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二十世紀中葉、國共戰後,孤獨來臺者周代在地化初期的心靈流痕。 ◎多元化地觀照大千,細膩寫下多樣化的人物與故事,呈現多角度的感懷。 ◎描寫男女情事與生命中的難題與謎題,表現對現實的質疑與包容。 本書是周代繼首部小說集《橋頭的迷惘》(1970)後的第二本著作,也是他身後的第一本,若不是因為三張舊紙上的手記,很可能今日無緣面世。周代有許多作品,都是在上班養家之餘的才情宣露,他迭換筆名,彷彿無意樹名,他封筆之後,說再也沒什麼想寫、也沒什麼可惜,囑家人清理他多年發表的作品,無意流傳心血結晶,「因為人走了就走了,就算想流傳什麼,自己還能看到它發生嗎?」那又何勞著想呢? 家人沒發現他任何未發表或未完成的手稿,可想不是沒有寫過,而是沒留過。但是,周代在一張發黃的便條紙上,以剛逸的筆跡寫著:「生命的琴絃,作者:周代」,兩張發黃的二百字稿紙背面,則塗塗改改地列出44篇作品的名稱!那是周代早年出書的計畫,夾在眾多的剪報裡,直到他離世一年後,才被兒子無意間發現,遂有這本書! 『生命的琴絃』共有44篇,套今日的術語──小小說,多篇描寫男女之間多種面貌的情與慾,顯示作者周代的浪漫性格;同時有多篇觸及生活或生命中的難題與謎題,看得出周代對現實的質疑與包容;﹤矮大伯﹥一篇明顯的自傳性,是周代鄉愁的寄言,讀時令人莞爾又潸然。 周代出身鄉野、棲身都會,筆鋒能柔艷,也能酸澀,作品瀰漫著這位時代遊子在一個特殊時空的思潮。周代生前另有一部半自傳小說《等待天明》,計畫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