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呈現在讀者眼前的這本書,展現道家哲學與當代政治哲學學者的深入對話。 鄧育仁教授提出的公民哲學,深刻地反思深度歧見等當代社會難解的核心問題,嘗試從故事地位、重新框束問題等途徑來進行深入反思。也同時引入儒學視角,從兼聽、天下為公、惻隱之心等思想,來闡論公民哲學所重視的面向。整體而言,公民哲學,不僅在當代政治哲學中開展出新的論述空間,也是一個開放性的平臺,具有以公民哲學為視角,邀請不同哲學理論與公民哲學進行對話,而後展開新的理論。本書以公民哲學為平臺,引入道家哲學後的深入對話,而展現出所謂公民道家的可能面貌。 本書以「公民哲學」為核心主題,進行深度探討,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 公民哲學與道家哲學的對話。 第二部分 對於公民哲學的回應與展望。 第三部分 收錄兩篇訪談、座談,將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以案例故事進行對話、分享。 【目錄】 序 林明照、賴錫三 第一部分 公民哲學與道家哲學的對話 公民道家與深度歧見—─以《莊子》的〈齊物論〉和〈人間世〉為思考/賴錫三 社會生活中的差異與共存:公民哲學與莊子/李志桓 公民道家的可能—─《莊子》的多元觀/廖昱瑋 初探《莊子》「應物」中的公共溝通因素:從畢來德到鄂蘭/李雨鍾 深度共是:莊子與鄂蘭論公民意見的複數性/鍾振宇 《莊子》的善生善死與公民哲學/林明照 第二部分 對於公民哲學的回應與展望 儒學修養作為政治德行—─從公民教育論深度歧見之調節/吳澤玫 故事、故事性思維與故事地位—班雅明思想與公民哲學的交會/羅名珍 結論:道行之而成,物謂之而然/鄧育仁 附錄 有關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的故事挖掘—─訪談鄧育仁先生 公民哲學與深度歧見:從臺灣「同性婚姻」爭議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