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四季:李敏勇俳句集&日本俳句五人選(一冊二書,雙封面) (1版)
作者: 李敏勇作.譯
版次: 1
ISBN: 9789862943939
出版社: 成陽
出版日期: 2024/05
頁數: 188
定價: 380
售價: 342
庫存: 庫存: 1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簡介】  在現代詩體因格律解放,逐漸散文化、流於意氣薄弱、形式紛亂而招到質疑之際,三行成詩的日本俳句詩型,以其精簡、凝鍊的特性,被世界其他國家的詩人引用,形成另一種自由詩體,重啟詩的新想像。   國家文藝獎得主、詩人李敏勇,創作、譯介了不少詩作,這次以一冊二書的形式,出版《四季:李敏勇俳句集╱日本俳句五人選》一書,內容涵括自己創作的94首俳句作品,以及翻譯日本五大俳句家――芭蕉、蕪村、良寬、一茶、子規等,共134首俳句作品。   兩者皆以「四季」分類,三行成俳(詩),輕巧地捕捉季節感,彷彿照相機的快門在靈光一閃的剎那間,鋪陳出一幅景象。相較於詩,俳句更加短捷,卻同樣能精準表達創作者的心境,感受文字的奧妙。 本書特色   1.李敏勇、松尾芭蕉、與謝蕪村、良寬、小林一茶、正岡子規的俳句精選。   2.一冊二書,同時欣賞台日兩地的俳句,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   3.簡短的三行,顯見創作者的心境,以及駕馭文字的功力。 作者介紹 作、譯者簡介 李敏勇   台灣屏東人,一九四七年在高雄縣出生,成長於高高屏,大學時代修習歷史,短期居住台中,現為台北市民。   以文學為志業的人生歷程,反映在主編《笠》詩刊、擔任「台灣文藝」社長及「台灣筆會」會長的經歷。而為了在詩中應許的社會改造與國家重建,參與許多社會運動與公共事務,曾為「鄭南榕基金會」、「台灣和平基金會」、「現代學術研究基金會」董事長,並在許多報紙、雜誌專欄從事文化與社會評論。   出版過《雲的語言》、《暗房》、《鎮魂歌》、《野生思考》、《戒嚴風景》、《傾斜的島》、《心的奏鳴曲》、《島嶼奏鳴曲》、《自白書》、《美麗島詩歌:通行台語詩集》、《一個人孤獨行走》、《墓誌銘風景》、《詠嘆調》,以及漢英對照詩選《思慕與哀愁》,並編集《自由星火:鄭南榕殉道20週年紀念詩集》、《浮標》(漢英對照台灣詩選)、《繆思的聲音:當代世界女性詩》。   除了詩創作外,也出版詩解說、研究,譯讀當代世界詩,並著有散文、小說、文學評論和社會評論集等約九十餘冊。   曾獲巫永福評論獎、吳濁流新詩獎、賴和文學獎。二○○七年(第十一屆)國家文藝獎得主、二○二二年第四十一屆行政院文化獎得主。 序 《四季:李敏勇俳句集》序說 俳句四季,心境風景─從簡潔的意義開啟詩的小小新視野   我喜歡希臘詩人黎佐(Y.Ritos,一九○九~一九九○)的一首詩,是以〈三行連句〉標示,類似俳句的短詩:   當他寫時不看海,   他感到鉛筆在指尖顫抖──   正是燈塔亮起時。   ──〈三行連句〉 黎佐/許達然譯   初讀這首詩以及黎佐的作品,已是二十世紀末期,距今二十多年前了。許達然譯介了黎佐的作品,後來我也嘗試譯讀了他的一些詩。在《聽,世界在吟唱》(圓神出版)這本介紹十位世界詩人作品的書中,黎佐的十一首詩就位列其中。   三行連句類似日本的俳句,雖然不是以五、七、五共十七音組成,卻是世界許多國家,不同語言的詩人,在受到影響後嘗試的詩型。法國印象派畫家頗多受到日本浮世繪影響,世界許多詩人也興起仿俳詩。   黎佐的這首詩,呈現了一位希臘詩人寫作的時空狀況。寫時不看海,喻示在有海的地方,專注於書寫;感到鉛筆在指尖顫抖,喻示的是振筆疾書;正是燈塔亮起,說的是黃昏的時間,也讓人聯想到光,說的是意義和價值,而燈塔仿若一支筆。   黎佐還有許多三行連句的仿俳詩,我在《詩的異國心靈之旅》(聯合文學出版)中,曾以〈閃亮的精靈──俳句的觀照,東方回映西方〉譯介他的一串作品:   *   在白色的蛋裡   一隻黃色小雞   一首憂鬱之歌   *   新月   套上它的袖子──你看到嗎?   一把小刀   *   瓜地馬拉,尼加拉瓜,薩爾瓦多。   那麼多身體要到哪?樹上,風睡了,   一件破舊的灰色褲子。   不只心境和風景,這位希臘左翼詩人,甚至在仿俳詩中處理了拉丁美洲的社會意識。短詩如匕首,銳利無比。   在同一篇章,我也譯介了荷蘭詩人柏特.