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585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比較教育——全新觀點與國際視野》深入探討全球範圍內教育體系的多樣性與發展趨勢。首章介紹比較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國際政策應用。第二、三章回顧教育發展歷史並介紹研究方法。後續章節詳細分析美國、英國、德國等國的教育制度與特色及挑戰。特別的是,書中還涉及歐盟教育政策、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權力分配,以及PISA等國際評量分析,以提供全球教育創新的洞見與改革方向,協助讀者從全球視野學習並借鏡他國經驗。 【目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比較教育之演進 第3章 比較教育的研究方法 第4章 比較教育學者與理論 第5章 教育相關國際組織 第6章 美國教育 第7章 英國教育 第8章 德國教育 第9章 法國教育 第10章 日本教育 第11章 韓國教育 第12章 加拿大教育 第13章 紐西蘭教育 第14章 澳洲教育 第15章 歐盟教育 第16章 教育行政制度之國際比較 第17章 教育成就之國際比較 第18章 世界各國教育的發展趨勢與改革動向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破案天王東野圭吾寫作生涯No.99榮耀里程碑 唯一飯店推理系列「假面飯店」最新作! 飯店人×刑警間的職人對決, 相信vs懷疑,彼此永遠不讓步的底線! 「我從沒想過飯店人和刑警的搭配會這麼好。」──東野圭吾 ★ 文學雜誌《達文西》BOOK OF THE YEAR 2022小說類No.1 ★ 日台熱賣十週年顛峰之作! ★ 日本狂賣突破4,950,000本,繁中版熱銷超過100,000本 「犯人是誰?用了什麼樣的殺人詭計—這當然是作品中必須存在的謎團。但是,我還想再創造出其他形式的意外性。我最鍾情的意外性,要發生在故事的最後一行。」──引用至《宿命》前言。 稱霸文學界近40年,東野圭吾依舊揭示了「所有的故事,不看到最後一行,永遠沒有真相」的高峰反轉! 面具下的世界,除了算計、真相,更多的是眼淚。 別錯過任何線索,因為所有人都戴著假面── 撕下每個客人的面具,都有一顆受傷的心。 以愛為名的復仇究竟是對還是錯? 沒有破案線索的三起殺人事件。 共通點除了殺人手法外,三位被害人生前都曾是其他案件的加害人。 隨著搜查進度發現,那些被害人的遺族們都將入住東京柯迪希亞飯店。 成為警部的新田浩介,即使對再度臥底進入東京柯迪希亞飯店一事猶豫,卻還是接下了任務。 曾經為了抓到犯人不擇手段的他,經過兩次的臥底搜查後,學會秉持「客人第一」的原則。 這次將與新角色梓警部聯手緝凶。 遠在洛杉磯柯迪希亞飯店的山岸尚美,為了協助新田也祕密返日。 每個人都有可能是凶手、被害者,甚至成為遺族…… 東野圭吾打破從被害者視角去緝凶的王道情節,遺族視角看見的真相又是什麼? 讀者盛讚 「東野圭吾從不讓人失望!意想不到的結局,堪稱系列中最精彩的一集!」──sohi 「一切安排看似不經意的安排卻別有目的,只能讚嘆。」──路克 「終於等到假面飯店的新書了,比起解謎,我更在意主角們的未來動向。」──a1rji3 「看完之後只想問:何時會有電影版?」──mani 「說再多就要暴雷了!東野粉們,還是自己看吧。」──花火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前三篇處理憲法解釋與憲法理論在論證結構上的關連,其中蘊含一個想法,認為法解釋無法不納入對於社會現實的描述與考量,可以說已經涉及法的科際整合研究。第四與第五篇則處理作為繼受法學之憲法釋義學的方法論問題,這個問題意識早就出現在討論「價值秩序」的第一篇論文,所要反省的是直接將法學移植當作比較法學的學術慣習,並在不否認繼受法學的歷史存在與其貢獻的前提之下,思索如何建立一種具有自主性與在地性的憲法學。