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374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文學×口述歷史×法律 多向度、跨領域的敘事切入點 —— 狂想當代劇本集【歷史記憶系列】 《逆旅》/《島上的最後晚餐》/《非常上訴》 三個劇本,輾轉不同時空 巨觀洪流歷史與小人物們的生命記憶 昔日、此刻與未來的話語—— 岩層般堆壘出屬於我們的島嶼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郝譽翔 《流麻溝十五號》口述記錄整理者曹欽榮 中研院法律研究所研究員黃丞儀 ——導讀 透過三個劇本、三種不同生命史講述的方式,狂想劇場「歷史記憶」系列套書,試圖以不同尺度、不同聲音切入台灣這塊島嶼曾經有過的歷史。歷經各種階段的個體生命所展開的記憶探索,拉出事件線索,引著我們彷彿深入屬於這塊島嶼隨著時光層疊出的岩層,看見紋理中的生命。 《逆旅》以一只行李為喻,皮箱裡裝載著人生流離過程中,攜帶於身、無法放手的物品與記憶。從女子追尋父親的生命旅途為起點,劇本以場幕遞換創造時空交錯帶出父親流離於中國、台灣的生命軌跡,並以個人生命史的微觀切角切入發生於澎湖的山東流亡學生事件這段歷史,同時帶入環繞於族群、家庭、愛情的情感漂流。 《島上的最後晚餐》從食物記憶的謎題展開,交織家族三代、四位女性的故事。從《流麻溝十五號:綠島女生分隊及其他》擷取靈感創作,刻畫白恐時代屬於女性的面向。在男性缺席的家族裡,透過描述女性政治犯受難者與女性遺族如何處理家族中「不要談政治」的恐懼創傷,也讓被噤聲的歷史在當下找到發聲與出口。 《非常上訴》則以白色恐怖受難者前輩陳欽生與楊碧川案件為基礎,嘗試以紀錄劇場形式訴說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在創作上不僅是狂想劇場直面台灣歷史的代表作,更是實踐「紀錄劇場」的初次嘗試。創作上編劇亦透過與演員的協作,不僅設定開頭以演員現身帶入自身生命故事,交織出過去發生在這塊土地上的傷痕,同時在演出中也以透過代理人機制由演員與前輩直接對話,轉化出極為獨特的劇本。 透過上述三個劇本的出版,勾勒出狂想劇場透過創作深入台灣島嶼歷史的路徑,也帶給我們豐富的個體、社會交匯的生命史圖景。 「狂想當代劇本集系列」 劇場作為一種即生即滅的古老藝術,從原始智人點起火光撕開黑暗帷幕,企圖命名外在森羅萬物表象,指出內裡無以名狀之間,就決定了這一門技藝是訴說當下的人類感受,雖是瞬間當下也是亙古永恆,述說著人不變的慾望與期待,如同天上繁星的光到達你眼前時,已旅行千億光年,同時通往兆億光年未來。 雖然如此,本書出版時,狂想劇場也才近十八歲光陰。從開始創作之初,我就刻意選擇同一世代編劇,書寫的方向也必須是與我們生存當下的世界有高度相關。從一開始的到處尋找符合前述理念的劇本,到後來由我委託編劇題材共同創作,經歷小說改編、歷史口述轉化、紀錄劇場再現,不同階段創作嘗試。 在即生即滅的演出之外,希望劇本經由出版化為與社會溝通的文件。 期待有人可以試著將文字閱讀出聲,並試著去操作並理解文字的內容。 同時這也是一份通向未來的文件,為曾經走過的時間留下可供後人追尋的星塵微光。 狂想劇場 導演廖俊凱 【目錄】 逆旅 ● 致謝 ● [導讀] 是起點,不是句點:讀狂想劇場劇本《逆旅》有感 文/郝譽翔 ● 《逆旅》 編劇/廖俊凱、洪儀庭、高俊耀 ● 劇中人物列表 第零場 起點 第一場 審問――故事與明日 第二場 命運1929――父親誕生 第三場 命運1969――女兒誕生 第四場 情人們 第五場 時光 第六場 漂流的島 第七場 逃逸與想像 第八場 審問――貧乏的語言 第九場 歷史的鬼魂 第十場 飲馬長城窟 第十一場 流亡 第十二場 晚安 第十三場 水月、回家 第十四場 餓 第十五場 晚禱 第十六場 終站 島上的最後晚餐 ● 致謝 ● [導讀] 《島上的最後晚餐》――歷史記憶的日常 文/曹欽榮 ● 《島上的最後晚餐》 編劇/沈琬婷 ● 劇中人物列表 第一場 第二場 第三場 第四場 第五場 第六場 第七場 第八場 非常上訴 ● 致謝 ● [導讀] 國家暴力底下的「一貫叛亂犯意」——為狂想劇場的《非常上訴》而寫 文/黃丞儀 ● 《非常上訴》 編劇/沈琬婷 ● 劇中人物列表 第一部分 記憶的方式 第二部分 罪的定義 第三部分 最終陳述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以《現代性的追求》一書馳名學界的李歐梵,其書其人傳播甚廣,從此以後,「現代性」與中國現代文學緊緊勾連,成為論說中國現代文學最重要的維度之一。《現代性的想像:從晚清到當下》編入李歐梵近年關於「現代性」研究的新作及少量舊作,冠以《現代性的想像》之名,是彰顯李歐梵一以貫之的「現代性」之內在理路和複雜意涵。本書以兩個主要的研究領域,晚清和五四為主,收入十二篇文章(外加一篇訪問稿),例如關於晚清翻譯的近作,包括重探林紓翻譯哈葛德和司各德小說;重探郁達夫的小說和徐志摩的新詩,這兩方面的研究並置在同一本書中,大致照著歷史的連貫性次序,也可以視作李歐梵個人研究歷程的過去和現在的一個總結,一個自我反省和自我駁詰的記錄。 這本論著收入的有關晚清文學的研究,是李歐梵關心文本背後的「歷史節點」,它以何種形式在文本中顯現,抑或「缺席」?然而,本書討論五四文學的研究──特別關於郁達夫的舊詩,與胡適和徐志摩的新詩試驗,專注於文本分析和比較,從另一個「跨文學」的角度來審視文本。 【目錄】 自序 晚清文化、文學與現代性 晚清文學和文化研究的新課題 林紓與哈葛德──翻譯的文化政治 歷史演義小說的跨文化弔詭──林紓和司各德 見林又見樹──晚清翻譯小說研究 從一本小說看世界──《夢遊二十一世紀》的意義 「批評空間」的開創──從《申報》「自由談」談起 重探五四時期的新詩和舊詩──以胡適、徐志摩、郁達夫為例 中國現代文學──傳統與現代的弔詭 漫談中國現代文學中的「頹廢」 引來的浪漫主義──重讀郁達夫《沉淪》中的三篇小說 「怪誕」與「著魅」──重探施蟄存的小說世界 當代中國文化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重構人文學科和人文素養 附錄:李歐梵和二十世紀的現代文學╱張歷君 編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