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講重點【環境工程槪論(十)】 (12版)
其他會員也一起購買
書名:研究所講重點【環境工程概論】(12版)
作者:林健三
出版社:大碩
出版日期:2019/06/19
ISBN:9789863456490
內容簡介
環境工程概論為環境工程相關科系必修之課程,亦為環境類研究所及高普考考試科目之一。環境工程概論涵蓋內容相當廣泛,因此學習者較難掌握學習之方向及範疇,對於綜合性比較考題更難適應。
讀者研讀此書,可先選擇一本各大學常使用之環境工程概論教科書,再配合本書使用相信可以在最短之時間,得到最完整之複習及環保知識。另外本書所選擇之考題是以代表性為主,講究整體之概念性,但絕不強調困難性,範圍廣泛亦不艱深難懂,故亦可作為高普考試科目「環境污染防制技術」之參考用書。
本版進行全面修訂,除更新考題外並配合法令修改、環保概念之演變(已由環境工程逐漸邁入環境管理)納入新穎處理技術及理念,並特於習題部分加入選擇題,使讀者能建立基礎觀念以達成紮根目的。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1.1環境之意義
1.2環境工程內涵
1.3環境工程價值觀
1.4環保法規概述
習題
第二章 水污染
2.1濃度及質能平衡
2.2水污染參數
2.3水污染之來源
2.4河川污染
2.5河川污染評估
2.6優養化
2.7水質管理
習題
第三章 污水處理
3.1污水收集
3.2廢(污)水處理概論
3.3前處理
3.4初級處理
3.5二級處理
3.6活性污泥法
3.7三級處理
3.8污泥處理
3.9工業廢水處理
習題
第四章 水質處理
4.1自來水工程計畫
4.2取水
4.3導水
4.4抽水
4.5淨水工程
4.6高級處理(含硬水軟化)
4.7配水
習題
第五章 廢棄物處理
5.1廢棄物之定義及清理權責
5.2垃圾量及質
5.3垃圾收集、清運及資源回收
5.4前處理
5.5焚化
5.6堆肥
5.7最終處置
習題
第六章 有害廢棄物
6.1有害事業廢棄物認定標準
6.2有害廢棄物之清理
6.3有害廢棄物之管理
習題
第七章 空氣污染
7.1空氣污染源及空氣污染物
7.2空氣品質評估
7.3空氣污染控制概述
7.4粒狀污染物概述
7.5粒狀污染物控制
7.6氣狀污染物防制
7.7移動性污染源控制
7.8氣象學
7.9大氣擴散
7.10煙霧(smog)
7.11室內空氣品質管理
習題
第八章 噪音污染防制
8.1噪音基本特性、分貝運算及衰減
8.2噪音之評估指標
8.3噪音之控制
習題
第九章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9.1土壤組成及特性
9.2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物及來源
9.3污染物特性及在環境中之流佈
9.4土壤污染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技術
9.5土壤污染整治策略
習題
第十章 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與風險評估
10.1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
10.2風險評估
習題
第十一章 永續環境管理
11.1全球性環保問題
11.2永續發展
11.3環境管理系統與生命週期評估
11.4環境影響評估
11.5其他永續發展工具
習題
附錄
參考解答
立即查看
書名:環境氣象學
作者:陳康興
出版社:五南圖書
出版日期:2020/02/00
ISBN:9789577638595
內容簡介
無雲不成雨,無風不起浪。水氣在大氣中所占的成分不多,但是露、霧、雲、雨、雪皆生之於水,又歸於水,這是如何演變及影響天氣?而大氣穩定度及大氣邊界層如何影響雲的發展及天氣?風又是因何而生?高空風和地面風有何不同,在天氣圖中是如何呈現的?
氣象的源頭是什麼?大氣環流如何影響全球的氣候?信風、季風和局部風有何異同?低壓氣旋和高壓反氣旋是如何生成的,如何影響天氣和空氣品質?
