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53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美濃客家女兒們轉身, 踏上挑戰傳統父權家族體制、重建地方認同, 建立自我主體的歸鄉之路。 本書作者芷筠回到故鄉美濃,遇到了一群與自己類似,帶有都市性格、思想解放的美濃女兒們,追隨著自我意識及社會理想性回來,與長年盤踞在美濃的父權家族制度磨合。地方性別結構所造成的壓迫,在她們追尋自我的返鄉行動過程中,隱約且漸進地重新塑造了地方與家族的關係。 在這裡,女兒們雖以各自以多元的方式忙碌生活著,但故鄉美濃是她們的最大交集;她們面對著不同也相同的家庭、家族與地方課題,訴說著彼此獨立卻又不時交會的生命故事。 「聽著美濃的呼喚回來快五年了,自由奔放的崇鳳,持續把鍾愛的事物,透過書寫、身體與精神推展,為美濃帶來新的面貌。」 「比起最初被爺爺的聲音拉回美濃,持續摸索自己定位的毓萍,現在主動把自己丟回美濃,為了產出什麼而努力著,更有存在於這個地方的意義。」 「芯僑從原本與美濃游離不定的狀態,到堅持回家,並有了自己的家庭,是蹲點好幾年,找到自我、人脈深化後才有的穩定感。」 「Finn開書店、進行政治參與、做Podcast,持續進行世代的溝通,期盼同樣面臨痛苦的人們能在這個園地相互被理解、自由做自己。」 「立蕙以女性晚輩的身分,協調家族長輩們處理共同持有的夥房以及田地,進行修繕與公共使用,在美濃是少見的事情。」 本書特色 1. 討論美濃返鄉青年群當中的「客家女兒」,從其生命敘事裡挖掘屬於她們共通的相似性,以及彼此殊異的個別性。 2. 思考在當代社會婚姻自主的思潮下,「女兒」在過去客家社會中被漠視的課題。 3. 敘事能力優秀,行文流暢,對於學術理論的援引得宜,是一窺美濃當代青年社區生活的絕佳讀本。 專文推薦 「相信本書會共鳴著許多投入回鄉創生的女兒們(以及她們的家族),知道彼此的心聲,慢慢聆聽到雙方都舒適的鼓聲與節奏。」──洪馨蘭(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妹仔們在自我揭露的矛盾掙扎中、在農村親身實踐所經歷的困頓或推展中,那些背後緩慢發芽茁壯的意志,以及與整體環境抗衡並隨之調適的韌性,我認為這是更深刻且重要的意義。」──黃瑋傑(音樂創作人,山寮樂隊主唱) 「她們的工作坊、獨立書店、體制外英文教室以及田園與夥房,在傳統美濃的宗族倫理社會裡,創造了全然不同的生活選擇。我想,與其說『客家女子其實不是你想的那樣!』,不如講『客庄美濃才不像他們以為的那樣!』」──羅烈師(國立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林芷筠 喜歡臺灣南部,常穿著拖鞋跟飄逸寬鬆衣服,晃來晃去自由自在生活的女孩。興趣是從「人」的生活細節,思考社會關係,拓展到大尺度議題的媒合、解決,希望創造人人都能自在生活的地方。 國立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畢業,現就讀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博士班,做過學術研究、設計創作、計畫執行、議題倡議、政治工作,將持續為平等自由的社會努力。 「流轉․她們的故事」系列叢書主編──羅烈師 國立交通大學客家文化學院人文社會學系副教授。研究興趣包含客家研究、漢人地方社會、民間信仰、臺灣史、社區營造及客語復興等。 封面插畫者簡介 阮光民 漫畫家,擅長刻畫臺灣社會溫暖的人情與價值,多次榮獲漫畫大獎,作品《東華春理髮廳》與《用九柑仔店》曾被改編成電視劇。 目錄 推薦序 女兒們的實踐之路:回到牽縈的「家」,打造對話的「鄉」/洪馨蘭 推薦序 返鄉路上,結伴同行/黃瑋傑 主編序 羅烈師 自序 卷一 返鄉的妹仔們 崇鳳/鑽進身體裡的故鄉呼喚 毓萍/找尋自我存在的意義 芯僑/從美濃妹仔到美濃母親 Finn/創造信任自在的園地 立蕙/照顧夥房是我的責任 卷二 流動世代的家族與我 在那離返鄉的時代 標誌認同的漂流木 女兒逆流扎根的另類路徑 初回到美濃 找到歸屬群體 流動之中建立的我 卷三 家族/家庭中重鑲嵌的女兒 城鄉移動形成的小家庭與大家族 生活構成的親密家庭關係 找到最適合的家庭生活模式 建構地方社會的父權大家族 女兒的婚姻與情感自主 結語 後記 註解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阿三妹奉茶—添丁亭、膨風茶、礱糠析》這三本系列套書是彭歲玲(澎澎老師) 圖文創作的繪本故事書,故事內文以客語、英文及華語呈現,每頁內文附錄客語及英語朗讀的QR Code便於讀者學習語音,是一套客英雙語的有聲書。 本套書以一個小女孩的日常生活為主軸,描述奉茶文化,早期村莊的田野路旁或山上大樹下,常會看見專門為出外人準備的奉茶,本套書呈現常民生活中體恤他人及充滿愛心的溫馨人情味,傳承珍貴的文化。 三本故事書分別描述了三種不同奉茶形式,一種是大水缸裝著煮過的白開水茶,一種是水缸開水裡加了稻殼(粗糠)在上面,另外還有用大茶壺裝的茶葉茶。圖畫裡也呈現了早期生活面貌及客家文化特色。 第一本「添丁亭」描述了這座奉茶亭命名為添丁亭的真實故事,呈現早期辛苦的勞動情景以及感恩的重要意義。 第二本「膨風茶」被小蟲(小綠葉蟬)咬過的茶葉茶特別甘甜,描述了膨風茶的典故,故事中呈現了客家人節儉的精神,同時也讓孩子思考被蟲咬過的很醜的農作物,真的不好嗎? 第三本「礱糠析」特別讓讀者思考為何茶水裡放稻殼呢?若了解特殊的意義,就能體會到先民的生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