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簡介】 兩宋時期的外交政策是主戰派和主和派互相激盪, 但是宋人屢次北伐都失敗,只好以屈辱的國格維持偏安局面。 基於理性思想,兩宋不得不面對現實: 採取彈性的外交手段來求生存。 兩宋時期,朝野人士對於遼、金、蒙古三個民族的性質和優勢有不同程度的認識,提出的外交政策,大致分為主和派和主戰派。主和的極致是石敬瑭所謂「屈辱」的外交,對遼稱臣納貢,並且認遼太宗耶律德光為父。主戰的極致是宋太宗和南宋韓佗胄的北伐。這樣的二分法也許過於簡單,如果深入一層觀察,兩宋對遼、金、蒙古的政策,其實可以說是「和、戰、守」三策交互的彈性運用,而基本目的是維持與強大外夷的和平相處而非征服。 宋代為維持和平而採取彈性外交,與敵國舉行無數次的談判,訂立自古以來最多的條約,規範國際外交禮儀,交換諸多使節,並在邊界實行榷場貿易。這段空前的歷史演變值得我們注意和探討。 另外,宋人賦詩數量大,包含範圍從國家大政到家庭瑣事,常以詩歌代替書信或論說。《宋代外交史》中的敘事常引用詩歌輔助,也說明了當時人對世事的看法與感觸。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宋代外交的背景 第二章 宋遼外交關係的建立和衝突 第三章 澶淵之盟 第四章 外交機構和禮節 第五章 使節交聘 第六章 外交文書、出使報告及出使詩 第七章 增幣交涉與宋遼夏三角交涉 第八章 宋遼畫界糾紛 第九章 宋與遼夏高麗的互動 第十章 聯金滅遼與北宋滅亡 第十一章 宋金和戰 第十二章 南宋爭取對等 第十三章 聯蒙滅金與宋亡 結論 參考書目 宋代外交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