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說新語(上/下冊不分售)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寫作應考活學活用 x 古今對照思辨理解 x 文史知識輕鬆吸收,青少年最合適的國學讀本!
★國考.會考.學測必讀經典、建中資深名師精選74則必考典故。
★讀古文、懂人性,從歷史塑造生命價值觀與思考力!
●長得醜就吐他口水,長得好看就圍觀投餵,魏晉的全民審美造成容貌焦慮?
●郝隆挺著肚子躺在太陽下,其實是在諷刺豪門炫富?
●楊脩永遠猜對老闆的心,卻也踩中老闆的底線?
●曹操是一代梟雄,交代後事卻像小媳婦的流水帳?
●向秀的謙虛,是在斷頭與彎腰屈膝間,選擇了向上級妥協?
任教建中40年、知名資深國文教師陳美儒領路,
一起穿越來鑑古推今,看魏晉古人如何與青少年跨時空對話,讀懂流傳千年的古文經典!
★什麼是《世說新語》?
全書分為〈容止〉、〈德行〉、〈政事〉、〈雅量〉、〈捷悟〉等等三十六類,
共有一千一百三十三則,篇幅短小精緻,描繪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名人雅士,
出場人物上至帝王下至僧侣,從言行思想到社會風貌,從亂世求生到浪漫風度,
是中國古代筆記小說的代表作,更是一部流傳一千五百年的經典奇書!
★為什麼要讀《世說新語》?
《世說新語》各篇幅長短不一,常以數行文字精準比喻或描繪,是中文寫作技巧範本;
書中人物包羅萬象,包括漢武帝、曹操、王羲之、孔融、楊修、支遁、謝道韞、桓溫、陳元方等等歷史名人,
相關故事更衍生出後世常用的成語:孔融讓梨、聞雞起舞、倒吃甘蔗、坦腹東床、卿卿我我……。
閱讀《世說新語》,既能提升語文素養與寫作能力,
更能透過歷史名人的行為與態度,藉古思今,啟發個人思辨、理解與共感。
本套書包含上、下兩冊:
.《世說新語 上:逆境中的人性思辨》
精選〈方正〉、〈容止〉、〈德行〉、〈雅量〉等篇目,由竹林七賢到漢武帝、王羲之、潘安的軼事,展現逆境中的率真與性格,引領我們思考生命的價值。
.《世說新語 下:亂世間的生存智慧》
精選〈捷悟〉、〈賞譽〉、〈品藻〉、〈賢媛〉等篇目,跟著曹植到簡文帝、孔融、謝道韞的故事,走進瞬息萬變的時代,感受古人處事的智慧與堅持。
本書特色
★故事新解-生動筆法與現代視角重新詮釋人物故事,讀懂也讀通典故!
★精選原典-收錄原文、重要註解與白話語譯,提升古文賞析能力!
★成語活用-加收衍生成語及應用例句,增強語文寫作與應考力!
★思考素養-搭配引導提問設計,啟發自我思辨力!
【書籍資訊】
◎無注音,適合國中以上閱讀。
◎全書字數約8~9萬字,分章閱讀,循序漸進培養閱讀素養。
◎教育議題分類:語文、閱讀素養
◎學習領域分類:語文、文化、歷史
聯名推薦
(依姓氏筆畫順序)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教授 毛明華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神經學科教授 連立明
兒童腦神經學博士 翁仕明
臺北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 陳偉堯
臺灣大學附屬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 陸惟誠
加拿大專業營養師 唐可馨
加拿大Ryerson University電機系助理教授 唐家凱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署長 莊人祥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校長 莊智鈞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副院長 蔡文鐘
中研院人社中心研究員暨中央大學資工系教授 蔡宗翰
國寶級文學大師 黃春明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國文科召集人 劉子維
臺北市市長 蔣萬安
臺北市文化局長 蔡詩萍
【目錄】
【上集】
作者序 閱讀《世說新語》,是讀懂人性、讀懂時代
一、亂世中,我是誰
做自己與不做自己的代價
‧《世說新語‧簡傲 三》
鍾會見嵇康──我就一身傲骨,怎樣?
‧《世說新語‧仇隙 一》
石崇、潘岳與孫秀──小人復仇,三年也不晚
‧《世說新語‧傷逝 四》
王戎喪子──只有平凡,最有感情
‧《世說新語‧文學 四十九》
殷浩解夢──功名利祿於我如浮雲
‧《世說新語‧方正 一》
陳元方答客問──七歲的我,勇敢挑戰犯錯的大人
‧《世說新語‧方正 五十九》
王子敬觀棋──心直口快,錯了嗎?
