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冷戰:從兩強爭霸到全球衝突,當代地緣政治的新世界史 (1版)
作者: Odd Arne Westad著; 陳柏旭, 林書媺譯
版次: 1
ISBN: 9789570871425
出版社: 聯經
出版日期: 2023/11
頁數: 640
定價: 620
售價: 558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 (1版)

從文化冷戰到冷戰文化:《今日世界》的文學傳播與文化政治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00 售價: 255 現省: 45元
立即查看
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 (1版)

跨境的文化觀察─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國立臺北大學校長 李承嘉推薦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 吳文星推薦 國立臺北大學歷史系、日本霞山會共同出版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世界各國的歷史學者頻繁地使用全球史作為分析框架,有別於過往的世界史是以歐洲為中心,全球史是追求跨越傳統國家民族的界線,從相互的關聯性與跨區域的視角展開研究。   本書由臺灣、日本學者,包括歷史學、教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領域,切分「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媒體與文化的跨境」、「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三個面向,即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由歷史教科書—自我認識的變遷、跨時代人物的歷史認識—外部的跨境觀察、日本觀光客的臺灣認識—旅遊百年史的觀察,以橫向、縱向,立體思考,冷戰到當代的歷史教育與認識。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透過香港報紙《華商報》、《星島日報》的分析研究,呈現出冷戰時期媒體的工具性及帶來的實質影響與變化。 「社會的發展動態與質變」:從教育改革、少子高齡化、跨國交流的基礎知識等三面向,思考全球化帶來的國際競爭與問題連鎖化的現象。   延續論叢第一號對近現代東亞各地歷史、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變遷的關懷,由跨境文化觀察視角,分析冷戰到當代東亞社會的鏈結與脈動,對於臺灣研究、中國研究、日本研究、東亞研究等,皆極具啟發。 【目錄】 校長序/李承嘉 推薦序/吳文星 理事長序/阿部純一 主任序/何淑宜 主編序/蔡龍保 歷史教育與歷史認識 吳文星 「認識臺灣(歷史篇)」與臺灣中學歷史教育之變革 林志宏 跨境的歷史認識—冷戰時期佐藤慎一郎的「中共觀察」與香港行 小牟田哲彥 日本人觀光客如何看待臺灣—臺灣旅遊百年史 媒體與文化的跨境 王超然 國共內戰期間中共的跨境傳播:以香港的《華商報》為核心 曾美芳 朦朧的認同與矛盾的政治意識:1967-1984《星島日報》「中國」報導立場的轉變 社會的動態發展與質變 林明煌 戰後東亞學校教育課程改革的發展與課題 澤田 東亞的少子高齡化與社會保障—從日本的「新資本主義」看中國的定位 山﨑直也 建構後疫情時代日臺教育交流的「知識」基礎設施:以臺灣研究者的SNET活動為中心 關鍵字索引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冷戰與中國文學現代性:一九四九前後重新想像中國的方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650 售價: 585 現省: 65元
立即查看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1版)

前沿與流動:重探冷戰的亞際連結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420 售價: 357 現省: 63元
立即查看
電影與文化冷戰: 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1版)

電影與文化冷戰: 美國外交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起源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電影與文化冷戰》探索了在冷戰政治高峰時期,新興獨立國家和殖民國家之間的跨國合作和競爭,如何形塑了二戰後的亞洲電影。李尚埈在對亞洲電影文化和產業的分析中,同時採用了全球和區域取向的研究方法。亞洲地區的新經濟格局和早期電影創業家間共通的戰後經驗,受到冷戰政治、美國文化外交,以及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期間更加旺盛的文化流動所影響。作者詳細審視此混亂時期的文化現實,並根據冷戰時期因「不結盟」運動的影不斷擴大而形成、破裂和重建的國際關係,在此脈絡下全面重建亞洲電影史。   作者闡述了當時東亞和東南亞電影界高層、創意人員、政策制定者及學者力求將他們受好萊塢啟發的體系產業化,進而擴大市場,並提高其文化產品的競爭力。為此,他們成立了亞洲電影製片人聯盟,共同主辦亞洲影展,並聯合製作電影。《電影與文化冷戰》闡明,亞洲戰後最初密集形成的電影製片人網絡體系,很大程度上是冷戰文化政治的結果和美國霸權的產物。在東京、新加坡、香港、吉隆坡等眾多城市舉辦的亞洲影展,是冷戰期間電影人才一年一度的展示場合,而中央情報局也藉此機會,建立並維持美國與亞洲之間在文化、政治和制度各方面的聯繫。《電影與文化冷戰》以躍然紙上的筆觸,高度還原了這段幾乎被遺忘的亞洲劇院和電影產業史。 學界推薦   王萬睿|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與創意應用研究所副教授   王潔瑩(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視覺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施茗懷(Evelyn Shih)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University of Colorado Boulder)助理教授   孫松榮|國立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跨域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陳柏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研究員   謝欣芩|國立台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依中文姓氏筆畫排序) 【目錄】 導讀|地緣政治的微觀與感官/楊子樵 《電影與文化冷戰》中文版作者序 致謝 縮寫詞 前言|文化冷戰與亞洲電影網絡的誕生 第一部分:第一個網絡 第一章∣亞洲基金會的電影計畫 第二章∣FPA、美國宣傳和戰後日本電影 第三章∣奧斯卡光臨亞洲! 第四章∣建立反共製片人聯盟 第五章∣將亞洲電影推向世界 第二部分:第二個網絡 第六章∣發展型國家製片廠的興衰 第七章∣香港、好萊塢與網絡的終結 結 語|從亞洲到亞太 附錄一|延伸閱讀推薦書目 附錄二|參考書目

原價: 450 售價: 383 現省: 67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