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5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個人崇拜,是暴政的核心 二十世紀的獨裁者,如何精心打造受人民景仰的虛偽形象 同樣的招數,是否也正在當今社會上演? 《經濟學人》2019年度最佳選書 《解放的悲劇》、《文化大革命》作者 揭露當代中國真相的歷史學家 馮客 全新力作 二十世紀八大獨裁者: 義大利――墨索里尼 德國――希特勒 蘇聯――史達林 中國――毛澤東 北韓――金日成 海地――杜瓦利埃 羅馬尼亞――希奧塞古 衣索比亞――門格斯圖 整個二十世紀,無數的人民在為自己的獨裁領袖喝采, 即使他們因此淪落成了奴隸…… 獨裁政權無法光靠恐懼和暴力來統治國家,赤裸裸的權力可以暫時奪過來握在手中,但長遠來看永遠都嫌不夠。有辦法讓人民讚揚自己,才有辦法在位子上待久一點。現代獨裁者的弔詭之處在於,他必須製造出民眾支持的假象。 在《獨裁者養成之路》一書中,馮客回顧了二十世紀八個最有影響力的獨裁元首。從精心編排的遊行到嚴格的審查制度,這些刻意打造而成的神祕面紗,讓獨裁者可以不斷地粉飾自己的形象,並且鼓勵廣大人民來歌頌他們。 馮客以絲絲入扣的敘事,檢視了人格的神化如何生根、茁壯、鞏固,證明個人崇拜就是暴政的核心! 推薦 尹子軒(香港《The Glocal全球政經評論》副總編輯) 許菁芳(作家)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管中祥(中正大學傳播系教授╱臺灣公民行動影音紀錄協會理事長) 顏擇雅(出版人,作家) 書評 跳脫既有的成見,延續馮客之前的毛澤東研究,提醒我們,握有權力的意識形態在目前的「自由主義危機」中是如何控制大量人民的心。他嘗試從各種方面去剖析集權主義,從毛澤東到「爸爸醫生」杜瓦利埃,辛辣地簡述了每一個獨裁者的生平。馮客獨具隻眼地指出,反文明的罪行就是反人類的罪行。 ――《紐約客》(New Yorker) 馮客以嚴謹學術態度書寫這本書,他意識到,在政治動盪的時代,這些狂妄自大的傢伙可以一直把人民迷得神魂顛倒。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碑文會傾頹、雕像會倒塌,但這本書讓我們看到,「話術統治」為何歷久不衰。 ――美國大眾文化雜誌Paste Magazine 兼具科普和學術的特色,讀者一定可以從本書獲益甚多,又能享受其中的樂趣。馮客這本書的政治意識是反共且反獨裁的,但更重要的是,他從歷史角度詳述獨裁者如何讓整個社會圍繞著他們的自我頌揚和權力打轉。馮客用全新的方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仔細地帶出新穎的細節。書中寫到不太有名的獨裁政權,例如門格斯圖統治的衣索比亞,亦秉持一貫的詳實筆觸,絲毫不馬虎。 ――美國文化雜誌Tablet Magazine 【目錄】 推薦序 當獨裁者同在異起 許菁芳 前言 第一章 墨索里尼 第二章 希特勒 第三章 史達林 第四章 毛澤東 第五章 金日成 第六章 杜瓦利埃 第七章 希奧塞古 第八章 門格斯圖 後記 謝詞 注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第三波:二十世紀末的民主化浪潮 系列名:經典名著文庫 ISBN13:9786263179509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塞繆爾‧杭廷頓 譯者:劉軍寧 裝訂/頁數:平裝/408頁 規格:21cm*14.8cm*2.1cm (高/寬/厚) 重量:560克 版次:5 出版日:2022/07/28 中國圖書分類:民主政治;共和政治 內容簡介 十九世紀以來,全球性民主化潮流有三波,從1974年葡萄牙政變開始以迄目前,即屬第三波的範疇。此一波民主革命帶動三十多個國家進行政治變革,從威權轉型到民主,這可能是本世紀晚期最重要的政治趨勢。 國際政治學巨擘杭廷頓教授深入淺出地分析了這些民主轉型的原因、性質、方式及其直接影響。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對中華民國臺灣有很高的評價,因為只有中華民國在民主化的進程中,還能夠維持經濟發展與安定。因此「臺灣經驗」有其優越的地方,可資其他開發中國家政經改革參考。 