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170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美中台與紅藍綠的關係有如撞球,任何一顆球的滾動,都會在球檯上碰撞出難以預測的連鎖效應。 「台灣的三角習題」是蘇起對台灣內部與外部情勢的觀察與解析,蘇起提出「大三角」(美中台)與「小三角」(紅藍綠)的分析架構,來概括台灣內外的政策環境。 歷史證明,台灣雖小,卻是最可能引爆美中兩強交戰的導火線,這注定了台灣在國際局勢中的關鍵地位,但處境先天就十分困難,必須時時刻刻小心翼翼,否則代價必然巨大。而80年代黨禁解除後,國內政黨開始競合,也各自與北京互動,因此在美中台之下,又多了一組紅藍綠的三角關係。 《台灣的三角習題:從美中台到紅藍綠,台灣前途的再思考》有談內政,如台灣的歷史地理、內部變化、選舉,美國及大陸內政;有談雙邊關係,如台灣的大陸政策、北京的對台政策,或兩岸關係、美台關係、美中關係等;亦涉及東亞情勢、大小三角的變化。透過蘇起深入淺出的評論,我們對於台灣的命運與前途,將會有更加清楚的體認。 【目錄】 自序 台灣內政 01 理性主義vs.民族主義 02 台灣可以不悲哀 03 台灣與中華民國合則兩利 04 當前台灣困境的根源 05 嘆台灣的兩岸精神病 06 實力乎?民意乎? 07 溫水煮青蛙的台灣 08 失衡的國安人事布局 09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10 跳脫「松鼠」的宿命 11 相互毀滅還是相忍為國 12 從「乎乾啦」到杯弓蛇影 13 台灣的共業 14 「不知不覺」的台灣 15 台灣需要再次脫胎換骨 16 台灣民主的反思 17 民國百年,「興利」元年 18 台灣的歷史與地理 19 總統直選制度對兩岸關係的影響 台灣選舉 01 台灣大選的外部因素 02 二○一九──高度風險的一年 03 假如「美國牌」加上「台灣牌」 04 台灣選舉的境外因素 台灣安全 01 台灣新風險──四海+四獨 02 像一九四九的二○一九 03 美國會來救嗎?(上) 04 美國會來救嗎?(下) 05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上) 06 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下) 07 試擬台灣未來的可能劇本 08 惡化中的台灣安全環境 09 今年攸關台灣安全的三因素 10 台灣安全的新變數 兩岸關係 01 蔡總統扭曲的兩岸觀 02 民共為何沒有溝通? 03 當前兩岸僵局的癥結 04 兩岸五二○後的可能對撞 05 新政府的兩岸課題 06 進入「危機管理期」的兩岸關係 07 三贏的馬習會 08 台海可能進入「危機管理期」 09 一個中國──在一與二之間 10 流失中的兩岸政治基礎 11 冒險、妥協、善意──辜汪會談的時代啟示 12 主權問題的迷思 13 兩岸需要同情的相互理解 台灣的大陸政策 01 蔡總統新轉折的風險 02 鬥、拖、和,或「經美制台」 03 沒有馬英九的馬英九政策 04 希臘荒謬劇的啟示 05 台灣應清楚打出「和」的品牌 06 誤判的教訓不能重演 07 兩岸關係何去何從──鬥、拖、和 北京對台 01 北京如何評估台灣大選? 02 習近平新時代的對台政策 03 北京如何看台灣? 04 試析習近平的中國大陸 美國 01 當前美國的對台政策 02 美國怎麼了? 03 美國在衰落嗎? 04 黑天鵝亂飛的二○一七年 05 川蔡通話的多重影響 06 美國政策思維中的台灣 美中關係 01 美中──台灣該選邊嗎? 02 美中貿易戰的背後 03 美中「競爭」下的台灣 04 用撞球思維看美中關係 05 台灣與美中角力 大小三角 01 變了形的大小三角 02 台灣的前途誰決定? 03 從大小三角看「維持現狀」 04 台灣的大三角與小三角 東亞 01 北韓問題與台灣的關聯 02 以「智」處世的國家及領袖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台灣戰後初期經濟發展成績斐然,近三十多年來的民主轉型也被認為是一項重大成就。然而,現今台灣經濟明顯陷入困局,投資不振、薪資停滯、升級滯後、缺乏前景,顯然政治轉型並未帶來成功的經濟轉型,原因何在? 《台灣的不成功轉型》一書即在探討造成困局的原因及民主轉型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台灣戰後初期成長所依賴的發展型國家模式包括:執政者堅定支持經濟發展,經建官僚具有能力與自主性,以整體發展為優先目標等。