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內容簡介 本書為國內第一本全方位解讀紀錄片的專書,除了探索紀錄片的真實與虛構,還將帶您重新發現紀錄片的侷限與力量。 【歷史】 從19世紀的攝影術一路談到近年來的動畫紀錄片,以及因為電腦與網路科技快速發展與普及化而出現的互動式紀錄片,以豐富的圖文實例建立起紀錄片的百年史觀。 【美學】 除了介紹真實電影、直接電影等十餘種片型的獨特美學,還以跨類型紀錄片、歷史紀錄片、偽紀錄片、紀錄劇為分析對象,探索紀錄片的核心議題:真實與虛構。 【製作】 針對紀錄片創作的幾個面向做理論或概念上的討論,包括為什麼要透過紀錄片來表達意見?怎麼建構論點?如何說好一個故事?剪輯、旁白、音樂的使用方式會產生什麼效果?觀眾與紀錄片創作者間的默契是什麼?觀眾能否讀出創作者的意圖?紀錄片是否會影響觀眾的認知與行動? 【倫理】 從實務角度來深入討論紀錄片常見的倫理議題,例如紀錄片創作者要對被攝者負起何種責任?隱私權與言論自由如何取捨?重建場面會遇到什麼倫理問題?紀錄片風格與美學如何影響倫理?什麼是攝影機凝視的倫理?受害者紀錄片、自傳式紀錄片、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又是什麼? 修訂三版新增全新第七章〈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討論的是1960 年代之後,原本被視為是紀錄片倒退發展、自我耽溺,用來自我表達的「隨筆式電影」,但到了21 世紀,這種紀錄片卻在全世界各地開花結果,儼然是獨立紀錄片成為主流後的一種紀錄片類型。 【書末收錄】國內外人物介紹與名詞解釋 好評推薦 吳文光(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導演): 「什麼樣的一個平臺上,可以做到『紀錄片作者不僅僅只是一個槍手』,『理論者也不僅僅只是扮演員警』?這本書展開了這些話題,也推進了這些話題的思考。」 張釗維(CNEX基金會製作總監、紀錄片導演): 「從不假裝知之、也不假裝不知,到審視客體、反求諸己,再到穿透人物與事件的表面、追求更深層次的真實,在這三個層層遞進的正直意義上,我看到李老師這本書,在此時此刻出版的深切意義。」 目錄 修訂三版序:紀錄片做為一個表現/再現媒體,正在新世紀進行一次華麗的轉型 修訂二版序:臺灣紀錄片的發展、展望寄語 初版推薦序:隔岸觀「火」……吳文光 初版推薦序:紀錄者的正直……張釗維 代 序:記錄我與紀錄片的一段緣 Chapter1 歐美紀錄片的發展簡史 前 言 電影發明以前 單純記錄真實事物的紀實片 新聞片類型的出現 旅遊片的盛行 紀錄片的出現 維爾托夫與真理電影 編纂電影的出現 城市交響曲 格里爾生與英國紀錄片運動 宣傳紀錄片的崛起 戰爭宣傳片時期 戲劇紀錄片的出現 電影紀錄片的沒落與電視紀錄片的興起 自由電影運動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背景 真實電影 直接電影 真實電影與直接電影的比較 人類學(民族誌)電影 反身性紀錄片 社區紀錄片 探索式紀錄片 基進的紀錄片 個人紀錄片的出現 實驗紀錄片大行其道的時期 動畫紀錄片 紀錄片的新發展方向 Chapter2 什麼是紀錄片 前 言 紀錄片的定義 紀錄片的種類 觀眾如何閱讀紀錄片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契約關係 Chapter3 紀錄片創作實務概論 為何要製作紀錄片 紀錄片的製作過程 紀錄片的結構 剪 輯 旁 白 音 樂 紀錄片的風格 紀錄片與觀眾 寫實風格與觀眾對議題的認知 紀錄片創作者與觀眾間的默契 Chapter4 紀錄片的製作倫理 前 言 紀錄片製作倫理的發展 隱私權與紀錄片創作者對被拍攝者的責任 同意拍攝的議題 利益剝削的議題 受害者紀錄片的議題 言論自由或保護隱私權 倫理與美學 攝影機凝視的倫理規範 電影風格形式與製作倫理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政府宣傳紀錄片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重建場面的倫理問題 紀錄片創作者的專業倫理準則 創作者與觀眾間的倫理關係 結 論 Chapter5 歷史紀錄片的製作 前 言 紀錄片與歷史書寫 歷史紀錄片的模式 重建作為呈現歷史的一種方法 《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製作過程 評述《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形式與內容 觀眾對《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之接受度 結 論 Chapter6 跨類型紀錄片與紀錄片的虛構性 紀錄片的虛構性 早期紀錄片中的虛構影像 《北方的南努克》的虛構與真實 如何看待重建的戲劇紀錄片 半紀錄片不是紀錄片 如何看待偽紀錄片 紀錄劇的意義與重要性 跨界/後設的紀錄片/紀錄劇《阮玲玉》 Chapter7 隨筆式紀錄片:隨筆電影、自傳體(個人)紀錄片、前衛電影 隨筆電影的定義及其發展 自傳體(個人)紀錄片 紀錄片的寫實主義及對其的質疑 個人紀錄片的政治性 結 論 參考書目 外國人物介紹 華語世界人物介紹 名詞解釋 外語人名索引 中文人名索引 外語片目索引 華語片目索引 其他名詞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