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台灣電影變幻時:尋找台灣魂 (1版)
作者: 鄭秉泓
版次: 1
ISBN: 9789574457205
出版社: 書林
定價: 380
售價: 323
庫存: 已售完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此書籍已售完,調書籍需2-5工作日。建議與有庫存書籍分開下單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line pay
信用卡 全支付
線上轉帳 Apple pay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為您推薦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1版)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若沒有電影幫助我們看見台灣,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從類型到風格,從台語電影到國語電影,從李行到蔡明亮, 洪國鈞讓我們從電影中看見台灣,看盡台灣的過去,看向台灣的未來。 台灣的國族電影是什麼?少了自己的電影,台灣看起來會是什麼模樣? 以「國族」的概念去架構或產出台灣電影史的故事是否恰當? 如果「國族」這概念曾經有效幫助美國以外的電影抵禦好萊塢的支配, 在當今跨國性主導一切的全球化時代,是否仍然有效? 洪國鈞的《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深入梳理台灣紛亂歷史下國族與電影的關係,以細究「國族性」的框架。這座島嶼受到源於內部與外部的多重壓力,使得台灣成為生氣蓬勃又動盪不安的力場,這些壓力包括日本殖民遺緒、國民黨政府文化政策、各種本土主義運動與「中國」間的糾結,以及近幾年的全球化挑戰。以上壓力凸顯出台灣電影的歷史――包括形式的再現、映演和觀賞背景、類型的多元發展和風格的探索――正是台灣電影的「國族想像」持續更迭變動而造成的歷史,這樣的歷史特徵形塑了台灣電影,同時也受到台灣電影的挑戰。 洪國鈞堅持歷史的嚴謹與理論的彈性,將「國族」置於歷史、政治、文化脈絡,以及建構此概念的論述脈絡之中。他爬梳電影、文字紀錄、史籍檔案來回顧台灣電影歷史本身,並以歷史書寫的眼光重新檢視,仔細探究影像或其他文本如何作為論述和電影的問題意識,帶領我們穿越「國族」領域的討論。 《國族音影:書寫台灣.電影史》一書提出,電影在處理國族問題上的掙扎,是否反映出大眾對於國族的態度轉變?電影是否預期到這些改變而作為身先士卒的領頭羊?抑或電影中的處理,其實牴觸一般大眾的想法,顯示出構築台灣身分的方式並不止一種?改變的發生是否會帶來轉折,若有,又是怎麼樣的轉折?當多重的殖民歷史、國際政治與台灣電影的歷史緊密交織,我們如何在國族性受到政治性干涉與維持的同時,將其作為批判框架,對跨國性影響下的台灣「國族」電影歷史提出更有效的省思?本書將討論國族性在跨國性辯證下的歷史書寫方法,以及有關此辯證的台灣電影形式轉變的特異歷史。 【目錄】 推薦序 更深入理解台灣電影的途徑╱國家電影中心執行長 陳斌全 謝辭
導論 台灣電影與缺席的歷史學
第一部 類型 第一章 殖民與後殖民的考掘:戰前台灣,以及「國家」出現前的紛雜文本 第二章 類型與國族的糾葛:台語電影二十年,1949~1970 第三章 行者影跡:健康寫實主義、文藝政策與李行,1964~1980 過場 侯孝賢之前的侯孝賢:過渡時期的電影美學,1980~1982
第二部 風格 第四章 回首來時路:台灣新電影的興衰,1982~1986 第五章 前往島嶼的單程票:王童作品中的回顧式電影敘事 第六章 無所╱不在:蔡明亮台北三部曲的後殖民城市
後記 後國族時代的電影 平裝版後記 未曾消散的歷史:何謂國族?

原價: 390 售價: 351 現省: 39元
立即查看
是電影,也是人生: 1970-1990年的台灣電影攝影師 (1版)

