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 280
售價: 266
庫存: 庫存: 1
LINE US! 詢問這本書 團購優惠、書籍資訊 等

付款方式: 超商取貨付款
信用卡
線上轉帳
物流方式: 超商取貨
宅配
門市自取

詳細資訊

重量:0.25kg 頁數:160 裝訂:平裝  開數:18.8*13cm 印刷:彩色 簡介: 經絡穴道為全身血氣運行、聯繫臟腑的通路,不僅是人體重要的調控系統,也可以供作患病時的穴位治療。本書以真人照片作為標示指引,先概述各種取穴通則訣竅,再一一介紹702個人體重要的經絡穴位,分述其定位、取穴、功能主治等,其中卷首也收錄疾病常用穴位表,供讀者快速搜尋所需穴位,附錄也有手部、腳部的臟腑反射圖和常用術語解說,是相當適合學習中醫,或是臨床中醫師查閱使用的工具書。 前言 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當人體患病時,經絡不僅充當了病邪傳入的途徑,也常常會在其循行線上出現明顯的壓痛、結節,相應的皮膚色澤、形態也會發生變化。這時人們不僅可通過這些現象推斷病因和發病部位,也可根據經絡循行線路找到體表的某些穴位進行治療。 為方便讀者「由病找穴,由穴治病」,我們首先總結出常見疾病防治選穴速查表,從而迅速找到穴位所在的頁碼,快速取穴,對症治療。 在此基礎上詳細介紹了人體十四條經脈上的所有穴位和經外奇穴,總計702個穴位的準確定位、最簡易的取穴方法、功能主治,以及取穴的一些訣竅。全書採用真人圖片來標示穴位,定位更加清晰準確、形象直觀,查找更加方便。最後還介紹了手、足全息和反射區示意圖,讀者可以進行簡單的健康自我檢查。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書中部分簡易取穴法更適合讀者用於穴位的快速定位,或進行按摩、拔罐、刮痧等中醫特色療法的取穴,而對於針灸取穴,一般臨床上均採用骨度分寸法等更專業複雜的取穴法,這樣定位會更加準確。 我們真誠地希望本書能給讀者朋友們提供便利,帶來健康、幸福和快樂。 目錄 常見疾病防治特效穴位速查表 ix 風寒感冒∕xi  風熱感冒∕xi 咳嗽∕xi  扁桃腺發炎∕xi 咽喉炎∕xi  肺炎∕xi  偏頭痛∕xi  頭痛∕xi 甲狀腺腫大∕xi 腮腺炎∕xi 氣管炎∕xi 支氣管炎∕xi 高熱驚厥∕xi  百日咳∕xi 哮喘∕xii  黃疸∕xii 鼻炎∕xii 鼻竇炎∕xii 失眠∕xii  高血壓∕xii  糖尿病∕xii  癲癇∕xii 青光眼∕xii  心慌∕xii  心悸∕xii 胸膜炎∕xii  結膜炎∕xii  近視∕xii  頸椎病∕xiii  眩暈∕xiii  五十肩∕xiii  風濕性關節炎∕xiii   落枕∕xiii  腰痛∕xiii  膝痛∕xiii  肘關節炎∕xiii  坐骨神經痛∕xiii   三叉神經痛∕xiii   心絞痛∕xiii   耳鳴∕xiii   耳聾∕xiii   牙痛∕xiii   呃逆∕xiv  胃炎∕xiv   胃潰瘍∕xiv 十二指腸潰瘍∕xiv   腹痛∕xiv   胃痛∕xiv  膽囊炎∕xiv   消化不良∕xiv   便秘∕xiv  腸炎∕xiv  蛔蟲∕xiv   痔瘡∕xiv  腳氣∕xv   乳腺炎∕xv  月經先期∕xv   月經後期∕xv  月經先後無定期∕xv   痛經∕xv    取穴的原則和訣竅 1 取穴的三種原則 1 根據身體反應來取穴 1 取穴定位法 2 手太陰肺經 6 中府∕7   雲門∕7 天府∕7   俠白∕7 尺澤∕8   孔最∕8 列缺∕8  經渠∕9 太淵∕9   魚際∕9 少商∕9 手陽明大腸經 10 商陽∕11   二間∕11 三間∕11   