‧《世說新語‧巧藝 十》
王坦之與支遁──隱語和手談中的人性
‧《世說新語‧任誕 四十七》
王子猷訪友──見與不見,都是一種想念
‧《世說新語‧任誕 六》
狂人劉伶──任性就是我的主題標籤
‧《世說新語‧企羨 六》
孟昶讚嘆王恭──凡人與神人的距離
‧《世說新語‧自新 一》
改過自新的周處──原來我才是禍害?
‧《世說新語‧汰侈 八》
石崇和王愷──炫富炫到火葬場
‧《世說新語‧言語 三》
孔融應答李元禮、陳韙──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世說新語‧言語 七十六》
愛鶴的支遁──放手,是最好的成全?
‧《世說新語‧言語 十一》
鍾毓與鍾會對答魏文帝──生了一張嘴,就是要拿來用啊!
‧《世說新語‧忿狷 二》
急性子的王藍田──吃不到的雞蛋,只好拿來洩憤!
‧《世說新語‧品藻 七十四》
王徽之、王操之與王獻之──有修養的人,就是不多話
‧《世說新語‧容止 七》
潘安與左思──美與醜,就是天與地的差別?
‧《世說新語‧容止 十一》
風姿過人的稽康──青出於藍,卻未勝於藍
‧《世說新語‧容止 十九》
病美男衛玠──長得美也不是我願意的啊!
‧《世說新語‧容止 三十》
書聖王羲之──隨時進入心流才是真本事!
‧《世說新語‧豪爽 一》
性情中人王敦──做自己,是真正的豪邁!
‧《世說新語‧德行 三十一》
庾亮與凶馬──做人的原則是同理
‧《世說新語‧德行 十一》
管寧與華歆──兄弟路不同,就此道別吧!
‧《世說新語‧德行 二十五》
仁德的顧榮──小小的善意,大大的福報
‧《世說新語‧德行 九》
不畏盜賊的荀巨伯──做人就是「義氣」啦!
‧《世說新語‧德行 八》
難兄難弟的爭論──兄與弟,都不好當啊!
‧《世說新語‧傷逝 一》
曹丕送別王粲──儀式感才能代表真情與用心?
‧《世說新語‧雅量 四》
不吃苦的王戎──聰明與心機的分界
‧《世說新語‧雅量 二》
嵇康彈《廣陵散》──無愧平生,始終如一就是我的座右銘
二、英雄與奸雄
我的初心,也是為了天下
‧《世說新語‧尤悔 十三》
桓溫的遺憾──一個錯過,就是一輩子
‧《世說新語‧識鑒 一》
喬玄看曹操──亂世的英雄,治世的姦賊
‧《世說新語‧夙惠 》
晉明帝回答元帝──怎麼說,都是正確的答案
‧《世說新語‧容止 一》
曹操見匈奴使者──藏不住的霸氣,是我的失誤
‧《世說新語‧紕漏 一》
野心家王敦──既自卑,也自傲的一代權臣
‧《世說新語‧假譎 二》
曹操行軍──掌握人心,也是一種本事
‧《世說新語‧假譎 四》
曹操的手段──既是英雄,更是梟雄
‧《世說新語‧黜免 二》
桓溫貶斥部屬──狂人也非鐵石心腸
‧《世說新語‧規箴 一》
東方朔救乳母──要說,就要說中人心
【下集】
作者序 閱讀《世說新語》,是讀懂人性、讀懂時代
三、生與死的兩難
瞬息萬變的時代,我的生存之道──
‧《世說新語‧任誕 一》
竹林七賢──隱居的覺青還是躺平的宅宅?
‧《世說新語‧文學 六十六》
七步成詩的曹植──才華正是保命的武器
‧《世說新語‧識鑒 二十一》
簡文帝與謝安──能與人同樂,也與人同憂
‧《世說新語‧言語 二十》
滿奮對答晉武帝──淡定,是幫自己解套的智慧
‧《世說新語‧言語 五》
孔融與兒子──太聰明,也太早看清了結局
‧《世說新語‧言語 十八》
向秀回答司馬昭──風骨與性命,我兩個都要!
‧《世說新語‧言語 六十一》
身不由己的簡文帝──自由只能是夢想中的追求
‧《世說新語‧言語 五十七》
顧悅對答簡文帝──機智臣子生活一定要會拍馬屁啊!
‧《世說新語‧品藻 四》
諸葛瑾、諸葛亮與諸葛誕──兄弟登山,各憑本事
‧《世說新語‧品藻 二》
隱惡揚善的龐統──亂世中,仍需堅持保持良心?