最後兩篇論文則已經超出憲法學的領域,前者討論當代德國法哲學暨公法學者Robert Alexy的法理論,由於他具體處理的問題都在憲法學領域,因此可視為運用法理論於憲法學所開展的極佳範例,十分具有參考價值。後者則從傳統德國法學方法論的困境出發,將眼光轉移到英美法學對於法律思維的探討,試圖為法學方法論找到另一個觀察與分析的角度,對於憲法解釋的議題亦能提供一些參考。 【目錄】 第一篇 跨學科法學研究的方法論反思 第一章 憲法之「科際整合」研究的意義與可能性──一個方法論的反思 第二章 台灣法學典範的反思──從德國當代法科學理論的興起談起 第三章 法釋義學與法學的多元化──從《思與言》五十年所反映的台灣法學研究發展談起 第四章 打開台灣法學史的月光寶盒—─對《建構台灣法學》一書的幾點反思 第二篇 社會與歷史取向的憲法學 第五章 多元族群、國家認同與台灣的憲政改革 第六章 台灣憲政秩序的規範效力──一個立基於系統理論的初步考察 第七章 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制度的歷史發展與憲法基礎 第八章 司法院大法官釋憲制度的變革──德國聯邦憲法法院化? 第九章 台灣憲法變遷的憲法學考察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 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 立足於永遠的在野黨左外野這個位置,大概是棒球場上最邊緣的位置,既沒有中外野的遼闊範圍,也沒有右外野雷射肩直傳三壘的奪目。但無妨,非主流就是《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本意,而左•外•野這三個字,更是陳子軒對於「運動社會學」這個學門的期許:承繼「左」派的批判傳統,關注運動場「外」的議題,以及永遠立足在「野」黨的位置來思考。 運動場上的美好,是我們熱愛它的原因,但運動也是一個國家社會具體而微的體現。近年來,台灣對於運動員處境的論辯、國族意涵的鬆動以及新媒體的出現,在在使這個領域越趨豐富與值得關注。 《左‧外‧野︰賽後看門道,運動社會學家大聲講》的評論觸及國族、性別、文化、媒體、教育、體育政策等面向,涵蓋的運動項目以及體育名人不勝枚舉。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體壇大小事,陳子軒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將社會學與文化研究等學科觀點帶入運動評論中,既平易近人又充滿知識性。讀者可藉由陳子軒提供的多元視角,批判性地省思體壇世界包羅萬象的議題,以及運動與現代生活的關係。 【目錄】 推薦序 曾文誠 左外野宣言運動與國族 1. 鄉關何處?──《KANO》與集體記憶 2. 「政府要牌、選手要賞」──台灣運動發展沒告訴你的真相 3. 為什麼「為國爭光」只是復古浪漫的懷舊想像? 4. 從未結束的懷慕──台灣棒球文化的日本鄉愁 5. 港中足賽──死守香港逼和中國!真實世界的無奈救贖 6. 看球視同作戰──當運動資本與國家機器結合 7. 錯把「徵召」當尚方寶劍,誰來組最強國家隊一樣無解 8. 中國當然不會參加世大運團體賽 9. 世大運的夢幻列車,十二天後將把台灣運動載往何方? 10. 英超也有U12冠軍?──未了的威廉波特情結 11. 神話五十年──誠實面對歷史,毋忘紅葉少棒 12. 「六八」五十──台灣體育的時空膠囊何時解封?運動與媒體 13. 挖洞給選手跳的12強復仇者聯盟,透露了什麼訊息? 14. 有線、無線還在吵?──OTT已經快把門給拆了! 15. 《輝煌年代》踢出一記馬來西亞族群融合的致勝球 16. 開幕式也要看黃金時段?──被媒體宰制的奧林匹克精神 17. 體育記者vs. 鄉民──從謝淑薇退賽談起 18. 熱血《點五步》──香港棒球電影?有冇搞錯? 19. 請頒給傅達仁一座終身成就獎 20. 運動媒體還是夢想中的工作嗎? 21. 不在螢幕裡的最重要──全球化下的馬賽克媒體運動轉播權 22. 被遺忘的早慶戰──台灣史上第一場棒球電視轉播 23. 職棒25年,奇幻怪誕的中職轉播權大戲 24. 