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60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那些對話、往來、抗衡、離亂,留下了許多非常不一樣的思想風景,影響了那時代許多哲學家的一生,以及現在的我們…… 在德國萊茵河畔的哲學咖啡館,評論作家蔡慶樺為我們推開哲學世界的大門,思考康德、黑格爾、馬克思、韋伯、海德格、高達美、鄂蘭……馬克思如何以「不在場博士」方式取得學位?又為何說《資本論》是「那個狗屎」? 康德是流浪博士始祖?每天傍晚都和友人聚會對談…… 費希特大學都沒讀完,後來卻成為王牌教授! 黑格爾、謝林、荷爾德林這三位室友,最後都拋下神學,追求個人志趣去了…… 海德格迷戀鄉村、看似沉靜,卻與學生鄂蘭有一段不平等的感情! 高達美晚年仍好學不倦,週週去旁聽後進教授的冷門課……哲學時常予人高不可攀之感,尤其德國哲人們,更有玄奧的「美名」,作者蔡慶樺專研歐陸思想(尤其當代德國思想),在德文世界中考掘,推開了世界的界限。他常在臉書、天下獨立評論、香港01哲學等網路發表歐陸哲學家、文人的思想精華,以及社會觀察。《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即是他閒暇時遍讀群書的創作。 蔡慶樺對思想家、文人的生活和人際脈絡,以及其間的故事、趣事,也非常感興趣,因為生活日常與思想的蘊釀、創作的歷程,環環相扣,更能讓人明白大時代背景與趨勢下的文化發展。華格納、馬克思、費希特、黑格爾、高達美、海德格、鄂蘭……與他們的作品,在他輕鬆的隨筆描摩下,個個都充滿對生命的熱情。透過將思想家的影像立體化,讀者們更能感受到他所見學的理論的生命力,以及德國思想裡最迷人的東西。本書特色:鑽研到底,哲學終究還是得從自己說起 康德選擇不離開柯尼斯堡,也許是因為他的學究脾氣。他極不喜歡變動,要求一切都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費希特幾乎一字不差地複述出牧師講道內容,讓父親雇主驚訝於其聰穎,便送他去上學,使他得以脫離一般農村小孩的命運。 黑格爾臨終前在病床上說:「只有一個人理解我。」然而說完這句話後,他又惱怒地接著說:「不,他也不理解我。」 韋伯問有志於進入大學教書的年輕學者:「你真的相信,你能夠年復一年看著平庸之輩一個接一個爬到比你高的位置,而既不憤恨又無挫折感嗎?」 海德格一生都迷戀著鄉間,拒絕了柏林大學的職務,寧願選擇留在黑森林的邊境城市。可是這樣的人卻一直有些激動的質素,擾動著別人、自己也從不安靜下來。 人們會說,就算我插手也改變不了什麼。但是鄂蘭認為,即使改變不了什麼,也不表示我們可以認為那與我們無關;我們有這樣的義務──你必須走向那個施加惡行者,問他:「我看到了這一切,請告訴我,為什麼必須做這些事?」 【目錄】 序:歡迎光臨萊茵河哲學咖啡館導言:什麼是德意志?一個德意志的疑問 華格納的問題 華格納的答案:在地、傳統、自由、非民主 從華格納的德意志思考今日的德意志 結語:以天才作為脫罪證明 題外話:哲學家不能缺少華格納德國思想家 1 沃爾夫 日耳曼人之師 德國第一個思想學派 康德的繆斯2 康德 我生命中最愛的那些人 開明專制 柯尼斯堡 大學校長 卡里寧格勒的哲學家?3 費希特 天才少年 法國大革命 成為大學教授 告德意志民族演說 柏林大學校長4 黑格爾 謎般的哲學手稿 勤讀盧梭的神學院學生 哲學共同體 沒有人理解我 離開神職之路 杜賓根的傳奇 黑格爾與莎士比亞 黑格爾教授開設邏輯與形上學課程5 海涅 失敗的法律人 記者生涯 對祖國的愛恨 作為公共知識分子海涅6 馬克思 那個狗屎終於要完成了 出版史 這說的正是閣下的事 回到馬克思主義 真實的生命 我們說不同的語言 世界記憶資產7 韋伯 非典型法律人 勤勞的學術人 學術生涯乃是一場發狂、無把握的冒險8 海德格 海德格的失眠 只有哲學能夠抵抗哲學 對哲學家來講,這就是生活和世界的那種不可思議性 朋友今安在?9 高達美 布雷斯勞 馬堡 弗萊堡10 安德斯 什麼都能寫的男孩 與鄂蘭的婚姻 流亡 悲劇11 鄂蘭 遇見鄂蘭 獨裁統治下的個人責任 沒有人有權利服從 科學的責任 德意志思考12 「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 謹向諸位推薦來自特里爾的馬克思先生 動盪的一生 自白 可是馬克思沒寫過,這個體系上還得加上獨裁體制啊! 一八四八年革命 洪水在我之後13 邪惡,醉醺醺,可是聰敏,約瑟夫‧羅特 我的德文教材 從記者到文學家 流亡巴黎 邪惡的人愛傷心的歌14 問題與答案 問題比答案重要 康德的四個問題 哲學史上知名的問題與答案15 哲學家與政治 「帶領領袖」的人 向威廉・阿爾曼致敬16 為什麼我們留在鄉間?為什麼不? 海德格的黑森林小木屋 對孤獨之愛 德布林的亞歷山大廣場 城市與鄉間 都會猶太人的刻板印象 在城市裡流浪 共振的自我與他者17 來杯拿鐵瑪奇朵 「回到事物自身!」 