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當代生理學 ISBN13:9789861944593 出版社:華杏出版社 作者:洪敏元等 裝訂/頁數:平裝/625頁 規格:26cm*19cm*3cm (高/寬/厚) 版次:6 出版日:2017/12/04 中國圖書分類:人體生理學 內容簡介 本書章節架構是依照考選部公布之命題大綱所編寫,作者群以個人專長與豐富的教學經驗,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彙編一本適合護理、幼保、老人照護及醫學院相關科系學生使用的生理學教科書。 全書共18章,內容為介紹各系統器官的簡略解剖位置、生理現象、生理功能和一些器官常見的生理病理機轉,並特別涵蓋幼兒生理現象與老化生理變化的說明,使初學者有一概括認識與了解,引導讀者將學理實際應用於臨床。 本書特色:內容具有連貫性、條理分明、淺顯易懂、考題重點以黑體呈現,並搭配500多幅生理流程圖及解剖圖來輔助說明,增進讀者學習效果。 目錄 CHAPTER 1 細胞生理學 第一節 人體構造的各個層次 第二節 細胞的化學成分 第三節 細胞的構造及功能 第四節 物質通過細胞膜的運動 第五節 體液的組成及恆定狀態 CHAPTER 2 細胞分裂及基因調控 第一節 細胞分裂 第二節 染色體與基因解碼的研究 第三節 基因與疾病的關係 第四節 21世紀之關鍵醫學生物科技 第五節 人類老化 CHAPTER 3 皮膚系統 第一節 皮膚的功能與構造 第二節 皮膚的附屬構造 第三節 皮膚受損之修復 第四節 皮膚老化 第五節 常見皮膚疾病 CHAPTER 4 神經組織 第一節 神經細胞 第二節 膜電位與離子通道 第三節 動作電位 第四節 突觸 CHAPTER 5 肌肉系統 第一節 肌肉組織的特性、功能與種類 第二節 骨骼肌的結構 第三節 骨骼肌收縮的生理 第四節 肌肉收縮的形式 第五節 骨骼肌纖維的種類 第六節 骨骼肌的神經控制 第七節 心肌的特性 第八節 平滑肌的特性 CHAPTER 6 中樞與周邊神經系統 第一節 神經系統的組成 第二節 中樞神經系統──腦 第三節 中樞神經系統──脊髓 第四節 周邊神經和中樞神經的聯繫及整合 CHAPTER 7 自主神經系統 第一節 自主神經系統的結構 第二節 神經傳遞物質與接受器 第三節 自主神經系統的作用 第四節 內臟的自主反射 CHAPTER 8 特殊感覺 第一節 嗅覺 第二節 味覺 第三節 聽覺及平衡覺 第四節 視覺 CHAPTER 9 心臟血管系統:血液 第一節 血液之功能 第二節 血液之成分與特性 第三節 止血 第四節 血型及輸血 CHAPTER 10 心臟血管系統:心臟 第一節 心臟的構造 第二節 心臟的幫浦功能 第三節 心肌電生理及動作電位 第四節 心電圖及心律不整 CHAPTER 11 心臟血管系統:血管 第一節 血管的種類和構造 第二節 動脈血流及血壓調節 第三節 微血管的交換 第四節 靜脈的生理功能 第五節 器官循環生理 CHAPTER 12 淋巴與免疫系統 第一節 淋巴交換及淋巴循環 第二節 淋巴組織及淋巴器官 第三節 非特異性免疫 第四節 特異性免疫 CHAPTER 13 呼吸系統 第一節 呼吸器官的生理學 第二節 呼吸作用 第三節 呼吸氣體的輸送 第四節 呼吸的控制 CHAPTER 14 消化系統 第一節 消化道的構造及功能 第二節 消化道的管制系統 第三節 消化道的運動 第四節 消化道的消化及吸收 CHAPTER 15 營養與代謝 第一節 能量的轉換和利用 