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生死學與應用 (1版)
作者: 呂應鐘 、鈕則誠
版次: 1
ISBN: 9786263664982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23/09
重量: 0.40 Kg
#人文與社會科學
#生命與死亡
定價: 450
售價: 383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簡介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影響華人對於生死的片面認知,導致大家不敢與不願面對死亡問題,於是產生對死亡的無知。   臺灣的「生死學」源自西方的「死亡學」。然而西方的死亡學只是從醫學的角度出發,為了幫助臨終者或是罹患不治之症者以及他們的家屬能夠得到舒緩的照顧,所以不涉及探索生命或死亡的真正意義。   幸好臺灣的學者有東方傳統文化的薰陶,1999年一批大學教授發起成立中華生死學會,使得「生死學」成為熱門名詞,經過多位學者的多年努力,架構出生死學的內容,大致包括:生死學的引進與研究、生死宗教觀、生死哲學觀、生死倫理學、死亡教育、臨終關懷、悲傷輔導、安寧療護、生命禮儀、殯葬管理、殯葬業發展趨勢等角度作為著述重點,只談論到殯葬處理結束,就是生死學的結束。   事實上想要真正透徹了解生與死,必須先透過對死亡的探索與研究,參透死亡的神祕面紗方能省思與參悟生命的奧義,「生」與「死」是永恆生命的一體兩面,所以生死學的核心思想應該是「未知死,焉知生」。   臺灣人對死亡的稱呼最為正確,一稱「往生」,就是「往另一個時空出生」;二稱「歸天」,就是「回歸天上(宇宙時空)」;三稱「作仙」就是「成為另一種生命型態」,這些稱呼都非常正確的表述出死亡的真正意義。因此生死學也必須探索「死後生命」方能圓滿。   本書除了敘述生死學的基本架構之外,也著重於「死後生命、死後世界」的探討,包括近死經驗、靈魂出體、東西方的死後世界描述、死後世界的哲學反思,更加介紹西方《埃及死經》與東方《西藏度亡經》,能讓讀者從「死」的角度反思「生」的意義,不再恐懼死亡,又能對生死學有一個完整的認識。 目錄 作者簡介 自序:諸法空相 前言:生與死課題綜探 第一章 生死學的意涵與價值 第一節 生死學的意涵 第二節 死亡的意涵 第三節 生死學的現代價值 第二章 生命起源探討與人生的意義 第一節 生物學的演化論 第二節 神學的創造論 第三節 佛學的下凡論 第四節 高科技的複製論 第三章 東西方哲學與宗教的生死觀 第一節 東方哲學的生死觀 第二節 東方宗教的生死觀 第三節 西方哲學的生死觀 第四節 西方宗教的生死觀 第四章 高齡化社會問題與心靈改革 第一節 高齡化社會的必然性 第二節 預立遺囑與計畫死亡 第三節 高齡化社會的心靈改革 第五章 患者本位的醫療體制改革課題 第一節 建立患者本位的醫療新觀 第二節 患者本位的器官捐贈觀念 第六章 臨終關懷與精神醫學暨心靈治療 第一節 臨終關懷的終極意義 第二節 心靈治療用於臨終關懷的意義 第七章 安樂死、墮胎的文化學考察 第一節 安樂死的定義與分類 第二節 安樂死的文化與法律考察 第三節 植物人的不同考量 第四節 墮胎涉及的一些觀點 第八章 自殺、死刑的深層反思 第一節 自殺成因與自殺研究 第二節 自殺行為除罪化的思考 第三節 死刑論題 第四節 死刑與人權 第九章 生命禮儀與殯葬處理 第一節 生命禮儀與殯葬改革 第二節 中國古代喪禮的基本特徵 第三節 東西方死亡文化認知的差異 第四節 歷代厚喪薄葬禮儀的變遷 第五節 不同宗教的殯葬儀式差異 第六節 不同形式的喪葬 第七節 探討喪事奢辦的原因 第八節 殯葬禮儀改革的必要性 第十章 近死經驗的界定與意義分析 第一節 近死經驗現象的研究 第二節 近死經驗與靈魂出體 第三節 西藏的回陽人 第四節 近死經驗意義分析 第十一章 《埃及死經》與《西藏度亡經》 第一節 《埃及死經》與靈魂不朽 第二節 《西藏度亡經》與輪迴轉世 第十二章 神話、宗教與死後世界 第一節 死後世界的主題考量 第二節 宗教與科學的看法 第三節 西方的死後世界 第四節 東方的死後世界 第十三章 死亡問題與死後世界的哲學反思 第一節 死亡問題的哲學反思 第二節 死後世界的哲學反思 結語:超越生與死的存在 跋:從華人應用哲學看華人生死學的過去與未來/鈕則誠教授 參考文獻

