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戰後臺灣環境史:從毒油到國家公園
作者: 曾華璧
ISBN: 9789571161945
出版社: 五南
出版日期: 2011/01
定價: 380
售價: 323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零下六十八度:二戰後臺灣人的西伯利亞戰俘經驗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目錄】 推薦序-二戰前後的臺灣人異國經驗 許雪姬 推薦序-陳以文之外的臺灣人戰俘 鍾淑敏 推薦序-歷史,就在我們身邊 陳文松 作者序 前言 第一章 滿州 入伍|八戶教育隊|結訓|前往滿洲|風雲隊|在滿洲的各種經驗|開始撤退|蘇聯兵 第二章 西伯利亞時期 成為戰俘|死亡行軍與列車|泰舍特|一二○K收容所|南京蟲|女軍醫體檢|勞動|偷東西|收容所的飲食|西伯利亞的冬天|副傷寒與醫院|移動鐵路隊|以物易物|奇聞軼事|西伯利亞的野球選手|西伯利亞的春天與夏天|德國戰俘|民主運動 第三章 後西伯利亞時期 外部政治局勢|遣返|曲折返臺|回臺的語言衝突|結婚、自立門戶|土金過世、重返日本|久凜會|西伯利亞旅行團|以文的晚年身影|紀錄歷史記憶|走向另一個世界 附表/海遼輪臺灣人名單 參考書目

原價: 350 售價: 298 現省: 52元
立即查看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歷史博物館>

迫力.破力:戰後臺灣社會運動特展<歷史博物館>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350 售價: 315 現省: 35元
立即查看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的發展史

戰後臺灣觀光事業的發展史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550 售價: 468 現省: 82元
立即查看
中國、蘇聯與美國的戰後韓半島政策(1941-1945) (1版)

中國、蘇聯與美國的戰後韓半島政策(1941-1945)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朝鮮半島的分裂,追溯至太平洋戰爭期間美國所提出的兩種策略:韓半島實行國際託管、或是劃分三八線。其兩種對韓半島的戰略,不僅牽動著國民政府時期的中國、蘇俄的態度,更是與歐亞戰場的局勢、美國於東北亞安全與軍事戰略觀點、美國原子彈實驗密切相關。究竟美國提出國際託管朝鮮政策,其背景與目為何?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對韓半島的態度,又如何影響美國對朝鮮託管政策的決定?美國政府各部門針對託管的實施方案,有何討論與爭辯?美國為何要劃分三八線?美國何時開始傾向美、蘇分割佔領朝鮮的方案,如何提出此方案呢?美國劃分三八線後,是否放棄國際託管政策?蘇聯為何接受美國劃分三八線的建議?而三八線的劃分,是否為美蘇冷戰的開端?唯有梳理問題的脈絡,方能理解韓半島分裂的起源,二戰期間美中蘇三國關係與對韓的戰略目標。本書是深度剖析1941-1945年間的韓半島近代史,探討史實及東北亞國際局勢演變的重要著作。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創作理念與學理基礎 第二節 內容形式與方法技巧 第二章 美國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一節 中國國民政府要求美國承認韓國臨時政府 第二節 美國同意戰後朝鮮獨立但拒絕承認臨時政府 第三節 中國戰後的朝鮮半島政策:排除蘇聯 第四節 美國對國際託管朝鮮政策的決定 第五節 美、英、中、蘇對戰後國際託管朝鮮政策達成協議 第六節 小結 第三章 美國在武力解放朝鮮問題上考慮蘇聯因素-軍事合作 第一節 美國積極拉攏蘇聯參加對日作戰 第二節 蘇聯承諾參加對日作戰及美、英、蘇討論參戰條件 第三節 雅爾達秘密協定的簽訂:美蘇就戰後遠東問題合作的產物 第四節 小結 第四章 美國對朝鮮半島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一節 雅爾達會議前美國國務院對朝鮮問題的基本構想 第二節 雅爾達會議後美國的國務院和軍方對朝鮮占領方案的爭論 第三節 杜魯門總統決定將朝鮮半島列為蘇聯的軍事作戰區 第四節 小結 第五章 美國對蘇聯的不信任及其對既定朝鮮半島政策的影響 第一節 朝鮮被視為「東方的波蘭」-美蘇在戰後波蘭問題處理上的分歧 第二節 中蘇條約談判-蘇聯對大連的軍事管制要求與美國的反應 第三節 美、英、蘇對前義大利殖民地問題的爭論 第四節 小結 第六章 美國提出劃定三八線-為履行國際託管朝鮮的機制 第一節 美國原子彈試驗的成功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第二節 日本投降可能性的出現和美國對朝鮮占領方案的討論 第三節 三八線提出的過程及其目的 第四節 史達林接受三八線的原因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七章 結語 附錄 附錄一 太平洋戰爭時期美國對朝鮮半島政策大事年表 附錄二 楊雲竹向宋子文的報告(1942年4月1日) 附錄三 國民黨國防最高委員會討論朝鮮問題(1942年4月6日) 附錄四 中國國民黨中央秘書處致宋子文函:承認朝鮮獨立選擇適當時機先他國承認之(1942年12月15日) 附錄五 拉鐵摩爾致蔣介石電(1942年12月28日) 附錄六 杜魯門關於大連和朝鮮半島的緊急占領命令(1945年8月11日) 附錄七 史達林發給杜魯門的回信(1945年8月16日)