是電影,也是人生: 1970-1990年的台灣電影攝影師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內容簡介   活躍於1970年到1990年台灣影壇的陳坤厚、陳武雄、邱耀湖、張惠恭、陳嘉謨、楊渭漢、廖本榕、郭木盛、張展、李屏賓等,可以說是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二代電影攝影師,有的拍過類型電影,有的則搭上台灣新電影的列車,成為輔佐新電影導演的要角。1980年代初期,台灣新電影躍上國際影壇,藝術成就獲得高度矚目,然而光環多集中在導演身上,除了少數幾位之外,社會大眾對大部分的攝影師都很陌生。其實這十位攝影師在電影業界都各有一席之地,他們的電影啟蒙是什麼?如何入行?專業如何養成?在前輩攝影師的教導與其作品中成長,受到的影響為何?他們又如何擺脫傳統束縛,開創自己的攝影之路?以電影史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礎資料。本書透過深度訪談,記錄下他們的工作經歷、電影攝影專業技術樣貌與作品年表,期望藉此描繪他們精彩的電影人生,並留下珍貴的台灣電影攝影歷史。 本書特色   1.匯集十位活躍於1970-1990年的台灣電影攝影師訪問紀錄   2.呈現1970-1990年間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樣貌,以及攝影師工作經歷與人生故事   3.補充台灣電影攝影史相關資料   4.適合影視從業人員、影視相關科系師生、喜愛台灣電影的影迷閱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明珠   從事電影行政與企劃、電影相關策展及文字編輯等工作。愛看電影,對電影製作細節感到好奇,覺得觀察台灣電影產業很有趣,喜歡整理電影歷史碎片拼成圖,認為人生有電影很幸運。著有《台中光影紀事――這些人那些事》,編有《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台灣有影――台影新聞片中的電影》、《張羽煮海――胡金銓的動畫夢》等,以及台灣影視聽數位博物館線上展覽《光影燦爛如昔:聯邦與他們的電影》、《電影攝影機的故事》策展及撰稿。 目錄 前言|不再陌生 陳坤厚 陳武雄 邱耀湖 張惠恭 陳嘉謨 楊渭漢 廖本榕 郭木盛 張 展 李屏賓 後記|奇妙的旅程 感謝名單 參考書目 看更多 序 前言 不再陌生   電影的誕生是眾志成城的美好結果,當電影故事結束,戲院場燈尚未亮起的時候,片尾字幕告訴我們,這部影片有多少人投入其中。電影製作需要少則數十人,多達數百人的電影從業人員,在一定的時間裡,從一個故事梗概發展成一個劇本,經過資金籌募與建立劇組,集結製片、導演、演員、攝影、燈光、美術、服裝、場務等各部門,通力合作完成拍攝,再進入剪接、調光、配樂、混音、特效等後期作業,之後再由電影發行公司安排戲院檔期,並以各種管道為電影上映廣為宣傳,身為觀眾的我們才得以在戲院或串流平台欣賞到一部部精彩雋永的影片。   電影製作團隊目標一致,各司其職也各有功能,其中,電影攝影師在劇組中是最舉足輕重的職務。攝影師作為導演的創作夥伴,以光、影、畫面把劇本裡的故事與導演的想法、意念視覺化,具體呈現在大銀幕上,讓觀眾毫無抗拒地進入被創造出來的電影世界裡,願意相信那個世界真實存在著,進而與劇中人的際遇和情感產生共鳴,這是電影的神奇魅力。   攝影是電影的基礎工作,對觀眾而言,電影是用「看」的,攝影師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他的工作需要與導演、燈光、美術、服裝造型等部門討論,決定影片的調性與色彩;拍攝現場包括掌機攝影、佈光,取得導演所要求的影像;後期則包括調光,或與沖印廠溝通底片沖洗的情況等。為了確保影像最佳效果,攝影師不但要理解導演的需求,提供自己的藝術見解,利用畫面構圖、光影、攝影機運動等技術,傳遞準確的劇情內容,同時還要創造影像美學意涵,豐富影片意義。   萬一拍攝現場發生天氣不如預期或機器故障等情況,要能及時應變,解決問題,諸如此類的挑戰都是攝影師的日常。在昂貴的電影製作上,攝影師需要應付時間與製作資金,以及影片票房成績等各種壓力,可以想見他們的心理素質必定十分強大,對電影有愛,才能抱持無比熱情投入攝影工作,成就每一顆完美的鏡頭,說服與感動觀眾。   時至今日,台灣電影類型豐富,品質更見精良,看國片成為多數觀眾的娛樂選項,電影宣傳時,除了強力曝光的演員、導演,幕後攝影或美術偶爾也會成為話題。台灣電影一路走來,有膾炙人口的佳作、出色的演員,更有揚名國內外的導演,但在攝影機後面的攝影師,也許大眾熟知他們拍過的電影,卻不太認識他們。每個世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歷史,本書是1970-1990年的台灣電影攝影師的人生故事,也以此呈現台灣電影的發展軌跡。   