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88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期的專輯是「新冠啟示錄:從全球化到人類世」,面對新冠病毒史無前例的衝擊,全球在驚恐之餘,各方都開始思索下一步應如何踏出。而新冠可謂全球化與人類世的合體。從今以後,我們已無法忽視全人類╱全地球之間緊密相連、禍福與共的事實。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在疫情正熾之時,舉辦了論壇,請到醫學、歷史、文學、風險治理、經濟、國際關係等不同角度的學者,反思此次疫病與全球化及人類世的因果、糾結與啟示。本期還有「帝國日本的歷史及其殖民地」專題、「抗疫與生命政治」專題、訪談導演艾曉明女士,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目錄】 當代中國知識分子的三個政治角色:從他們在美國問題上的分裂談起(郝志東) 也談五四激進主義與文革的關係(陶東風) 民族意識濫觴與民族主義歧途(榮 劍) 「公民宗教」與儒學:日本的過去,中國的現在,以及當前的儒學研究(白貴理) 帝國日本的歷史及其殖民地 重思「日本近代化」:於明治維新一百五十年之際(子安宣邦) 日本帝國形成的學知與心性(山室信一) 你的忠臣也是我的英雄:鄭成功、江戶文藝與日本帝國的臺灣統治(藍弘岳) 東亞體制變革與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做為「思想課題」的歷史認識(趙寬子) 思想訪談 紀錄片再現女性反抗者 對話艾曉明(曾金燕) 新冠啟示錄:從全球化到人類世 瘟疫:台灣社會的終極恐懼與挑戰(石富元) 回到未來:重訪世界史上之疫病(熊秉真) 國王的新冠:現代性、瘟疫想像、傳統智慧(廖咸浩) 驅動新冠肺炎風險治理2.0(周桂田) 新冠肺炎的經濟衝擊與全球化的終結(杜震華) 國際秩序的變遷與新冠疫情衝擊的影響(張登及) 抗疫與生命政治 東亞與全球抗疫:對韓炳哲數位化生命政治的誤解與補充(曾金燕) 「例外狀態」與「人民名義」(徐先智) 致讀者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代理經銷 白象文化 本書由生化博士江晃榮所著,新加坡國際反疫苗團體Iris Koh許曉沛Founder,Healing the Divide、前衛生署長楊志良、香港中醫師麥燕瓊博士聯合推薦您一定要瞭解的疫情真相。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新冠(COVID-19)疫情在2019年底爆發後,迅速擴散至世界各地。許多國家的民眾都經歷過封城、隔離、居家工作等公共防疫措施。在這場公共健康危機中,疫情傳播瞬息萬變,傳媒的角色變得至關重要,包括幫助民眾了解疫情、組織抗疫、提供疫苗相關資訊等。與此同時,與傳媒競爭的網絡媒體加劇了虛假資訊的傳播。民眾對爆炸性的疫情資訊難辨真偽,造成認知負擔,甚至採取錯誤防疫行為。本書作者蒐集來自香港、台灣、新加坡和中國大陸四地的數據,嘗試分析並探討新冠疫情期間傳媒所扮演的角色。 本書共收錄11篇實證研究論文,文章主要分爲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探討新冠疫情大背景下傳媒呈現的内容,包括網路新聞和文本;第二部分探討新冠疫情期間傳媒使用和新冠疫苗接種態度的關聯性;第三部分分析新冠疫情期間的虛假資訊傳播及其帶來的社會影響。 本書旨在整理和分析新冠疫情中傳媒在亞洲華人社會的角色,反思傳媒的影響、貢獻與缺失。本書的重要貢獻有三點。第一,為傳媒業界提供改善報導的建議;第二,展示民意形成過程,為政府的公共政策提供建言;第三,分析虛假資訊的傳播規律,以及其對華人社會之影響,為構建有序資訊社會提供思考方向。 目錄 01 序言(魏然、羅文輝) 【新冠疫情之傳媒呈現與傳播】 02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初期武漢民眾的媒體使用、資訊處理與情緒反應:一項電話調查研究(張明新、程渺然、岳漢玲、李宗亞) 03 網路新聞文本公共商議性研究——以新冠疫情初期中國大陸相關報導為例(章平、楊肖光、戴笑凡、曾詠祺、洪子陽) 04 新冠疫情時期的「網紅」知識分子與大眾民族主義——基於今日頭條影片的研究(王海燕、吳琳) 05 新冠疫情下全球接觸者追蹤App的隱私政策及其文化影響因素——基於50個移動App的內容分析(汪靖、吳瓊) 【新冠疫情與新冠疫苗】 06 風險感知與疫苗猶豫:以台灣新冠肺炎疫情為例(盧鴻毅、林冠承、趙麟宇) 07 新冠疫苗接種意願的影響機制研究:一項基於保護動機理論的實踐(鄒霞、劉蒙闋、劉煥、謝金文) 08 疫情虛假資訊如何影響公眾的疫苗接種態度:基於北京市的實證研究(金兼斌、魏然、郭靖) 【新冠疫情與虛假資訊傳播】 09 知識水準、負面情緒與新冠虛假資訊的第三人效果:一項來自新加坡的研究(張曉、魏然、邱林川) 10 新冠疫情虛假資訊的接觸頻率、預設影響,與香港市民對虛假資訊的態度與行為(路淼、羅文輝、魏然) 11 新冠疫情中虛假資訊的議題設定:從社群媒體到傳統媒體(陳憶寧) 12 新冠肺炎虛假資訊接觸對認知和態度的負面影響:探究數位媒體資訊近用性的形塑作用(魏然、郭靖、王賽、黃懿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