目錄 導讀 第三波民主化 序言 第一章 內容 第一節 第三波的開始 第二節 民主的含義 第三節 歷史上的民主化浪潮 第四節 民主化的問題 第二章 原因 第一節 波浪式運動探因 第二節 民主化波浪探因 第三節 第三波探因 第四節 合法統治權威的衰落和政績的困局 第五節 經濟發展與經濟危機 第六節 宗教變遷 第七節 外來勢力的新政策 第八節 示範效應或滾雪球 第九節 從肇因到肇端 第三章 方式--民主化的過程 第一節 威權政權 第二節 轉型過程 第三節 變革 第四節 置換 第五節 移轉 第四章 進行--民主化的特徵 第一節 第三波民主化的共同特徵 第二節 妥協、參與與適度交易 第三節 選舉結果:預料之外,還是情理之中 第四節 低度的暴力 第五章 持久 第一節 鞏固權力及其問題 第二節 用刑者的難題:法辦與懲治,還是寬恕與遺忘 第三節 執政官式的難題:三心兩意而又強大的軍方 第四節 情境問題、幻滅與威權懷舊 第五節 民主政治文化的培養 第六節 民主政治行為的制度化 第七節 有利於新民主國家鞏固的條件 第六章 走向 第一節 第三波肇因:持續、削弱還是有所變化? 第二節 第三波回潮? 第三節 進一步的民主化:障礙與機會 第四節 經濟發展與政治領導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大政府這個概念在公共行政有重要的意義,是許多理論發展的依據,也有理論對其進行批判與反思,1933年開啟的新政便是大政府發展的代表。 然而,新政的部份內容與結果,與美國建國制憲時的理念是不相符的,其違犯三權分立與制衡關係、有限政府理念、聯邦主義精神與個人自由保障原則等,甚至1935年遭到聯邦最高法院宣判新政法案條文違憲的情形。新政的推行是因應大蕭條產生的問題,但是美國人民也不是一朝一夕就會接受大政府的事實,在十九世紀末及二十世紀初美國社會便有人倡導需要強大與積極政府的需要,希望能處理工業化與商業化造成的問題,新政時期成為大政府的高峰。所謂「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本書以「從夢魘到新政的大政府之路」為題,對於美國二十世紀初期的政治與行政理論探討,希望引領讀者能夠了解當時的公共行政思維。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第三節 章節安排 第二章 從托克維爾夢魘論美國行政分權走向行政集權的脈絡 第一節 緒論 第二節 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與危機意識 一、托克維爾赴美探尋民主的背景 二、托克維爾的矛盾與背反思維與民主危機意識 第三節 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以及美國初期的樣態 一、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意義 二、政府集權-行政分權的憲政體制與政治實踐等因素 第四節 《美國的民主》中行政分權的對象與制衡方式 一、行政分權的對象 二、行政分權的制衡方式 第五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初生 一、行政集權與走向獨斷專權 二、地方集權與州際緊張關係 三、弱勢聯邦與權力平衡問題 四、政治生活的市儈化與庸俗化 五、行政效率與品質堪慮 第六節 托克維爾夢魘的成形 一、聯邦-州爭議與南北戰爭 二、分贓政治 三、功績制與行政國 四、管制權、大政府與權力爭議 五、強大聯邦政府與府際關係 六、軍工複合體的發展 七、資通訊科技進步與網路社會的發展 第七節 結論 第三章 美國從形式民主、國家民主到進步民主論賀柏.克羅利的政治思想 第一節 前言 第二節 克羅利的學思歷程與問題意識 第三節 美國早期民主:應許之地、形式法律民主及其惡化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及早期民主走向形式法律主義 二、先驅民主:傑佛遜與漢瀰爾頓的爭論及遺緒 三、積極擴展的民主 四、奴隸制度加劇矛盾與林肯的堅定態度 五、十九世紀末的變化與美國民主的挑戰 第四節 美國國家民主:發展新國家主義 一、特有的美國民主改革之路 二、新國家主義對民主的助益 三、經濟管理與管制 四、州政府改革 五、公民教育發展 第五節 美國進步民主:建構人民主權與優質的民主政治 一、對保守主義及形式法律主義的批判 二、公民素養及教育 