2003年,我擔任編輯,協助資深攝影師林贊庭先生出版《台灣電影攝影技術發展概述1945-1970》一書,內容包括二十五位早期電影攝影師的小傳和作品年表,這觸發了我對電影攝影師的研究興趣。之後長期觀察台灣電影發展情形,引發我好奇的是,繼前輩攝影師之後,接續者有哪些人?公營的中央電影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影)是早期台灣電影的製作核心,1970到1990年間共生產了一百多部電影;臺灣省電影攝製場(簡稱臺製,1988年改制為臺灣電影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台影)在1970到1993年間也出品了十八部劇情片;而民營聯邦影業有限公司(簡稱聯邦)在1967年到1975年間也有二十九部電影產量,在這一段時期支撐了台灣電影攝影的又是哪些人呢?   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一代攝影師,如林贊庭、賴成英、洪慶雲、林文錦、林鴻鐘等,除了拍攝中影自家的電影,也被外借到其他民營電影公司拍片,他們於工作中帶出一批攝影助理(簡稱攝助),如陳坤厚、閻崇聖、孫材肅、張惠恭、廖本榕、陳嘉謨、郭木盛、張世軍、曾介圭、楊渭漢、李屏賓、呂俊銘、張展等人。同為公營片廠的臺製繼祁和熙、鄭潔之後,後繼有張瑞林、駱榮本等;中國電影製片廠(簡稱中製)則繼張進德、陳繼光、蔣超之後,還有呂恆義、范金玉、古廣源等。至於民營的聯邦,由來自中影的攝影師華慧英擔任製片廠副廠長兼技術主任,帶出子弟兵周業興、邱耀湖、陳武雄等。除此之外,當時還有遊走於中影、臺製及其他民間電影公司,自由接片的葉清標和賀用正等。   粗略來說,上述幾位可稱為台灣本土培養的第二代電影攝影師,但如陳坤厚則介於第一代與第二代之間,既師承第一代攝影師,也帶出幾位後進。這些攝影師進入電影攝影行列各有因緣,有的拍過類型電影,有的則搭上台灣新電影的列車,成為輔佐新電影導演的要角。1980年代初期,台灣新電影躍上國際影壇,藝術成就獲得高度矚目,然而光環多集中在導演身上,作者論在台灣電影的論述中是顯學,許多影迷熟知某部電影是某位導演作品,但提到攝影師是誰,大家總是很難說出正確的名字。我不禁納悶,為何攝影這麼重要的職務,卻在銀幕前的燦爛光影中,模糊了他們的身影。除了少數幾位之外,社會大眾對大部分的攝影師都很陌生。   其實上述第二代攝影師都有自己的電影成績,也在業界各有一席之地,他們的電影啟蒙是什麼?如何入行?專業如何養成?在前輩攝影師的教導與其作品中成長,受到的影響為何?他們又如何擺脫傳統束縛,開創自己的攝影之路?他們如何解決攝影工作上的問題?如何看待攝影人生?對於後進的建言又是什麼?以電影史的角度來看,這些都是十分重要的基礎資料。本書透過深度訪談,記錄下他們的工作經歷、電影攝影專業技術樣貌與作品年表,期望藉此描繪他們的電影人生,並留下珍貴的台灣電影攝影歷史。   他們的電影,也是他們的人生,然而我們都所知太少。因此,我以四年的時間執行了攝影師訪問計畫,由於時間與資源有限,本書僅以中影、聯邦出身的十位攝影師為對象,依年紀排序,記錄陳坤厚、陳武雄、邱耀湖、張惠恭、陳嘉謨、楊渭漢、廖本榕、郭木盛、張展、李屏賓等十位攝影師。他們從1960年代陸續入行,各自經歷五年到十年的助理工作磨練後,於1970到1980年代之間開始掌機、擔綱攝影,活躍於1970到1990年的台灣影壇。五十多年來,他們總共拍攝了將近四百部電影作品,包括膠片和數位攝影。堅守攝影崗位多年後,有人退休,有人轉入電影教學,也有人轉為製片,還有人仍然在攝影線上,繼續奔走於電影之途。   訪問當下,記憶被啟動時,展開的既是攝影師們的電影工作與人生回溯,也是我們重新去認識那個時代的機會。非常感謝他們無私的分享,讓我們有機會留下那個年代的電影歷史,也謝謝他們為台灣電影所做的一切,希望本書能讓這些充滿熱情,且踏實付出過智慧、心力與歲月的電影人,不再是陌生的名字。

原價: 400 售價: 340 現省: 60元
立即查看
《系列》叩問、夢迴: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系列》叩問、夢迴: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2800 售價: 2632 現省: 168元
立即查看
夢迴: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1版)

夢迴: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700 售價: 595 現省: 105元
立即查看
叩問: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1版)

叩問:藍祖蔚的台灣電影備忘錄 (1版)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原價: 700 售價: 595 現省: 105元
立即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