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40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兩岸考生一致推崇,史上最傳奇的GRE字彙書! GRE字彙難背是出了名的,對考生來說,背GRE單字幾乎是出國留學前最大的夢魘。為了熟背數以萬計艱澀的字彙,考生無不使出渾身解數,運用各種能加強記憶的背誦法,只求在考試前能將字彙記牢。本書是北京新東方科技教育集團創辦人俞敏洪,集畢生的教學經驗,傾囊相授之作,廣受中國大陸考生的愛戴與推崇,十幾年來已幫助數十萬名考生取得高分,順利出國留學。自1993年初版以來,封面的設計一直沿用紅色色調,因此被廣大的GRE考生通稱為「紅寶書」。 近年來,「紅寶書」在台灣同樣造成考生熱烈的回應,為顧及本地考生閱讀時的便利性,正體中文版不但將音標全數改為一般所慣用的KK音標,並將部分的大陸用語,更改為台灣考生熟悉的解釋。《GRE字彙紅寶書》是GRE考生口耳相傳創造的一個傳奇,相信這個傳奇,一定能幫助所有下定決心的台灣考生,拿到最好的成績。 本書特點 ◎ 特點1 本書自出版以來,封面一直沿用紅色的設計,因而被廣大的GRE考生稱為「紅寶書」。自1993年在大陸初版以來,至今已改版八次,《GRE字彙紅寶書》則是台灣出版的最新版本。本書十多年來已造福了幾十萬名GRE考生,可說是只要認真讀過本書的考生,都能在GRE測驗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 特點2 最新版的《GRE字彙紅寶書》重新整理收錄的字彙,刪除了在歷年GRE測驗中從未出現過的單字,並同時增加在近幾年測驗中新出現的單字,為嚴選的單字層層把關,只提供考生最精華的字彙,以減輕考生的負擔並符合GRE測驗的潮流。 ◎ 特點3 本書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GRE核心字彙」,收錄了GRE所有重點單字;第二部分為「GRE最新字彙」,收錄了近年來考試中出現的最新單字;第三部分為「GRE預測字彙」,收錄了作者分析歷年試題以及GRE測驗趨勢後整理出的近200個預測字彙。本書的內容涵蓋了GRE測驗曾出現的重點字彙,以及GRE 可能會出現的字彙,堪稱是涵蓋最廣且最具前瞻性的字彙寶典。 ◎ 特點4 為幫助考生記憶,《GRE字彙紅寶書》幾乎幫每個單字都整理出一個記憶方法,包括:詞根記憶法、聯想記憶法、拆字記憶法和發音記憶法等。其中聯想記憶和發音記憶更是本書獨創,這些記憶方法可以幫助考生快速記憶單字,讓記單字的苦差事變成了生動的遊戲,大大降低考生對記單字的恐懼心理,提高學習效率。此外,本書在每頁的最下方還附有「快速複習表」,提供考生每頁單字的快速檢測,以確定學習的成效。為了更貼近GRE測驗的真實格式,「快速複習表」中的單字全部採用大寫。 ◎ 特點5 本書同時收錄重要字彙的同根字、衍生字、形近詞、反義詞和參考字彙,擴大橫向字彙量,讓考生學會舉一反三,達到最高效率的學習。 ◎ 特點6 本書的所有單字都做了進一步的分類,標上星號 (*) 的單字都曾出現在GRE「類比」及「反義」的題型中;而沒有標上星號的則是出現於「填空」或「閱讀測驗」的題型中。考生可以先記標上星號的單字(必須記熟),然後再記沒有星號的單字,就可以完全應付GRE測驗中的類比、反義、填空及閱讀測驗。衍生字及同根字也必須記熟。從考生的成績統計資料顯示,要在GRE測驗中取得高分不能只記標有星號的單字。本書的預測單字,考生只要考前迅速讀過,對單字有印象即可,不必花太多時間記憶。 ◎ 特點7 本書的單字都搭配了簡單明瞭的英文解釋。英文解釋是參考ETS出題常用的Merriam-Webster、Webster’s New World Thesaurus及NTC的各類詞典編寫;而部分單字的英文解釋後還同時附上了常考的同義字,達到了單字衍生記憶的效果。 ◎ 特點8 本書附有700分鐘的MP3朗讀光碟,錄製了書中所有英文單字(美式發音)及其中文解釋,考生可透過反覆聆聽MP3來加強記憶單字的效率。
相關熱銷的書籍推薦給您
