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帝殖民下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1895-1945)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80週年紀念
----------------------------
作者收錄相當多的美術教科書內容與圖片,敘述當時日治時期的學制、公學校教育、種族分離政策,以及對臺灣原住民的政策,與享有優越待遇的大和民族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的美術教科書,雖然設計精美、包裝華麗,但仔細推敲殖民地的教育過程與學制,揭示了臺灣美術教育史背後深沉的歷史。-------------------------------------------------
清朝學者龔自珍曾說「欲要亡其國,必先亡其史」。日本佔領臺灣後,為更有效的殖民臺灣,如何運用文化教育來同化臺灣人民,讓台臺灣人民認同日本為宗主國,成為其重要的政策。知名的皇民化運動就是讓臺灣人在歷史、宗教、姓氏及心靈上成為日本人。皇民化運動的研究及專書甚多。然而,研究日本藉由美術教育的規劃,來深化皇民化運動的文化改造,這方面的學者專家,實是鳳毛麟角。而楊孟哲教授無疑是其中少數的佼佼者。
------------- --------------莊淇銘教授/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前校長楊教授所彙整的《日帝統治時期臺灣美術教科書歷史》,正可以清晰的見證近代臺灣美術教育中的歐洲與日本理念。讀者若進一步探索,向外可銜接國際當代美術的契機,向內則可省思台灣近代美術的緣由與發展。
-----------------------------------蘇振明/臺北市立大學視覺藝術系所退休教授
【目錄】
推薦序一/蕭瓊瑞
推薦序二 讓殖民時期的美術教材再見光,能更了解臺灣的美術發展/林永利
自序第一章 殖民美術的起源
第一節 殖民統治緣起
第二節 殖民美術的支配第二章 殖民美術課學制的沿革
第一節 烽火下的殖民學制
第二節 首創的師範學校美術課
第三節 殖民手工教育的變遷第三章 殖民美術與手工教科書的沿革
第一節 大和人的美術教育課
第二節 土人(本島人)美術課的源起
第三節 蕃人(原住民族)美術課教育第四章 日帝美術教育的沿革
第一節 日帝美術教科書的歷史
第二節 模仿西洋美術的鉛筆畫與臨畫
第三節 美術教科書國粹主義保存論
第四節 西洋鉛筆畫與中國毛筆畫優劣論爭
第五節 大正民主時期與自由畫教育運動
第六節 軍國主義下的美術教科書第五章 殖民美術與文學的啟示附 錄
一、殖民下公學校美術課
二、其他科目教科書
三、戰爭美展相關書籍
四、美術教育史圖表
◎小學繪畫內容
◎殖民下臺灣小、公、中學校及蕃人(原住民)美術工藝教科書出版年表
◎解放兒童素描
◎藝能科圖畫參考文獻
立即查看
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臺灣歷史與翻譯相始終,探索翻譯史就是在探索自己的定位。臺灣初登世界舞臺,就是在大航海時代,島名「福爾摩沙」即為歐洲語言的音譯。臺灣歷史以移民和殖民為主軸,每一次不同民族的接觸自然都有翻譯活動。但翻譯研究在臺灣卻是新興領域,臺灣翻譯史的研究更是起步未久。
臺灣翻譯史歷經政權更迭、殖民、戒嚴種種政治力介入,長期的政治禁忌導致「誰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透過什麼語言、翻譯了什麼」這些基本的探問都尚未能獲得清楚完整的答案。但最困難的莫過於尋找譯者生平資料,許多譯作沒有署名,也有不少抄襲中國或香港譯作並冠上假名,更是增加研究上的困難。《臺灣翻譯史:殖民、國族與認同》多位作者努力尋求第一手資料,正是為了在歷史洪流中尋找譯者的身影。
透過歷史上的譯者,讓我們更了解這塊土地上種種文化系統的接觸、碰撞與發展,也讓我們更了解今天的自己從何而來。
【目錄】
主編簡介