‧《世說新語‧政事 三》
陳元方與袁公──誰也不得罪,就是說話的藝術?
‧《世說新語‧假譎 七》
裝睡的王羲之──為了保命,裝也要裝到底!
‧《世說新語‧捷悟 一》
楊脩與曹操──揣摩上意也是一門技術活
‧《世說新語‧捷悟 三》
鋒芒太露的楊脩──太過聰明,就是踩到老闆的底線
‧《世說新語‧棲逸 二》
嵇康遇孫澄──身不由己,時不我與
‧《世說新語‧讒險 三》
王國寶勸說孝武帝──誰教皇帝就是聽我的話呢?
‧《世說新語‧賞譽 七十七》
王羲之與劉尹──要選,就選一個立志為天下服務之人
‧《世說新語‧賞譽 六十六》
桓茂倫評褚季野──我的評斷,只放在內心
‧《世說新語‧賞譽 一百三十五》
劉尹評江道群──不擅言詞,不如不說
‧《世說新語‧賞譽 七》
青年領袖裴秀──未來,是年輕人的天下
‧《世說新語‧雅量 十》
庾子嵩與劉慶孫──小人與君子的對決
‧《世說新語‧德行 四》
天下楷模李元禮──名士的標準就是我!
‧《世說新語‧雅量 十九》
郗太傅選婿──瀟灑的定義,由我詮釋!
‧《世說新語‧雅量 三十五》
鎮定的謝安──從容才是真本事
‧《世說新語‧規箴 九》
風雅的王夷甫──財富如我於浮雲
‧《世說新語‧術解 九》
桓溫主簿品酒──好與壞, 沒有模糊的空間
‧《世說新語‧排調 三十一》
郝隆曬肚──一肚子詩書,不曬一下嗎?
‧《世說新語‧排調 二十一》
康僧淵妙答王導──拿容貌開玩笑,如何有尊嚴的應對?
‧《世說新語‧排調 五十九》
顧愷之吃甘蔗──倒著來,反而更享受
四、她們
那些藏在故事裡的女子
‧《世說新語‧言語 七十一》
才思敏捷的謝道韞──將日子活出了詩意
‧《世說新語‧賢媛 三》
班婕妤自清──我的意志與信念,不能被汙衊
‧《世說新語‧賢媛 六》
許允娶妻──人妻的婚姻經營之道
‧《世說新語‧賢媛 二十四》
桓沖穿舊衣──老婆說的就是對的!
‧《世說新語‧賢媛 二》
昭君出塞──用女性換來的和平
‧《世說新語‧賢媛 五》
趙母嫁女──母親的叮嚀,人生的閱歷
看更多
立即查看
吳氏/輕體感/蹻手式 輕柔/快速/傳統整復手法 基本動作篇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11個部位"頸、肩及上背、肩及下背、腰及臀、膝、踝、趾、臂、肘、腕、指”
3個區域"脊柱、手部、腳部”
9種手法"揹、扳、扣、壓、拉、敲、頂、提、踩”
"蹻手式"源自《黃帝內經》中的"導引按蹻",是一種古老的整復技術。
在工作中,我將這技術應用於3個區域"脊柱、手部、腳部",9種手法"揹、扳、扣、壓、拉、敲、頂、提、踩",11個部位"頸、肩及上背、肩及下背、腰及臀、膝、踝、趾、臂、肘、腕、指"等。
根據個人狀況靈活調整力度與方向,能適應大多數人群。對於年長者,我會減輕力度,對於年輕者則按正常力度操作,這些動作通常連續進行,操作時間短、效果迅速,且幾乎不痛。
"蹻手"不僅代表專業技術,也象徵"巧手"之意。期望每位從業者都能以同理心對待被操作者,提升技術,提供更專業、輕柔且有效的手法,讓大眾擁有更愉悅的體驗與更輕鬆的身體狀態。
原價:
1500
售價:
1425
現省:
75元
立即查看
現代精神與儒家傳統(二版) (2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近幾年來,經過天安門事件、蘇聯解體、美國後工業社會矛盾加深、日本經濟失調及非洲浩劫等衝擊,世界秩序正在重構。而在「儒教文化圈」中,日本朝野正全面反思明治以來的「脫亞入歐」政策,試圖回歸亞洲;大陸也為對抗商業狂潮而呼籲發掘儒家倫理資源、重建道德規範;臺灣、新加坡、香港及南韓則向「儒家特色民主」邁進。本
書討論這些新趨勢,建議世人重新理解現代精神,也重新定義現代性,俾對儒家傳統的現代命運及其存在意義有更深、更廣的認識,從而開創儒學第三期發展的新領域。
立即查看
【簡介】
儒家是中國文化與哲學的主流,康德則建立了西方哲學第一個自律倫理學系統,兩者都有深刻而完整的內涵,深遠地影響了東、西方社會,至今力猶未逮。中國傳統文化以實踐哲學為主,不長理論,西方哲學則以理論見長,實踐哲學欠缺獨立的地位,尤其是道德哲學,直到康德提出「自律」的原則,建立自律倫理學,才扭轉了情勢。康德對西方倫理學思考所造成的這種根本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因而與儒家思想間形成本質上的關聯。康德從人所共有的道德意識出發說明道德的本質,儒家則主張聖人之道本乎人心,仁義道德不離人倫日用。東西方聖哲的思想,就在人最根本的道德基礎上,如電光石火般地交會,碰撞出絢麗的火花。
《儒家與康德》(增訂版)以論自律道德為主要論述的切入點,嘗試闡明康德的「自律」觀念並探討儒家孟子的自律倫理學,比較康德的「幸福」概念與儒家的義利之辯。本書自初版以來,已超過四分之一世紀,在學界引發了不少討論與爭辯。「儒家與康德」這兩項跨文化的主題迄今依然是中外學界的熱門議題,值得繼續開發。
新版除原有的五篇精彩論文,又收錄作者兩篇論文:〈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及〈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並全面更新引用資料、修訂標題與文字,以便於讀者的閱讀與引用。
目次
原