文字學概說 系列名:大學館 ISBN13:9789570917789 出版社:正中 作者:林尹 裝訂:平裝 出版日:2007/10/01 中國圖書分類:文字 內容簡介 「學問之道,識字為先」,本書初版於民國60年12月問世,採林尹先生講授文字學的講稿 ,加以黃慶萱先生聽講的筆記整理而成;書中內容共分為:第一篇緒論篇、第二篇六書篇、第三篇形音義篇三大篇;每篇之下又分為若干章節,詳細探討中國文字學,為中文系學生必讀之經典,歷經數十年。本版本一改老舊版面、克服部分模糊之圖文字及更正訛誤,以期讀者能毫無窒礙、一窺堂奧。 作者簡介 林尹 (1909-1983) 浙江省瑞安市人,師事蘄春黃侃,得其小學之真傳,畢業於中國大學國文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歷任河北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四川大學、政治大學、淡江大學、東吳大學、文化大學等校教授,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教授兼所主任,前後十三年,造就博碩士生任教於各大學者,人數眾多。擅長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亦肆力於莊子與中國思想史。著有《中國學術思想大綱》、《文字學概說》、《訓詁學概要》、《中國聲韻學通論》、《周禮今注今釋》、《兩漢三國文匯》等書。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新訓詁學 ISBN13:9786263175358 出版社:五南圖書出版 作者:蘇建洲 裝訂/頁數:平裝/456頁 規格:23cm*17cm*2cm (高/寬/厚) 版次:4 出版日:2022/01/25 中國圖書分類:訓詁;語彙;語義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最新的訓詁學理論撰寫,適合中文系師生、國學愛好者及研究者參考 訓詁學是一門綜合文字學、聲韻學、文法學、詞彙學、校勘學、語源學的學科,為讓讀者一窺訓詁學的堂奧,本書除了介紹最新的理論外,並搭配重要的訓詁例證以及學生常犯的錯誤,力求理論與教學現場緊密結合。為了讓讀者對「出土文獻」有所認識,書中舉了不少西周金文、戰國楚簡、秦漢簡牘的例證,每條例證都附上解釋與翻譯。論述用語也力求淺顯平易,清晰易懂。本書除了是各大學講授訓詁學不可或缺的教材外,對於從事國高中語文教育的教師以及對中國文學有興趣的讀者都是案頭必備的專業參考書籍。 目錄 四版序 自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訓、詁與訓詁 第二節 訓詁學的運用與效用 一、有助於閱讀古書 二、有助於整理古籍 三、有助於編纂辭書 四、有助於了解中國古代文化 第三節 從事古籍訓詁需要具備的知識 一、文字學(古文字學) 二、聲韻學 三、語法學 第二章 古籍注釋概論 第一節 古書注釋的名稱 一、傳 二、說 三、記 四、解 五、詁 六、訓 七、注 八、箋 九、疏 十、正義 十一、章句 十二、音義 第二節 古書注疏常用的術語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 二、曰、為、謂之、之謂 三、謂 四、言、此言、言此者 五、猶 六、貌 七、之言、之為言 八、詞、辭 九、屬、別 十、讀若、讀如 十一、讀為、讀曰、某與某同、某與某通 十二、當為、當作 十三、渾言、析言;統言、通言;散言、對言;散文、對文 十四、通語、凡語 十五、互文 十六、古今字 第三節 古書訓詁的內容 一、解釋詞義 二、串講文意 三、說明修辭手法 四、分析句讀 五、闡述文法 六、解釋用典 七、講解典章制度 八、考證古音古義 九、序事考史 十、記載地理 十一、發凡起例 第三章 詞義的引申 第一節 「字」和{詞}是兩個層次的符號 第二節 詞義與訓詁學的關係 第三節 詞義引申與引申的規律 一、詞的本義與引申義 二、詞義引申的規律 第四章 訓詁的方法之一──以形求義 第一節 形訓的定義與資料的來源 第二節 《說文解字》與形訓 第三節 古文字材料與形訓 