賴慈芸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碩士,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及雙語研究系博士。曾任出版社編輯,出版譯作超過五十種,包括《嘯風山莊》(Wuthering Heights)、《探索翻譯理論》(Exploring Translation Theories)、《愛麗絲鏡中奇遇》(Through the Looking-Glass)及童書、繪本多種。著有《譯難忘:遇見美好的老譯本》、《當古典遇到經典:文言格林童話選》、《譯者的養成:翻譯教學、評量與批評》、《翻譯偵探事務所》等書。長期為臺灣翻譯學學會理事,曾任《翻譯學研究集刊》及《編譯論叢》主編,研究論文見於各學術期刊。〈還我名字!──尋找譯者的真名〉一文曾獲「宋淇翻譯研究紀念論文獎」評判提名獎,《翻譯偵探事務所》一書則獲第42屆金鼎獎。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作者簡介
黃美娥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臺灣研究學程主任楊承淑
輔仁大學跨文化研究所教授兼所長許俊雅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特聘教授兼系主任柳書琴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橫路啟子(Keiko Yokoji)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宏淑
臺北市立大學英語教學系副教授藍適齊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王惠珍
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張綺容
世新大學英語學系助理教授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王梅香
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文化研究學會理事賴慈芸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學研究所教授
(依文章順序排列)
立即查看
尋找新天地:日本人的環太平洋移動與帝國的定居殖民主義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
「日本人」的界限:沖繩・愛努・台灣・朝鮮,從殖民地支配到復歸運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國家、民族的界限竟是如此模糊、飄忽,超乎想像的善變!
中央吞噬地方,還是地方反噬中央?
帝國擴張帶來的也許並非壯大國家的福音,而是對自身定義的挑戰。
日本知名學者小熊英二,透過「檢證近代日本對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為主的『政策論述』」,試圖探詢「『日本人』的界限如何被設定」,質問曖昧難釐清的民族與國家界限,直探文化最核心、地域最本質,擘劃出日本與其周邊地區近百年來若即若離、糾纏難解的歷史。
小熊英二表示,自19世紀中旬開始,日本帝國擴張的過程並非一以貫之,反而政策相對模糊,其統治下的沖繩、愛努、台灣、朝鮮的定位和人民因而搖擺不定,中央和地方相互映照、拉扯,反覆辯論「何謂日本、何謂日本人」?指出了1879年以後,日本與周邊地區的辯證中,國家與人民的概念是如何複雜而多層次,並詳細分析各時期的政策、法律、教育方針,呈現出尚待我們明辨、釐清的幽微處,以及這些衝突與融合如何同時影響、挑戰了日本作為一個「國家」的定義。
《「日本人」的界限》梳理了以日本為中心,複雜多變的民族、國家面貌,探問日本百年來的殖民政策、國家與人民的本質,釐清近代東亞歷史最難辨難解的一面。
【目錄】
序章
「日本人」界限的變動
「日本」與「殖民地」,以及「歐美」
「包容」與「排除」
「政治語言」與「無法表達的事物」
用語說明第一章 琉球處分──納入「日本人」
對「國內人類」的統合與排除
外國人顧問的提議
作為「日本人」的琉球人
圍繞歷史的爭端第二章 沖繩教育與「日本人」化──同化教育的內涵
維持舊慣與養成忠誠心
「文明化」與「日本化」
改造歷史觀第三章 「帝國北門」的人們──愛努教育與特別保護法
從國境紛爭到成為「日本人」
「日本人居住的土地」
傳教士的威脅
「漸化」理論
設立《北海道舊土人保護法》
第四章 領有台灣──同化教育的矛盾與衝突
台灣統治的紛亂
外國人顧問的同化反對論
是「殖民地」或「非殖民地」?
