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語言學導論-語言學9(The Study of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作者: Yule
譯者: 張文軒
ISBN: 9789575867867
出版社: 書林
出版日期: 2019/03
書籍開數、尺寸: 14.8x21x1.74
頁數: 348
內文印刷顏色: 單色
#語言學習與考試
定價: 300
售價: 270
庫存: 庫存: 1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書名:語言學導論 Study of Language:An Introduction 作者:張文軒(George Yule) 出版社:書林 出版日期:1999/01/30 ISBN:9789575867867 內容簡介   本書介紹語言研究的基本知識與方法,內容涵蓋語言學各層面,從語音學、語法學到話語分析,從動物語言到人工智慧語言,不一而足。全書共分二十章,每章附有習題與專題討論,再列出相關書目,讀者在自我評量之後,可針對特定主題深入研習。   作為一本語言學的入門論述,本書廣收各家理論學說,立場客觀,引用多國語言為例證,而不局限於英語,想要瞭解語言學全貌的讀者,千萬不可失之交臂。 目錄 一、語言的起源 二、文字的發展 三、語言的特性 四、動物與人類語言 五、語音 六、語音模式 七、字與構字法 八、形態學 九、片語和句子:語法 十、句法 十一、語意學和語用學 十二、話語分析 十三、語言與機器 十四、語言與大腦 十五、第一語言習得 十六、第二語言習得或學習 十七、手語 十八、語言的歷史和演變 十九、語言變體 二十、語言、社會和文化

為您推薦

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GRE revised General Test 3/e<MH> (3版)

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GRE revised General Test 3/e<MH> (3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Official Guide to the GRE revised General Test 3/e 作者:Educational Testing Service (COR) 出版社:McGraw-Hill 出版日期:2017/03/00 ISBN:9781259862410 內容簡介 Get the only official guide to the GRE® General Test that comes straight from the test maker! If you're looking for the best, most authoritative guide to the GRE® General Test, you've found it! The official Guide to the GRE General Test is the only GRE guide specially created by ETS-the people who actually make the test. It's packed with everything you need to do your best on the test-and move toward your graduate or business school degree. Only ETS can show you exactly what to expect on the test, tell you precisely how the test is scored, and give you hundreds of authentic test questions for practice! That makes this guide your most reliable and accurate source for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GRE General Test. No other guide to the GRE General Test gives you: ● Four complete, real practice tests-two in the book and two simulated, computer-delivered POWERPREP®practice tests ● Hundreds of authentic test questions-so you can study with the real thing ● In-depth descriptions of the Verbal Reasoning and Quantitative Reasoning measures plus valuable tips for answering each question type ● Detailed overview of the two types of Analytical Writing essay tasks including scored sample responses and actual raters' comments ● Quantitative Reasoning problem-solving steps and strategies to help you get your best score ● Everything you need to know about the test, straight from the test maker! POWERPREP® PRACTICE TESTS- Get additional practice with two authentic computer-delivered GRE General Tests.

原價: 1148 售價: 1033 現省: 115元
立即查看
漢語語法 (英文版)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漢語語法 (英文版) Mandarin Chinese: A Functional Reference Grammar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漢語語法MANDARIN CHINESE(英文版) ISBN13:9786694630013 出版社:文鶴 作者:CHARLES N. LI/SANDRA A. THOMPSON 裝訂:平裝 出版日:1999/09/01 中國圖書分類:中國語言文字學

原價: 380 售價: 342 現省: 38元
立即查看
人性論 (上) (1版)

人性論 (上)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人性即謂:「人類所具有且異於其他動物的本性。」本書以哲學的方式去探討人性而著成《人性論》,有別於東方的思想,以論「知性」、「情感」、「道德」三個面向說明,第一卷探究人類本性認知能力;第二卷探究人類本性激情;第三卷指出人類道德來自情感。休謨認為人類感知分為印象和觀念,對於人性的分析不能從理性的抽象原則出發,而是著眼於符合心理法則,表現出價值傾向的現實的個人。他對人性透徹的分析以及對道德善惡標準的界定,為當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提供了論説的話題。 本書為第一卷,探究人類本性認知能力。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
人性論 (下) (1版)

