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您推薦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本書是作者繼《翻譯與脈絡》(2009)與《翻譯與評介》(2016)之後,納入書林「譯學叢書」的第三本著作。〈自序〉提綱挈領,綜覽全局。四十多篇文章分為六輯,並有訪談與後記。 輯一「翻譯乃大道」之名出自作者的文學與翻譯啟蒙師余光中教授,既以實例說明譯論、譯作、譯史,也以此彰顯翻譯的重要與譯者的貢獻。輯二「經典與現代」呈現翻譯如何連接古今、溝通中西,讓經典於新時代煥發新生命。輯三「向前輩致敬」記述作者在文學與翻譯之道所受惠的師長與前輩。輯四「序言與導讀」既涉及臺灣的外文學門建制史,也包含歷史、禪修、文學、翻譯(史)等譯作之評介。輯五「疑義與評析」揭示華文世界廣受矚目的兩個翻譯獎項(香港的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與臺灣的梁實秋文學獎)之評審與意義。輯六「華美的再現」聚焦美國弱勢族裔文學(尤其華裔與臺裔)、文化與歷史再現。 訪談〈「三者」合一的譯行譯念〉從翻譯者、研究者、授業者的角度針對作者進行深入問答。後記〈我的青春翻譯夢〉從2024年反思作者1979年對臺灣翻譯界的觀察與期盼,並對比現況。多篇文章之「附識」以當下觀點回顧、補充、說明,形成昔今之對話。 全書內容豐富、取徑多元,並附珍貴照片與圖文資料,顯現了一位翻譯實踐者與論述者的關懷,力求推動「文普」與「譯普」,提升翻譯與譯者的地位。 【目錄】 自序 【輯一】翻譯乃大道 003 千呼萬喚,誰與爭鋒?!──余光中著《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 008 附錄:余幼珊《翻譯乃大道,譯者獨憔悴》編後記 011 余譯鉤沉──余光中譯《老人與海/錄事巴托比》 019 一代中文大師的英文博雅讀本──余光中編著《余光中的英文課》 035 柯南與克難:為臺灣翻譯史探查真相──賴慈芸著《翻譯偵探事務所》 046 低眉信手續續彈──宋瑛堂著《譯者即叛徒?》 【輯二】經典與現代 061 古道新義──林耀福譯《希臘之道》 066 研下知疫──瘟疫的文學再現與生命反思 086 以詩歌面對生死──張綺容編譯《死亡賦格》 099 張揚經典,華采譯注──張華譯注《解讀.愛麗絲》 104 召喚黑人靈魂的先知杜博依斯──何文敬譯注《黑人的靈魂》 112 文豪與譯家畢生最後力作──彭懷棟譯注《浮士德博士》 117 譯注經典的另類來生──《格理弗遊記》經典譯注版的再生緣 128 陪我們長大的《格理弗遊記》真相竟然是?──專訪翻譯學家單德興 (林承勳主訪) 136 當訪談遇上大學指考──翻譯成為國文科考題之意義與省思 【輯三】向前輩致敬 153 譯事.譯緣──我與楊牧先生的翻譯因緣 162 中西文學之間得傳道人──追念李達三老師 179 一心一意傳香火──敬悼劉紹銘教授 187 獨此一家,別無分號的「王式教學法」──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一 193 未竟的訪談──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二 200 王文興的文學世界──紀念王文興老師之三 211 不可思議的文學因緣──紀念齊邦媛老師之一 219 齊邦媛老師與比較文學的因緣──紀念齊邦媛老師之二 226 與文偕老,邦之媛也──追憶齊邦媛老師與《巨河流》背後的故事 239 呼喚文藝復興──高行健演講暨座談會引言 【輯四】序言與導讀 251 文研大業,薪火相傳──蔡振興編《文學薪傳:臺灣的英美文學研究(2001-2022)》 269 外文學門的故事與重生──一位資深參與者及觀察者的回顧與反思 282 時代歷史與個人敘事──方德萬著《戰火中國》 297 箭藝.禪心.達道──海瑞格著《箭藝與禪心》 308 邁向美麗新世界?──愛特伍著《瘋狂亞當三部曲》 316 穿梭於幽明之間──愛特伍著《與死者協商》 328 觀賞翻譯繩索上的舞技──艾斯蘭揚著《鋼索上的譯者》 337 翻譯鋼索上的舞技──王翎譯《鋼索上的譯者》 348 譯異與傳思,逾越與愉悅──王震宇編《譯鄉聲影:文化、書寫、影像的跨界敘事》 【輯五】疑義與評析 365 六譯並進的余光中──第六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翻譯專題講座 383 向余光中教授致敬──第七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翻譯專題講座 394 思想的翻譯,行動的翻譯──第三十四屆師大梁實秋文學大師獎「翻譯大師獎」總評 405 不容譯者獨憔悴──李斯毅譯《慾望莊園》 【輯六】華美的再現 417 無法遺忘的不平之鳴──張純如著《美國華人史》 433 華美的先行者──黃秀玲著《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453 內之內與外之外──游朝凱著《內景唐人街》 464 惜少作‧見老成──馮品佳著《美國族裔女性成長小說》 470 亞/美環境人文與人文環境──陳淑卿編《亞/美環境人文:農業‧物種‧全球環境變遷》 附編 477 訪談 「三者」合一的譯行譯念──單德興教授訪談錄(孫艷主訪) 519 後記 我的青春翻譯夢──回顧與反思 531 原文出處 看更多
類似書籍推薦給您
【簡介】 作者描述求學過程中,如何由留級、重考的逆境中,翻轉考上國立大學,以及取得博士學位、升等教授的歷程,並省思子女教育、教育改革的問題與建議,最後附錄作者投射生活經歷與親情的三篇短篇小說。 【目錄】 壹 根源 一、澎湖女孩 民國前十一年~民國十六年 二、市政府後面 民國十七~四十五年 三、搬家 民國四十六~五十二年 貳 求學生涯 一、小學 民國五十三~五十八年 二、國中 民國五十九~六十一年 三、高中 民國六十一~六十四年 四、重考 民國六十五年 五、大學 民國六十六~六十九年 六、實習老師 民國七十年 七、當兵 民國七十一~七十二年 八、碩士班 民國七十三~七十四年 參 職場生涯 一、助教 民國七十五~七十九年 二、博士班 民國八十~八十五年 三、教授 民國八十六~一一一年 肆 我的教育理念 一、子女的教育 二、教育改革 伍 我的短篇小說 一、打子 二、山曲 三、另一種愛—我們常生活在愛中自建矛盾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