為您推薦

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 (1版)

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大學生學習成果評量:理論、實務與應用 作者:彭森明 出版社:高等教育 出版日期:2010/03/00 ISBN:9789868294257 內容簡介   大學生的學習成果與核心能力評量,已經成為21世紀各國高等教育相當重視的課題,因此本書特彙集相關資訊,說明評量理論、原則、方針與要訣,並詳細介紹各種評量方法、評量方案的設計與評量機制的建置,可做為評量指引與藍圖。   本書強調學習成果評量可以幫助學校深入了解學生學習狀況以及教學績效,也可以激勵學生學習、幫助教師檢核教學目標,並提供具體實徵資料,做為改進教學之依據。因此學習成果評量是確保大學生素質,提升競爭力的最佳途徑。   本書亦強調學習成果多元,必需採用多元方法來評量。任何經由學校提供之教學或其他學習歷程而得到的新知識、技能,以及行為、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改變,皆是學習成果。因此全國性的學習成果評量,需要顧及學校特色,並找出共同核心的學習成果,做為統一評量的基礎架構。   最後本書強調學生學習成果評量應由基層做起,學校應輔助教師做好課堂教學成果評量,明確訂定教學目標與評量標準及計分方式,做為教學及學生學習規範。學校亦應輔助教師應用評量結果去改進教學,並設置獎勵辦法,獎勵有卓越成效之教師,以提升大學的教學品質。 目錄 第01章 引言 第02章 學習成果評量之範疇、功能與挑戰 第03章 評量一般實務要訣 第04章 多元評量類別、方法與運用 第05章 評量方案之設計與實施 第06章 學校評量機制及系統之建置與推展 第07章 全國性或大型跨校學習成果評量之原則與策略 第08章 特定能力評量:以國語文能力為例 第09章 後記——奠定評量基礎 附 錄 台灣高等教育資料庫學生調查問卷

原價: 260 售價: 247 現省: 13元
立即查看
生物全息學原理與實務:反映區在足部的應用 (1版)