人性論 (下) (1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本書是十八世紀英國經驗主義哲學家休謨最重要的哲學著作。休謨認為一切科學對於人性或多或少地有些關係。試圖通過對人性的研究來揭示制約人的理智、情感和道德行為的準則。全書分三卷,第一卷討論知性,第二卷討論情感,第三卷討論道德。 《人性論》中休謨對人性的分析開啓了西方道德哲學中的情感主義。他認為對於人性的分析不能從理性的抽象原則出發,而應着眼於符合心理法則、表現出價值傾向的現實的個人。他對人性透徹的分析以及對道德善惡標準的界定,為當代政治哲學和道德哲學提供了論説的話題。 本書為第二卷,探究人類本性激情;第三卷指出人類道德來自情感。

原價: 580 售價: 493 現省: 87元
立即查看
計量經濟學導論Ⅰ橫斷面篇:使用Python語言(附光碟) (1版)

計量經濟學導論Ⅰ橫斷面篇:使用Python語言(附光碟)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以Python的模擬方法來輔助或取代數學證明,有效掌握計量經濟學。 ⊙理論與實作兼具,操作步驟清楚易懂。 ⊙內容包含以簡單線性迴歸(SLR)模型說明OLS與Python操作、比較古典與新古典線性迴歸模型的基本假定、介紹MLR模型/NLRM基本假定、說明變異數異質結果以及使用穩健的標準誤、檢視模型設定問題等。 ⊙附贈光碟提供書中完整原始程式碼,幫助學習理解、迅速進入狀況。本書以熱門程式語言Python實際操作,帶領讀者認識以及運用計量經濟學。 內容循序漸進,從第1章介紹基礎理論、檔案數據資料,手把手教學。第2章利用簡單線性迴歸(SLR)模型說明計量經濟學的主要方法:OLS,以及如何於Python下操作。第3章比較古典與新古典線性迴歸模型的基本假定。第4章介紹MLR模型。第5章介紹NLRM的基本假定。第6章進一步說明迴歸模型的大樣本推論以及OLS估計式之漸近有效性。第7章討論MLR模型的特殊函數型態(如對數函數、二次式以及交互變數型態),以及估計迴歸模型的預測部分。第8章檢視迴歸模型下的質性變數。第9章說明變異數異質的結果、使用穩健的標準誤,以及如何使用WLS方法與應用。第10章檢視模型設定問題,其中包括代理變數、因變數與自變數之衡量誤差、離群值與最小絕對誤差等。 書中範例所呈現任何計算、模擬、估計、編表或甚至於繪圖等操作,光碟內皆附有完整的Python程式碼供讀者參考使用。 【目錄】 第1章 導論 1.1 何謂計量經濟學? 1.2 資料的類型 1.3 資料產生過程與其他情況不變 1.4 本書所使用的檔案數據資料第2章 簡單迴歸模型 2.1 簡單迴歸模型的定義 2.2 OLS估計式 2.2.1 OLS估計式的導出 2.2.2 Python的操作 2.3 迴歸式的特徵 2.3.1 配適值與殘差值 2.3.2 配適度第3章 簡單的新古典線性迴歸模型 3.1 sCLRM(sNLRM)的假定 3.1.1 線性迴歸模型 3.1.2 條件誤差的假定 3.1.3 其餘假定 3.2 不偏性與一致性 3.2.1 不偏性 3.2.2 一致性 3.3 統計推論第4章 複線性迴歸模型:線性重合 4.1 MLR模型 4.1.1 MLR模型的特色 4.1.2 OLS之估計 4.1.3 Frisch-Waugh定理 4.1.4 t檢定 4.2 配適度與線性重合 4.2.1 配適度 4.2.2 調整的R2 4.3 線性重合 4.3.1 相關的自變數 4.3.2 再談βj的標準誤第5章 新古典線性迴歸模型 