主控全球及區域的氣團和鋒面,如何隨季節的變化而消長並影響天氣?又與雷雨、龍捲風、中緯度氣旋及颱風有何關聯?
天氣和氣候有甚麼不同,如何劃分全球的氣候帶?
本書以平易通順的文詞,科學的解說,搭配精美的插圖,闡述這些原因和機制,最後一章解說氣象因子如何影響空氣品質。
目錄
序
第一章 地球的大氣
1.1 大氣的成分
1.2 大氣的垂直結構
1.3 大氣的演化
1.4 天氣及氣候
1.5 氣象學簡史
第二章 溫暖地球及大氣的能量
2.1 基礎熱力學回顧
2.2 熱傳遞機制
2.3 太陽及地球的輻射
2.4 太陽輻射的衰減
2.5 全球的能量平衡
2.6 溫室效應
第三章 季節、日照量及日常溫度
3.1 季節變化的原因
3.2 影響日照量的因素
3.3 近地面日常溫度的變化
3.4 風寒及溼度效應
第四章 大氣水分
4.1 飽和水氣壓
4.2 溼空氣及溼度
4.3 水滴的飽和水氣壓
4.4 溫度、溼度與露點
4.5 溼度、緯度與高度
4.6 乾溼計
4.7 改變溼度的方法
第五章 凝結:露、霜、霧及雲
5.1 凝結核
5.2 露和霜
5.3 霧和霾
5.4 雲及雲的分類
5.5 雲形成原因
5.6 對流雲底高度估算
5.7 雲底高及雲量觀測
5.8 衛星觀測
第六章 大氣穩定度及雲的發展
6.1 乾絕熱及溼絕熱直減率
6.2 大氣穩定度
6.3 穩定與不穩定的空氣
6.4 熱浮力判斷大氣穩定度
6.5 動態穩定度
6.6 雲的發展
6.7 絕熱圖及高空分析
第七章 降水:雨及雪
7.1 降雨及降雪過程
7.2 人造雨
7.3 降水量測
第八章 大氣運動:氣壓、力及風
8.1 地面及高空氣壓圖
8.2 力與運動方程式
8.3 高空風
8.4 近地面風
8.5 熱力風
8.6 大氣運動的分類
8.7 風力及風向
第九章 大氣邊界層
9.1 概述
9.2 大氣邊界層的結構及演變
9.3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影響
9.4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天氣
第十章 全球大氣環流
10.1 大氣環流的形成及模式
10.2 實際氣壓場及風場
10.3 隨季節變動的氣壓帶及風帶
10.4 南北半球中緯度的高空均為西風
10.5 對流層頂噴流
10.6 大氣與海洋的交互作用
第十一章 局部及區域風場
11.1 局部風
11.2 季風
11.3 沙漠風
11.4 沙塵暴
第十二章 氣團、鋒面及東亞沿岸概況
12.1 氣團
12.2 鋒面
12.3 東亞沿岸的氣團及鋒面
12.4 移動性高氣壓及週期性天氣變化
12.5 梅雨
第十三章 中緯度氣旋
13.1 極鋒理論
13.2 壓力系統的空間結構
13.3 溫壓場配置對氣旋與反氣旋發展的影響
13.4 高空長波及高空氣流的角色
13.5 渦度運動學的解說
13.6 阻塞系統
13.7 極性低壓
第十四章 雷雨及龍捲風
14.1 普通雷雨
14.2 劇烈雷雨
14.3 紅色小精靈及藍色噴流
14.4 龍捲風
第十五章 颱風及颶風
15.1 概述
15.2 颱風的結構
15.3 颱風的熱力及動力特性
15.4 颱風的形成及發展
15.5 東亞地區颱風的行進路線