生物全息學原理與實務:反映區在足部的應用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系統性地闡述了全息律和腳底按摩的研究心得,綜合了超過四十年的研究成果與實踐經驗得知,全息律不僅關注於人體結構與功能,還涵蓋身心靈的整體健康。書中探討了身體各部位與整體健康的緊密關係,並提供了包括針灸、指壓推拿、整脊等多種傳統與現代療法在全息律下的應用。 針灸可有效緩解多種病痛;指壓和推拿透過刺激經絡和穴位促進氣血循環;整脊則著眼於脊椎調整對神經系統的影響。並運用全息律將身體各器官與腳底反映區對應,以促進自我修復、調理生理狀態,並實現身心放鬆。 此外,書中還探討了現代生理學、病理學的應用,以幫助讀者更深入理解身體運作原理及疾病機制。面對快速變遷的市場挑戰,本書提供您深入理解全息律與腳底按摩的實踐與說理依據,必將是您學習與職業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參考書。 【目錄】 作者序一 作者序二 第一章 什麼是全息 第一節 人體「三段論」學說 第二節 全息治療 第二章 全息理論的印證 第一節 在生物體上的印證 第二節 常見的全息應用介紹 第三章 中西醫的差異及看法 第四章 目前相關自然療法及全息學說在臺灣的現況 第一節 什麼是病理反映? 第二節 人體有哪些反映區? 第三節 新足健的操作及注意事項 第四節 區域連續性按摩法 第五節 整體治療 第六節 對新足健法的基本認知 第七節 對足部病理反映區的新認識 第八節 正確的操作方式 第九節 正確的手法與注意事項 第五章 足部按摩的功能 第一節 足部反映區按摩法的特色 第二節 反映區位置與操作要領的運用 第三節 按摩前應注意事項 第四節 按摩工作者應具備的條件 第五節 按摩中注意事項 第六節 按摩中病人的反應 第七節 按摩後可能的反應 第六章 按摩的手法與技巧 第一節 新足健法的操作順序 第二節 按摩的手法 第三節 放鬆手法 第七章 人體機體功能的調節機制 第八章 操作順序為什麼從「頭」開始? 第一節 區域連續性按摩法 第二節 人體器官組織對映足部反映區的排列分布 第三節 內臟器官、組織在腳部反映區相映位置及病症適用性 第九章 內臟器官組織在腳上的反映區位置、適應症和按摩手法 第十章 中醫學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理論篇 第一節 中醫學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二節 陰陽五行的生剋概念 第三節 中醫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應用 第四節 陰陽五行在新足健法的應用 第五節 臟象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六節 經絡學說在新足健法上的運用 第十一章 脊髓神經與身體健康的關係 第十二章 新足健法的治療原則 第一節 疾病該如何防治? 第二節 治療原則 第三節 什麼是按摩的適當時間? 第四節 按摩的力道 第五節 按摩的方向 第六節 淋巴反映區在新足健法上的意義 第七節 補瀉手法對內臟器官的調節 第八節 按摩的操作頻率 第十三章 病理反映區定位的看法 第一節 病理按摩的新認知(全息、頻率共振—泛音共鳴與血液循環) 第二節 按摩效果的機制假設 第十四章 簡易救急要領 第一節 扭傷 第二節 抽筋 第三節 暈倒 第四節 泄瀉 第五節 經痛 第六節 輔助手法—對映療法 第十五章 病例說明 第十六章 特別叮嚀 第一節 改善呼吸道 第二節 改善腸胃道 第三節 改善皮膚 第四節 改善內分泌、新陳代謝 第五節 眼科 第六節 口腔 第七節 其他常見問題 第十七章 鑑別要領 第十八章 常見疑問解答Q&A 第十九章 腳底按摩業職業認證在臺灣的努力與現況及法規 第一節 腳底按摩證照發展沿革 第二節 「民俗調理業腳底按摩」職類技術士證研發 第三節 技術士技能檢定民俗調理業腳底按摩單一級沿革 第四節 相關法規 第五節 相關制度說明 第六節 技術士技能檢定作業及試場規則 第七節 腳底按摩調理員職能基準 第八節 衛生福利部中醫藥司制定民俗療法產業技能認證規範(特別是足部按摩職業類別)的歷史資料 結語 參考資料