增訂版序言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一、前言╱二、康德的「自律」概念╱三、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四、「自律」概念之開展╱五、在什麼意義下儒家倫理學是自律的?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道德之絕對性╱三、存心倫理學╱四、形式主義倫理學╱五、道德之普遍性╱六、人格之尊嚴╱七、道德之自律╱八、意志之自由╱九、孟子與康德的倫理學之基本差異╱十、結語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哲學架構是否適於詮釋孟子的思想?╱三、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四、孟子的「心」是否本於天而為他律?╱五、朱子是否比陸象山、王陽明更理解孟子?╱六、在什麼意義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論」?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一、前言╱二、康德早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三、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四、意志與意念之區分╱五、道德情感與道德主體╱六、實踐情感之理性化╱七、後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之難題╱八、朱子對「四端」的詮釋╱九、朱子心性論的基本架構╱十、朱子論心、性關係╱十一、結論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孟子的「義利之辨」與功利主義╱二、義利之辨不等於公利與私利之分╱三、康德論「道德之善」與幸福╱四、康德視「幸福」原則為實質原則╱五、康德的「幸福」概念╱六、康德視道德情感為經驗原則╱七、人有義務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幸福╱八、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涵義╱九、義利之辨先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一、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思想史背景╱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式意涵╱三、康德論道德學中的「理論」與「實踐」╱四、藉康德的理論詮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五、「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三說的邏輯關聯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一、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二、康德論「道德宗教」╱三、從先秦儒學的轉折看儒家的宗教性╱四、從康德的宗教觀所引發之批評看儒家的宗教性
餘論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著作╱二、西文著作
人名索引
一、中文人名╱二、西文人名
概念索引
序(節錄)
如果不算譯作,《儒家與康德》是筆者於1986年從德國返國任教後的第一部著作。此書出版於1990年,迄今已逾27個年頭了。此後,「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依然是筆者的研究重點,並為此陸續發表了不少著作。其中,以專書形式發表的有《康德倫理學與孟子道德思考之重建》(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與《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二書,均可視為《儒家與康德》一書的續篇。此外,在筆者的下列著作中亦可見到與此相關的篇章:
《當代儒學之自我轉化》。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1994年。
《儒家視野下的政治思想》。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5年。
《儒學與現代意識》。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16年增訂版。
Konfuzianischer Humanismus. Transkulturelle Kontexte. Bielefeld: transcript, 2013.
Confucianism: Its Roots and Global Significance. Edited by David Jones,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ʻi Press, 2017.
