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89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上田義文(Yoshifumi Ueda, 1904-1993)之唯識著作乃係日本昭和年代的瑰寶。雖然上田以行文難深見稱,但是本書作者對之作出絲絲入扣、系統分明的𨤳清與分析。特別地,通過現象學的進路,作者對上世紀轟動日本佛學界的上田-長尾論爭作出嶄新的解釋與仲裁。這不但使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意識哲學得到一美妙的結合,而且於現象學運動中標誌從「觀念論現象學」至「非觀念論現象學」之範式轉移的完成。 作者以「一口盡吞九江水」之姿吸納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佛學硏究的精華,其去蕪存菁之深刻功夫,直可以與當年孤身西遊、去國十七年於天竺取經的唐玄奘相比。在唯識學與量論傳入漢土上,兩位陳氏宗親的努力,可謂千古輝映!本書固是漢語佛學界自牟宗三之《佛性與般若》以降最重要的論著,亦係於國際唯識學與量論研究上一座全新的里程碑! 又作者同時編譯由上田親自授權與撰寫代序的論文集:《色即空‧空即色:上田義文唯識學論文集》(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大出版社,2022),讀者宜一併參考閲讀。 目錄 導論 1 第一章 「唯識古學」的重新定位 19 第一節 「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 20 第二節 上田對「唯識古學」之「傳統解釋」的批判 26 第三節 上田對「傳統解釋」的批判之現象學涵義 42 第二章 真諦「三性說」特質之釐清 47 第一節 「三性說」的三種解釋立場 48 第二節 緣生依他之三性說 53 第三節 「緣生依他」與「二分依他」之關係 73 第四節 從現象學角度看「唯識新學」的「三性說」之失 87 第三章 安慧「識轉變說」之定性分解 93 第一節 「唯識新學 」之「識轉變」解釋—「能變思想」 94 第二節 「同時因果說」vs.「異時因果說」 108 第三節 一種現象學式仲裁 123 第四章 唯識說與觀念論 151 第一節 關於ākāra 一詞在《安慧釋》中之意義 152 第二節 「所識(=對象=境)如何可能」之問題 177 第三節 「識」之「相續性」 188 第四節 「量論」 vs.「觀念論」:現象學式照察 200 第五章 結論 333 附錄一 唯識哲學與沙特現象學 351 附錄二 唯識宗「佛性觀」:真諦唯識 vs. 法相宗 371 附錄三 「批判佛教」之兩項獨斷 397 參考文獻 429 跋 453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探討中西方前瞻思考人類該如何與自然環境相處,也是環境學者推動以「自然解方」解決人類發展造成環境問題的反思,是本值得大家一起探索思考的好書,推薦給大家! ——國土管理署署長 吳欣修 金恒鑣、吳欣修、劉宗勇、邱仁杰、王文誠、王懋雯、何立德、何昕家、林俊全、林素華、許民陽、許玲玉、許毅璿、郭育任、張子超、張育傑、陶翼煌、曾鈺琪、雷鴻飛、劉思岑、劉瑩三、蔡慧敏、、 聯合推薦 自然保育的思惟和環境行為,以及兩者間的互動,一直是保育學者關懷的重要課題。面對現今環境保育所發生的問題,如何以倫理學系統性地思考和研究,關於道德觀念方面的問題,像是善與惡、對與錯(right and wrong)、美德與惡行(vice),以及「正義與罪行」一類的概念,都是本書所要探討的內涵。 全書共七章,依據符號學和詮釋學,以及皮耶.布迪厄(Pierre Bourdieu, 1930-2002)的「場域學說」與「慣習理論」,進行分析。包括 第一章〈緒論〉,論述「自然之道」的西方科學理論架構。 第二章〈哲學與道德思惟〉,依據環境教育之本,探討及分析東西方環境思想、環境道德的演進。 第三章〈傳統的自然之道〉,論述傳統中國的宇宙觀、天人觀。 第四章〈傳統的文藝和園林〉。 第五章〈思惟的科學取徑〉,希望從史學、地理學與社會學不同觀點,說明環境素養和行為內涵。 第六章〈傳播和美學的人文脈絡〉。 第七章〈邁向永續發展的倫理觀〉。 面對永續發展的現今世紀,筆者希望炎黃世系後代子孫更為美好,以邁向永續發展的未來新紀元。 目錄 目錄 各方推介 推薦序一 環境倫理—古今環境思想與自然之道/林華慶 推薦序二 《環境倫理》帶給大家心靈思考上的感動/王曉鴻 自序/王鑫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系統觀的論述取向 第二節 自然之道的科學理論架構 第三節 符號學和詮釋學 第四節 布迪厄的場域學說與慣習 小結 第二章 哲學與道德思惟 第一節 東方環境思想 第二節 西方環境思想 第三節 中國人價值觀的形成 第四節 道德與價值 第五節 環境價值的演進 小結 第三章 傳統的自然之道 第一節 中華環境倫理溯源 第二節 中國古代的宇宙觀 第三節 中國古代的天人觀 第四節 陰陽五行 第五節 氣的研究 小結 第四章 傳統的文藝和園林 第一節 古代的自然文學 第二節 古代的自然美學 第三節 園林環境的自然思惟 第四節 文藝百工的社會復興 小結 第五章 思惟的科學取徑 第一節 史學、地理學與社會學 第二節 生物學、心理學與腦科學 第三節 思惟、思想與意識 第四節 意識、生命本質與行為 小結 第六章 傳播和美學的人文脈絡 第一節 傳播和溝通理論 第二節 西方美學理論 第三節 生態美學:人與環境關係 第四節 邁向環境美學:人與環境互動 小結 第七章 邁向永續發展的倫理觀 第一節 倫理和道德的新思惟 第二節 溝通和教學的新思惟 第三節 生態旅遊與環境倫理 第四節 邁向永續發展的世紀 小結 出版跋 王鑫教授的思想溫度/方偉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