昂唱著梅花「越冷越開花」。有一次帶家人到台大「梅峰農場」,解說員說:梅花不是「越冷越開花」。梅花在夏天舊有的花芽,經過秋天冷天休眠,等溫度回暖之後就會開花。梅花性喜溫暖(亦有耐寒種),暖冬就提早開花。Google 一下至少有 15 個「梅花嶺」都是位於中國長江流域、粵江流域的場景! 3. 誰對台北市建設最多?抗議聲中,曾經遷移走老兵的家,浪人的厝,開闢了台北之肺──大安森林公園。曾經拆掉中華路零亂吵雜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中華商場」,鐵路地下化,重現日治時期「三線路」的風華。曾經將基隆河「截彎取直」,也蓋了河濱公園。曾經捷運建設「六線齊發」。第一條線木柵線完工因為「馬特拉」火燒車,被競爭對手譏笑說,當選後不敢捷運通車,要改為自行車道。他不是帥哥,也不是口才便給的名嘴,而是台北大蟾蜍(大洲情)的黃大洲市長。但是他落選了。 4. 台灣 400 年來有沒有財政故事?從 1624 至 2024 年,荷蘭來台剛好 400 年。台灣人一直被課重稅嗎?都被紅毛、倭寇剝削了嗎?經濟學的「人頭稅」,台灣實施過嗎?為什麼台灣人繳稅要繳穀物,不能像中土一樣繳現金?政大財政系從 1958 年 823 砲戰期間成立以來,至今也快要 65 年了,系上好像沒有在教這些東西?沒有教,高普考當然也不會考。 5. 鏡頭放在貢獻多的小人物。教科書常提到鄭成功,提到劉銘傳,提到蔣經國。政府官員、亂花公家錢自動會幫忙寫他們自己的「豐功偉績」。很多小人物,一生懸命,盡心盡力,對國家、對財政真真實實地貢獻、奉獻,我們卻毫不知情。《臺灣財政演義》放進了很多財政人物,例如文青知縣季麒光、懷特公司企劃經理狄寶賽、收鎮長稅的廖學廣。 6. 篇幅所限,尚缺地方財政。雖花費十多年,要將台灣 400 年來財政故事面面俱到,仍是力有未逮。所以像是地方財政、捷運建設,本書都暫時割愛。人與事之敘述也僅敘述至 2010 年為原則,避免時間太近,尚未沉澱、洗鍊,即論斷功過的尷尬。 7. 感恩成書。從公費留學英國,體會到了「人頭稅」的改革。從承接高鐵籌備處計畫,踏入了公共建設的研究領域。從教學相長,理解到「租與稅不同」。台語「租厝」「稅厝」,似乎相通,但是房客繳給屋主的是「房租」,屋主繳給政府的是「房稅」。使用者繳給地主的是地租(3%),地主繳給政府的是地稅(1%)。所以「租大於稅」。 書成,深深感謝父母及家人。自幼農家生活的體驗,學習敬天愛人,種植福田。高中時楊德英老師讓我親近「新儒學」。大學時林振國、林華德、葛克昌老師,帶領進入財政的領域。研究所時陳聽安老師、徐偉初老師、林全老師、林柏生老師指導提攜。同事高安邦、周麗芳、陳香梅、江明修、黃東益老師、陳博貴主任長期的幫忙。還有無法逐一細數的師友、學長、官員、學生,每一個照面,都是前世修來的因緣。 感謝雙葉書廊出版。初版匆促,疏漏之處,尚祈方家指正。是為序。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由古根漢(Philip Davis Guggenheim)執導,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主演,上映於2006年的電影An Inconvenient Truth(臺灣譯為《不願面對的真相》,大陸譯為《難以忽視的真相》),是一部有關氣候變遷的紀錄片,尤其關注日趨嚴重的全球暖化議題。有趣的是,不論臺灣或大陸對於這部電影的中文譯名,恰巧充分反應本書所要探究的主題,即漢語聲調調值標記。 在漢語聲調調值標記議題上,資訊科技尚未發達之前,發音人的「口說」及調查人的「耳聽、手記」是聲調調值的主要描寫方法。然而,隨著資訊科技的日新月異及分析工具的快速發展,利用「聲學分析」來描寫聲調調值逐步開展,並與「傳統調查」的描寫結果相互比較與驗證。本書以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為研究標的,並擴及至臺灣其他客家話及廣東梅縣客家話。研究發現,「傳統調查」中低調類聲調,在「聲學分析」中卻顯示為高調類。這種現象不僅見於本書所涉及之客家話,也見於眾多漢語方言及少數民族語言,乃至其他聲調語言。這種「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不一致現象,可以說是一個學界「不願面對的真相」,但卻更是一個學界「難以忽視的真相」。 喬姆斯基對於語言研究提出三個「充分」要求:充分觀察、充分描寫、充分解釋。本書充分觀察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依據觀察結果,並加入其他客家話及其他漢語方言,達成針對問題的充分描寫。