舒爾畢克(B.Schierbeek,一九一八~一九九六)的仿俳詩:   太陽:白日   *   太陽登臨   整個世界紅通通   我也是   *   腳累了   想到風車   想要歇息   *   風止息   在蘋果樹下   太陽和我也是   日本的俳句詩型,普遍以三行詩的形式,被世界其他國家的詩人引用。在詩體格律解放,以自由詩散文句型展開的現代詩,流於意氣薄弱、形式紛亂,以致被詬病之時,仿俳句重拾了精簡、凝鍊的意義,提供了某種借鏡。   台灣,曾被日本殖民五十年。日治時期,俳句在台灣也形成風氣,不只一些日本俳人,也有台灣本地俳人留下作品。相形於新詩或現代詩風潮,俳句雖非主流,卻仍然存在。戰後,台灣的通行語言、文字轉換為中文,俳句兼及和歌只在一些俳人、歌人團體流傳,一直到後來才有漢俳在報紙副刊被提倡,人間副刊曾經邀集一些詩人發表作品。   其實,詩人黃靈芝的俳句以中文兼及日文甚至英文、法文,在詩誌《笠》中讓人驚艶:   *   風在光裡找著誰   六月──   院裡的樹葉雖叫著它   *   白雲在靜靜地   靜靜地流動著的   終戰日   *   說來話長   夫妻   春雷   *   春星明   軍鞋重   黃靈芝除少數中文作品外,大多為日文,文類兼及小說。日文俳句以音節為形式,轉譯中文的一字一音,不盡相同,不完全是三行詩。但漢俳以三行,英語詩也採三行形式。   詩人詹冰的詩集《綠血球》,有一些三行短詩原是日文俳句,晶瑩剔透,別有韻味:   *   現在是笑的極點   證據是   不斷落下的櫻花   ──櫻花   *   季節的觸感是   記不太清楚的   母親的乳房   ──富士山   二○一一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Transtromer,一九○三一~二○一五),也有仿俳詩。我在一篇關於他漢譯詩集《巨大的謎語》的書評──〈藏在冷洌風景的秘密〉中,曾提到他的俳句:   *   一座喇嘛廟   中有懸著的花圈。   戰鬪的圖畫。   *   人形的花鳥,   蘋果樹已開過花。   巨大的謎語。   通行漢字中文或台語俳句,其實是短詩,呈現簡潔的意義。相較於一些徒具詩的形式,卻缺乏詩質、行句鬆散的作品,俳句的精鍊,別有一番意味。   《四季》這本俳句集,以春、夏、秋、冬四卷,加上散章,流露四季的心境與風景,也交織人間性和社會性的意味。以三行仿俳詩句,輕巧地捕捉季節感,彷彿照相機的快門在靈光一閃的剎那間,鋪陳一幅景象,連結人間觀照與大地情境。   不同於日本俳句通常無題,我的俳句加上標題,對閲讀有提示和辨識之用。   春之卷   *   櫻花季   在和菓子店買了櫻餅   糖漬之味   ──櫻餅   *   和平公園   紀念碑   斑鳩咕咕聲   ──鳥聲   夏之卷   *   南迴鐵路行   思想起山之形影   海潮音   ──潮音   *   晴空萬里   噴射機的飛行雲   颱風警報   ──雲影   秋之卷   *   路的盡頭   紅通通的懸日   有顏色的時間   ──懸日   *   恆春半島   落山風   秋天的奏鳴曲   ──山風   冬之卷   *   太平山   翠峰湖面鴛鴦游   聽風的歌   ──聽風   *   一隻貓蜷縮在牆角   偶而舉爪搔動   飛過一片葉子   ──貓影   散章   *   早報上政客們放冷箭   遮住了天   空氣品質愈來愈壞   ──新聞   *   政客的銅像堆積鳥屎   鳥叫聲在上面   詩人的腦海構築燈塔   ──銅像   漢字中文俳句,其實也是三行短詩。許達然以「三行連句」之名譯介希臘詩人黎佐的仿俳詩,也相當得宜。仿俳或三行連句,對於散文化過度,以自由詩之名的新詩或現代詩書寫,提供了一種借鏡,或說鑑照。   記得詩人白萩在論及詩行句的斷與連時,曾有「詩行與詩行之間應該有山與山之間留有山谷之喻,山谷不深、伸腳可及,沒有飛躍性成為平凡散文,或山谷太深無法跨越,跨越不能閲讀是謂晦澀難懂」的觀點。俳句或三行連句的書寫與閱讀,或許開啟了一扇窗,開拓現代詩的某種視野,某種小小的新視野。 《日本俳句五人選》序說 俳句之心──日本俳句的窗景和鏡像   在我的詩人之路,出於認識和理解的心情,我曾翻譯了許多世界詩人作品,也出版多冊譯讀書。出於對日本詩歌的興味,我也譯介一些日本現代詩人作品,並曾翻譯過著名的女詩人、歌人,與謝野晶子和歌集《亂髮》中的一百六十五首。和歌或說短歌,是以五、七、五、七、七,三十一音節形成的短詩,不同於俳句的五、七、五,十七音節,同樣是典型的日本詩歌。   俳句,以及和歌,後來在許多世界詩人的作品裡成為兩種短詩形式,見於不同語文的創作。季節感常見於行句,映照歲月情境。