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350
售價: 333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信用卡
線上轉帳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書名: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二版) 作者:古承宗 出版社:元照 出版日期:2018/07/01 ISBN:9789578607514 內容簡介   犯罪支配作為不法歸責的核心要素。只要涉及「不法」的概念,所謂的歸責不再是純粹自然性的理解,而是帶有高度的規範性。以犯罪支配建構不法歸責系統的重點因而聚焦在,如何將犯罪現象符合規範理性地歸責於特定之人。本書所收錄的文章為作者近年來從法哲學、法制史、法釋義學等觀點,重新形塑犯罪支配理論應有的面貌,特別是行為支配與正犯、行為概念擴張理論與犯罪參與等。 目錄 二版序 序 言 ◆論「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  壹、前 言/1  貳、最高法院見解之分析與檢討/2   一、(詐欺)犯意聯絡之形成條件/2   二、領取款項作為行為分擔──相續參與的最後時點/6  參、多數學說見解之分析與檢討/9   一、共同犯罪決意為功能支配與相互歸責之基礎/9   二、相續共同正犯及參與時點/13  肆、共同犯罪決意作為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之要素/18   一、規範溝通意義下的刑事不法/19   二、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25   三、「共同行為目的」為犯罪支配與客觀歸責之要素/40  伍、「車手」作為詐欺罪之共同正犯的再檢討/48   一、欠缺客觀歸責之基礎/48   二、欠缺中途加入之可能性/50  陸、結 論/51 ◆規範上之共同性與共同犯意聯絡  ——兼評台灣高等法院98年上訴字第156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53  貳、爭 點/54  參、高院的核心論述與未釐清之爭點/54  肆、共同正犯之共同犯罪決意(或犯意聯絡)/56   一、共同正犯與規範上的共同性/56   二、共同犯罪行為與共同犯罪決意/59  伍、高院之認事用法的再商榷──代結論/62 ◆共同犯意聯絡作為共同行為目的  ——兼評智慧財產法院99年刑智上易字第59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65  貳、爭 點/66  參、智財法院見解之分析/66  肆、學說見解/68  伍、共同犯意聯絡作為共同行為目的/71   一、行為(意志)、客觀歸責與犯罪支配等概念之相互證立性/71   二、犯罪支配與行為目的/74   三、共同行為目的/77  陸、附論──刑法第二十八條作為特殊的歸責規範/78 ◆結夥三人與共同正犯  ——最高法院99年台上字第7351號判決  壹、判決事實/81  貳、爭 點/82  參、判決理由/82  肆、評 析/83   一、實務與學說見解之分析與檢討/83   二、加重構成要件與法益侵害危險性/85   三、共同正犯與結夥三人的規範功能體系/88   四、重新定位結夥三人之規範射程/91   伍、法院見解之再商榷/93  陸、附論:結夥詐欺(刑339之4 No.2)之解釋與立法商榷/94 ◆教唆從屬性與回溯禁止  壹、前 言/97  貳、實務見解之分析與檢討/98   一、因果思維下的間接法益侵害/98   二、量化的風險製造與因果流程控制/99   三、共同正犯之於適用教唆犯的排擠效應/101  參、犯罪支配理論下的正犯與共犯/103  肆、教唆從屬與刑法第二十九條之規範功能/105   一、教唆行為之不法性/105   二、回溯禁止與教唆之從屬性/107 ◆論教唆行為之本質  ——評最高法院89年台上字第7153號判決  壹、前 言/121  貳、實務見解之分析與檢討/122   一、案例事實/122   二、單向性的教唆與雙向性的共同犯意聯絡/123   三、法效果與「引起犯意」之解釋關聯/125  參、教唆行為與從屬性原則/128   一、教唆概念之演變/128   二、「犯罪支配」作為正、共犯區分準據/131   三、所謂的從屬性原則/132   四、教唆行為的本質/138  肆、教唆行為內含引起特定犯罪意思的支配實力──代結論/145 ◆中性職業行為與可罰的幫助  壹、案例事實/149  貳、爭 點/149  參、解 析/149   一、實務見解/149   二、學說見解/151   三、本文見解/152 ◆第三人之禁止錯誤與資訊風險  ——兼論「客觀歸責理論」於間接正犯的應用  壹、問題提出/155  貳、區分理論與相對應的批判/160   一、負責原則(Verantwortungsprinzip)/160   二、個案評價方法(Wertende Betrachtung)/163   三、犯罪支配理論(Tatherrschaftstheorie)/165  參、資訊風險作為意思支配之實質依據/170   一、成立間接正犯的正當性基礎/171   二、持續性的風險支配決定幕後者的優勢地位/172   三、資訊選擇與風險支配──輔以Luhmann的風險社會學為論述基礎/176   四、資訊防堵建立穩固的意思支配/180  肆、結 論/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