本書最後也從發音生理限制、語音學與音韻學的差異、聲調產製與感知的不對稱性、聲調對立與排擠、中古漢語平聲調的語音特徵等面向出發,針對低平調在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上調值描寫的不對稱提出解釋。本書希望能夠作為引玉之磚,將研究結果拋出,一方面就教於語言學及語音學專家學者,二方面希望能夠引起學科整合的關注,讓「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的描寫結果能夠更為貼近。 【目錄】 自序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聲調 第二節 聲調語言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一節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的音韻系統 第二節 聲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三節 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的傳統調查與聲學分析 第四節 研究議題 第三章 臺灣苗栗四縣客家話單字調聲學分析 第一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第四節 聲調調值調整建議與驗證 第五節 入聲合併議題啟發 第六節 本章結語 第四章 客家話低平調聲學分析結果之闡釋 第一節 六個地區客家話低平調的聲學分析 第二節 綜合討論 第三節 本章結語 第五章 結論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附錄一 所有發音人各個聲調所有樣本的平均調長(毫秒) 附錄二 所有發音人之各個取樣點基頻數值表 附錄三 所有發音人各聲調各取樣點的平均基頻數值(M) 附錄四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T值 附錄五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LZ值 附錄六 所有發音人在各個聲調取樣點上的平均ST值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臺灣創業型大學之發展:理論與個案》這本專書詳細闡述了臺灣創業型大學的發展歷程,從理論基礎、政策與組織發展、商業化策略的分析,與成功要素的剖析,均有深入探討。 本書回顧了發展創業型大學相關的8大重要理論,其中包括:(1)三絞螺旋創新模型(Triple-Helix Model of Innovation)、(2) 體制理論(Institutional Theories)、(3) 科學治理(Govern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4) 科技經濟學(Econom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5)學術創業(Academic Entrepreneurship)、(6) 產學合作(Industry-University Relation)、(7)寬裕資源論(Organizational Slacks)、與(8)組織雙元(Organizational Ambidexterity)等理論內容。書中提出的研究架構包括創業型大學的三個前置因子、四大商業化策略及其綜合性績效評估。前置因子涵蓋體制、組織及個人層面;商業化策略則包括專利活動、技術授權/移轉、產學合作及新創事業。研究指出,這些商業化策略間的相互影響對創業型大學的教學-研究-商業化績效至關重要。 書中分析了遠東科技大學(已更名為中信科技大學)、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及國立交通大學(已更名為陽明交通大學)五所大學的案例,深入解析各校在推動創業型大學過程中的前因、過程及對各校發展成創業型大學的結果與影響。 整體而言,本專書具備豐富的理論基礎,還結合了實務個案,希望為推動創業型大學的研究者,以及大學研發、產學合作、技術移轉與創新育成主管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參考和借鑒。 【目錄】 作者簡介 推薦序一 創業型大學 ?! 