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 ||||
售價: | 270元 | |||
庫存: | 已售完 | |||
LINE US! |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 |||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 ||||
付款方式: | 超商取貨付款 |
![]() |
|
信用卡 |
![]() |
||
線上轉帳 |
![]() |
||
物流方式: | 超商取貨 | ||
宅配 | |||
門市自取 |
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為2024年第九屆移民工文學獎得獎作品集,作者皆為來自越南、印尼、泰國、緬甸、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移民工,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說出自己的故事,不僅豐富了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更是臺灣文學的重要篇章。作品集另收錄決審評審觀察和青少年評審評語,並以作者母語和華文同時呈現。 【目錄】 尋夢的人 思念的人 勞動的人 生命力 Sự Sống 陳明合 Trần Minh Hợp 32 42 前言 序 4 陳瑩芳 前言 6 跨越界線的聲音與故事 謝易芸 決審評審觀察 8 找路的人 方念萱 10 消融文化刻板邊界 鄧九雲 14 給陳舊的世界以生猛的打擊 張大春 16 再細微的聲音,都值得被聽見——記2024 臺灣移民工文學獎 柯妧青 18 書寫於是成了清理與溝通的一條通道 廖志峰 青少年評審評語 20 在指尖蔓延 吳佩珍 22 臺灣/文學的另一種樣貌 陳方閔 24 老鼠、水味、避寒、標籤 李宥儀 26 被延續下去的聲音 陳昱豪 28 跨文化瞭解的旅程 陳苡晴 尋夢的人 32 生命力 陳明合 42 Sự Sống Trần Minh Hợp 52 魔法之國的微塵 塔莉 62 DEBU KECIL DI NEGERI SIM SALABIM Sri Lestari 72 人與路 မြ စ် ်သစ််(Myait Thait ) 78 လူနှင့် လမ်း မြ စ် ်သစ််(Myait Thait ) 88 我生命中最悲傷的悲劇 Marvin Joaquin Alamag 98 Ang Pinakamalungkot na Trahedya ng Aking Buhay Marvin Joaquin Alamag 88 110 貓咪日記 ธิดารัตน์ แซ่ตั้ง 120 ไดอารี่แมวเหมียว ธิดารัตน์ แซ่ตั้ง ธิดารัตน์ แซ่ตั้ง 130 在門的後面 Geneve Vinluan Pesigan 134 Sa Likod ng Pinto Geneve Vinluan Pesigan 思念的人 140 思母 Etik Purwani 146 Merindu Ibu Etik Purwani 154 Bintang 的筆記:致母親 Dian Listiani 162 CATATAN BINTANG; UNTUK BUNDA Dian Listiani 170 哀嘆(無止盡的義務) Antonio Magallanes Jr 172 ""Hinaing"" Antonio Magallanes Jr 174 希望月色黯淡 KHAING MYAT MON 178 လမိုက်ညသာ ဖြစ်စေချင် KHAING MYAT MON 186 家 周芷瑩 194 Nhà 周芷瑩 202 編織夢想的男孩 214 Adik Kecil Penenun Harapan Zen-Ha Nutaza 230 心の荔枝 鄭德孟 236 Vải trái tim Trịnh Đức Mạnh 244 Rika 的黑點 陳業芳 252 TITIK HITAM SEORANG RIKA Chin Nyap Fong 262 「台灣」——金錢的希望、與永遠的……離別 那瓦 270 ìไต้หวันî ความหวังเงินตราและการจากลา ...ตลอดกาล ธนวรรธน์ ธนพัฒน์ธาดาสกุล 278 一段記憶 莉莉 286 Sebuah Kenangan Ririn Arumsari 294 未竟之志 Binti Nur Rohmah 304 Semua Belum Usai Binti Nur Rohmah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憂鬱症、神經衰弱、精神治療、創傷、戰爭精神醫學、殖民精神醫學、情緒史、宗教與心理學、跨國精神醫學、文化精神醫學及心理治療等 既是當今精神醫學史研究熱切關心的主題 也反映精神科學在近代東亞的滲透普及與多重影響 《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精選台、港、日、韓等地知名學者的代表性著作,將其翻譯為繁體中文集結出版。全書在探討東亞近代性的「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與治理的「治理的東亞」,以及探討知識技術跨國流動的「移動的東亞」三大主軸,各篇專文的研究主題包括日本的憂鬱症、日本動力精神醫學與新興宗教的糾葛、日本二十世紀上半葉的休克療法、日本太平洋戰爭的創傷神經症、韓國人本精神醫學傳統的建立、韓國殖民時期的情緒文化政治學、華人社會的縮陽症、中國的神經衰弱、當代中國的心理熱、台灣殖民時期的心理實驗、台灣及世界衛生組織的精神流行病學研究等。