15.6 颱風與中緯度氣旋的比較
第十六章 全球氣候
16.1 氣候形成因素
16.2 全球氣候帶劃分法
16.3 潤溼熱帶氣候
16.4 乾燥氣候
16.5 溫帶氣候
16.6 寒冷氣候
16.7 極地氣候
16.8 高地氣候
第十七章 空氣污染氣象學
17-1 影響空氣品質的氣象因素
17.2 其他因素
參考資料
附錄1 標準大氣
附錄2 公制單位
附錄3 天氣符號
附錄4 索引-中文
附錄5 索引-英文縮寫
立即查看
※簡明扼要、一書掌握
基礎氣象科學概論內容化繁為簡、扼要學習,再深入討論航空氣象專題,
並佐以曾入題之「數值天氣預報」與「氣候學」,重點完整掌握不遺漏。
※圖表說明、一看即懂
無須憑空想像複雜又抽象之氣象概念、原理,老師幫你將抽象內容化為圖表,
搭配詳細文字說明,輕鬆學習好簡單。
※精心蒐集、一網打盡
完整收錄101~111年航空氣象學歷屆試題,題題詳實解析,
澈底掌握考題取向。
目錄
第一部分 柏學精要
第一章 大氣科學概論
第一節 大氣垂直結構
第二節 對流層特徵
第三節 溫度分布
第四節 水氣
第五節 氣壓
第六節 高度與氣壓
第七節 大氣風場
第八節 大氣環流與噴射氣流
第九節 氣旋與反氣旋
第十節 高低氣壓系統與槽脊線
第十一節 尺度
第十二節 大氣科學知識補充
第二章 中尺度氣象學
第一節 鋒面系統
第二節 大氣穩定度
第三節 雷雨
第四節 山岳波(Lee Wave)
第五節 局部環流
第六節 氣象雷達觀測
第七節 層狀降水與積狀降水(對流性降水)
第八節 邊界層氣象
第九節 氣象衛星觀測
第十節 高空冷心低壓
第三章 熱帶氣象學
第一節 熱帶地區天氣特徵
第二節 間熱帶輻合帶(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ITCZ)
第三節 熱帶氣旋
第四節 聖嬰與反聖嬰現象
第四章 航空氣象專論
第一節 亂流
第二節 積冰(Icing)
第三節 低能見度與低雲幕
第五章 數值天氣預報
第一節 何謂數值天氣預報
第二節 客觀分析與資料同化
第三節 系集預報
第四節 數值天氣預報的限制
第六章 氣候學
第一節 季風
第二節 臺灣地區季風特徵
第三節 北美洲
第二部分 志學之試
第一章 大氣科學概論
壹、歷屆試題
貳、精選試題
第二章 中尺度氣象學
壹、歷屆試題
貳、精選試題
第三章 熱帶氣象學
◎、歷屆試題
第四章 航空氣象專論
壹、歷屆試題
貳、精選試題
第五章 數值天氣預報
壹、歷屆試題
貳、精選試題
第六章 氣候學
◎、歷屆試題
第七章 其他類型
◎、歷屆試題
立即查看
內容簡介
風吹湖面層層浪 雨打浮萍點點滴
藍天白雲雖美好 斜風細雨飄詩意
風和雨是天氣好壞的兩個指標,它們發生的機制是什麼?對生態環境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季節變化的原因是什麼?哪些光學及幾何因素影響日照量?降雨、下雪的機制是什麼?雲層中的電荷如何分布?如何產生瞬變螢光事件?何謂洋流輸送帶?何謂聖嬰南方震盪?
哪些因素造成南亞大陸季風的發生?哪些氣團及鋒面影響東亞沿岸的天氣?中、高緯度氣旋如何影響溫帶地區的天氣?全球氣候帶劃分的依據是什麼?高氣壓及低氣壓如何影響天氣及空氣品質?