第四節 形訓的原則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訓詁的方法之二──因聲求義 第一節 因聲求義的類型 第二節 因聲求義的例證及缺點 第三節 因聲求義的原理及限制 第四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一──右文說 一、右文說的源流 二、右文說的缺點 第五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二──同源詞 一、同源詞的定義與稱名 二、同源詞的推源與系聯 三、推求語源,系聯同源詞的方法 第六節 因聲求義的運用之三──聯綿詞 一、聯綿詞的定義 二、聯綿詞起源 三、聯綿詞的特徵 四、聯綿詞在訓詁學上的應用 第六章 訓詁的方法之三──破假借 第一節 通假字的相關問題 第二節 「破通假還本字」的範例 第三節 妄說通假的例證 第七章 其他訓詁的方法 第一節 同義詞辨析 第二節 根據對文的句式結構探求詞義 第三節 根據異文探求詞義 第四節 根據方言探求詞義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訓詁學之旅 作者:竺家寧 出版社:新學林 出版日期:8/1/2019 版次:1版 條碼:9789862959985 本書特色 在本書中,作者以訓詁學的定義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作為開端,從聲音和意義的聯繫,進而介紹中文詞彙的組合、詞義的探索。透過古今的訓詁資料,打通古今的隔閡,同時也著重於現代漢語的訓詁認識,最後聚焦於我們生活的地方:展現臺灣語言的面貌,建構了完整的、系統性的訓詁知識。 本書作者回歸訓詁學的本質和原始目標──以語言解釋語言。同時延續作者一系列「之旅」著作的特色,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帶領讀者開展一段訓詁學的旅程。將一般人視為冷僻精深又遙遠的訓詁學帶回你我生活當中。不僅僅適合作為大學教科書使用,更期待讓每一個人都能簡易上手閱讀,盡情遨遊於漢語的天地中。 作者簡介 竺家寧 國立政治大學退休教授,曾任韓國檀國大學客座教授(1982~1983)、巴黎EHESS 1996~1997訪問學者,維也納大學漢學系客座教授(2011),中正大學中文系主任暨中文所所長(2000~2003)、美國IACL理事(2005~2007)。韓國「國語教育學會」聘為「海外學術委員」、中國聲韻學會理事長(2008~2012)。著有《四聲等子音系蠡測》等專書二十多部。所著《古今韻會舉要的語音系統》一書,日本駒澤大學譯為日文本發行。近著專書有《詞彙之旅》2009、《聲韻之旅》2015。2004年獲選入「中國語言學會」評選之《中國現代語言學家傳略》。 自序 從名稱看,訓詁學三個字,對一般人來說十分陌生,感到那應該是一門冷僻精深的學科,不是一般人能懂,也不是一般人需要用得到的知識。實際上是這樣嗎?果真無用,為什麼中文系列入必修課?為什麼自古就把這門學科視為讀書人必備的基礎知識,稱之為小學(意為「基礎之學」)?並且列於《四庫全書》的第一部:經部,這是什麼緣故呢? 《法句譬喻經》有一個故事,一位大商人,名叫波利。與五百賈人入海求寶。突然海神從水中出,捧了一灌水,問波利說:「海水為多?掬水為多?」波利竟然回答:「掬水為多」。波利接著說:「海水雖多,無益時用。不能救彼饑渴之人,掬水雖少,值彼渴者。持用與之,以濟其命」。這個故事說明了任何美好的東西,必須要懂得如何用它,訓詁學正是一門應用的學科,不只是中文系的學習者,所有對文史有興趣的人們,想要讀懂古書,讀懂《論語》、老莊、佛經,想要賞析《詩經》、唐詩、宋詞,還要知其所以然,不僅僅以白話翻譯為滿足,那麼,訓詁學正是這把鑰匙,讓人們更容易地克服語言的障礙,領略前人的智慧。 因為這樣的原因,訓詁學知識的呈現方式,不能讓學習者感到艱難,望而生畏,一部引經據典,堆砌古書內容的訓詁學書籍,固然蘊藏了許多博大奧妙的內容,猶如浩瀚的大海,精深無涯,卻不能解決旅人的饑渴。我們應當把訓詁學拉回到現世生活中,把浩瀚的大海化作一杯小小的能解渴的水。