原價: 460 售價: 414 現省: 46元
立即查看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1版)

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了解香港文學,必須從這本開始!香港文學的發展不是建立在對於「非本土」的否定之上,也不是簡單地由無到有的過程,實際上存在更多的矛盾、游離。本土與非本土共同構成香港文學本土意識的複雜性,結合流動與根著的辯證,作為本書《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回顧、論述戰後至2000年代香港文學的核心。 陳智德的《根著我城》以文學史架構為綱的系統論述,主要論及的作家包括望雲(張吻冰)、趙滋蕃、張一帆、阮朗、曹聚仁、徐訏、力匡、舒巷城、楊際光、馬朗、蔡炎培、劉以鬯、西西、梁秉鈞(也斯)、鄧阿藍、洛楓、董啟章、潘國靈、謝曉虹;也旁及符公望、黃雨、沙鷗、葉靈鳳、陳君葆、何達、唐君毅、林以亮、夏侯無忌(齊桓)、司馬長風、吳煦斌、松木(蔡振興)、戴天、馬覺、崑南、盧因、陳冠中、葉輝、游靜、馬國明、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鍾玲玲等。 書中論及的作品始自戰後初期黃雨、符公望的左翼詩歌、1950年代趙滋蕃、阮朗、徐訏等人的小說,下迄2007年董啟章《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和陳冠中《事後:本土文化誌》等;亦從報刊研究角度分析《華僑日報‧學生週刊》、《七○年代雙週刊》、《越界》、《香港文學(雙月刊)》、《今天‧香港文化專輯》等刊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學史位置,探討議題含括左翼詩歌、反共小說、寫實主義文學、現代主義文學以及有關方言詩歌、自我改造、新民主主義文藝等概念,是陳智德無間斷地從事香港文學研究二十年成果的階段性總匯。 陳智德在《根著我城》一書討論香港文學的不同之處是本土意識的不同面向。1930年代至2000年代多種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作品,香港文學的本土意識,在不同年代具有不同的方向,而本土意識並不等於對地方人事的肯定,也可以包括對地方的否定和批評。因應近現代中國歷史發展的特殊狀況,認識香港文學以至台灣文學的個別性發展,才能認識中國現當代文學的全局,因此本土並不狹窄,反而是通往普遍之途,正如抗戰時期的民族形式論爭所提出,地方認同並不與民族認同相矛盾。 