別鬧了,校長先生!/陳振遠 推薦序二/洪世章 推薦序三/林博文 作者序一/張元杰 作者序二/蔡林彤飛 作者序三/吳慈榕 第1章 緒論 第一節 創業型大學的發展、趨勢及重要性 第二節 研究缺口與研究目的 第三節 章節架構 第2章 創業型大學發展的理論基礎與發展架構 第一節 創業型大學 第二節 創業型大學的理論基礎 第三節 創業型大學的前置背景因素 第四節 創業型大學的商業化策略 第五節 創業型大學的績效與相互作用 第六節 發展架構 第3章 臺灣創業型大學的發展現況 第一節 臺灣科學治理與大學治理的體制轉變 第二節 臺灣大專院校創新創業現況 第三節 個案研究說明 第4章 個案一:私立遠東科技大學(目前已更名為中信科技大學) 第一節 訪談對象 第二節 背景 第三節 環境因子 第四節 商業化策略分析 第五節 商業化策略的交互作用 第六節 績效 第七節 小結 第5章 個案二: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第一節 訪談對象 第二節 背景 第三節 環境因子 第四節 商業化策略 第五節 商業化策略的交互作用 第六節 績效 第七節 小結 第6 章 個案三:私立逢甲大學 第一節 訪談對象 第二節 背景 第三節 環境因子 第四節 商業化策略的執行狀況 第五節 商業化策略的交互作用 第六節 績效 第七節 小結 第7章 個案四:國立清華大學 第一節 訪談對象 第二節 背景 第三節 環境因子 第四節 商業化策略 第五節 商業化策略的交互作用 第六節 績效 第七節 小結 第8章 個案五:國立交通大學(目前已更名為陽明交通大學) 第一節 訪談對象 第二節 背景 第三節 環境因子 第四節 商業化策略執行狀況 第五節 商業化策略的交互作用 第六節 績效 第七節 小結 第9 章 個案比較與討論 第10 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貢獻 第二節 研究發現 第三節 建議 參考文獻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從農民工、平台騎手到科技精英,窺見低端與高端的希望、幻滅和掙扎。 中國又是如何大展律法及體制的籠,淘汰過時的舊鳥,監管擴張的新鳥? 自200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逐漸從勞動密集、出口導向的製造業,轉向以數位科技為中心的社會發展進程。有些人將中國的後改革時期與美國的鍍金時代來相提並論;本書則認為前者更像是一只鍍金的鳥籠,中國政府與科技資本正使得社會不平等逐日加劇,並製造新形式的社會排斥。在這些矛盾之中,中國的鳥籠經濟演變為一種高度控制的體系,部分群體被排除在成長與繁榮的機會之外,沒有人擁有真正的自由和安全感。 作者描繪這種科技發展體制的輪廓及其產生的國家資本主義形式,並透過針對低端與高端人口,以及從傳統製造業、外送平台到科技公司之間的深入訪談及親身觀察,講述那些因中國迅速崛起成為經濟和科技主導地位而改變生活的人及其背後的故事。 【目錄】 中文版序 致謝 圖表目次 第一章 導論 金玉其外 對科技發展體制的探究 鍍金的鳥籠 本書章節概述 方法論說明 第二章 從勞動力到土地和技術 勞動力驅動的發展 土地驅動的發展 科技發展主義 國家統治技術的科學化 結語 第三章 轉向科技驅動的發展模式 鳥籠經濟科學化 激化的爭議 鞏固科技發展體制 科技驅動發展下的工具性體系 臺灣和南韓轉向科技驅動型的發展 結語 第四章 過時的資本和勞動力 淘汰過時者 大力整頓 苦苦掙扎的企業 工人 結語 第五章 機器人化 中國的機器人之夢 電子製造領域的機器人化 地方科技發展型國家 製造商:機器人之夢的願景與現實 工人:進步、焦慮和冷漠 工程師和技術人員:爬上社會流動的階梯 雖毒卻抗拒不了的新鳥 結語 第六章 大型科技企業的崛起 支持和寬容的政府 政府與科技巨頭的合作 跨越邊界的新鳥 新鳥的力量 與南韓、臺灣、美國的比較 結語 第七章 從工廠到平台 成長中的送餐平台 平台騎手 控制和管理的平台架構 從夢想到不滿和幻滅 矛盾的感受 結語 第八章 編碼精英 軟體工程師及其社會再生產的困難 勞動力市場 勞動控制和管理,以及加班文化 階級出身與勞資關係 政府、國家與發展 「不是我們的錯」 結語 第九章 重塑科技國家資本主義 觸動包容審慎的紅線 監管整頓行動 政府重塑鳥籠 培育下一代新鳥 結語 第十章 結論 「鍍金的鳥籠」中的秩序與矛盾 科技發展體制的比較 再探相關文獻 鍍金鳥籠的未來 方法論附錄 引用書目 索引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