世界盃轉播大戰──愛爾達、年代在吵什麼? 25. 這真是「頂級」的12強賽事嗎? 26. 電視中(差點)被消失的里約奧運 27. WBC轉播劇場再起──有線系統壟斷,阻斷了大媒體潮 28. MOD大戰後的運動轉播何去何從? 29. 台灣運動媒體的新篇章?──沒有有線電視的世界盃運動見真情 30. 愛╱恨小熊的百年孤寂與終結(瑞格利球場的百年孤寂) 31. 不過就是一場球賽,它有可能療癒真實的傷痛嗎? 32. 誰說你再也不能回家? 33. 回不去的陳峰民與台灣棒球的世代正義 34. 初戀的後勁──王建民,台灣依舊期盼著你 35. 我的陳金鋒時代 36. 歷史的繼承者們──青春與老年之戰 37. 國慶之夜,台北田徑場見證台灣足球的新頁運動與都市 38. 如果你是台北天龍隊的球迷 39. 大巨蛋的屁股怎麼擦? 40. 該拿蚊子館換大型賽會的餅乾屑嗎? 41. 台日運動聯盟狂想曲?──從沖繩組第五隊談起 42.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一──柏林、奧林匹亞運動場與歷史印記 43.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二──紅燈區裡的左派足球夢 44. 德國足球三城記之三──多特蒙德的後工業足球夢 45. 沙漠裡的冰球夢──職業運動在拉斯維加斯的一場豪賭運動與教育 46. 運動只是升學的手段?──從少棒轉學爭議談起 47. 我們需要什麼樣的體育課? 48. 三月瘋HBL──反了的籃球產業,被消耗的青春與熱血 49. 競技還教育,學生或運動員──大學運動搶人大戰何時方休? 50. 如果姆巴佩也獲博士學位──運動員拿金牌換學位,成就還是將就?運動與全球化 51. 世界盃足球能讓台灣有國際觀嗎? 52. 勃發中的綠洲──美國足球與運動國族主義 53. 棒球的以色列──國族神主牌下的棒球馬戲團 54. 歐洲豪門不願面對的真相──當中國足球贏得奧斯卡之後 55. 板球與棒球的前世今生 56. 洋教練念經,台灣足球需面對的課題 57. 史上最近,但離台灣依舊遙遠的冬季奧運 58. 趨勢還是曇花一現?──談跨國資本與運動結盟運動與性別 59. 像女孩那樣丟球──全面制霸威廉波特的少女 60. 安能辨我是雄雌?──談運動場上的性別歧視 61. 啦啦隊風雲,揭露運動產業發展的殘酷真相 62. 猛男與宅男的世界盃──男性氣概是什麼? 63. 「給我女籃轉播」!該怎麼給? 64. 睜開雙眼才能看見多元──當運動場上不再非男即女 65. 冬奧女子花式滑冰的愛恨情仇 66. 陽剛的運動,陰性的媒體──運動媒體的性別分工 67. 美網風波──小威,妳不能只是再Just do it了運動與文化 68. 台灣球團學不會的「尊重」,洋基隊長基特的退休告訴你 69. 誰還有那美國時間看球賽? 70. 除了廉價的熱血,黑豹旗還剩下什麼? 71. 吵什麼「草」?──一面草皮的運動文化意涵 72. 魔球咒語──「大數據」真能人定勝天? 73. 拳擊走入歷史的迴光返照? 74. 小林尊,如今安在哉? 75. 棒球最後的浪漫──裁判消失的那一天 76. 「麥斯帽屢」──野球之前的台灣棒球 77. 誰的翻譯?誰的權力?──從小牛更名獨行俠談起 78. 球場上的亂鬥史──觸身球的「合法暴力」,值得嗎? 79. 美國、古巴,棒球外交的弦外之音 80. 不追求金牌的運動想像──打造以運動員為本的環境 81. 還運動於人民!球迷的草根力量只是第一小步而已 82. 運動員的罪與罰──中職該不該讓捍力克上場?黑白以外的那片灰 83. 運動員,你的身體不是你的身體運動與種族 84. 不參政運動員的政治影響力 85. 林書豪之怒──黑白之外 86. 國歌聲中的分化──川普與球員對槓,打什麼主意? 87. 為什麼「比小眼睛」是種族歧視?後記──台灣與運動間的那條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近十多年來,李金銓在華文世界發表的專文每每獲得廣泛的迴響,本書《傳播縱橫: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是這些文字反覆精心修訂的結集。