我在進入人生白秋之年,寫了一些漢字俳句,並且翻譯了松尾芭蕉、與謝蕪村、良寬、小林一茶、正岡子規這五位著名,或說代表性的日本俳人俳句,作為觀照的閲讀。   芭蕉是膾炙人口的日本俳聖,台灣的讀者對他的一首俳句也相當熟悉:   古池   青蛙躍入   水之聲   芭蕉的《奧之細道》書寫他遊歷日本本州的行腳,以俳句和隨筆留下風土見聞。在他許多落腳之地,後人以他的相關俳句設置詩碑,成為一種風景,巧妙的旅人心境和在地風情結合,滋潤了日本人的心靈。   我選譯芭蕉三十一首俳句,從「即使在京都/聽著杜鵑咕咕叫/我尋找京都」到「在旅途中病了/我的夢漫遊/在枯乾的田野」,季節交織心境,流露自然、人間況味。   我喜歡隨興觸及俳句詩行,在沒有題旨的行句中尋覓題旨的意味。心與俳句接觸之際,既浮顯詩的心境,也呈現風景、季節的意味。芭蕉的俳句不只深受日本人喜愛,也透過不同語文的翻譯流傳世界。   蕪村曾追隨芭蕉遊歷日本東北,後來定居京都,他也是一位畫家。他的俳句浪漫,被認為具有畫境,地位直追芭蕉,兩人與一茶並稱「俳句三聖」。   我走   你留   兩座山   ──春之篇   兩棵梅樹   我愛它們盛開   一早一晚   ──春之篇   蕪村的視野把人和自然、自然和時間連帶交織,簡單中流露觀照的意涵。人是動的,也是靜的,山是靜的,以山喻人,山的雄偉沉穩,相距相視。梅樹開花的春天,是並時的,早晚的觀照卻有時間的差別。   夜漸深   在山村入睡   滴落的水聲   ──夏之篇   靜靜的深夜,滴水聲伴著入睡,人在睡夢中,水聲在屋外。此景此境,幽微中有某種怡然自得之味。   良寬出生於新潟,後雲遊各地。為日本江戶時代末期俳人,亦是禪門僧人、書道家。年輕時,讀葉笛譯芥川龍之介作品,記憶中有「君看雙眼色,不語似無愁」的良寬句。   本書譯介的良寬俳句有二十則,分為春、夏、秋、冬及無關季節:   矮樹叢中一隻鶯   成百人之間   無人察覺   ──春之篇   一只風鈴   在三四尺外   竹林裡   ──夏之篇   寧謐秋日   千羽的雀鳥聲   揮動翅膀   ──秋之篇   冬的初雨   不知名的山   再添藝術之味   ──冬之篇   植栽   倒在庭院   沒有覆蓋   ──無關季節   一茶與芭蕉、蕪村並列「俳聖三家」。少時即學俳句,有「俳諧」之名,具有人道主義思想。流浪於京都、中國地方、九州、四國各地,深具地方性。   男人浸泡浴池   坐在稻田中   光突然亮起   ──夏之篇   一只漆盤上   蒼蠅突然滑落   牠深沉的嘆息   ──秋之篇   野雁啊   不要鳴叫   無論到何處生命是相同的   ──秋之篇   子規是明治時代重要的文學家,是俳句現代化的號手,各種文類作品兼具,他是野球捕手,也是日本野球術語的奠定者,東京上野公園有子規野球場。四國松山出生的他,因患肺結核,以筆名子規喻自己肺結核咳血的樣態(子規是杜鵑別稱),得年只有三十八歲。故鄉不只有子規紀念館,更有安藤忠雄設計、以司馬遼太郞大河小說《坂上之雲》為名的文學館。日本設有「正岡子規國際俳句賞」以表彰俳人,台灣詩人黃靈芝於二○○四年也獲頒這項榮譽。   本書同樣以四季,譯介子規二十四首俳句:   日暮   山櫻花開   古寺亮了   ──春之篇   地方話   從遙遠故鄉傳來   微風芳香   ──夏之篇   夕暮之月   海浪沖擊礁石   一個女人站立   ──秋之篇   子規為俳句賦予新境,開創了新時代的俳句詩情。俳句隨著時代演變,書寫視點的開拓,對於自由詩體散文化有省察作用。詩與散文,既為文體之別,也是文類之異。從俳句之被世界許多詩人引為書寫的另一扇窗鏡,重啟了詩的新想像。   逡巡芭蕉、蕪村、良寬、一茶、子規的一些俳句,探觸俳句流露的心。季節的形色在語字間呈顯,映照春、夏、秋、冬情境。在幽微中別有況味,人與自然交融。 【目錄】

為您推薦

公職考試2025試題大補帖【本國文學概論(含本國文學概要)】(104~113年試題)(申論題型)[適用三等、四等/高考、普考、地方特考] (1版)

