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87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精心選編臨床案例 透視六大類藥害 在藥害救濟的審議過程中,透過病歷資料的蒐集和調查,醫藥專家和調查團隊得以從事後的全知觀點,一點一滴拼湊出藥害事件的發生經過,並使用科學方法判斷與用藥的因果關係,除了審議決定是否給予救濟之外,也會審視個案中的學習點,以適當的形式,回饋給政府和實務界,作為藥品風險管理政策(例如發布公告、風險溝通、仿單加註、限縮使用…等)和臨床使用的參考。 【目錄】 推薦序 各界推薦 作者序及導讀 聲明 常見藥害救濟申請案-臨床案例解析 1. 嚴重皮膚不良反應 2. 藥物性肝損傷 3. 過敏性休克 4. 顆粒性白血球缺乏症及全血球減少症 5. 急性腎損傷 6. 其他案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邊鎮糧餉是明代國家財政的一大負擔,邊防與財政危機可以?是一體的兩面。有人說「明代亡於邊防」,本書的結論基本上支持這個說法。本書所研究的時段,是嘉靖10年(1531)到萬曆30年(1602)這段期間。為什麼選1531-1602年間來研究?因為正好有5項系統性的邊鎮糧餉史料,可用來呈現九邊13鎮的軍馬錢糧數額,說明這70多年間,邊鎮糧餉的結構與變動趨勢。 (1)潘潢〈查核邊鎮主兵錢糧實數疏〉(嘉靖29年,1550),內有嘉靖10年與28年的九邊軍馬錢糧數。(2)魏煥《皇明九邊考》(嘉靖21年,1542),卷2-10有嘉靖18年前後的九邊軍馬糧餉數。(3)《萬曆會計錄》(萬曆10年,1582),卷17-29記載萬曆10年前後13邊鎮的軍馬錢糧。(4)〈楊司農奏疏〉(萬曆22年,1594),記載萬曆21年13邊鎮的軍馬錢糧。(5)茅元儀《武備志》(天啟元年,1621),卷204-8記載萬曆30年前後的13邊鎮軍馬糧餉。這5項史料提供6個時點的數據:嘉靖10、18、28年、萬曆10、21、30年。雖然是單年的數據,但已能呈現結構性的特徵與變動的趨勢。 以《萬曆會計錄》(1582)卷17-29為例,13邊鎮官軍與糧餉的編制,在萬曆初期(1570年代)有官軍人數近70萬,軍費高達8百多萬兩。這8百多萬兩,是萬曆6年太倉(國庫)撥給各邊鎮年例銀總額的2.57倍左右,是同年太倉銀庫收入的2.25倍。邊鎮糧餉對國家財政的耗竭,並不亞於錢穆所指出的3大項:內府、宗藩、冗官。 就1531-1602年間的軍事局勢來說,大約可分成2個階段。(1)明代中後葉北方俺答之大患,始於嘉靖10年(1531),息於萬曆10年(1582,俺答死,張居正逝)。(2) 1582之後的20年間,漢蒙雙方大致維持著均衡的局面。萬曆30年(1602)之後,北患就逐漸轉向遼東地區。 全書14章分3篇。首篇2章,綜述全書的主旨與結構、歲入歲出與邊防經費的比例。次篇10章,解說與邊糧相關的9項議題、綜合比較1531-1602年間的各項統計數據。第三篇2章,析述朝廷如何應付經費的限制、省思邊糧問題對明朝的關鍵性。書末的10項附錄,呈現4項統計資料、6項與邊鎮相關的背景解說。 這項研究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在審查嘉靖初期至萬曆後期的邊鎮糧餉情事,系統地陳列13邊鎮糧餉的諸項相關數字、解說歷年間的變化趨勢、分析各項影響因素、報告糧餉的限制與對策,最後提出總結與省思。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思想史大師林毓生的成名之作 以胡適、陳獨秀與魯迅三位思想家為案例, 將毛澤東思想與文化大革命的根源上溯至五四時期, 解釋現代中國何以出現激烈的反傳統主義,將文化遺產全盤否定。 林毓生在書中提出著名的「借思想‧文化以解決問題」一說: 對現代中國知識分子而言,如果要進行意義深遠的改革, 就必須徹底改變人們的價值和精神、文化與信仰, 現代中國的政治危機,因此也成了一場思想與意識的危機! 《中國意識的危機:五四時期激烈的反傳統主義》是對五四時期反傳統主義的起源和性質所做的研究。這種反傳統主義如此激烈,要求徹底摧毀過去的一切,從各個方面來說都是一種空前的歷史現象。 在社會與歷史發生根本變遷的時期,經常出現反傳統的衝動。新規範、價值的理解與支配,使得許多傳統上視為理所當然的準則和慣例,變得格格不入和難以容忍,人們因此常會要求將它們摧毀。 傳統的「摧毀」具有許多種類,反傳統主義的類型亦見繁多。人們可以抨擊所覺察出的傳統中有害的部分,而不必然要全盤地譴責過去。如果某一傳統內的轉變潛力是巨大的,那麼在有利的歷史條件下,該傳統的某些符號和價值,還可經由重塑和轉化,提供有利於變遷的「種子」,同時還可以在變遷的過程中保留文化認同的意義。 林毓生表示,當建設出可實施運行的現代社會時,從傳統汲取出的文化成分,可以扮演著促進更勝於損害的角色功能。因此,全盤化的反傳統主義,並不必然根生於現代化過程之中或力爭現代性之際。 【目錄】 感謝的話 著者弁言 前言 班傑明.史華慈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五四時期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之根源(一) 第三章 五四時期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之根源(二) 第四章 陳獨秀之整體主義的反傳統主義 第五章 胡適的偽改革主義 第六章 魯迅意識的複雜性 第七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我研究魯迅的緣起 林毓生 口述;嚴搏非 整理 附錄二 魯迅的「個人主義」 附錄三 魯迅思想的特質及其政治觀的困境 陳忠信 譯;林毓生 校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