因此,如果說:「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貫穿著筆者多年來的哲學研究,亦不算誇張。
在這段期間內,筆者除了在臺灣的大學授課之外,近年來經常應邀到中國大陸的大學(如廣州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山東大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講學,難免會涉及「儒家與康德」的主題。不少學生都希望參閱此書。因此,幾年前聯經出版公司就希望筆者修訂並擴充此書的內容。但因筆者的研究工作繁重,加上健康出了問題,此事便耽擱下來。
直到前年六月,美國維思里安大學(Wesleyan University)哲學系教授安靖如(Stephen C. Angle)來信告訴我:他在他的「比較哲學」的課程中讓一位華裔學生余景聰(Maxwell S. Fong)評論我這本書,並寫成一篇評論文章。安靖如教授將這篇文章收入他所編的電子書 Comparative Philosophy: Reviewing the State of the Art。我看了余景聰的評論之後,覺得很難簡單回應。因為《儒家與康德》出版之後,在中文學術界引起了一些討論與批評。針對這些討論與批評,筆者在其後發表的著作中陸續有所回應與補充。但余景聰的評論並未考慮這些著作。這凸顯西方漢學研究中存在的一個很奇特的現象:除了少數的例外,上一代的西方漢學家幾乎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只是在西方文獻(特別是英文文獻)裡打轉。這種心態實在很奇怪。因為筆者研究德國哲學時,不會不參考德文的二手資料,為什麼研究中國哲學的西方學者就可以不參考中文的二手資料呢?安靖如教授讓他的學生評論《儒家與康德》,表示他已意識到這個問題,而開始改變態度,並願意與中文世界對話。這是值得肯定的。
前年十一月筆者應武漢大學國學院之邀,去年十月應華東師範大學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之邀,擔任講座教授。為了讓研習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學生都能受益,筆者在兩校都以「儒家與康德」作為講座的主題。由於這些機緣,筆者深深感受到增訂此書的迫切需要。最近筆者特別騰出時間,對此書作了全面的修訂。此書的主體部分原先包含五篇論文,增訂版增加兩篇尚未收入筆者其他著作的論文,即〈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與〈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筆者的修訂主要著重於體例的統一、小標題的擬訂、措辭的修飾與引用資料的更新,在內容方面基本上保持不變。筆者在修訂本書的過程中得到王又仕先生的協助,在此謹致謝忱。
正如上文所述,要完整了解筆者關於「儒家與康德」這個主題的觀點,還得參閱筆者上述的其他著作。此書已有金基柱與李基薰的韓文譯本(首爾:Yemoonseowon,2012年),希望增訂版之出版可進一步促進中外哲學界的交流與對話。
導論(節錄)
在西方如此多哲學家當中,特別挑出德國哲學家康德與儒家相比較,這決不是出於一時的興會,亦非出於個人的偏好。對西方哲學稍有了解的人大體都知道:康德在西方哲學中有其獨特的貢獻與地位,因為正如他自己所言,他在知識論中造成一種思考方式的根本轉向,類乎哥白尼在天文學中的貢獻,故這種轉向被稱為「哥白尼式的革命」。這場革命使康德以後的西方知識論不能不正視知識的「主體性」問題。但康德在這方面的貢獻與傳統儒家思想並無直接的相切點,因為知識論並非傳統儒家思想的重點。不但是傳統儒家,甚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均以實踐哲學為其勝場,而在理論哲學方面則極為虛歉。這點與西方哲學正好形成一個鮮明的對比。我們固然不能說:傳統的西方哲學家不重視實踐哲學;但是在康德以前,西方的實踐哲學(尤其是道德哲學)多半是理論哲學之延伸,其本身無獨立的地位。過去的西方哲學家在建立其哲學系統時,並不以道德哲學為其基礎或核心。斯賓諾莎(Baruch de Spinoza, 1632-1677)雖然將其主要著作名為「倫理學」,但這基本上是一部形上學著作。直到康德建立「道德底形上學」(Die Metaphysik der Sitten),提出「自律」(Autonomie)的原則,這種情形才有了根本的扭轉。康德在《道德底形上學之基礎(Grundlegung zur Metaphysik der Sitten)及《實踐理性批判》(Kritik der praktischen Vernunft)二書中對過去西方的倫理學系統作了全面性的批判,一概歸之於「他律」(Heteronomie)的原則;可見他也意識到自己在倫理學方面造成了一場革命,美國學者西爾柏(John R. Silber, 1926-2012)獨具慧眼地稱之為「倫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正由於他在倫理學思考中造成的這種革命,康德哲學與儒家思想才有接榫之處。
這種「倫理學中的哥白尼式革命」實具有多方面的涵義,這些涵義可以顯示康德哲學與儒家思想間的本質關聯。首先,筆者要指出:康德是西方哲學史中第一個建立「道德底形上學」的哲學家。根據康德的構想,道德底形上學其實就是「純粹道德學,其中並無人類學(無經驗條件)作為基礎」。康德建立道德底形上學,並非要提出一套獨特的倫理學系統,以與其他的倫理學系統相競爭,而是要說明道德的本質。道德的本質不是任何哲學家所能規定的,而是已經隱含在一般人的道德意識中。但一般人並不能以反省的方式說明其實際秉持的道德法則;借匈牙利裔英國哲學家波藍尼(Michael Polanyi, 1891-1976)的用語來說,一般人對道德法則的意識只是一種「隱默之知」(tacit knowing)。康德將這種存在於一般人的意識中的道德法則稱為「純粹實踐理性底事實」(簡稱「理性底事實」)。道德底形上學旨在藉哲學性反省抉發「理性底事實」之內涵,以確定道德的本質。因此,康德的倫理學係以「通常的人類理性」(gemeine Menschenvernunft)為出發點。故他在《實踐理性批判》一書中針對提泰爾(Gottlob August Tittel, 1739-1816)的批評寫道:
一位想對本書有所責難的評論家說:在本書中並未提出一項新的道德原則,而僅提出一項新的程式;當他這麼說的時候,他比他自己可能想要說的還更中肯。但是,有誰真的想為一切道德引進一項新的原理,並且彷彿首度發現道德,就好像在他以前,整個世界對於義務為何物一無所知或者全都弄錯了?