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四、人民主權與民主參與 五、新的政府關係與角色 六、工業民主與社會教育 第六節 克羅利的政治思想洞見 一、美國作為應許之地與正義國度 二、形式法律民主的問題 三、洞察社會變遷與發展趨勢 四、對立、消融與超越的發展觀點 五、反思自由的意義與社會文明發展 六、民主為實踐公民參與、人民主權、社會教育及社會實現的途徑 七、發展直接民主、社群論、公民德性與民主審議 八、國家工具論、專業與積極行政人員 第七節 結論 第四章 美國現代民主政治、局內人專家、行政作用與知識發展 第一節 美國新自由主義與懷疑論者李普曼 第二節 李普曼對民主政治的詮釋 一、公共輿論作為民主要素之分析 二、公共(眾)性是幻影 第三節 杜威的回應 一、杜威的學思簡介 二、杜威對公共(眾)性的探討 三、專家與官僚的重要性 第四節 美國的行政發展、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一、簡述美國行政學發展 二、行政作用與政府型態 第五節 管制與給付作用下的政府與行政知識型態 一、消極管制∕消極給付 二、積極管制∕消極給付 三、積極管制∕積極給付 四、消極管制∕積極給付 第六節 小結 第五章 大蕭條、新政與大政府發展 第一節 大蕭條來臨與胡佛政府的應對作法 一、大蕭條的興起 二、胡佛總統對大蕭條的認知 三、胡佛政府的五個階段處置 四、胡佛政府應對大蕭條的特點 第二節 小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作為 一、小羅斯福總統的出身與經歷 二、第一階段新政 三、第二階段新政 第三節 新政的成效、批判、示範性與啟發 一、新政措施的類型、成效與批評 二、新政作為大政府民主國發展示範 三、新政的經濟與政治啟發 第六章 新政的行政研究途徑分析 第一節 新政運行的法治途徑分析 一、新政面對老法院 二、新政相關案件審視 三、聯邦最高法院重組計畫 四、新政的法治發展與影響 第二節 新政運行的政治途徑分析 一、人民代表性 二、國會政治 三、行政的回應性與立法能力 第三節 新政運行的管理途徑分析 一、新政與行政改革發展 二、小羅斯福總統的改革方向 三、組織工程學與行政管理 四、新政、新行政與管理作為新途徑 第四節 新政時期行政發展的影響與啟發 一、權利與權力關係的改變 二、管制與給付作用的發展 三、行政管理研究的遺緒與討論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中文資料 外文資料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印度的崛起使其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與重要性與日俱增。許多國家也都重新檢視及強化與印度的關係。我國近年來也積極拓展對印關係,並鼓勵雙邊加強交流,特別是在經貿、文教及科技等領域的合作。但較為人所忽略的是,在印度於1949年轉而承認北京政權之前,中華民國與印度也曾有過相當緊密的互動。只可惜這段友好歷史,不論是在印度或臺灣,都逐漸為人所遺忘。 為了重新檢視這段被遺忘的歷史,並提升各界更對臺印關係發展的關注,國立清華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與印度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研究中心)於2013 年1月4-5 日假國立清華大學舉辦「Sino-Indian Relations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20 世紀前半葉的中印關係) 國際學術會議。此次會議共邀請10位我國及印度學者發表英文論文,藉此平台,讓臺印學者交換意見與研究成果,強化彼此瞭解,以利臺印學術交流,及進一步提倡我國的南亞研究風氣。會議後由印度協辦單位 Institute of Chinese Studies (中國研究中心)遴選五篇論文刊登在China Report (中國述評) 學術期刊,有利於國際學術界推展我方學者的觀點。 有鑒於國內相關著作及研究相對匱乏,故將研討會論文擇優集結,並另增補相關議題論文後,出版專書。藉以服務華人社會的讀者群,並擴大本研究的影響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