【目錄】 推薦序一 廢興成毀,相尋於無窮/陳國球──序陳智德《根著我城:戰後至2000年代的香港文學》 推薦序二 香港韶光,尋找一部準文學史的純境/黃念欣自序導論一:本土及其背面 一、歷史淵源的對應 二、本土形式的催生 三、對「失去的國土」的認同 四、否定的否定 五、從本土到他鄉 六、「具香港特色」的本土性導論二:流動與根著 一、流動:流徙離散與承續轉化 二、根著:失根與「靈根自植」 三、流動中的「根著」 四、「根著」的無力、「流動」的可能 五、根與路徑第一部 一九四、五○年代之交的文化轉折 第一章 左翼的任務和鬥爭──戰後香港左翼詩歌 引言 一、戰後新形勢 二、左翼詩歌的任務 三、「自我改造」與戰後香港方言詩歌 四、左翼詩歌中的香港 結語:左翼的時代第二章 一段被遺忘的文藝青年「自我改造」史 引言 一、《華僑日報‧學生週刊》的編者和內容 二、左翼共名的承接 三、從自我改造到革命實踐 結語:文藝青年的「工具化」第三章 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戰後香港的文化轉折──從小說《人海淚痕》到電影《危樓春曉》 一、《人海淚痕》、《危樓春曉》與「新民主主義思想啟蒙運動」 二、《人海淚痕》的地方色彩與社會批評 三、《人海淚痕》與《危樓春曉》的知識份子形象 四、新民主主義文藝與文化轉折第四章 遺民空間與文化轉折──趙滋蕃《半下流社會》、張一帆《春到調景嶺》與阮朗《某公館散記》、曹聚仁《酒店》 引言 一、《半下流社會》的歷史意識與「半」的定位 二、《春到調景嶺》:烏托邦的追尋與失落 三、「反反共小說」《某公館散記》 四、《酒店》的烏托邦想像 結語:另一種文化轉折第二部 一九五、六○年代:懷鄉、離散與新語言 第五章 失落的鳥語──徐訏來港初期小說 引言 一、從上海到香港的轉折 二、開筆於上海而在香港完成的《爐火》 三、雙重失落:《鳥語》和《癡心井》 四、拒絕香港化:《過客》 結語第六章 懷鄉與否定的依歸──徐訏和力匡 一、既線性又循環的時間觀 二、被否定的「現在」和「此地」 三、「再異質化」的空間和「不在場」的現在 結語第七章 「巷」與「城」的糾葛──論舒巷城及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引言 一、有關「香港的鄉土作家」之議 二、本土自身的遮蔽:〈鯉魚門的霧〉與《霧香港》 三、「城」對「巷」的扭曲:《都市詩鈔》 四、《太陽下山了》的香港處境第八章 純境的追求──論楊際光 引言 一、精神藏匿的「純境」 二、「純境」的潛背景:〈長夢〉、〈橫巷〉 三、「純境」的內省:〈無思夜〉、〈水邊〉 結語:「純境」的超越意義第九章 超越放逐──論馬朗 一、馬朗與《文藝新潮》 二、重疊的視角:〈北角之夜〉 三、靜止和斷裂:〈霧港〉第十章 語言的再造──論蔡炎培 引言 一、蔡炎培、徐速與「密碼詩」論戰 二、〈焦點問題〉的言說方式 結語第十一章 冷戰局勢下的臺、港現代詩──商禽、洛夫、瘂弦、白萩與戴天、馬覺、崑南、蔡炎培 引言 一、「禁錮」和「孤絕」 二、抗衡的聲音 三、語言的創建 結語:語言的更生第三部 一九七○至二○○○年代(之一)──「我城」的呈現與解體 第十二章 「錯體」的本土思考──劉以鬯《過去的日子》、《對倒》與《島與半島》 引言 一、南來者的「二次斷裂」:《過去的日子》 二、南來者的本土省思:《對倒》 三、矛盾年代的記錄:《島與半島》 四:結語:關於本土的「對倒式」重新思考第十三章 本土的自創與解體──從《我城》到《白髮阿娥及其他》 