本書以平順的文句,科學的解說,搭配精美的照片及插圖,說明這些成因及變化。
目錄
序
第一章 地球的大氣
1.1 大氣的成分
1.2 大氣的垂直結構
1.2.1 氣壓及密度
1.2.2 垂直溫度剖面
1.2.3 成分特性
1.3 大氣的演化
1.4 天氣及氣候
1.5 氣象學簡史
第二章 溫暖地球及大氣的能量
2.1 基礎熱力學回顧
2.1.1 物性:密度、比容、內能、焓
2.1.2 熱力學第一定律:能量、功、熱量、溫度、比熱、顯熱、潛熱
2.1.3 絕熱及非絕熱過程
2.1.4 吉布士相律及狀態方程
2.1.5 理想氣體混合物
2.1.6 熱力學第二定律
2.2 熱傳遞機制
2.2.1 傳導
2.2.2 對流
2.2.3 輻射
2.3 太陽及地球的輻射
2.4 太陽輻射的衰減
2.5 全球的能量平衡
2.6 溫室效應
第三章 季節、日照量及日常溫度
3.1 季節變化的原因
3.2 影響日照量的因素
3.2.1 晝光時數
3.2.2 太陽光程及太陽高度對日照量的影響
3.2.3 年平均淨日照量
3.3 近地面日常溫度的變化
3.3.1 白天暖、夜晚冷
3.3.2 溫度控制因子
3.4 風寒及溼度效應
3.5 舒適區
第四章 大氣水分
4.1 飽和水氣壓
4.2 溼空氣及溼度
4.3 水滴的飽和水氣壓
4.4 溼度、溫度與露點
4.5 溼度、緯度與高度
4.6 溼度量測
4.6.1 乾溼計
4.6.2 溫溼儀
4.7 改變溼度的方法
第五章 凝結:露、霜、霧及雲
5.1 凝結核
5.2 露和霜
5.3 霧和霾
5.4 雲及雲的分類
5.5 雲形成原因
5.6 對流雲底高度估算
5.7 雲底高及雲量觀測
5.8 衛星觀測
第六章 大氣穩定度及雲的發展
6.1 乾絕熱及溼絕熱直減率
6.1.1 直減率
6.1.2 乾絕熱直減率
6.1.3 溼絕熱直減率
6.2 大氣穩定度
6.3 熱浮力判斷大氣穩定度
6.4 穩定與不穩定的空氣
6.5 帕吉穩定度分類
6.6 雲的發展
6.6.1 對流雲
6.6.2 平流雲
6.7 絕熱圖及高空分析
第七章 降水:雨及雪
7.1 降雨及降雪過程
7.1.1 碰撞合併過程
7.1.2 冰晶過程
7.2 人造雨
7.3 降水量測
7.3.1 雨量計
7.3.2 降雪量測
7.3.3 雷達回波
第八章 大氣運動:氣壓、力及風
8.1 地面及高空氣壓圖
8.1.1 等高面圖
8.1.2 等壓面圖
8.1.3 勢位高度
8.2 力與運動方程式
8.2.1 力
8.2.2 運動方程式
8.3 高空風
8.3.1 地轉風
8.3.2 梯度風
8.4 近地面風
8.5 熱力風
8.6 大氣運動的分類
8.7 風力及風向
第九章 大氣邊界層
9.1 概述
9.2 大氣邊界層的結構及演變
9.2.1 日夜結構
9.2.2 溫度、位溫、混合比、風速
9.2.3 艾克曼螺旋
9.3 利用垂直溫度剖面求混合層高度
9.4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影響
9.5 高氣壓及低氣壓的天氣
第十章 全球大氣環流
10.1 大氣環流的形成及模式
10.1.1 單胞環流
10.1.2 三胞環流
10.1.3 行星風系
10.2 實際氣壓場及風場
10.2.1 實際地面氣壓場及風場
10.2.2 實際高空氣壓場及風場
10.3 隨季節變動的氣壓帶及風帶
