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資訊
書名:Duus氏神經系統病變部位診斷學 作者:田怡婷 出版社:合記 出版年份:2015 條碼:9789863680284 簡介: 《Duus氏神經系統病變部位診斷學》是一本結合基礎神經解剖及神經學癥狀,再藉由影像學的整合來瞭解臨床症狀。內容包含神經系統的元素、體感覺系統、運動系統、中樞神經系統,以及大小腦、間腦與自律神經系統等主題,全書收錄超過四百幅彩色解剖圖、電腦斷層圖和高畫質影像的核磁共振圖,而這些圖像就如魚鉤般似的在浩瀚的知識裡為你勾出精髓所在。更重要的是,本書文字簡潔、精闢易懂,並建構了極佳的思維模式及組織架構,而非只讓讀者死記硬背。同時,在各章末的附加案例更提供給讀者學習參考,這絕對是一本引領醫學生進入臨床神經殿堂的最佳工具書。 前言: 在2005年,我們出版了《Duus神經系統病變部位診斷學》,第一版是在原著Peter Duus教授去世那一年(1994年)出版。本書的觀念結合基礎神經解剖及神經學症狀和影像學,受到讀者的熱烈迴響,並且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在這方面,我們感謝神經放射科的同事,特別是Kueker博士,提供我們高品質的影像。 本版中,我們保留符合醫學生需求的教導觀念。一方面闡述了現代醫學課程需要整合的知識,並說明醫學生應具備的臨床應用理論。另一方面,藉由鑽研神經解剖學及神經生理學來認識臨床症狀。為了說明臨床運用的基礎神經解剖知識重要性,本書也包含了臨床實例。我們在標題上以不同顏色來幫助讀者區分神經解剖(藍色)跟臨床(綠色)而不致打亂內容完整性。 本書讀者群涵蓋醫學系高年級學生、醫師,以及對神經學基本常識及擴充神經解剖學知識有興趣的神經生物學家,適用於欲增進基礎神經學知識的讀者。 一本典型的神經學書籍著重於系統性及理解性的內容,相對於此,本書雖包含了神經學疾病的主要概論,但並不能取代典型書籍,也不等同於此,否則會超出本書範疇,並牴觸了書中想傳達的觀念─若具有良好理論解剖知識及神經學檢查的基礎,則可定位神經系統,並決定診斷步驟:然而初步診斷時,往往難以發現病灶的起因,要到第二階段時才能夠闡明病因。 盼新版的《Duus氏神經系統病變部位診斷學》仍具原有優點,並且期待讀者的批評與指教。 Baehr教授 Frotscher教授 目錄 第一章 神經系統的元素 1 神經系統內的資訊傳遞 2 神經元及突觸 2 神經元 2 突觸 4 神經傳導物質及受器 7 神經元的功能性分組 7 神經膠質細胞 7 神經系統的發育 8 第二章 體感覺系統 11 體感覺系統的周邊組成及周邊調節 路徑 12 接受器 12 周邊神經、背根神經元、後根 14 周邊迴路的調節 18 體感覺的中樞部分 24 後及前脊髓小腦徑 25 後柱 28 前脊髓丘腦徑 30 側脊髓丘腦徑 30 脊髓的其他傳入路徑 31 體感覺訊息的中樞傳導 32 在體感覺傳導路徑特殊部位的病灶 所造成的體感覺損害 32 第三章 運動系統 35 運動系統的中樞組成和影響他們所產生的臨床症候群 36 運動皮質區 36 皮質脊髓束(錐體束) 38 皮質延髓束(皮質核束) 39 其他運動系統的中樞控制 39 中樞運動路徑的病灶 41 運動系統的周邊組成及其病灶所導致的臨床症狀 43 運動單位病灶的臨床表現 44 源自於神經系統特定部位的複雜性 臨床症候群 45 脊髓症候群 45 血管性的脊髓症候群 56 神經根症候群 57 神經叢症候群 62 周邊神經損傷 67 神經肌肉結合與肌肉本身的疾病 72 第四章 腦幹 74 腦幹的表面解剖 74 