引言 一、認清了「無」之後,重新建立的「有」 二、「有」又還原作「無」 結語:從《我城》到〈解體〉第十四章 另一種「翻譯」與「寫實」──《剪紙》、《重慶森林》與《烈火青春》 引言 一、《重慶森林》與《剪紙》的音樂 二、《剪紙》、粵劇與「重像」 三、《重慶森林》、《烈火青春》與《剪紙》的政治隱喻 結語:「寫實」與「再現」香港第十五章 揭示幻象的本土詩學──論梁秉鈞的「香港系列」詩作 引言 一、《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文學問題討論」專題 二、壓抑與尋求:〈北角汽車渡海碼頭〉、〈五月廿八日在柴灣墳場〉 三、揭示幻象的〈影城〉 結語:不易消化的聲音第十六章 虛實的超越──再論鄧阿藍 引言 一、有關「寫實」的思考 二、寫實的自省:〈兩眼老花──收看青馬大橋煙花匯演〉、〈舊型公屋〉 三、逾越二元對立:〈社工家訪〉 四、〈來到你的靈前〉的文化願景第十七章 文學、政治與藝術倫理──論《時間繁史‧啞瓷之光》 引言 一、藝術倫理的省思 二、介入的無力 三、藝術倫理實踐第四部 一九七○至二○○○年代(之二):解殖與回歸 第十八章 覺醒的肇端──《七○年代雙週刊》初探 一、「民間載體」與《七○年代雙週刊》 二、刊史、人員及內容 三、《七○年代雙週刊》、學運與「獨立媒體」 四、《七○年代雙週刊》的時政與文藝 五、政治綱領與意識的覺醒 結語第十九章 解殖之路──後過渡期的民間載體與香港文化 一、《星期日雜誌》和《博益月刊》的停刊 二、香港文化的「民間載體」 三、民間載體的視野:從《詩雙月刊》到《越界》 四、寬容的「本土」:從《香港文學(雙月刊)》到《香港文學》月刊 結語:民間載體的路第二十章 自我迷城──洛楓筆下的八○年代和九七都市 一、八○年代的氣氛 二、〈愛情連環圖〉的文化省察 三、城市與自我觀照 四、「回歸」的時間:〈當城市蒼老的時候〉第二十一章 逆向命名──《我城○五》的經典重寫 一、文學經典的重構與改編 二、兩種「逆向命名」的方式 結語:修補斷裂的文化資源第二十二章 「回歸」的文化焦慮──一九九五年的《今天‧香港文化專輯》與二○○七年的《今天‧香港十年》 引言 一、回歸與焦慮 二、消失的焦慮 三、對「消失」的抗衡 四、《今天‧香港十年》的「極大的焦慮」 五、「逆天」的焦慮 六、「解殖」的弔詭性 結語第五部 懷舊與遺忘 第二十三章 香港文學的懷舊史──一九五○─二○○七 引言 一、「詩與情感」論戰:林以亮、夏侯無忌 二、針對斷裂的懷舊:徐訏、力匡 三、對香港的懷舊:舒巷城 四、帶矛盾性的懷舊:劉以鬯 五、從一九九七出發的懷舊:李碧華、辛其氏、郭麗容 六、反懷舊:董啟章、鍾玲玲 七、二○○○年代的懷舊:西西、董啟章、陳冠中 結語:懷舊的觀念意義第二十四章 香港文學的遺忘史──以馬朗為焦點的思考 引言 一、直面「遺忘」 二、馬朗的失蹤與復出 三、梁秉鈞的「馬朗發現事件」 結語:遺忘與抒情主要徵引/參考文獻

原價: 620 售價: 558 現省: 62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