訓詁學的本質和原始目標,不就是要以語言解釋語言嗎?語言是最親近的東西,活在我們的生活裡,我們無時無刻不在用語言,所以學習訓詁學的首要,就是要重視應用性、重視通俗化,把遙遠的訓詁學,帶回到生活當中。這正是本書寫作的動機。 本書的規劃,是希望每個人都能閱讀,不僅僅作為大學的教科書而已。書裡頭介紹了這門知識怎麼應用?介紹了我們語言當中的同源詞、形聲字、假借字、破音字、聲調區別意義等現象,介紹了中文詞彙又是怎樣組合起來的?我們應怎樣探索並掌握中文的詞義?最終目標,要使每一位讀者都能了解我們語言的所以然,不只是止於知其然。 語言像河流,抽刀斷水,水更流,現代漢語是古代漢語一脈流衍的,因此,我們把講述內容拉到古代,介紹了歷史上各種各樣的訓詁資料,在讀完這本書之後,如何一步一步繼續深入,如何透過歷代注疏,一窺傳統文化的奧秘,正是本書所期盼的。本書也介紹了古人常用的訓詁術語和訓詁方法,這些都是通讀古代文獻的不二法門。了解語言現象、詞彙意義,培養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能力,必須要打通古今的隔閡,能通古,也要通今,自由來往於古今的漢語,共時的、歷時的兩條軸線貫串起來,因此,本書最後兩章,著重在現代漢語的訓詁認識,認識我們目前使用的各種方言,認識今日共同語的性質與來源。最後聚焦於我們生活的地方:介紹台灣的語言面貌。全書架構,經由縱橫的兩條軸線,組成了完整的、系統的訓詁知識。有了這樣的認知,我們不再望海興嘆,而是舉起一杯可以解渴的淨水,盡情遨遊於漢語的天地。 本書的原稿是筆者於1994年1月開始撰寫的空中大學訓詁學課程講稿。同年11月完稿。全稿約76,000字。1995年12月14日至1996年1月23日由筆者主講,共分二十四集在華視頻道播出。節目中筆者曾邀請安排了相關學者的現場討論,同時,前後共邀約了二十多位中文系學生及研究生參與對話,使原本刻板的訓詁學,注入了靈活的生氣。也為傳統的訓詁學開啟了一個新的面貌。轉眼三十多年過去,新學林出版社毛基正社長有鑑於大學課程的需要,以及社會普遍對國學、語言學的重視,乃由陳瑋崢主編與筆者商議更新再版。大幅度修訂增補內容後,擴充為十二萬字的修訂版。但是原書的精神與目標:應用性與通俗性不變。並吸收了現有的訓詁學教程的優點,再加上這三十多年來個人教學與思考的心得,終能定稿。希望這部書能符合大家的期望。 竺家寧 序於台北內湖居所 2019年4月 目錄 自 序 I 第一章 什麼是訓詁學? 001 第一節 用語言解釋語言 003 第二節 訓詁學運用在哪些方面? 004 第三節 訓詁學和其他學科的關係 009 第二章 聲音和意義是怎樣產生關係的? 021 第一節 形聲字的聲符也能帶有意義 023 第二節 詞彙的家族──同源詞 027 第三節 古籍中的通假字 033 第四節 殊聲別義和破音字 041 第三章 中文詞彙是怎樣組合起來的? 053 第一節 詞彙結構的三個層次 055 第二節 用聲音效果來構詞 060 第三節 用意義組合來構詞 069 第四節 用虛化的詞綴來構詞 072 第四章 詞彙的內在靈魂──詞義的探索 079 第一節 古書中注解詞義的方式 081 第二節 傳統的詞義系統──本義、引申、假借 089 第三節 詞義如何演化? 093 第四節 什麼是同形詞和異形詞? 105 第五節 什麼是同義詞和反義詞? 111 第六節 詞義場和義素分析 121 第五章 豐富的訓詁資料 127 第一節 雅學系列 129 第二節 兩千多年前的方言匯集 137 第三節 用音訓來注解詞彙 144 第四節 歷代注疏 150 第五節 十七世紀以來的訓詁成果 163 第六章 古籍中常見的訓詁術語 177 第一節 古代訓詁學家常用哪些術語? 179 第二節 傳統學者提出的訓詁方法 186 第七章 現代方言有多少? 193 第一節 方言劃分的依據 195 第二節 六個南方方言──吳、閩、客、粵、湘、贛 198 第三節 北方官話系統 210 第八章 從雅言到國語 219 第一節 漢民族共同語的源流 221 第二節 台灣的語言面貌──移民型態的多語社會 227 參考書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