原價: 550 售價: 468 現省: 82元
立即查看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 9/e Molles (1版)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 9/e Molles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介紹   Manuel Molles Jr. 與 Anna Sher 著作的《生態學》(Ecology: Concepts & Applications),透過各種生動及經過科學驗證的實例,逐一介紹重要的生態學概念,全書條理分明、文筆流暢、內容清晰易懂,深入淺出,加上精心製作、一目瞭然的圖表,來闡釋這些概念,讓人讀來津津有味。讀者可以透過本書來認識生命與其周遭環境的密切關係,更可以把學到的生態學概念應用在環境的管理上(例如控制石油污染、外來入侵種、森林火災等),從而打造一個乾淨、安全與萬物欣欣向榮的永續社會。   新版除了持續更新內容、文獻外,仍沿襲以往的編排方式:每章的各節都介紹一個概念,並在該節之末複習此概念。此外,每節在一開始就列出學習目標(即「學習成效」),在學習之後可以自行評量是否學會了該學到的概念或知識。這種結合專業和教育學的作法,顯然能夠促進有效地學習。   此次,《生態學》第九版的中文版仍由國內從事生態學教學與研究的學者共同翻譯,借重大家的專業與學養,幫助莘莘學子克服語文障礙,直接擷取生態學的精髓,掌握生態學的最新發展。另外,第九版中文版仍比英文版多了一個章節,即第 24 章:由美國維吉尼亞大學約翰‧波特 (John Porter) 教授與林業試驗所林朝欽博士合撰的〈生態資訊學:生態研究的新典範〉,因此,中文版的第 24 章是「著作」而非「譯作」。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文版的內容比英文版更先端、更豐富,而中文學子也得以獲得更廣泛的生態學概念和知識。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 9/e Molles 生態學:概念與應用 9/e Molles $ 900 一般書籍 ISBN:9786267554067 作者:趙榮台、金恆鑣等 24 位 譯 版次:9 年份:2025 出版商:東華書局 頁數/規格:680頁/平裝彩色 立即購買 加入購物車 收藏 書籍介紹 目錄 作者介紹 目錄 1. 緒論:歷史上的根基與發展中的新領域 /金恆鑣 I 自然史與演化 2. 陸域的生命 /陸聲山、金恆鑣 3. 水中的生命 /邵廣昭、金恆鑣 4. 族群遺傳學和天擇 /楊月玲 II 對環境的適應 5. 生命與溫度的關係 /劉建男、許博行 6. 生命與水的關係 /林登秋 7. 生命與能量、養分的關係 /楊正澤 8. 生命與社會的關係 /趙榮台、呂光洋 III 族群生態學 9. 族群的分布與豐度 /林良恭 10. 族群動態 /趙榮台 11. 族群成長 /吳海音 12. 生活史 /王瑞香 IV 交互作用 13. 物種互動與競爭 /郭耀綸 14. 利用對方的交互作用:捕食、植食、寄生與疾病 /李亞夫、侯平君 15. 互利共生 /張學文 V 群集與生態系 16. 物種豐度和多樣性 /吳聲海 17. 種間交互作用與群集結構 /李玲玲 18. 初級與次級生產 /李佩珍、黃生 19. 養分循環與滯留 /王立志 20. 演替與穩定性 /李培芬 VI. 大尺度的生態學 21. 地景生態學 /夏禹九 22. 地理生態學 /林俊全 23. 全球生態學 /林朝欽、陳明義 VII 生態學與資訊學 24. 生態資訊學:生態研究的新典範 /約翰‧波特、林朝欽

原價: 900 售價: 846 現省: 54元
立即查看
生物統計學-如何選擇與應用 (1版)

生物統計學-如何選擇與應用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名:生物統計學-如何選擇與應用 作者:何容君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7 條碼:9789863681625 簡介: 《生物統計學─如何選擇與應用》一書,內容首先介紹統計學的基礎概念,緊接著指導讀者分析資料的技巧與電腦套裝軟體(如SPSS、Minitab、Excel和R軟體)的實務操作步驟,以及有效呈現統計數據等。全書提供了簡便好記的訣竅及流程示意圖,來協助讀者針對不同資料選擇適合的統計檢定方法,且能利用統計軟體進行分析並將研究結果做最佳詮釋。不論是統計學的初學者或進階學習者,本書絕對是您最值得選用的工具書!

原價: 480 售價: 456 現省: 24元
立即查看
大學全英語溝通:800句師生互動句型與應用(「聽見眾文」APP免費聆聽) (1版)