同樣的,儒家講仁義道德,總不離人倫日用之間,決不抽象地、懸空地說。借用王船山的話來說,儒者必須「即事以窮理」。儒家的聖人制禮作樂,亦本乎人心。聖人不過是「先得我心之所同然」。一般人的道德意識正如孟子所說的,「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聖賢不過是能自覺到此「道」之本乎人心而貞定之,且將之落實於生活世界中。這種特色表現在思想方式上,即是偏重具體性解悟。孔、孟在與弟子或時人對談時,多隨事指點之,此即具體性解悟之表現。孔子答弟子問仁,常針對不同的情境提出不同的答案。今人對西方思想略知皮毛者,往往視之為「仁」的定義,而不知唯有在抽象性解悟中始有定義可言。定義而可變換內容,焉得為定義?又如孔子修《春秋》,寄道於史,依事顯理,亦是具體性解悟之表現。在具體性解悟中所顯的事理即宋明儒所謂的「實事實理」,亦即康德所謂的「理性底事實」。
內文選摘(節錄)
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
「儒學是否為宗教?」這個問題一直是中外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此一問題之出現,可遠溯至明末清初來華傳教的天主教傳教士之內部爭論。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 1552-1610)基於傳教的策略,試圖將儒學與耶教信仰加以融合;而為了彌合兩者間的距離,他特別強調儒學不是宗教,使儒學不致與耶教教義產生直接的衝突。但利瑪竇的繼任者卻修改他的策略,而引發了教會內部及教廷與清廷之間的「禮儀之爭」。清朝中葉以後,中西文化開始廣泛接觸,「宗教」(religion)一詞亦隨之輸入漢字文化圈,再度引發關於「儒學是否為宗教?」的爭論。根據日本學者鈴木範久的研究,最初以漢語的「宗教」二字來翻譯religion一詞的是日本人,見於1868年美國公使向日本明治政府提交的抗議函之日譯本中;此一用法其後逐漸流行日本,並且為中國的知識界所採納。
民初以來,由於受到啟蒙思想及其所隱含的科學主義之影響,中國的知識分子往往將「宗教」與「迷信」相提並論,甚至等同起來。在這種背景之下,學者多半不願將儒學視為一種宗教,而強調它是一種人文主義傳統。唯一的例外或許是試圖立「孔教」為國教的康有為及其追隨者(如陳煥章)。但有趣的是,連康有為最重要的弟子梁啟超都反對將儒學視為宗教,遑論立為國教。1902年初,他在《新民叢報》發表了〈保教非所以尊孔論〉一文,在文中論述「儒學非宗教」之義。他在文中說:
西人所謂宗教者,專指迷信宗仰而言,其權力範圍,乃在軀殼界之外,以魂靈為根據,以禮拜為儀式,以脫離塵世為目的,以涅盤天國為究竟,以來世禍福為法門。諸教雖有精粗大小之不同,而其概則一也。故奉其教者,莫要於起信,莫急於伏魔。起信者,禁人之懷疑,窒人思想自由也;伏魔者,持門戶以排外也。故宗教者,非使人進步之具也。
在當時中國的知識界,梁啟超對於「宗教」的這種看法相當具有代表性。故無論是同情儒家的蔡元培、章太炎,還是主張「打倒孔家店」的陳獨秀,都否定儒學是宗教,而且也堅決反對將「孔教」定為國教。例如,蔡元培曾提出了有名的「以美育代宗教」之主張。其主要論點如下:人類精神的作用主要包含知識、意志、感情三者,最初均由宗教包辦。然隨著社會文化之進步,知識作用逐漸脫離宗教,而讓位於科學。繼而近代學者應用生理學、心理學、社會學來研究道德倫理,使意志作用亦脫離宗教而獨立。於是,與宗教關係最密切者僅剩下情感作用,即所謂「美感」。但美育附麗於宗教,常受宗教之累,而失其陶養之作用,反以刺激情感、禁錮思想為事,故美育宜由宗教獨立出來。
甚至連當代新儒家第一代的代表人物熊十力、梁漱溟與馮友蘭都不將儒學視為一種宗教。舉例而言,熊十力從人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理解宗教,並且指出:
人類思想由渾而之畫。宗教在上世,只是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等底渾合物,後來這些學術發達,各自獨立,宗教完全沒有領域了。如今還有一部分人保存著他底形式,只是迷信神與靈魂,和原人底心理一般,這也無足怪。
這種看法與蔡元培的上述觀點極為類似。熊十力更基於中國文化的立場而強調:「中國哲學亦可以《莊子》書中『自本自根』四字概括。因此,中國人用不著宗教。宗教是依他,是向外追求。」此外,梁漱溟在其《中國文化要義》一書第六章〈以道德代宗教〉中強調:周公、孔子之後,中國文化便「幾乎沒有宗教底人生」,因為「周孔教化非宗教」;儒家雖非宗教,但具有與宗教類似的功能,即「安排倫理名分以組織社會,設禮樂揖讓以涵養理性」,故是「以道德代宗教」。
對於宗教的這種忌諱態度到了當代新儒家的第二代,才由於時代背景的改變而有根本的轉變。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之後,唐君毅、牟宗三、張君勱及徐復觀流寓到臺、港及海外,深切感受到中國文化「花果飄零」之痛。對他們而言,中國大陸之易幟並不僅是政權的轉移,而是顧炎武所謂的「亡天下」,這使他們發心對中國文化進行徹底的反省。在反省的過程中,他們不免要面對西方人對於中國文化的誤解或成見。這種成見之一是認為:中國人只重視現實的倫理道德,而缺乏宗教性的超越感情;中國的倫理道德思想只涉及規範外在行為的條文,而忽略精神活動的內在依據。筆者在〈儒家思想中的內在性與超越性〉一文中曾指出:這種成見可以追溯到黑格爾。1958年元月,他們四人共同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這篇〈宣言〉共包括十二節,其中第五節〈中國文化中之倫理道德與宗教精神〉便特別針對這種成見加以澄清。他們雖然承認:中國文化中並無西方那種制度化的宗教與獨立的宗教文化傳統;但這並非意謂:中國民族只重現實的倫理道德,缺乏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在他們看來,這反而可以證明「中國民族之宗教性的超越感情,及宗教精神,因與其所重之倫理道德,同來原於一本之文化,而與其倫理道德之精神,遂合一而不可分」。這段話主要是針對儒家傳統而說,強調儒家的倫理道德與宗教精神之一體性。由於這篇〈宣言〉實際上是由唐君毅先生執筆起草,故這段話正好呼應了唐先生在其《心物與人生》一書中所言:「宗教亦是人文世界之一領域。宗教之為文化,是整個人生或整個人格與宇宙真宰或真如,發生關係之一種文化,亦即是天人之際之一種文化。」換言之,在儒家傳統中,宗教與文化(人文)相即而不可分,即文化即宗教。如果說:儒家思想是一種人文主義,這也是一種具有宗教面向的人文主義,它可以通向宗教。這種特色也正是美國學者芬加瑞(Herbert Fingarette)所謂的「即世俗而神聖」(the secular as sacred)。
牟宗三先生即根據此義將儒家視為「人文教」,意謂人文主義與宗教之合一。他撰有〈人文主義與宗教〉一文,闡述此義。他在文中將「人文教」亦稱為「道德宗教」,並且解釋說:
凡道德宗教足以為一民族立國之本,必有其兩面:一,足以為日常生活軌道,(所謂道揆法守)。二,足以提撕精神,啟發靈感,此即足以維創造文化之文化生命。
根據這兩項條件,他接著說明:以儒家為代表的「人文教」在何種意義下可以被視為一種「宗教」。他說:
人文教之所以為教,落下來為日常生活之軌道,提上去肯定一超越而普遍之道德精神實體。此實體通過祭天祭祖祭聖賢而成為一有宗教意義之「神性之實」,「價值之源」。基督教中之上帝,因耶穌一項而成為一崇拜之對象,故與人文世界為隔;而人文教中之實體,則因天、祖、聖賢三項所成之整個系統而成為一有宗教意義之崇敬對象,故與人文世界不隔:此其所以為人文教也,如何不可成一高級圓滿之宗教?唯此所謂宗教不是西方傳統中所意謂之宗教(Religion)而已。
【目錄】
原增訂版序言
本書引用康德著作縮寫表
導論
儒家與自律道德
一、前言/二、康德的「自律」概念/三、康德的自律倫理學/四、「自律」概念之開展/五、在什麼意義下儒家倫理學是自律的?
