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本書為台灣近二十年來有關英美文學學術思潮的重要專書,追溯2001年至2022年這段時間有關臺灣英美文學研究的書目和文學發展的評析,內容涵蓋英美文學的前沿研究和最新的學術思潮脈動,同時也針對各時期和各領域的英美文學研究進行趨勢探索,並爬梳其理路與發展特色。為了回顧過去、了解現況、擘劃未來,特邀學界重要的專家執筆,從不同時期的研究議題和理論方向切入,讓讀者一窺英美文學各時期的研究近況。整體而言,其縱切面與橫切面的總檢討,不但具歷史的深度和廣度,也提供各個領域的文學與文化綜述、批判與反思,深具學術價值。本書是一本老中青三代學者共同的研究成果展現,凸顯英美文學各時期最新的研究取徑和文學動勢,適時地提供未來教學和學術研究社群的重要參考指標。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蔡振興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所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淡江大學英文系系主任、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文學與環境學會理事長,以及 Tamkang Review 和《英美文學評論》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學理論、史耐德研究、全球暖化論述、生態文學和醫療人文研究。論文發表於 Comparative Literature Studies、Neohelicon、《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歐美研究》等國內外期刊。主要著作有 Gary Snyder, Nature and Ecological Communication,以及《生態危機與文學研究》(榮獲第八屆中央研究院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主編《生態文學概論》、Key Readings in Ecocriticism (合編)等。 目錄 單德興 序言一 i 馮品佳 序言三 iii 蔡振興 導言:臺灣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1 1.劉雅詩 臺灣英國中古世紀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27 2.王儀君 臺灣的英國文藝復興與十七世紀研究回顧(2001-2022) 53 3.黃柏源 星圖指南:十八世紀英美文學在臺灣的發展(2001-2022) 101 4.陳重仁 十九世紀英國文學研究在臺灣(2001-2022):回顧與展望 151 5.廖培真 二十世紀及二十一世紀英國文學研究 185 6.林玉珍 專精、多元、全球化:臺灣愛爾蘭文學研究(2001-2022) 221 7.李欣穎 臺灣「二十世紀以來的美國文學」研究回顧(2001-2022) 255 8.李翠玉 複音‧離散‧跨界:英美弱勢族裔與新英文文學 281 作者簡介 319 跋 323 看更多 序 導言 一、 英國文學 從歷史分期的角度來看,英國文學概略分為:(1)古英文時期;(2)中古英文時期;(3)文藝復興時期;(4)新古典主義;(5)浪漫主義;(6)維多利亞時期;(7)現代主義等。傳統而言,古英文文學包括幾個重要的手抄本:《埃克塞特書》(The Exeter Book)、《維爾伽利書》(The Vercelli Book)、《貝爾武夫手抄本》(The Beowulf Manuscript)和《朱紐斯手稿》(The Junius Manuscript)。這主要是因為古英文的幾個重要作品均來自這些手抄本。《埃克塞特書》收錄了〈流浪者〉(“The Wonderer”)和〈航海者〉(“The Seafarer”)等重要作品。《維爾伽利書》收錄〈十字架之夢〉(“The Dream of the Rood”)和其他聖經題材講道作品。《朱紐斯手稿》收錄有關聖經題材的故事,例如〈創世紀〉、〈出埃及記〉和〈但以理書〉等。《貝爾武夫手抄本》則收錄《貝爾武夫》(Beowulf)和《友弟德傳》(Judith)等故事。修道士兼學者比德(Bede the Venerable)的《英吉利教會史》(The Ecclesiastic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收錄了〈卡德蒙的讚美詩〉(“Caedmon’s Hymn”)的重要故事。