5.1 NLRM的基本假定 5.1.1 OLS估計式的不偏性 5.1.2 變異數異質 5.1.3 OLS估計式的抽樣分配 5.2 多元線性限制檢定:F檢定 5.2.1 多餘解釋變數的檢定 5.2.2 整體迴歸式顯著性之F檢定 5.2.3 一般的線性限制檢定第6章 複迴歸分析:OLS之漸近性 6.1 一致性 6.2 漸近常態與大樣本推論 6.3 LM檢定 6.4 OLS的漸近有效性第7章 複迴歸分析:其他問題 7.1 數據單位對OLS估計的影響 7.1.1 數據單位不同 7.1.2 貝他係數 7.2 一些特殊函數型態的檢視 7.2.1 對數函數型態 7.2.2 二次式模型 7.2.3 交互作用項 7.3 預測 7.3.1 預測區間 7.3.2 因變數是log(y)第8章 質性資料 8.1 質性資料 8.1.1 單一虛擬自變數 8.1.2 多個虛擬變數 8.2 虛擬變數之交互影響與跨群差異之檢定 8.2.1 虛擬變數之交互影響 8.2.2 跨群差異之檢定(鄒檢定) 8.3 二元因變數 8.3.1 何謂線性機率模型? 8.3.2 應用第9章 變異數異質性 9.1 變異數為異質與穩健的標準誤 9.2 變異數異質之檢定 9.2.1 Breusch-Pagan檢定 9.2.2 White檢定 9.3 加權最小平方與一般最小平方估計 9.3.1 加權最小平方估計 9.3.2 可行的一般最小平方估計 9.4 再談線性機率模型第10章 模型設定的問題 10.1 模型設定誤差 10.1.1 函數型態誤設 10.1.2 RESET檢定 10.1.3 非包含模型之檢定 10.2 代理變數 10.2.1 無法觀察到的解釋變數 10.2.2 遞延落後項 10.2.3 隨機斜率模型 10.3 衡量誤差 10.3.1 因變數存在衡量誤差 10.3.2 解釋變數存在衡量誤差 10.4 離群值與最小絕對估計 10.4.1 離群值與有影響力的觀察值 10.4.2 最小絕對估計附錄A Python導論 A.1 本書的操作方式 A.2 使用模組 A.3 物件 A.3.1 變數 A.3.2 Python內的物件 A.3.3 模組(numpy)內的物件 A.3.4 模組(pandas)內的物件 A.4 迴圈、函數與條件指令 A.4.1 自設函數 A.4.2 迴圈與條件指令 A.5 圖形的繪製附錄B 基本數學與模擬 B.1 加總操作式與敘述統計量 B.2 線性函數、二次式函數與特殊的函數 B.2.1 線性函數 B.2.2 二次式函數 B.2.3 特殊的函數 B.3 微分附錄C 基本的機率觀念 C.1 隨機變數 C.1.1 間斷的隨機變數 C.1.2 連續的隨機變數 C.2 聯合分配、條件分配與獨立性 C.2.1 聯合機率分配與獨立性 C.2.2 條件機率分配 C.3 機率分配的特徵 C.3.1 單變量機率分配 C.3.2 聯合機率分配的特徵 C.3.3 條件機率分配的特徵附錄D 機率分配 D.1 單變量機率分配 D.1.1 常態分配 D.1.2 卡方分配 D.1.3 t分配 D.1.4 F分配 D.2 多變量機率分配 D.2.1 多變量常態分配 D.2.2 多變量t分配附錄E 估計式 E.1 估計式的特徵 E.1.1 母體、參數值與隨機抽樣分配 E.1.2 估計式的有限樣本特徵 E.1.3 估計式的大樣本特徵 E.1.4 漸近常態 E.2 參數估計的一般方法 E.2.1 動差法 E.2.2 最小平方法附錄F 矩陣代數 F.1 基本定義 F.2 矩陣的操作 F.3 線性獨立與矩陣的秩 F.4 迴歸模型與OLS參考文獻 中文索引 英文索引