國防重視論與對歐美的意識
「日本人」化教育的開始
捲土重來的非同化論
「漸進」的折衷型態
第五章 總督府王國的誕生──台灣的「六三法問題」
實際上的立法權
「台灣自治王國」構想
作為折衷案的「不是法律的法律」
議會方面的反對
「日本人」的意義
後藤新平的台灣王國化
依據不明的獨裁統治
第六章 身為韓國人的日本人──日韓合併下的「新日本人」戶籍問題
承襲的折衷型態
「漸進主義」的教育
國籍上的排除與包容
同化言說的完成
II
第七章 差別即平等──殖民政策與種族主義
法國同化主義與啟蒙思想
勒龐與同化主義批判的興起
「生物學的原則」
「自治」和「隔離」
「自主」的兩難
兩種差別之間
第八章 「民權」與「一視同仁」──殖民者與通婚問題
高唱「一視同仁」
「殖民者民權」的出現
通婚與「日本人」
第九章 花紅柳綠──日系移民的朝鮮統治論
言論界錯綜複雜的統治批判
民主主義者的文明性同化主義
大亞細亞主義者的文化多元主義
自由主義者的分離主義
「民族問題」的狹路
第十章 內地延長主義──原敬與台灣
作為文明化的「日本人」
編入「日本」的模型
總督府的抵抗與「漸進」
受挫的統治改革
第十一章 統治改革的挫折──朝鮮參政問題
總督府主導的統治改革
自治或者參政權
「總督府自治」的出現
III
第十二章 沖繩民族主義的創生──伊波普猷的沖繩學
對沖繩而言的同化
重層的少數族群
作為屏障的同祖論
沖繩民族主義與「同祖」
排除與同化的連鎖
身為啟蒙知識份子
受挫的沖繩民族主義
第十三章「異身同體」的夢想──設置台灣自治議會請願運動
作為獲得權利的「同化」
對於多樣性的期盼
對殖民政策學的置換概念
基督教徒與大亞洲主義者
多元的日本、多元的台灣
「違憲」的界限
分裂的請願運動
第十四章 「生於朝鮮的日本人」──唯一的朝鮮人眾議院議員•朴春琴
作為「日本人」的權利
居住內地朝鮮人的參政權
通往「我們的國家」的崎嶇之路
「一視同仁」的高牆
虛像的「日本人」第十五章 東方主義的折射──柳宗悅與沖繩語言論爭
東方主義視野下的「民藝」
沖繩的強烈反彈
「西洋人」視角的方言擁護者
對「日本人」的強調
沖繩同化的最終階段第十六章 皇民化與「日本人」──總體戰與「民族」
否定「朝鮮」
民族概念的相對化
平等與現代化的期待第十七章 最後的改革──戰敗前的參政權
界限動搖的三要因
移籍問題的浮現
無法跨越的臨界點
名為「日本人」的牢獄
IV
第十八章 國界線上的島嶼──沖繩作為「外國」
身為「少數民族」的沖繩人
「琉球總督府」的誕生
排除在「美國人」之外
身為「日本人」卻又不是「日本人」的存在
第十九章 從獨立論到復歸論──戰敗後的沖繩歸屬論爭
沖繩獨立論與美國觀
由保守派主導的復歸運動
急遽浮上的歸屬問題
搖擺中的復歸論
第二十章 「祖國日本」的意涵──1950年代的復歸運動
作為人權代名詞的「日本人」
以親美反共為號召的復歸運動
日本民族主義的語彙
第二十一章 革新民族主義的思想──受學者的「日本人」論點影響的沖繩觀
作為「亞洲殖民地」的日本
「健全民族主義」的極限
單一民族史觀的興起
從「殖民地支配」到「民族統一」
作為民族統一的琉球處分
成為批判用語的「琉球獨立論」
第二十二章 1960年的方言牌──戰後沖繩教育的復歸運動
作為復興活動一環的復歸
方言牌的復活
對「日之丸」、〈君之代〉的獎勵
憧憬與拒絕的共存
「祖國是日本嗎?」
政治上的變動與轉換
第二十三章 反復歸──1972年的復歸與反復歸論
琉球獨立論的譜系
復歸的現實化
對「面具」的嫌惡
與獨立論的距離
「否」的思想結論
後進帝國主義的特徵
國民國家的包容
官方民族主義
「脫亞」與「興亞」
分類外的曖昧
被支配者的反應
有色的帝國後記
圖片出處
注釋
立即查看
城市地標: 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中華>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