大學全英語溝通:800句師生互動句型與應用(「聽見眾文」APP免費聆聽)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大學全英語授課》金牌作者團隊注目新作! 以大學生為主角,全面涵蓋大學課堂內外所有互動情境英語句型, 成功升級EMI課堂的英語溝通力! 「我們也深知,學生才是EMI課堂中的主體,判斷EMI教學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質收穫。」 ——廖柏森教授 EMI教學(English as a Medium of Instruction,全英語授課)自上路以來,最大的問題點是學生英文程度參差不齊,即便老師有能力用英語授課,學生也不一定都聽得懂,無法有效吸收專業知識,更不用說還要在課堂上以英語發表觀點、討論和完成作業了。另一方面,教師觀察到課堂狀況後,難免會降低學科專業標準或簡化教學內容,犧牲學生習得深度學科知識的機會,如此一來便喪失推動EMI教學的意義了。 以教師為視角的《大學全英語授課》推出後,深獲大專院校的熱烈好評!臺師大翻譯所廖柏森教授再次帶領其作者團隊:朱雯琪、李明哲、金瑄桓老師,發表全新力作《大學全英語溝通:800句師生互動句型與應用》,以修習EMI學生的觀點出發,內容涵蓋大學課堂內外所有互動情境英語句型。 全書規劃「大學EMI課程概述」、「認識師生與了解課程」、「課堂學習」及「與教師和行政職員晤談」四大章,共收錄「38種課堂情境」。從了解上課方式、作業考試、評分占比,到課堂上提問、回答、表達觀點、小組討論、口頭報告……都能在書中找到基本英文表達。同學可視情境所需,利用句型替換合適字詞套用。 需要用英語上課的所有學生,都該有這一本! 書中涵蓋眾多學術英語句型,適用各種課堂情境,亦可作為準備「培力英語能力檢定測驗」(BESTEP,簡稱「培力英檢」)的教材。此外,對下列須用英語上課的師生也大有幫助: ■ 大專院校全英語授課課堂的師生 ■ 就讀國內國際學院、國際學位學程的學生 ■ 出國留學、遊學或交換的學生 ■ 在臺灣就讀大學,母語非英語的外籍學生 ■ 對學習課堂英語有興趣的社會人士 本書特色 ■ 38種課堂情境,涵蓋教室內到系辦的多元主題 全書以大學生與研究生的視角出發,情境主題包含學期初的自我介紹、課堂上的提問及回答、發表意見、口頭報告、與教師及行政職員晤談等豐富的EMI句型範例,供師生自我增能、強化實力,主動將全英授課的挑戰轉換為提升自我成長的機會! ■ 主題式長篇情境對話,深度沉浸雙語校園 為了使教師、學生更加了解如何執行EMI教學,作者團隊特別設計三篇不同主題的長篇情境對話以供示範,不僅可作為教師設計EMI教學的參考範例,更可作為學生的課前預習! ■ 美式發音MP3,示範真實全英教學 由專業美籍錄音員,以母語人士說話的正常語速錄製例句,供讀者邊聽邊跟著說。不但要聽懂,還要說得出口,即是建立起選修EMI課程自信心的第一步! ★ 38種課堂情境句型 ★ 認識師生與了解課程 1. 自我介紹 Introducing yourself 2. 介紹同學 Introducing your classmates 3. 表達個人需求 Voicing your special needs 4. 課程大綱與上課模式 Course syllabus and layout 5. 修課與旁聽 Enrollment and auditing 6. 教用書 Textbooks 7. 作業考試、評分與占分比例 Assignments and grading policy 8. 課程要求及教師期望 Requirements and instructor’s expectations 9. 教師的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課堂學習 10. 事實性問題 Factual questions 11. 確認或釐清性問題 Confirmation or clarification questions 12. 探究性問題 Probing questions 13. 評價性問題 Evaluation questions 14. 統整性問題 Integration questions 15. 委婉表達 Euphemisms and polite expressions 16. 提供建設性意見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17. 肯定—批評—鼓勵原則 Kiss-kick-kiss formula 18. 簡報技巧 Presentation skills 19. 講解圖表、數據、作結論 Infographics, statistics, conclusion 20. 同儕講評 Giving evaluation 21. 回應別人給你的反饋 Responding to feedback 22. 進行分組討論的方法 Mode and format of group discussions 23. 討論的過程 Discussion techniques 24. 報告討論結果 Discussion outcomes 25. 視訊分組討論 Online breakout rooms 與教師和行政職員晤談 26. 口頭及書面報告 Oral presentations and papers/reports 27. 考試 Exams 28. 補考、補救成績、重修 Make-up exams, extra credit, and retaking courses 29. 期中停修 Course withdrawals 30. 論文 Theses/dissertations 31. 學術研討會和期刊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journal articles 32. 資格考、論文計畫口試、學位口試 Qualification exams, thesis/dissertation proposal oral exams, and degree oral defense 33. 交換生計畫、雙聯學位、未來出路、出國留學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s, dual degrees, career prospects, and studying overseas 34. 選課相關(加退選、申請跨校選課)Course selection: Adding/dropping courses and intercollegiate courses 35. 申請獎(助)學金 Apply for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36. 