原價: 690 售價: 587 現省: 103元
立即查看
英文學位論文寫作手冊:學生與指導教授參考指引 (1版)

英文學位論文寫作手冊:學生與指導教授參考指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 a handbook for students and their supervisors 使用非母語撰寫學位論文, 除了突破語言關卡,更需克服「跨文化寫作」問題! 本書闡明典型論文各個部分的期望、慣例、結構與組織, 並針對語言與文化背景的差異提供實用寫作建議, 是國際學生撰寫英文論文的理想指南! 本書由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出版集團 Taylor & Francis Group. 旗下之 Routledge 所出版,為無數碩博士生及其指導教授提供了學術寫作方面的重要支援,且被知名的博士寫作部落格 Doctoral Writing 形容為「難以超越的經典」。書中根據論文寫作目的,探討作者與讀者的關係,並使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和實用範例,深入剖析撰寫學位論文時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尤其針對母語並非英語的國際學生,從心態建立和文化差異的多元角度切入論文寫作,循序漸進幫助其克服在撰寫英文論文過程中將會面臨的各種挑戰。 內容重點: ‧探討學生的語言與文化背景如何影響研究觀點、選題與寫作目標 ‧作者角色定位及建立學術權威的技巧 ‧掌握語言運用與論述特性,有效表達研究問題與結果 ‧提供關鍵章節的結構與組織建議,掌握論文架構 ‧實用線上工具與資源,提高寫作效率 ‧精選論文摘錄,重點理解及範例參考 ‧揭示口試委員的期望與評估標準 ‧指導如何將博士論文轉化為高質量的學術出版物 【內容連載】 碩博士論文寫作中的跨文化課題 跨文化寫作   在碩博士論文寫作中有許多文化課題須加以考量。在撰寫和閱讀這類學術文本時,文化差異是重要的問題。被稱為對比修辭學 (contrastive rhetoric)或最近更多地稱為跨文化修辭學 (intercultural rhetoric) (Connor, 2018) 的研究領域比較了跨語言和跨文化的寫作,這個領域的許多研究都聚焦於學術寫作。對比修辭學起源於Kaplan (1966) 的研究,他研究了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學生在學術寫作中的不同模式。儘管Kaplan後來修正了他認為學術寫作差異是因為文化思維方式不同的強烈主張,但許多研究都在不同的語言和文化中發現了學術文本在寫作方式的重要差異。不過,有些研究則是發現了跨文化學術寫作中的重要相似之處。例如Kubota (1997) 認為,在對比修辭學領域的研究中,往往對一些特定例子中的寫作文化特徵過於概括。她主張,就如同日文的說明式寫作有多種修辭風格一樣,英文也有,而嘗試把修辭風格簡化為單一標準就是在誤導。   Leki (1997) 認為對比修辭學不僅過度簡化了其他文化,還過度簡化了英文寫作方式。她指出,儘管英語為第二語言的學生通常被教導以標準方式寫作,但專業作家並不一定以這種方式進行英文寫作。她主張,在某些情況下,許多被認為是華文、日文和泰文寫作中典型的修辭手法,在英文中也會出現。同樣地,被認為是英文寫作典型的特點也偶爾出現在其他語言中。她認為,對比修辭學最有用的觀點是研究「作者在應對外部需求和文化歷史時所做的務實和策略性選擇上的差異或偏好」(Leki, 1997, p. 244)。   Kubota與Lehner (2004) 認為,對比修辭學對學生的第二語言學術寫作抱持著有缺陷的觀點。他們還主張,許多對比修辭學的研究呈現了學術寫作中並非總是存在的差異。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認為華文的學術寫作呈現循環性,而英文的學術寫作則呈現線性。有些華人學生表示: 當你說英文的學術寫作是線性時,所意謂的是什麼?在英文中,文章的作者會先說自己想說的話,把它說出來,然後再重複說一遍。這其實是一種循環,而不是線性的寫作方式。 (Pennycook,個人訪談)   有時,寫作顧問可能看了學生的姓氏就據此對他們的寫作做出假設,而不知道他們是否確實具有該語言和文化背景。例如有一位英裔澳洲學生的先生是華人,基於她的(華人)姓氏,她被給予了有關「東方」寫作循環性以及在寫作中需要更具西方特色的建議。在這個案例中,顧問僅根據他對華文和英文學術寫作的先入為主想法及學生種族來對學生的寫作進行了預判和假設 (Pennycook, 2001)。   一篇寫得好的文章有個重要特徵就是個別句子之間的統一性和聯繫性。這在某種程度上是文本中思想呈現的結果,但也取決於作者在文本中如何建立句子內部和句子之間以及段落內部和段落之間的連貫性。這對於英文寫作尤為重要,英文寫作常被描述為是作者負責 (writer responsible),而有別於在其他的語言中(例如日文)所寫的文本有時被描述為是讀者負責 (reader responsible)。也就是說,在英語中,作者有責任讓讀者清楚地理解文本的意涵,而在日語中,更多的是假設讀者能夠理解所說的內容。此外,英文學術寫作通常被描述為「低語境」(low context),因為它不假設作者和讀者之間具有共同的知識和觀點,因而在英文的學術寫作中,通常會將事情明確說出來。而在其他被描述為「高語境」(high context) 的語言中,有些事情可能不會被說出來,因為假設讀者已經知道了。   因此,英文的碩博士論文以大量的「知識展現」為特徵,亦即告訴讀者一些他們可能已經知道的事情,而在某些情況下,讀者可能比學生更清楚。許多非英語母語學生常會說:「我沒有把這說出來,因為我以為你已經知道了。」然而,這正是碩博士論文的作者要以英文來做到的事,但許多非英語母語學生可許會覺得很奇怪或不自然。   文化差異也存在於文法層面,這對第二語言作者來說也可能是個問題。例如,Lu等 (2016) 所進行的一項研究審視了香港的華人學生與英國的英語母語生在論文寫作中如何使用連接詞,發現這兩組作者之間存在差異。例如,香港作者使用表示相逆(如despite)和對比(如however)的詞語之頻率遠不如英國作者,而on the other hand這個短語,有些香港作者則會在不形成對比的情況下使用。雖然不可能預測英文和其他語言之間的所有語法差異,但重要的是要記住差異確實存在,而且這不僅是使用了錯誤語法項目的問題,還涉及該特定項目在英文中的功能,這可能與它在其他語言中的功能不同(參見曼徹斯特大學學術片語庫 [www.phrasebank.manchester.ac.uk/]以了解表達語言功能的方式,例如批判性和謹慎性,這些都是學術英文的典型表達方式)。 跨文化交流   在以第二語言撰寫碩博士論文的過程中,學生和指導教授之間也可能會存在誤解。跨文化語用學 (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這個研究領域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該領域的研究人員研究了將一種行為或修辭策略轉移到另一種語言和文化中所產生的困難,但沒有意識到該語言和文化對事情的做法可能會有所不同。這可能是像進入某人的辦公室而不敲門(因為門是開著的)這樣簡單的事情,也可能是涉及將某種請求方式從一個文化轉移到另一個文化,而未意識到在另一個語言和文化中這種作法是不同的。例如學生或許認為,在請求中加入「請」這個詞可以使請求更加禮貌,從某種程度上確實是這樣,但未意識到給指導教授發送一封電子郵件說「我完成了第3章,請檢查一下」並不夠禮貌(在大多數情況下)。其他可能因不同文化而存在差異且可能對口語交流產生影響的因素包括身體語言、眼神交流、特殊的親密度和身體接觸。例如,交叉雙臂和雙腿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含義,直視某人的眼睛(或不直視),站得很近或碰觸某人也可能有所不同。(Hutchison et al., 2014)。   因此,對文化適切性的看法不同可能會導致誤解,並阻礙有效的跨文化交流。特別是當學生和指導教授來自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時 (Harwood & Petric, 2017; Krase, 2007),情況更是如此。