孟子與康德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道德之絕對性/三、存心倫理學/四、形式主義倫理學/五、道德之普遍性/六、人格之尊嚴/七、道德之自律/八、意志之自由/九、孟子與康德的倫理學之基本差異/十、結語
再論孟子的自律倫理學
一、前言/二、康德「現象」與「物自身」的哲學架構是否適於詮釋孟子的思想?/三、孟子是否有「自律」的思想?/四、孟子的「心」是否本於天而為他律?/五、朱子是否比陸象山、王陽明更理解孟子?/六、在什麼意義下孟子的思想是「唯心論」?
孟子的四端之心與康德的道德情感
一、前言/二、康德早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三、康德後期倫理學中的道德情感/四、意志與意念之區分/五、道德情感與道德主體/六、實踐情感之理性化/七、後期康德的「道德情感」理論之難題/八、朱子對「四端」的詮釋/九、朱子心性論的基本架構/十、朱子論心、性關係/十一、結論
從康德的「幸福」概念論儒家的義利之辨
一、孟子的「義利之辨」與功利主義/二、義利之辨不等於公利與私利之分/三、康德論「道德之善」與幸福/四、康德視「幸福」原則為實質原則/五、康德的「幸福」概念/六、康德視道德情感為經驗原則/七、人有義務促進自己與他人的幸福/八、孟子「義利之辨」的哲學涵義/九、義利之辨先於公利與私利之分
從康德的實踐哲學論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一、陽明「知行合一」說的思想史背景/二、陽明「知行合一」說的形式意涵/三、康德論道德學中的「理論」與「實踐」/四、藉康德的理論詮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五、「心即理」、「知行合一」與「致良知」三說的邏輯關聯
從康德的「道德宗教」論儒家的宗教性
一、重新省思「儒學是否為宗教?」之問題/二、康德論「道德宗教」/三、從先秦儒學的轉折看儒家的宗教性/四、從康德的宗教觀所引發之批評看儒家的宗教性
餘論
參考書目
一、中日文著作/二、西文著作
人名索引
一、中文人名/二、西文人名
概念索引
立即查看
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孫中興教授首度完整詮釋自己的「韋伯大夢」
久等了,韋伯先生!
韋伯的〈儒教(與道教)〉究竟歷經了什麼樣的前世、今生與轉世?沉浸於韋伯理論四十年的孫中興回歸文本自身,從韋伯的幾個「脈絡」和「四本」的角度出發,引領讀者深入認識韋伯學說。「脈絡」包括大我脈絡、小我脈絡、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四本」則是指韋伯〈儒教(與道教)〉的版本、文本、譯本、所本。
在《久等了,韋伯先生!〈儒教(與道教)〉的前世、今生與轉世》第一章,孫中興將先借用現代人申請工作的「履歷表」概念來重新整理韋伯的生平、著作等相關資料,讓讀者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看出一個更為立體的韋伯。接著從韋伯的主要著作、思想脈絡、出版脈絡以及相關版本與譯本等進入討論,呈現完整的韋伯理論。最後針對〈儒教(與道教)〉的文本進行深度解析,一舉進入韋伯思想的核心。
【目錄】
代序:我三、四十年來一場未止息的「韋伯大夢」
第一章 韋伯的時代和生平
第二章 韋伯的主要著作
第三章 思想脈絡和出版脈絡以及相關版本和譯本
第四章 文本和所本(一):〈(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導論〉
第五章 文本和所本(二):〈(世界宗教的經濟倫理之)儒教(與道教)〉
第六章 文本和所本(三):算是文本還是闌尾的間論
第七章 整理與重建
第八章 文獻回顧
附錄一 韋伯的時代、生平與著作年表
附錄二 韋伯的著作目錄及其中英文譯本
附錄三 韋伯〈儒教〉(1915)與〈儒教與道教〉(1920)目錄對照表
附錄四 韋伯《儒教與道教》(1920)英、中譯本目錄比較
附錄五 《經濟與社會》中〈宗教社會學〉原版和譯本章節區分的比較及其與《中間考察》相關章節的對照
附錄六 韋伯《儒教與道教》徵引書目現有的中譯本(2017年8月)
參考書目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