公職考試2025試題大補帖【本國文學概論(含本國文學概要)】(104~113年試題)(申論題型)[適用三等、四等/高考、普考、地方特考]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試題大補帖系列熱賣中!】 不容錯過的上榜必備好書在這裡! 精選多年度公職考試歷屆試題,讓你省去到處尋找考古題的煩惱! 試題按照年度排列,迅速掌握出題方向 每道題目提供完整解析,測驗、複習一把罩   本書收錄公職考試【本國文學概論(含本國文學概要)】104~113年的申論試題詳解,幫助您一次準備全面應戰、熟悉題型順利上榜。   本書收錄科目包含:本國文學概要、本國文學概論   本書收錄考試包含:高考三級、普考、地方特考   本書特色:   1.補班名師解題,不用三顧茅廬立即獲得大師精準考題解析。   2.多年度試題一次收錄,輕鬆練習歷屆試題。   3.一題搭配一詳解,演練有錯立即修正,加深印象。 【目錄】 目錄 四等 【本國文學概要】 ◎普通考試 113年 112年 110年 109年 108年 107年 106年 105年 104年 ◎地方四等 112年 111年 110年 109年 108年 107年 106年 105年 104年 三等 【本國文學概論】 ◎高考三級 113年 112年 111年 110年 109年 108年 107年 106年 105年 104年 ◎地方三等 112年 111年 110年 109年 108年 107年 106年 105年 104年

原價: 280 售價: 238 現省: 42元
立即查看
新譯四書讀本(七版) (7版)

新譯四書讀本(七版) (7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90 售價: 351 現省: 39元
立即查看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華語-西班牙語辭典Hokkien Spanish Historical Document Series IV: Dictionarium Sino-Hispanicum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華語-西班牙語辭典Hokkien Spanish Historical Document Series IV: Dictionarium Sino-Hispanicum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本份手稿現藏於義大利羅馬安吉利卡圖書館,為1604年耶穌會會士Pedro Chirino與菲律賓唐人合作編撰而成,作為西班牙人學習閩南語之用。手稿分成雜字與生活用語兩部分,前者依循閩南地區流行的《雜字》書籍內容,收錄日常使用的字、詞,後者則是摘錄當時唐人生活使用的句子,在這些用語之旁,加注西班牙文對應字與拼寫閩南讀音。此一手稿為現存所見最早的西班牙與閩南人語言交流的文本,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This manuscript is a collection of the Biblioteca Angelica in Rome, Italy. It was compiled by the Jesuit Pedro Chirino with collaboration of some Chinese people in the Philippines in 1604. The manuscript used by the Spanish for learning Hokkien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a miscellaneous assortment of words and a list of daily expressions. The former follows the contents of zazi (雜字), a book that was popular in Southern Fujian, and contains words of daily life, whereas the latter is a selection of daily sentences. Beside the words and expressions, corresponding Spanish words and transcriptions of Hokkien pronunciation are also provided. This manuscript is the earliest known text regarding the linguistic exchange between the Spanish and the Hokkien people, making it a valuable asset of Memory of the World. 目錄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序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華語—西班牙語辭典》編者導讀 華語—西班牙語辭典