學生雖然通過了大學的英語入學要求,但他們對於學生與指導教授之間的面對面互動卻往往缺乏準備。這些當面互動是指導過程中很重要的部分。然而,它們伴隨著潛在的誤解,尤其是在跨文化的交流處境中。   學生需要意識到並預期在與指導教授互動時存在跨文化差異(假設他們的指導教授不是來自與他們相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如果學生和指導教授之間出現溝通問題,雙方都需要準備好談論這些問題,使誤解不至於發生,以免影響這段非常重要的關係(參見第2章以進一步討論跨文化交流)。 第二語言的學術寫作與身分   作者身分是學術論述中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在碩博士論文寫作中。對許多第二語言寫作者來說,這是一個尤其困難的問題。學術寫作常是以不帶表情與個人化的樣貌來呈現。例如,學生會被告知「要把個性留在門外」(Hyland, 2002, p. 352),不要使用像「我」這樣的人稱代名詞,這些代詞表明所說的是學生的觀點或立場(有關「I」在博士論文寫作中的使用,請參見Thomson & Kamler, 2016, Chapter 8,以及本書的第3章)。然而,正如Hyland指出的那樣,「我們所寫的所有內容幾乎都講述了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想要與讀者建立的那種關係」。學生在第一語言的學術寫作中有不同的寫作方式和不同的「聲音」時,就會使這進一步複雜化 (Seloni, 2018)。   Prince (2000) 研究了第二語言論文寫作中的作者身分問題。她感興趣的是第二語言寫作者如何受到他們在第一語言和文化中寫作論文的經驗所影響(或不受影響)。她研究了一組華人與波蘭學生的經歷,他們在用英文寫論文之前都已經用自己的第一語言寫過論文。她發現在研究中所浮現的一大論題是,學生是否必須放棄或改變個人的身分,才能用英文寫出一篇成功的論文。Prince講述了她的一位波蘭學生 Ilona 是如何激烈地奮力保留她個人和獨特的寫作風格,但最終發現她必須放棄這一點才能通過。   Bartolome (1998, p. xiii) 認為,要想在西方學術環境中取得成功,需學習的不僅是語言問題,還包括了解特定學術環境中所重視之特定話語的「語言語境化語言」(linguistically contextualised language)。許多學生發現這點很難做到。他們可能害怕失去文化身分,且不希望在新的學術文化中「被淹沒」。在Prince研究中的波蘭學生Ilona就是這種感受。不過,研究文獻中所報告的其他學生經歷則略有不同。例如,在Shen (1989) 的研究中,一位華人學生認為,學習以一種新的方式寫作為自己增添了另一個維度,也改變了他對世界的看法。他說,這並不意謂著他失去了自己的華人身分。確切來說,他表示自己絕不會失去這點。然而,學生確實需要學會以一種對他們來說通常是新的和不同的方式來寫作,並且必須平衡他們的新身分和舊身分。這既關乎文化上對寫作的看法,也關乎學生作者與新的想像中的讀者、指導教授和口試委員之間新的、不同的關係。正如Silva與Matsuda所指出的,寫作始終根植於作者與讀者之間複雜的關係網絡中。而且這些關係不斷在改變。他們主張: 作者的任務不只是準確地再現現實那麼簡單;作者還必須透過建構文本,將本身對這些寫作元素的看法與讀者所抱持的觀點加以調和。 (Silva & Matsuda, 2013, p. 232) 因此為了成功,學生便需要以其學科所重視的方式來代表自己,並採用在其研究領域中成功的學術作者身分 (Hyland, 2009)。這牽涉到「協商一個對個人和群體都具有一致性和意義的自我」(Hyland, 2011, p. 11),以及理解在進行寫作時,所屬研究領域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因此,學生必須選擇能夠與其群體成員建立聯繫的表達方式,這樣才能被視為既可信又有效的學術作者 (Hyland, 2011)。這通常意謂著,第二語言學生會發現在應對和處理不同的做事方式、不同的標準和對寫作的不同期待時,自己就必須調和第一和第二語言互斥的身分與立場 (Seloni, 2018)。