但民主轉型中這發展模式未能成功轉型:一是政策目標上未能成功折衝發展與其他考量;二是政策趨向短期民粹化,缺乏追求整體發展的共識;三是主導思潮改尊新自由主義並否定發展為先;四是因強調打造台灣新國族但卻與經濟現實相背離,以致缺乏前瞻性發展策略與願景。南韓也歷經轉型,然相異處在於其仍具有一致的國家認同及追求整體經濟發展的共識,因而轉型後發展成績較為優異。因此至今我們需要直接面對最關鍵的兩岸關係的挑戰,尋求和解與因應之道,重新建立具現實性、前瞻性的經濟願景。 【目錄】 序言 一、經濟奇蹟為何不再? 二、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模式 ㈠ 戰後日本通產省模式 ㈡ 戰後初期台灣經濟的危機 ㈢ 台灣戰後的發展型國家如何形成 ㈣ 用產業政策推動經濟發展 三、1980 年代發展模式所面臨的轉型壓力 ㈠ 1980 年代發展模式轉型的壓力累積 ㈡ 1980 年代後期開始的經濟轉型 四、發展模式的不成功轉型 ㈠ 民主化與發展模式轉型的困難 ㈡ 擴大經濟政策目標的失敗 1. 米酒稅風波 2. 核四廠爭議 ㈢ 追求整體經濟發展共識的缺席 ㈣ 新自由主義思想的盛行 ㈤ 兩岸關係的挑戰 五、發展型國家轉型的比較:台灣與南韓 ㈠ 戰後初期台韓發展模式的比較 ㈡ 政治轉型中產業政策的比較 ㈢ 人均所得、物價與實質所得的比較 ㈣ 台灣實質薪資為何低落 ㈤ 同樣民主化,為何經濟發展成績不同 六、結語 附錄 台灣經濟成長相關指標 參考文獻 索引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直到花上十多年的時間,慢慢地,我才發現這塊土地蘊藏的多樣性瑰寶。 竹房屋、咖啡衣、石頭紙、出版與教育、解決海洋塑膠湯…… 藍色經濟倡議家甘特,在推廣永續經濟路上與台灣夥伴們的獨特學習,從商業模式的建立開始,推廣「零排放」與「藍色經濟」,發現台灣所具有的自然、藝術與科技力量。 這一切始於40年前甘特與施振榮展開的情誼。他們在1983年的「世界十大傑出青年」頒獎典禮結識,一同為公共利益推展了多項倡議,在永續經濟觀點與「王道」管理風格的相互學習與滋養下,激盪出邁向未來的力量。 本書描繪甘特.鮑利這段獨特的學習,並分享他所收穫的啟發與所見人們「內在的財富」,提供他的洞見與懇切的盼望:為了更好的共同未來盡一份心力。 我們迫切需要經濟轉型,不以增長作爲唯一目標,我們的消費模式和生產技術必須在地球的自然限度內進行。 本書特色 1. 藍色經濟創始人以自身經驗出發,從自然、藝術與科技等多重層面探討台灣在永續發展方面不可忽視的力量。 2. 以真實案例佐證,看見零排放的實踐與可能性,以及甘特如何透過人際網路的相互支持來推動永續發展。 3. 本書內頁以石頭紙印製。 真摯推薦 從學生領袖到國際綠能專家,甘特.鮑利活躍四大洲,影響多國能源政策。這位暢銷書《藍色革命:愛地球的100個商業創新》的作者,在新作裡,細述從八十年代起,參與宏碁、工研院,乃至綠能產業發展的心得。英文版為台灣在國際上發聲,中文版帶領讀者跟他一起走過台灣活力勃發的四十年,讓人對自己產生信心,繼續樂觀拚搏。──林懷民/雲門舞集創辦人 第一屆世界十傑當選人甘特.鮑利,藉由書中的故事,他分享一路走來推動藍色經濟以及零碳排的理念。他透過創新與創意的方式,與合作夥伴攜手共創價值,終能將理念有效落實,為世界帶來嶄新的契機。我相信這些實際的案例,將能帶給年輕人更多啟發,並將引領世界未來發展更美好。──林鼎鈞/國際青年商會中華民國總會第71屆總會長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甘特.鮑利 Gunter Pauli 甘特因在高速成長及創新服務的專業領域領銜,與對先進技術的顛覆性預測, 1989年就奠定了「淨零排放」標準,作為工業發展的目標,獲得公眾肯定。後續他的著作《藍色經濟》(2009年)更被聯合國、產業和世界各國政府採納為標準。他的教學授業,亦獲得學生極高的評價。 甘特投資和管理數間策略性商業公司,以完整的專利架構為基礎,為技術及生態導向的產業建立了新的商業模式。他在創新和永續經濟成長領域有著豐富經驗,能辨識有潛力的案例並將這些遠見轉化為投資機會,迄今,已在兩百個專案,投資了五十億歐元以上,並創造了三百多萬個工作機會。 有賴於他堅持不懈地的努力與穩定的投資,一些新創的想法不但沒有半途夭折,反而已從概念轉變為全球性的產業。他經常向非政府組織伸出援手,助其進一步實現目標;若發覺還沒有人提出想法或採取行動,他也不吝創建新的組織,為人類的共同利益而付諸行動。 