學位考和資格考 Degree exams and qualifying exams 37. 轉系/轉學、延後入學、休學、退學 Department transfers, deferral, suspensions, and withdrawals 38. 學生支持和服務 On-campus student support services 學界權威.盛讚推薦 林子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師資培育學院院長∕教育系教授 劉宇挺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教務長∕英語學系教授 洪紹挺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院長∕語言中心主任 雙語教育推動辦公室執行長∕應用外語系教授 郭貞秀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雙語教育中心學生組組長 MP3免費聆聽 讀者請參閱書內APP操作說明,或加入眾文LINE官方帳號好友(ID:@jwbooks)申請兌換序號,享有免費聆聽音檔的服務。 「聽見眾文」APP可設定語速、章節或單則循環播放。音檔由專業外籍錄音員錄製,搭配眾文語言學習書籍,一機在手,隨時隨地都可學習,方便又有效率。 【目錄】 第一章 大學EMI 課程概述 1臺灣EMI 教學的發展 2 EMI 課程的特點 3 EMI 教學的方法 4 修習EMI 課程的建議與資源 第二章 認識師生與了解課程 1 相互認識 Making introductions 1.1 自我介紹 Introducing yourself 1.2 介紹同學 Introducing your classmates 1.3 表達個人需求 Voicing your special needs 2 了解課程內容 Exploring a new course 2.1 課程大綱與上課模式 Course syllabus and layout 2.2 修課與旁聽 Enrollment and auditing 2.3 教用書 Textbooks 2.4 作業考試、評分與占分比例 Assignments and grading policy 2.5 課程要求及教師期望 Requirements and instructor’s expectations 2.6 教師的聯絡方式 Contact information 長篇情境對話 Long Dialogue 第三章 課堂學習 1 提問及回答 Asking and answering questions 1.1 事實性問題 Factual questions 1.2 確認或釐清性問題 Confirmation or clarification questions 1.3 探究性問題 Probing questions 1.4 評價性問題 Evaluation questions 1.5 統整性問題 Integration questions 2 表述己見 Voicing your opinions 2.1 委婉表達 Euphemisms and polite expressions 2.2 提供建設性意見 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2.3 肯定—批評—鼓勵原則 Kiss-kick-kiss formula 3 口語報告 Oral presentations 3.1 簡報技巧 Presentation skills 3.2 講解圖表、數據、作結論 Infographics, statistics, conclusion 3.3 同儕講評 Giving evaluation 3.4 回應別人給你的反饋 Responding to feedback 4 課堂討論 Classroom discussion 4.1 進行分組討論的方法 Mode and format of group discussions 4.2 討論的過程 Discussion techniques 4.3 報告討論結果 Discussion outcomes 4.4 視訊分組討論 Online breakout rooms 長篇情境對話 Long Dialogue 第四章 與教師和行政職員晤談 1 與教師晤談 Meeting with teachers 1.1 口頭及書面報告 Oral presentations and papers/reports 1.2 考試 Exams 1.3 補考、補救成績、重修 Make-up exams, extra credit, and retaking courses 1.4 期中停修 Course withdrawals 2 與指導教授晤談 Meeting with advisors 2.1 論文 Theses/dissertations 2.2 學術研討會和期刊 Academic conferences and journal articles 2.3 資格考、論文計畫口試、學位口試 Qualification exams, thesis/dissertation proposal oral exams, and degree oral defense 2.4 交換生計畫、雙聯學位、未來出路、出國留學 Exchange student programs, dual degrees, career prospects, and studying overseas 3 詢問行政相關事宜 Consulting administrative staff 3.1 選課相關(加退選、申請跨校選課)Course selection: Adding/dropping courses and intercollegiate courses 3.2 申請獎(助)學金 Apply for scholarships and grants 3.3 學位考和資格考 Degree exams and qualifying exams 3.4 轉系∕轉學、延後入學、休學、退學 Department transfers, deferral, suspensions, and withdrawals 3.5 學生支持和服務 On-campus student support services 長篇情境對話 Long Dialogue 附錄 附錄一 大學授予學位名稱中英對照 附錄二 大學教師職稱中英對照 參考書目

原價: 480 售價: 408 現省: 72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