原價: 560 售價: 442 現省: 118元
立即查看
Linguistics 語言學:語言與溝通精簡導讀

Linguistics 語言學:語言與溝通精簡導讀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600 售價: 564 現省: 36元
立即查看
Fun說英語介紹台灣:即學即用觀光導遊英語(16K+寂天雲隨身聽APP) (1版)

Fun說英語介紹台灣:即學即用觀光導遊英語(16K+寂天雲隨身聽APP)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530 售價: 477 現省: 53元
立即查看
英文寫作練習365:用高效「引導問答+提示例句」,鍛鍊英文思考力,養成英文寫作的原子習慣

英文寫作練習365:用高效「引導問答+提示例句」,鍛鍊英文思考力,養成英文寫作的原子習慣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不會寫、不知怎麼開始」不再是藉口了! 跟著本書設計的「引導問答+提示例句」 365天、每天只要寫3行,加強寫作實力完全無壓力! 讓你在無形中就能養成「用英文思考」的習慣, 把學過的英文變成真正的表達能力! 隨時、隨地都能開始! 精選52個主題、365個切身相關的簡短問題, 跟隨書中提供的破題示範例句,輕鬆開始寫作! 適合學校教學輔助、自我鍛鍊、會考準備, 針對各種廣泛主題,強化臨場反應力!   學了這麼久的英文,遇到需要回應自己的想法,或者回答寫作題目時,卻完全不知道怎麼表達嗎?這是因為,英文學習者大多停留在表面的知識學習,卻沒有養成習慣用英文思考、溝通的「英文腦」。   ▍每天寫 3 行,練習用英文表達自己的想法   本書精選 52 個主題、365 個問題,讓讀者每天練習,用 3 個句子回答自己的生活情況與思想觀念,養成用英文思考、傳達想法的習慣,大腦就能漸漸習慣處理英文。從小小的習慣開始,每天只要付出一點點的努力,就能徹底改變學了英文卻不會用的命運!   ▍用最小的努力,養成長久的習慣,帶來巨大的成就   暢銷書《原子習慣》提到:「新習慣的開始應該要花不到 2 分鐘」。如果一開始就挑戰長篇寫作,很可能因為太困難而半途而廢。所以,從 2 分鐘就能完成的 3 行寫作開始,就很容易養成每天的習慣,用細微的改變累積出長遠的效果。只要堅持每天 3 行書寫的習慣,久而久之,用英文寫作、表達就不再是陌生又令人害怕的事了!   ▍不知道怎麼寫也沒關係!參考「提示例句」與「回答範例」,   ▍運用「破題→說明→收尾」的法則,用 3 個句子建構英文寫作的小宇宙   不過,即使只是寫 3 個句子,還是有可能不知該如何開始。所以,書中針對每個題目,都提供兩個可能的起始句型,幫助讀者寫出第一個句子。然後,只要運用「破題→說明→收尾」的法則,在第 1 個句子「破題」之後,用第 2 個句子進一步「說明」,最後用第 3 個句子將前面所寫的內容「收尾」,就能完成一段結構完整的敘述。掌握這個基本的寫作法則,將來需要撰寫較長篇幅的文章時,也能夠得心應手。   在每個題目之後,也提供大學英文程度的回答範例,除了讓讀者具體了解如何完成 3 句英文的寫作,也可以作為閱讀與詞彙學習的材料。如果對當天的題目沒有任何想法,也可以直接抄寫回答範例,明天再繼續努力。只要堅持每天書寫的習慣,久而久之,用英文寫作、表達就不再是陌生又令人害怕的事了。 本書特色   ◆ 獨特的「每日輕寫作」學習法,激發英文思考的習慣   要培養用英文表達的能力,其實只要每天寫 3 句就夠了!對於剛開始練習英文表達的人而言,組織長篇文章的難度過高,也容易半途而廢。本書提供獨特的「問答式 3 行寫作法」,每天只需要用 3 個英文句子回答問題,任何人都能簡單完成,更容易持之以恆,輕鬆培養用英文寫出自己想法的習慣。   ◆ 提供 52 個主題、365 個與個人生活與觀念最相關的問題   當我們談論自己的時候,總會有許多想要表達的想法,也最容易把想法轉化為文字。所以,本書選擇 52 個生活主題,提供 365 個關於個人生活與觀念的問題,例如「你工作或學習時會聽音樂嗎?」、「如果你有很多空閒時間,你想學什麼?」、「你認為人活著有可能沒有祕密嗎?」,每天刺激讀者試著表達自己的想法,逐步建立思考與文字之間的連結。   ◆ 由淺入深的編排方式,先建立信心,再逐步進階   書中提供 52 個寫作主題(包括 Prologue 與 Epilogue),每個主題都有 7 個問題,讓讀者以週為單位,每週進行一個主題的寫作。主題以從簡單到難的順序編排,從最簡單的「嗜好」、「運動習慣」開始,逐漸深入到「社會議題」、「教育」、信念」等等,先讓讀者從最容易表達的題目開始,成功建立寫作的信心之後,再進入難度較高的主題,就不容易感到困難了。除了照順序以外,也可以只選擇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進行寫作。   ◆ 提供「你可以這樣回答」的示範句型,立即套用、快速開始寫作   再怎麼簡單的題目,一定也有不知該怎麼回答的時候。因此,本書針對每個題目,都提供 2 個可能的回答句型,讀者可以仿照這些句子,寫出破題的第一句。起了頭之後,接著完成後面的部分就不難了。   ◆ 「破題→說明→收尾」的回答範例,示範用 3 句完成一段完整的敘述   就算只是寫 3 個句子,也可以像長篇作文一樣具有完整的架構。書中每個題目的回答範例,都以「破題→說明→收尾」的順序,完成一段有條理的敘述。只要掌握這個原則,不但能順利完成 3 行寫作,未來需要撰寫更長的篇幅時,也能自然地以邏輯順序建構段落。   ◆ 範例文章使用大學程度英文,搭配詞彙列表,看範文也能擴充單字   書中的範例文章具備大學英文水準,可以作為讀者精進措詞與構句能力的參考。文中使用的單字與片語,也整理成詞彙列表,讀者可以從中找出值得學習的單字。如果真的對於題目沒有任何想法,也可以整篇直接抄寫,明天再繼續努力。

原價: 450 售價: 356 現省: 94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