甘特已撰寫超過二十五本書,詮釋了他對地方和全球的經濟、管理、科技及環境的批判性分析,同時,提供了他從政策建議到投資的第一手資料的研究中,所得到的獨到見解及實用的創新解決方案。 甘特還是六個孩子的父親,曾居住過四大洲,精通七種語言。 目錄 推薦序 有遠見的藍色經濟倡儀家:憶我與甘特四十年的友誼/施振榮 自序 引言 台北之路 第一章 商業的力量:Multitech的第一份政府合約 第二章 管理的藝術:邁向產業化之路 第三章 研究的力量:工業技術研究院 第四章 永續領導的力量 第五章 出版的力量 第六章 教育的力量 第七章 自然的力量:竹藝之美 第八章 能源的力量:將塑膠轉化為燃油 第九章 紡織的力量:創新的纖維 第十章 紙的力量:造紙不用水和樹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針對台灣需求的海權與海洋戰略論述專書,立定發展海上武力之理論基礎 ․最全面研討:從事實面、影響面、發展面、戰略面及執行面,剖析台灣海洋安全戰略的內外在環境因素與國家安全的選擇,將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整合。 ․符合時勢需要:綜覽台灣地緣環境,詳述美中戰略東亞海權競逐,與日本的釣魚台列嶼主權爭端之際,台灣基於海洋地緣戰略下的安身立命之道。 ․高度參考性:提供處理與研究海洋事務的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及大學研究生運用與思考國家海洋問題的工具書,亦可作為台灣海上商貿、政經發展之理論基礎。 【運用「整合戰略與國際關係理論」研究途徑,將海權思想具體化】 【建構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思考途徑與執行計畫】 台灣是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所有的威脅皆來自海洋,面對中國與美國在西太平洋的權力平衡對抗,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目標應建構成為中、美權力平衡的砝碼,以獲取國家的自主權。 本書從海洋的視角檢視台灣當前所面臨的安全困境,並運用整合國際關係與戰略理論研究途徑,從事實面、影響面、發展面、戰略面及執行面5個思考面向,解析海洋對台灣的影響、影響台灣海洋安全戰略的內外在環境因素及台灣國家安全的選擇。提供政府與私人企業各領域決策者,了解台灣國家安全的困境與建構安全戰略的思考方向。 【目錄】 第一章 海洋意識與國家安全 第一節 海洋意識與國土關係 第二節 台灣海洋事務推動的歷程 第三節 台灣海洋國家安全理論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二章 整合運用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理論 第一節 國際關係理論運用 第二節 戰略研究理論運用 第三節 整合國際關係與戰略研究理論架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三章 海洋對台灣的影響 第一節 台灣的地緣環境 第二節 台灣對國家安全的認知 第三節 台灣對海洋的態度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影響台灣海洋安全的外在環境 第一節 美國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二節 日本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三節 中國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台灣的海洋安全戰略 第一節 解析與建構台灣的國家戰略體系 第二節 台灣的國家安全戰略思考 第三節 台灣海洋安全戰略之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台灣的海洋安全政策 第一節 台灣海洋安全事務執行現況與檢討 第二節 台灣海洋安全政策之建構 第三節 海上武力之建構 第四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台灣海洋安全與國家安全再檢視 第二節 海洋事務的戰略思考與其機制 第三節 未來台灣海洋安全挑戰與芻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