第二節 荷爾蒙對新陳代謝之調節 第三節 礦物質及維生素對新陳代謝之調節 第四節 代謝率及體溫之調節 CHAPTER 16 泌尿系統 第一節 腎臟 第二節 尿液的形成 第三節 尿液濃縮機轉 第四節 尿液的排除 第五節 酸鹼值的恆定 CHAPTER 17 內分泌系統 第一節 內分泌學概論 第二節 下視丘 第三節 腦下腺 第四節 甲狀腺 第五節 副甲狀腺 第六節 腎上腺 第七節 胰臟 第八節 松果腺 第九節 其他內分泌腺及組織 第十節 自泌作用與旁泌作用 CHAPTER 18 生殖系統 第一節 性別分化與發育 第二節 男性生殖系統的構造 第三節 精子的形成 第四節 男性荷爾蒙 第五節 女性生殖系統的構造 第六節 卵子的形成 第七節 女性荷爾蒙 第八節 月經週期及排卵 參考文獻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人間佛教當代問題探討》共計三冊,將大師弘法五大洲,針對不同領域的社會人士所作的講演、座談,結集成冊,提供大眾參酌,從中讀出解決現實人生之道。本冊主題為「生死關懷」,收錄八篇精采的論述。 對於生死問題的探討與解決,是古今人等皆想揭開的謎團。此類議題亦有八篇文章,大師從佛陀的言論為出發,提出個人體驗與看法。從安樂死、臨終關懷、身心疾病等,大師為我們指出一條「希望之路」。如:到成功大學醫學院講演,發表佛教對「器官捐贈」及「臨終關懷」的見解與作法;面臨「身心疾病」如何治療的問題,需以佛法的慈悲喜捨作為治療心病的良藥。再者,應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邀請,與多所大學的各科系學生座談。依大家所提出安樂死、墮胎、殺生等問題,從佛教、醫學、法律、人情等觀點,大師一一提出解說及因應之道。 為化解多數人對「生死」的恐懼,大師在美國西來大學透過遠距教學,與全球各地的學員座談。提出:生死本一如,就像白天和黑夜自然的輪轉,人往生後,家人要能為他念佛,並隨喜量力為他行善積蓄功德,才是正面的幫助親友解除面臨死亡的恐懼。 死亡如換衣、如搬家、如出獄、如秋天的葉落。對死亡有正確的認知,我們才能跨越生死的籓籬,悠遊人間,自在無礙。大師提出「死亡是新的開始」,像每天早上升起的太陽,讓人們摒除死亡是絕望的陳舊觀念。從對死亡的關懷,大師也從現實生活的層面去探討,民間信仰的價值、素食問題及對修行問題的看法等等。 大師對「民間信仰」亦給予肯定,認為民間的關公、媽祖及有忠孝節義情操的神明等,祂們讓民眾相信善惡報應,對社會的和諧有所助益。老婆婆虔誠的禮拜,雖不懂高深的哲理,但信念堅貞、信念之純潔高尚,卻是值得讚賞的。信仰當然以「正信」最好,還未正信時,「迷信」至少比「不信」好,因為,迷信的人,還有個善惡因果的言行規範。 皈依後,一定要吃素嗎?一般人將素食與信仰佛教畫上等號,其實素食是一種生活習慣而已,皈依是終生信奉佛教,不一定要吃素,心中有佛,擁有慈悲心才是最重要。大師提出素食只是生活的習慣,不能與信仰畫上絕對的等號。 對於修行,大師提出簡要的說明:修行即為修正行為,不一定要到深山裡去苦思冥想,修行也不一定要眼觀鼻、鼻觀心地自我獨修;甚至修行也不只是誦經、持咒、念佛、參禪。如果天天誦經拜佛,卻是滿心的貪瞋愚痴、自私執著;不如法的修行,如何會有如法的結果? 修行,固然需要;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這就叫做"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