從文類發展的角度來看,《貝爾武夫》可謂是古英文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作。《貝爾武夫》是一部史詩,寫於西元八世紀初。根據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約翰‧萊蘭茲圖書館(John Rylands Library)的手抄本和手抄本中二種不同的筆跡,批評家認為《貝爾武夫》是由兩位教會抄寫員共同完成的。雖然貝爾武夫不是英國人,但他與英國人的祖先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有關,所以這個故事也順理成章地公認為是「用〔古〕英文撰寫的最古老的偉大長詩」(“the oldest of the great long poem written in [old] English”) 二、 美國文學 美國文學始於哥倫布發現美洲。由於政治、宗教和社會等因素,歐洲人(包括法國人、荷蘭人、西班牙人、愛爾蘭人、英國人等)逐漸向新大陸移民。早期美國文學的主要特色離不開「清教思想」(Puritanism)的影響。到了美國獨立戰爭(1775-83),英軍敗北,美國成為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其文學主要表現於「國家認同」的主題。歐文(Washington Irving)著名的短篇故事〈李伯大夢〉(“Rip Van Winkle”)就具備這種雙重獨立的主題:個人上,李伯(Rip)不再受制於其妻子(Dame Van Winkle)的管束;政治上,李伯夢醒時分,國家業已改朝換代,即美國已脫離英國的統治。美國超越主義作家愛默生(Ralph W. Emerson)所撰寫的〈美國學人〉(“The American Scholar”)則可視為一篇重要的「文化獨立」(cultural independence)宣言,預示「新」時代的來臨。美國文學可以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1)殖民時期文學;(2)啟蒙運動時期;(3)浪漫主義時期;(4)寫實主義時期;(5)自然主義時期;(6)現代主義時期。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歷史研究是以時間為主軸,地理研究是以空間為場域,若將兩者結合,以歷史的向度來詮釋解析這個空間,即以歷史為主軸來研究東亞,其廣度與深度將會擴大許多。 研究「東亞」並不是一個新的課題,但如果把臺、日、韓,再加上中國沿海地區等地域做「近代史」的研究,或許需要有不同的歷史觀與視野,也有別於傳統把東亞界定在後進發展地域的角度研究。這也是「近現代東亞研究論叢」的系列發端。 本書共兩大篇,共八章,分別由硬體建設,如無線電報系統、鐵道、軌道;軟體經營,如漁業調查、臺灣紅酒、電影、文化資產活化等面向,探討日治時期至現代臺灣的相關產業或技術。隨著日本殖民政策的演變、臺灣整體經濟、產業的發展,以及東亞局勢的變化等環境催化,其技術條件、產業知識、經營策略,如何因應不同的時勢進行調整,遇到何種困難以及解決之道。 台灣史,從荷西時期、清領、日治以迄戰後,都充滿著多族群、多元文化的特質,以及相當濃厚的國際原素。台灣、日本、韓國、中國同為東亞的重要成員,未來必定要面對許多共同課題,需共同研討,進而合作尋求解決之道。 歷史是現代社會的借鏡,讓我們從歷史溫故知新。 【目錄】 校長序/李承嘉 寫在前面/阿部純一 論叢緣起/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經濟政策的形成及其展開 文明基 〈為何沒有《帝國主義下の朝鮮》?—矢內原忠雄的殖民政策研究以及臺灣與朝鮮〉 陳德智 〈帝國 殖民地的海洋—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從沿岸到遠洋漁業調查試驗之研究(1909-1922)〉 林佩欣 〈從臺島之酒到帝國之酒:日治時期樹林酒工場的紅酒改良與行銷〉 基礎工程的建構與經營 曾立維 〈有線到無線—對外無線電報系統在臺灣的建立與發展(1928-1949)〉 蔡龍保 〈由森林鐵路到觀光鐵路—日治時期阿里山鐵路經營策略之轉變(1896-1945)〉 林采成 〈臺中輕鐵(株)的經營分析—軌道‧鐵道‧汽車〉 戰前到戰後的連續性與再利用 三澤真美惠 〈由白克和林摶秋的足跡試論戰後臺灣電影的「雙重連續性」〉 王淳熙 〈臺灣日治時期建築文化資產活化再利用的檢視—以日式宿舍為初探對象〉 關鍵字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