原價: 800 售價: 680 現省: 120元
立即查看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新刊格物窮理便覽Hokkien Spanish Historical Document Series IV: Símbolo de la fe, en lengua y letra China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新刊格物窮理便覽Hokkien Spanish Historical Document Series IV: Símbolo de la fe, en lengua y letra China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書現藏於奧地利國家圖書館,為西班牙道明會神父Thomas Mayor所寫,他為了向馬尼拉唐人宣揚天主教教義,在當地唐人的協助下,使用閩南語翻譯教義,並於1607年由唐人刻版印刷傳世。全書分成三卷,第一卷主要是講述當時西方的科學知識,第二卷是《聖經》故事,第三卷主要講述天主教的知識,並批評當時唐人的宗教信仰。全書具體呈現出大航海時代唐人與西班牙人在宗教、科學知識交流的過程與成果,為人類「世界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的重要資產。   This book is a collection of the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It was written by the Dominican priest Thomas Mayor for the purpose of spreading Catholic doctrines among the Chinese in Manila. With the help of some Chinese locals, the doctrines were translated into Hokkien, and the xylographic copies by the Chinese were published in 1607. The book consists of 3 parts, with the first one concerning contemporary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he second one stories from the Bible, and the third one mainly concerning Catholic knowledge and criticism of Chinese religious beliefs of the period. The book presents a vivid picture of the process as well as the results of exchanges between the Chinese and the Spanish on religion and science in the Age of Exploration, making it a valuable asset of the Memory of the World. 目錄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序 《閩南—西班牙歷史文獻叢刊四︰華語—西班牙語辭典》編者導讀 新刊格物窮理便覽

原價: 2000 售價: 1700 現省: 300元
立即查看
數學這樣學:國小數學感學習四年級 (2版)

數學這樣學:國小數學感學習四年級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400 售價: 340 現省: 60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