對於不起眼事物的鍾愛 文明化的進程 拿鐵瑪奇朵與消逝的青春 法蘭克福學派的逝去時光 帶著驚奇觀看世界18 布伯──勇敢地活著 來自黑朋海姆的拉比 我與你 邂逅於無神的時代 愛 勇氣19 對話與理解 對話 我們都失去了對話的能力 老學生 柏拉圖主義者20 教養 有用或無用 古典的教養概念 哲學的教養概念 半調子教養 文化國族 當代的教養21 我們這一代人的良知衝突──德國弗萊堡大學的「海德格教席」風波 海德格教席 青年教授制度 德國哲學的陰暗章節22 不安時代中人文社會科學的困境 不安的生命 無用之學 蘭花之學 維持姿態如此困難23 那個躁動的漫長夏天──德國左派青年反叛史 破損生活的出路何在? 追尋左派青年的生活軌跡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首部完整研究馬克思的生平傳記 全新梅林譯本】 馬克思,猶太裔德國哲學家、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 其重要著作《共產黨宣言》、《資本論》,以及創始的「馬克思主義」 深深影響人類歷史至今,延伸出許多派別、學術體系。 梅林的馬克思傳記,包含及總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當時經濟、政治、文學和哲學的發展中所有的著作、政治和組織活動,以及他們的生活樣態,是第一部全面介紹馬克思生平的書,首次出版在1918年,而後再刷多次,銷售逾上萬冊。 本書是根據1933年(馬克思逝世五十週年)所發行的新版所編譯,書末新增〈附錄〉,使讀者能進一步認識1918年後的馬恩原作發表、新出文獻、各方研究結果,以及它們所引起各種最為重要的問題和社會進展。 ※列寧曾在著作《唯物主義和經驗批判主義》提及:「梅林不僅是一位願意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而且是一位善於當馬克思主義者的人。」 ※馬克思的女兒勞拉.拉法格形容作者筆觸:「家庭生活許多已遺忘的記憶,透過梅林的描述而重新鮮活起來。」 ※集權威性、資料性及藝術性於一體的傳記,欲一探馬克思主義的叩門磚。 【目錄】 作者自序 費茲傑羅序 編譯者序兼導讀 第一章 早年 一、家庭和學校 二、燕妮女士 第二章 黑格爾的學徒 一、在柏林的第一年 二、青年黑格爾派 三、自我意識哲學 四、博士論文 五、《逸話》和《萊茵報》 六、萊茵議會 七、鬥爭的五個月 八、費爾巴哈 九、婚姻和放逐 第三章 流寓巴黎 一、《德法年鑑》 二、哲學的展望 三、〈論猶太問題〉 四、法蘭西文明 五、《前進報》和馬克思被逐 第四章 恩格斯 一、辦公室和軍營 二、英國文明 三、《神聖家族》 四、一部社會主義的基本著作 第五章 亡命布魯塞爾 一、《德意志意識形態》 二、「真正社會主義」 三、魏特林與普魯東 四、歷史唯物論 五、《德文布魯塞爾報》 六、共產主義者同盟 七、布魯塞爾的宣傳 八、《共產黨宣言》 第六章 革命與反革命 一、二月和三月 二、六月 三、對俄戰爭 四、九月 五、科隆的民主 六、弗萊里格拉特和拉薩爾 七、十月與十一月 八、背信的法令 九、又一懦弱的詭計 第七章 流寓倫敦 一、《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 二、金克爾事件 三、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分裂 四、流放中的生活 五、霧月十八號 六、科隆共產黨審理案 第八章 馬克思與恩格斯 一、天才與社會 二、無比的盟誼 第九章 克里米亞戰爭和危機 一、歐洲政治 二、厄克特、哈尼和瓊斯 三、家庭和朋友 四、一八五七的危機 五、《政治經濟體批判》 第十章 王朝的興替 一、義大利戰爭 二、和拉薩爾的爭論 三、流亡者之間的新鬥爭 四、幾段插曲 五、《福格特先生》 六、家務和私事 七、拉薩爾的煽動 第十一章 國際工人協會的早年 一、國際工人協會的創立 二、《國際工人協會開場白》 三、和施韋策的決裂 四、倫敦第一次大會 五、普奧戰爭 六、日內瓦大會 第十二章 《資本論》 一、產前劇痛 二、第一卷 三、第二卷和第三卷 四、《資本論》的際遇 第十三章 國際工人協會的極盛時代 一、英國、法國和比利時 二、瑞士和德國 三、巴枯寧的煽動 四、社會民主聯盟 五、巴塞爾代表大會 六、日內瓦的混亂 七、機密通信 八、愛爾蘭大赦和法國公民投票 第十四章 國際工人協會的衰落 一、色當 二、色當之後 三、《法蘭西內戰》 四、國際工人協會與巴黎公社 五、巴枯寧的反對派 六、第二次倫敦會議 七、國際工人協會的瓦解 八、海牙會議 九、臨別的悲痛 第十五章 最後十年 一、馬克思在家裡 二、德國社會民主黨 三、無政府主義與近東戰爭 四、新時代的曙光 五、暮色 六、最後一年 附錄 一、馬克思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 二、《黑格爾法律哲學批判》 三、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四、馬克思的初期經濟學研究和著作 五、作為第一國際組織者的馬克思 六、《德意志意識形態》 七、馬克思與科隆「工人協會」 八、第一國際 九、馬克思—恩格斯與拉薩爾—施韋策 十、馬克思與巴枯寧 卡爾‧馬克思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