合谷∕11 陽谿∕12   偏歷∕12 溫溜∕12   下廉∕12  上廉∕13   手三里∕13 曲池∕13   肘髎∕13 手五里∕14   臂臑∕14 肩髃∕14   巨骨∕14  天鼎∕15   扶突∕15 口禾髎∕15   迎香∕15  足陽明胃經 16 承泣∕17  四白∕17 巨髎∕17   地倉∕17  大迎∕18   頰車∕18  下關∕18   頭維∕19  人迎∕19   水突∕19  氣舍∕19  缺盆∕20  氣戶∕20  庫房∕20 屋翳∕21   膺窗∕21  乳中∕21  乳根∕21 不容∕22   承滿∕22 梁門∕22   關門∕23 太乙∕23   滑肉門∕23  天樞∕23   外陵∕24 大巨∕24  水道∕24 歸來∕25  氣衝∕25 髀關∕25   伏兔∕25  陰市∕26   梁丘∕26 犢鼻∕26   足三里∕26 上巨虛∕27   條口∕27 豐隆∕27   下巨虛∕28  解谿∕28   衝陽∕28 陷谷∕29   內庭∕29 厲兌∕29  足太陰脾經 30 隱白∕31   大都∕31 太白∕31   公孫∕31 商丘∕32   三陰交∕32 漏谷∕32   地機∕33  陰陵泉∕33   血海∕33 箕門∕33   衝門∕34 府舍∕34   腹結∕34 大橫∕35   腹哀∕35  食竇∕35  天谿∕35 胸鄉∕36  周榮∕36 大包∕36 手少陰心經 37 極泉∕38   青靈∕38 少海∕38   靈道∕39 通里∕39  陰郄∕39 神門∕40   少府∕40  少衝∕40 手太陽小腸經 41 少澤∕42   前谷∕42 後谿∕42  腕骨∕42 陽谷∕43   養老∕43 支正∕43   小海∕44  肩貞∕44  天宗∕44 臑俞∕44   秉風∕45 曲垣∕45   肩外俞∕45 肩中俞∕45  天窗∕46  天容∕46   顴髎∕46 聽宮∕46  足太陽膀胱經 47 睛明∕48  攢竹∕48 眉衝∕48   曲差∕48 五處∕49   承光∕49 通天∕49   絡卻∕50  玉枕∕50   天柱∕50 大杼∕50   風門∕51 肺俞∕51   厥陰俞∕51 心俞∕52  督俞∕52  膈俞∕52   肝俞∕52 膽俞∕53   脾俞∕53 胃俞∕53   三焦俞∕54 腎俞∕54   氣海俞∕54  大腸俞∕54   關元俞∕55 小腸俞∕55  膀胱俞∕55 中膂俞∕56  白環俞∕56 上髎∕56 次髎∕56 中髎∕57   下髎∕57 會陽∕57   承扶∕58 殷門∕58  浮郄∕58 委陽∕58   委中∕59 附分∕59  魄戶∕59  膏肓∕60  神堂∕60 言意譆∕60  膈關∕60 魂門∕61   陽綱∕61 意舍∕61   胃倉∕62 肓門∕62  志室∕62 胞肓∕62   秩邊∕63 合陽∕63   承筋∕63 承山∕64  飛揚∕64 跗陽∕64   昆侖∕64 僕參∕65   申脈∕65 金門∕65   京骨∕66 束骨∕66   足通谷∕66 至陰∕66  足少陰腎經 67 湧泉∕68   然谷∕68 太谿∕68   大鍾∕69 水泉∕69   照海∕69 復溜∕69   交信∕70  築賓∕70   陰谷∕70 橫骨∕71   大赫∕71 氣穴∕71  四滿∕71 中注∕72  肓俞∕72  商曲∕72   石關∕72 陰都∕73  腹通谷∕73 幽門∕73  步廊∕74 神封∕74  靈墟∕74  神藏∕75   彧中∕75 俞府∕75  手厥陰心包經 76 天池∕77   天泉∕77 曲澤∕77   郄門∕78 間使∕78   內關∕78 大陵∕79   勞宮∕79  中衝∕79 手少陽三焦經 80 關衝∕81   液門∕81 中渚∕81  陽池∕82 