延腦 74 橋腦 75 中腦 75 腦神經 77 起源、構造和功能 77 嗅覺系統(第一對腦神經) 81 視覺系統(第二對腦神經) 84 眼球運動(第三、第四和第六對腦神經) 89 三叉神經 (CN V) 103 顏面神經和中間神經 109 前庭耳蝸神經(第八對腦神經)-耳蝸組成和聽力器官 113 前庭耳蝸神經(第八對腦神經)-前庭組成和前庭系統 120 迷走系統(第九、第十和第十一腦神經部份) 126 舌下神經(第十二對腦神經) 132 腦幹的形態解剖 134 腦幹的內部構造 134 腦幹的疾病 145 缺血性腦幹症候群 145 第五章 小腦 157 表面解剖構造 158 內在結構 159 小腦皮質 159 小腦神經核 160 小腦皮質和神經核輸出輸入發散路徑 162 連結小腦和其他神經系統的部位 162 小腦的功能和症候群 164 前庭小腦 164 脊髓小腦 165 大腦小腦 166 小腦障礙 167 小腦缺血和出血 167 小腦腫瘤 167 第六章 間腦及自律神經系統 170 間腦位置及組成 170 丘腦 172 核 172 丘腦核位置及其上下途徑 172 丘腦的功用 176 丘腦病灶症候群 176 丘腦血管症候群 177 上丘腦 177 丘腦底部 178 下視丘 178 位置及組成 178 下視丘核 179 下視丘的傳入及傳出纖維 180 下視丘的功能 184 周邊自律神經系統 188 基礎 188 交感神經系統 190 副交感神經系統 192 自律神經支配及個別器官的功能損害 193 內臟痛和轉移痛 199 第七章 邊緣系統 202 解剖的綜觀 202 內部和外部的連結 203 邊緣系統的主要成分 203 海馬迴 203 海馬構造的微結構 203 杏仁核 205 邊緣系統的功能 206 記憶的類別 206 記憶功能受損 – 失憶症及其原因 208 第八章 基底核 214 術語上的預備前言 214 基底核在運動系統的角色:系統發生學的部分 214 基底核的成分及其連結 215 核 215 基底核的連結 217 基底核的功能和功能異常 219 基底核病灶的臨床症候群 219 第九章 大腦 225 發育 226 大腦的巨觀解剖與分區 228 腦迴和腦溝 228 大腦的組織學架構 231 成層之構造 231 大腦白質 235 投射纖維 235 聯絡纖維 236 連合纖維 238 大腦皮質的功能性定位 238 主要皮質區 239 聯合區 247 額葉 248 高級皮質區的功能及其皮質病灶造成的損傷 248 第十章 大腦與脊髓的覆蓋;腦脊髓液與腦室系統 259 大腦與脊髓的覆蓋 260 硬腦膜 260 蜘蛛膜 262 軟腦膜 262 腦脊髓液與腦室系統 263 腦室系統的構造 263 腦脊髓液循環與吸收 263 腦脊髓液的循環失衡-水腦 266 第十一章 中樞神經系統的血液供應及血管性疾病 269 腦的動脈 270 腦動脈於硬膜外的路徑 270 前顱窩及中顱窩的動脈 273 後顱窩的動脈 275 大腦的側支循環 278 大腦的靜脈系統 279 大腦的淺層及深層靜脈 279 硬膜靜脈竇 280 脊髓的血液供應 281 動脈吻合網路 281 靜脈引流 283 大腦缺血性病變 283 動脈灌流不足 283 特殊的腦血管症候群 295 腦部的靜脈引流受阻 302 顱內出血 305 腦出血(非創傷性) 305 蜘蛛膜下腔出血 307 硬腦膜下及硬腦膜外血腫 311 脊髓的血管症候群 312 動脈灌流不足 312 靜脈引流障礙 312 脊髓出血及血腫 314 進階閱讀 315 索引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