開首之章即不斷從傳播研究的角度,強調社會分析的辯證性、複雜性、具體性和條件性,旨在聯繫個人關懷與公共議題,建立傳播研究的歷史脈絡與全球視野,並促進中國傳統形象思維、直覺智慧與西方社會科學的邏輯思維互通互證。 第一篇「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涵蓋跨學科的視野,李金銓指出美國主流傳播研究「內眷化」,以致國際傳播成為「美國的」國際傳播,不是「國際的」國際傳播。李金銓試圖聯繫在地經驗與全球視野,以重建國際傳播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基礎,一方面促進國際傳播的「國際化」,賦之以豐富的「文化性」;一方面加強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文獻的對話,庶幾獲得「境界的交融」。 第二篇「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抉微鉤賾,借助社會科學的意識和方法分疏新聞史的若干脈絡。涉及面包括近代文人論政與報人情懷、以胡適和魯迅為中心的輿論場域交鋒、左中右著名記者的生命歷程與時代洪流相遇的層層互動與糾葛、上世紀初期英美在華的報業競爭,以及從美國新聞教育在華移植論述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 透過第三篇「訪談錄:治學經驗拾綴」,李金銓以歷史為經,世界為緯,爬梳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國際傳播研究的想像力、傳播科學和反思的藝術、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並總結傳播研究方法論的「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 最後的長跋是李金銓企圖以小見大的學術生涯回顧,提供半世紀傳播研究歷史的個人見證,縷述學術興趣的發展、研究問題的思考,和治學方法的經驗。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傳播研究的時空座標──兼釋「橫看成嶺側成峰」 附錄一 「媒介專業主義」的悖論 第一篇 國際傳播:中華與世界接軌 第二章 傳播研究的「內眷化」──簡評美國主流研究的典範與認同 第三章 國際傳播的國際化──反思以後的新起點 第四章 在地經驗,全球視野──國際傳播研究的文化性 第五章 視點與溝通──華人社會傳媒研究與西方主流學術的對話 附錄二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走進「流動的家園」 第二篇 民國報刊:新聞與歷史的聯繫 第六章 近代中國的文人論政 第七章 報人情懷與國家想像 附錄三 民國報刊研究問題舉隅 第八章 半殖民主義與新聞勢力範圍──20世紀早期在華的英美報業之爭╱張詠、李金銓 第九章 現代中國的公共輿論──各說各話乎,公共對話乎? 第十章 密蘇里新聞教育模式在現代中國的移植──兼論帝國使命、美國實踐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張詠、李金銓 第十一章 記者與時代相遇──以蕭乾、陸鏗、劉賓雁為個案 附錄四 論《大公報》和張季鸞的文人論政 附錄五 他是一個點亮明燈的人──追念徐佳士老師 第三篇 訪談錄:治學經驗拾綴 第十二章 海外中國傳媒研究的知識地圖 第十三章 三十年河東與河西──國際傳播研究再出發 第十四章 以歷史為經,以世界為緯──國際傳播研究的想像力 第十五章 傳播科學和反思的藝術 第十六章 傳播研究的方法論──「跨界」、「搭橋」與「交光互影」 第十七章 社會科學對中國新聞史學研究的啟示與借鑑 第十八章 民國知識人辦報以圖重返政治中心 第十九章 「我這代臺灣學人對於歷史多少是有興趣的」 跋 傳播縱橫──學術生涯五十年 附錄六 門風 會風 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