外關∕82   支溝∕82 會宗∕82   三陽絡∕83 四瀆∕83   天井∕83  清冷淵∕83  消濼∕84  臑會∕84  肩髎∕84  天髎∕84   天牖∕85  翳風∕85   瘈脈∕85 顱息∕85   角孫∕86 耳門∕86   耳和髎∕86 絲竹空∕86 足少陽膽經 87 瞳子髎∕88   聽會∕88 上關∕88   頷厭∕89 懸顱∕89   懸釐∕89 曲鬢∕89   率谷∕90  天衝∕90  浮白∕90 頭竅陰∕91  完骨∕91 本神∕91  陽白∕91 頭臨泣∕92  目窗∕92  正營∕92  承靈∕92 腦空∕93  風池∕93 肩井∕93  淵腋∕94 輒筋∕94  日月∕94  京門∕94  帶脈∕95 五樞∕95  維道∕95 居髎∕96  環跳∕96 風市∕96  中瀆∕97  膝陽關∕97  陽陵泉∕97 陽交∕97  外丘∕98 光明∕98  陽輔∕98 懸鍾∕99  丘墟∕99  足臨泣∕99  地五會∕100 俠谿∕100  足竅陰∕100  足厥陰肝經 101 大敦∕102  行間∕102 太衝∕102  中封∕102 蠡溝∕103  中都∕103 膝關∕103  曲泉∕104  陰包∕104  足五里∕104 陰廉∕105  急脈∕105 章門∕105  期門∕105 督脈 106 長強∕107  腰俞∕107 腰陽關∕107  命門∕107 懸樞∕108  脊中∕108 中樞∕108  筋縮∕109 至陽∕109  靈台∕109 神道∕109  身柱∕110 陶道∕110  大椎∕110 瘂門∕111 風府∕111 腦戶∕111  強間∕111 後頂∕112  百會∕112 前頂∕112  顖會∕113 上星∕113 神庭∕113 素髎∕113  水溝∕114 兌端∕114  齦交∕114 任脈 115 會陰∕116  曲骨∕116 中極∕116  關元∕116 石門∕117  氣海∕117 陰交∕117  神闕∕118  水分∕118  下脘∕118 建里∕118  中脘∕119 上脘∕119  巨闕∕119 鳩尾∕120  中庭∕120  膻中∕120  玉堂∕120 紫宮∕121  華蓋∕121 璇璣∕121  天突∕122 廉泉∕122  承漿∕122 經外奇穴 123 頭頸部奇穴 124 四神聰∕124  當陽∕124 印堂∕124  魚腰∕124 上明∕125  太陽∕125 耳尖∕125  球後∕125 上迎香∕126  夾承漿∕126 內迎香∕126  聚泉∕126 海泉∕127  金津∕127  玉液∕127  牽正∕127 翳明∕128  安眠∕128 頸百勞∕128 胸腹部奇穴 129 子宮∕129  三角灸∕129 背部奇穴 130 定喘∕130  夾脊∕130 胃脘下俞∕130  痞根∕131 下極俞∕131  腰眼∕131 十七椎∕131 腰奇∕131 上肢部奇穴 132 肩前∕132  肘尖∕132 二白∕132  中泉∕132 中魁∕133  大骨空∕133 小骨空∕133 腰痛點∕133 外勞宮∕134  八邪∕134 四縫∕134  十宣∕134 下肢部奇穴 135 環中∕135  髖骨∕135 鶴頂∕135  百蟲窩∕135 膝眼∕136  膽囊∕136 闌尾∕136  內踝尖∕136 外踝尖∕137  八風∕137 獨陰∕137  氣端∕137 附錄 138 手部全息胚器官∕138  手背反射區示意圖∕138  左、右手掌反射區示意圖∕139  足背反射區示意圖∕140  雙足全息圖∕140  足底反射區示意圖∕141  足內、外兩側反射區示意圖∕141 取穴常用術語解釋∕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