10.4 南北半球中緯度的高空均為西風
10.5 對流層頂噴流
10.6 大氣與海洋的交互作用
10.6.1 海洋的垂直結構
10.6.2 洋流及洋流輸送帶
10.6.3 艾克曼螺旋及湧升流
10.6.4 聖嬰及反聖嬰
第十一章 局部及區域風場
11.1 局部風
11.1.1 熱環流系統:海風、陸風、山風、谷風
11.1.2 欽諾克風及焚風
11.1.3 下坡風
11.2 季風
11.3 沙漠風
11.4 沙塵暴
第十二章 氣團、鋒面及東亞沿岸概況
12.1 氣團
12.1.1 氣團的形成
12.1.2 氣團的分類、分布和特徵
12.1.3 暖氣團
12.1.4 冷氣團
12.1.5 氣團的變性
12.2 鋒面
12.2.1 概述
12.2.2 滯留鋒
12.2.3 暖鋒
12.2.4 冷鋒
12.2.5 囚錮鋒
12.3 東亞沿岸的氣團及鋒面
12.4 移動性高氣壓及週期性天氣變化
12.5 梅雨
12.6 寒潮
第十三章 中緯度及高緯度氣旋
13.1 極鋒理論
13.2 壓力系統的空間結構
13.3 溫壓場配置對氣旋與反氣旋發展的影響
13.4 高空長波及高空氣流的角色
13.5 渦度運動學的解說
13.5.1 氣流的相對渦度
13.5.2 高低空氣流的垂直交互作用
13.5.3 背風低壓
13.5.4 高空風呈緯向波狀行進
13.6 阻塞系統
13.7 高緯度氣旋
13.7.1 極性低壓
13.7.2 北極振盪
13.7.3 極地渦旋
第十四章 雷雨、龍捲風及閃電
14.1 普通雷雨
14.2 劇烈雷雨
14.3 龍捲風
14.3.1 特徵
14.3.2 強度
14.3.3 成因
14.3.4 類型
14.3.5 發生地區及季節
14.4 閃電
14.4.1 發生現象及原因
14.4.2 類型
14.4.3 放電過程
14.4.4 發生頻率及全球分布
14.4.5 瞬變瑩光事件
14.4.6 避雷
第十五章 颱風及颶風
15.1 概述
15.2 颱風的結構
15-3 颱風的熱力及動力特性
15.4 颱風的形成及發展
15.5 東亞地區颱風的行進路線
15.6 颱風與中緯度氣旋的比較
第十六章 全球氣候
16.1 氣候形成因素
16.2 全球氣候帶劃分法
16.2.1 氣溫
16.2.2 降水
16.2.3 柯本—蓋格氣候分類
16.3 熱帶氣候
16.3.1 熱帶雨林氣候
16.3.2 熱帶季風氣候
16.3.3 熱帶草原氣候
16.4 乾燥氣候
16.4.1 副熱帶沙漠氣候
16.4.2 副熱帶草原氣候
16.4.3 中緯度沙漠氣候
16.4.4 中緯度草原氣候
16.5 溫帶氣候
16.5.1 潤溼副熱帶氣候
16.5.2 地中海氣候
16.5.3 海洋西岸氣候
16.6 寒帶氣候
16.6.1 潤溼大陸氣候
16.6.2 副北極氣候
16.7 極地氣候
16.7.1 苔原氣候
16.7.2 冰冠氣候
16.8 高地氣候
第十七章 空氣污染氣象學
17.1 影響空氣品質的氣象因素
17.1.1 季節及天氣類型
17.1.2 大氣穩定度
17.1.3 逆溫
17.1.4 高氣壓及低氣壓
17.1.5 雨量
17.1.6 風向及風速
17.1.7 日照量
17.1.8 氣溫
17.2 其他因素
參考資料
附錄1 標準大氣
附錄2 公制單位
附錄3 絕熱圖
附錄4 天氣符號
附錄5 索引-中文
附錄6 索引-英文縮寫
立即查看