這些專文的研究主題、研究方法與歷史洞見,體現了當代精神科學史的最新進展,也讓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精神科學與近代東亞的糾結歷史,以及東亞精神科學史的特殊性。 本書設定讀者來自中文世界,因此收錄的文章大多原以外文撰寫。就主題而論,全書十一章大致可區分為三類。第一篇「近代的東亞」,探討精神科學在體現與建構東亞現代性中所扮演的角色。第二篇「治理的東亞」則試圖梳理精神科學與社會重整、帝國建構間的關係。最後,「移動的東亞」則透過追隨精神科學知識與技術移動的軌跡,討論這些科學與東亞本身具有的流動性。 本書涵蓋的區域甚廣,包括斯里蘭卡、臺灣、日本、夏威夷、琉球、緬甸、泰國、菲律賓、社會群島、印度、巴基斯坦、中國等地。雖以東亞為主要視野,但不以東亞這個人造的地理疆域為限。在東亞相關領域仍待發展的情況下,以堅實史料為基礎的實證研究依然令人期待。 北中淳子〈鬱之病〉的前兩章節以日本為例,分別討論傳統概念在現代社會中的延續與轉化,以及「現代」與「科學」等概念具有的異質性,著重討論過去日本數百年間從傳統醫學中「鬱證」到現代精神醫學下定義的「憂鬱症」間的變化過程。兵頭晶子所著〈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一文主要從思想史的層次處理傳統與現代的問題。延世大學醫史學科呂寅碩教授(Yeo In-sok)的〈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一文,主要從人物與制度史的角度梳理韓國近代傳教醫療的發展及其本土化過程所具有的特色。黃宣穎的〈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一文,探討1990年代起中國社會對心理治療,學習心理治療的風潮。以上四篇文章從相當不同的議題與角度,記錄下精神科學在近現代東亞社會中的歷程。 王文基〈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一文,以神經衰弱的論述與治療為例,強調20世紀前半葉精神科學理路上的差異,以及各家理論背後在治理中國社會上所提出方案之間的不同。 巫毓荃〈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一文的重點為心理學助教藤澤茽所設計的關於憤怒的社會心理學實驗。 劉峻的〈情緒的文化政治〉一章,則以報章雜誌、文學作品、電影及司法案件記錄等史料,深刻的描繪韓國社會在面對殖民統治與現代生活時的精神圖像。 鈴木晃仁在〈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一文中,探討日本採用新式精神醫學療法所具有的在地意義。 中村江里的〈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一文,觀察到其所強調的日本特色,試圖解答創傷為何無法於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於日本找到立足之地。 吳易叡的〈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一文,記錄下知識流動的複雜過程與深刻的社會文化意涵。 姜學豪(Howard Chiang)的文章〈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著重則是「縮陽」(koro)此一疾病範疇在文化與國家間的流動。 【目錄】 中研院人文講座叢書總序 編輯序言 緒論 東亞及跨界視野下的精神科學史 鬱之病 北中淳子著、王珮瑩譯 大正時期的「精神概念」:透過大本教與《變態心理》之爭的考察 兵頭晶子著、王珮瑩譯 世富蘭偲精神科的設立與人道主義治療傳統的形成:以麥拉倫與李重澈的活動為探討重心 呂寅碩(In-Sok Yeo)著、彭婷玟譯 民國時期的神經衰弱與精神科學的興起 王文基著、林桂卉譯 消失的憤怒──日治晚期藤澤茽的原住民心理學實驗 巫毓荃著 情緒的文化政治 劉峻(Theodore Jun Yoo)著、官晨怡譯 全球理論,在地實作:日本精神醫學中的休克療法,1920-1945 鈴木晃仁著、張邦彥譯 日本「隱形」的戰爭創傷:醫學、社會與軍陣精神傷患 中村江里著、陳令杰譯 從「種族化」到「世界公民」:臺灣的「跨國性」與世界衛生組織早期精神疾病流行病學研究 吳易叡著、湯家碩譯 文化與精神醫學的越洋轉譯:「縮陽」如何成為文化結合症候群 姜學豪(Howard Chiang)著、張泓昊譯 當代中國都會心理熱的出現 黃宣穎著、詹穆彥譯 索引 作者簡介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台灣自2002年引進審議民主的實作,至2008年達到審議民主實踐的第一波高峰。2008年政黨輪替後,審議民主的實踐趨於衰疲,直到2015年,在台中、台北、桃園三都和文化部相繼推動參與式預算的風潮帶動下,掀起第二波高峰。與第一波相較,「第二波」審議民主呈現相異的特性:審議的模式、議題和行動者更多元,參與規模更大,操作也更制度化,更具政策影響力。本書將2015年後的發展界定為台灣審議民主的「進化時代」,集合多位作者對其特性進行整體的勾勒與理論分析。 除了析論多元審議模式和參與式預算的兩種型態(都會型和社區型)其組織制度、行動者特質和實作程序的連結,如何影響民主創新與公民培力之外,本書也以轉型正義的公民審議為例,探討審議民主在促進分裂社會對話的可能與限制。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